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试验机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690
机构名称: 长春试验机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329.pdf
地址: 长春市宽城区天光路9号
前置机构: 日伪大陆科学院机械厂

机构描述

长春试验机厂(以下简称试验机厂)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天光路9号,横跨天光路,分南北两个厂区,隶属于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系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国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长春试验机厂是中国试验机的“摇篮”和发祥地。 长春试验机厂的前身是日伪大陆科学院机械厂,后被国民党政府改名为中央研究院机械厂。工厂原址位于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49号(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院内),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派出19名干部接收工厂。接收时工厂遭到国民党政府的严重破坏,厂房已变为马棚和豆腐房,18台日伪留下的旧皮带车床零部件残损不全。在接收小组的带领下,工厂于1949年10月修复了厂房和设备,开始恢复生产,工厂定名为东北科学院研究所试验仪器厂。工厂设5个生产车间,职工133人。主要生产任务是为研究所修理试验仪器,同时为一些中学生产物理、化学仪器,还生产一些感光纸、胶合板等。 1950年8月,东北科学院研究所接收了原东北矿山机械厂,试验工厂也由原地迁至长春市铁北七条1号。工厂占地3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75平方米。1951年末,试验工厂接管了原东北工学院教具厂。1952年初,工厂又赎买了钟东理化仪器厂,试验工厂得到了扩大和发展,固定资产增加到335万元,设备增加到80台,职工发展到304人。试验工厂仍以维修为主,并开始仿制生产试验仪器,主要生产土壤和水泥试验仪器,同时还有仿制苏联的夏氏冲击试验机和阿氏冲击试验机,并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金属扭转试验机。1952年10月,工厂并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厂址由铁北七条1号迁至铁北天光路11号。工厂拥有厂房建设面积7670平方米,设备189台,职工710人。工厂设铸造、机加、土工、光学、联合配制和试制6个生产车间。当年工厂生产43个品种的非金属材料试验机1354台,3个品种的金属材料试验机12台,实现工业总产值45.5万元,利润8.4万元。 1954年7月,工厂仿照瑞士样机试制成功200吨液压式耐压试验机。同年8月,工厂又仿制日本样机研制出中国第一台50吨液压式万能试验机。这两项技术成果,为中国试验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55年10月20日,试验工厂从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分立,隶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管理局,工厂更名为长春仪器厂,由原来单纯为科研服务的试验工厂,转变为独立的生产型企业,生产也由维修转变为整机制造。当年,工厂生产非金属材料试验机34种,450台,金属材料试验机3种103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10.9万元,利润12.8万元。同年,工厂生产的硬练成型机出口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制造的试验机第一次走出国门。1956年10月1日,工厂试验机模型在首都北京光荣地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同年12月,工厂又研制成功CTK-2大型水平地震仪、TK-1小型地震仪、CBK-2大型垂直地震仪、BT-1小型垂直地震仪和TK-V电流计。 1958年8月,工厂下放到地方,隶属于长春市第一工业局。下放地方后,工厂建成了813平方米的炼钢车间(该车间后划归长春市钢厂),开办了长春市仪器馆技工学校(该校于1961年2月划归吉林省机械厅,更名为吉林省机械厅技工学校),组建了长春市试验机研究所(该所现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系中国惟一的材料试验机科研发展中心)。工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459万元,主要生产设备增加到199台,职工发展到1386人。1958年工厂共生产各种非金属材料试验机751台,金属材料试验机80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523万元,利润40万元。 1959年9月19日,工厂收归吉林省重工业厅领导,工厂更名为吉林省材料试验机厂。50年代,工厂产品经历了以仿制为主到仿改结合的发展道路。到1960年,工厂先后研制和生产了纸厚测定仪、水泥试验机、土工全能试验机、金属扭转试验机、200吨耐压试验机、50吨万能试验机、BRIRO硬度计、CTK-2型水平地震仪等43个品种规格的非金属试验机、金属材料试验机和其他试验仪器。1960年试验机厂共生产各种试验仪器689台,其中,有8种产品用于国防军工单位,10种产品出口援外。实现工业总产值628万元,利润62.4万元,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1962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试验机厂精简职工193人(其中返乡81人,退职95人),全厂职工人数由1080人减少到887人。工厂生产急剧下降,当年仅生产各种试验仪器273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48万元,利润6.8万元。同年12月,工厂研制出国防尖端技术急需的高温高速疲劳试验机(该机1963年获国家奖)。同时工厂生产的YT-500吨液压式压力试验机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参展,受到国际专家们的好评。 1965年,工厂生产开始回升。1966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1966年底,工厂拥有厂房建筑面积6858平方米,主要设备175台,职工1380人。当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仪器872台,实现工业总产值(60年不变价)69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86万元,利润28.4万元。 1966年9月10日,国家一机部机密(1966)116号文通知:长春材料试验机厂整体迁往甘肃天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厂搬迁工作进展缓慢。1968年8月29日,一机部通知:取消试验机厂全部迁往天水的计划,决定工厂一分为二,成立天水红山试验机厂。1969年春节 ,两厂分家工作全部结束。长春试验机厂抽调职工6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5人,中层干部22人,一般管理人员14人),挑选精良设备147台,拨出工厂一半的工夹量具和试验仪器以及全部产品的技术资料支援了天水红山试验机厂的建设。 由于工厂搬迁和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60年代末工厂生产下降到建厂以来最低谷。1968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仪器108台,实现产值133万元,企业首次亏损7万元。 1971年1月,长春材料试验机厂再次下放到地方,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更名为长春市材料试验机厂。试验机厂的产品开发也逐步走向改型换代,创新发展阶段。1970年在常温、高温疲劳试验机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低频板材疲劳、棒材冷热疲劳、真空低频疲劳等3种新型疲劳试验机,产品水平均居国内领先,满足了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的需要。1971年9月,朱跃堂等工程技术人员对老产品10吨A型液压万能试验机进行改型设计,研制出第一台换代产品10吨B型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该产品1984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改型后的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不仅节 约了大量原材料,而且大大地减少了工时消耗。工厂批量生产的液压式万能试验机和液压式压力试验机两大系列产品在已初具规格化、系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大吨位延伸。1976年1月研制成功600吨结构万能试验机,为研制与开发大吨位试验机打下了基础。1978年4月研制成功长江-500型岩石三轴试验机,并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贡献奖。1979年5月,张树堂等工程技术人员首次将电伺服技术应用于产品获得成功,研制出10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该项成果1980年获第一机械部科技成果奖),填补了伺服阀技术在试验机生产领域的空白。 