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八医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940
机构名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八医院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198.pdf
起始时间:
1946年7月
机构描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八医院是沈阳军区编成内的一个重点医院。该院于1946年7月在江苏省的宝应县组建,它是以淮海军分区卫生部机关和所属的两个医疗所为基础,合并华中军区医科学校及新四军四师特务团医务所等单位组成的。是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紧急组扩建的野战医院、后方医院之一。 该院初建时称第七后方医院,隶属华中军区卫生部建制。此后番号和隶属关系多次变更,先后改称为第七军医院、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七野战医院、第七医院。1950年第七医院迁往长春,翌年3月改称第十八陆军医院。1954年10月,第十八陆军医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八医院,隶属吉林军区建制。翌年组建军事医疗体系,二〇八医院为吉林军区所属第一医院群的医疗技术中心医院。1985年10月,二〇八医院改隶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三分部。 该院初建时,只编有院部机关、政治处和第一、二、三、四医疗队,此后,为适应战争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组织体制不断调整和发展变化。1953年医院开始向正规化、现代化发展,院部设有医务处、药局、政治处、干部管理科和供管科。原属8个医疗队改编成第一、二、三、四分院。翌年取消分院建制,编设各种专业科室。到1981年4月,院部编有医务处、护理部、政治处和院务处。辖内一、内二、内三、内四、外一、外二、外三、外四、传染病、精神病、五官、妇产、小儿、中医、麻醉、放射线理疗、检验、特诊、核医学、病理、药剂、器材、营养、信息管理、综合科、门诊部、优生优育咨询服务中心等28个专业科室。 该院组建后,曾先后参加过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开封、淮海、渡江等重要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伤病员的收容治疗工作,转战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上海、吉林等若干省市。在解放战争中,该院收治伤员达数万人,其中仅在淮海和渡江两大战役中即收治伤病员10579人。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又收治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16170人,此外还收容和治疗了一大批朝鲜人民军的伤病员。 新中国成立后,该院继续保持和发扬了战争年代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战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加强基本业务建设和战时卫生勤务训练,发展医药生产,使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防治救护能力不断提高,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防治疾病等项基本任务。医院除继续完成部队伤病员的收治任务外,还担负平时和战时部队的医疗保障任务。为此,该院常年保持战备医疗队(所),并根据上级指示和部队需要,组织医疗队到医疗体系部队开展防病治病和计划生育工作。此外,还通过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收治患者、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学科研协作、接收医务人员实习进修、帮助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解决缺医少药困难、开展计划生育、创办儿麻康复中心等措施,支援与促进了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1951年至1981年,仅向部队和农村派出的医疗队即有108支(批),工作日达141465个,诊治各种患者553294人。还参加过大规模抢险救灾4次,诊治受灾病人10190人。 为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医院自1956年起即结合医疗工作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77年至1987年,全院共取得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获奖成果123项,出版和发表国内外学术交流专著16部,其中获国家和全军科技成果奖的达118项。 二〇八医院现拥有相当数量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初步实现了医院管理制度化、医疗工作规范化、技术操作常规化,成为具有良好医疗作风和较高医疗水平的综合性的现代化医院。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