从80年代初开始,试验机厂生产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产品开始向机电液一体化迈进,向高、精、尖发展,向世界最新水平挑战。 继10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研制成功后,1980年工厂又先后研制出20吨、50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这两项成果均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同年5月22日试验机厂产品用于中国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为发展尖端技术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同年8月30日,全国材料试验机行业测试评比工作组对长春市试验机厂生产的WE-10B型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和YE-200A型液压式压力试验机两种产品按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其中YE—200A型液压式压力试验机被评为一等品。1980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42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5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72万元,利润104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1年1月,工厂更名为长春试验机厂,隶属于国家仪表总局。同年5月,工厂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先后在苏州、郑州和长春市举办了4期试验机结构、原理及使用维修培训班,全国283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394人参加了培训。1982年2月试验机厂根据国务院(82)2号文件精神和国家仪表总局企业整顿验收细则的要求,开始了全面建设性的企业整顿工作。1983年8月,工厂接受了国家仪表总局企业整顿检查团的检查验收。10月24日,国家仪表总局正式批准长春试验机厂为企业整顿合格单位。同年,工厂研制出大吨位500吨四柱压力试验机。1984年试验机厂产品开发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4月份研制成功RYS-7型岩石三轴流变仪(该成果1984年被评为水利电力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被评为国家机械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被评为长春市优秀新产品奖),产品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5月份研制成功1000吨四柱液压式压力试验机(该项成果1986年6月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国家仪表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长春市金鹰杯奖),又填补了国家大型试验机的一项空白,产品结构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同年7月,工厂研制成功30吨大台面压力试验机,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受到国家机械部的表彰。8月份,工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多功能大型拉力试验机LZ—1000型拉力试验机。该项成果荣获国家仪表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0月份,工厂生产的WE—10B万能试验机和力环牌100吨液压式压力试验机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当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575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101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130万元,利润227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5年1月,试验机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TDS-20型20吨土壤低温三轴试验机(该项成果1986年获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2月12日,试验机厂根据国务院(1984)114号文件和机械工业部机计字1号文件决定,再次下放到地方,隶属于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现为长春市仪器仪表工业局)。为进行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同年8月工厂接待了日本试验机制作所取缔役内腾三郎先生、日本合光贸易公司代表团和日本武藏大学教授佐腾三录先生等日本友人。11月份,工厂又研制出PME—20单力脉动疲劳试验机(该成果1986年获国家仪表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4月,试验机厂研制成功PWS—20B型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该项成果1987年荣获长春市第二届发明与革新三等奖)。同年9月,工厂又研制成功DP—1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数据处理装置(该项成果1987年荣获长春市第二届发明与革新二等奖)。1987年工厂研制的结构疲劳试验机通过鉴定,其主要技术性能达到80年代初国际同类水平。当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868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28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587万,利润271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1988年5月经上级考核,长春试验机厂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3项指标均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长春试验机厂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试验机科研、生产和中试基地。40年来,工厂共研制各种试验机178种,共为国家生产43种非金属材料试验机18714台,135种金属材料试验机15354台,产品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国防、科研和经济建设。产品替代进口,同时出口朝鲜、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水平、综合技术实力和主要经济指标在济南试验机厂、上海试验机厂、天水红山试验机厂等全国试验机行业主要生产厂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1988年底,长春试验机厂占地1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323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395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7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35万元;工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30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4台,锻压设备14台,微型电子计算机4台,各种汽车23辆,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有高精度机床1台、大型设备26台;工厂有职工1563人,其中,工人与学徒1017人,工程技术人员166人,管理人员168人,服务人员128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含从事管理等非专业工程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75人,初级技术职称120人(含非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1988年,工厂生产各种试验机858台,其中万能试验机819台,压力试验机3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1350万元,销售收入1886万元,利润286万元。 1986~1988年长春试验机厂先后被命名为“吉林省设备管理优胜单位”、“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试验机行业财务成本管理优胜单位”、“吉林省级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