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光学仪器制造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689
机构名称: 东北光学仪器制造厂
机构简称: 长春市东光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322.pdf
地址: 长春市朝阳区繁荣路17号

机构描述

国营东北光学仪器制造厂(以下简称东光厂)代号二二八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繁荣路17号。该厂系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 1956年4月7日,中苏两国签订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防工业的协定》中规定,航空照相机制造厂为苏联援建的项目之一(项目号为852)。根据当时的形势,从中国国防工业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航相机制造厂定在长春建厂,隶属于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1956年10月,国家二机部一局命令,将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前身)的光学玻璃熔炼点划归东光厂,定名为东北光学仪器厂一车间。工厂很快配齐了车间的技术管理干部,组织生产。当年生产4个品种的光学玻璃800公斤。 1957年1月,二机部决定东光厂的建厂进度推后一年进行。原计划1957年至1959年建成投产,延期到1958年至1960年建成,并将工厂的光学玻璃车间划归正在筹建中的二○八厂。同年7月,二机部又决定东光厂的建设规模要缩减50%。12月份二机部又通知,工厂1958年暂不施工,筹备组人员三分之二下放劳动。 1958年春,国务院三大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东光厂划归一机部五局领导。同年7月一机部通知,做好明年“上马”开建的准备工作。筹备组将下放人员全部抽回,并从双阳、榆树两县招收徒工830人,分别送往昆明市和吉林市兄弟厂培训。1959年4月,一机部通知,因工厂的生产纲领需要调整,建厂时间再次推迟。同年9月,根据一机部副部长刘鼎来厂指示,二〇八厂的光学玻璃车间再次划归东光厂,先做为分厂,经济独立,后改为直属车间。同月,一机部正式批准了工厂的生产纲领,主要生产5种航相机、12种洗印设备,年产量7660具。 1960年4月15日,东光厂贯彻“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在牡丹街职工宿舍安排了光学产品的加工,生产出第一批平晶,同年还仿制出1台美式军用快速冲洗器,组装了首批民用120相机10台。 1961年初国务院机构调整,东光厂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同年8月根据三机部的通知,工厂停止建设。年底根据中央军委国防工委的指示,工厂精简职工300余名。1962年5月和7月工厂再次大批精简,职工由原来的2400人精简到700余人。同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三机部的指示,工厂的光学玻璃车间划归长春光机所。这个车间成立5年多来,不仅为全国各光学厂提供了几百吨光学玻璃,而且为上海、北京、四川、辽宁等地培训了大批光学玻璃熔炼的技术人才,这个车间是中国光学玻璃的发祥地。 1963年东光厂将科室办公室腾出作为光学车间,把未完工厂房门斗改造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作业场所,因陋就简地组织起了小生产。当年试制生产了空军侦察部队使用的底片判读器、判读放大镜组及冲洗器等产品,并首次生产大棱镜30块。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万元。 1964年1月,国家下达给东光厂一项代号为“WX-3”的专项绝密工程。工厂由技术人员、工人和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的试制小组,仅用83天,提前完成了此项任务,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同年6月工厂续建工程开始,首先完成了2号机加厂房的收尾工程,建成了机加、工具、机修3个车间,库存的大量设备、仪器开始安装使用,光学冷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占用了3号厂房,计量、检验、动力等辅助生产机构也相继建成。工厂开始了地面产品的试生产,在完成了100、101产品后,又试制成功了106、016产品,这4种产品相继被装甲兵领导机关批准定型,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1964年10月,根据上级指示,本着“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东光厂在辽宁省本溪县选择了一个天然水洞做为第二厂址,准备搬迁。后上级又指示停止搬迁。在选择第二厂址及搬迁过程中,工厂损失了几十万元。同年,五机部根据中央“立足战备”的方针,调整兵器工业一、三线工厂的建设布局,决定东光厂缩小建设规模,同时指示工厂,利用现有条件组织203航空照相机的试制工作。1965年元旦开始,全厂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试制工作。在厂房不足,工艺装备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工厂奋发图强,终于在1965年底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航空照相机,填补了中国光学行业史上的一项空白。同年工厂为了满足生产需要,经五机部批准,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光学冷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厂房及400平方米的表面处理车间厂房。1966年初,经过第五机械工业部、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空军司令部等有关方面专家对203航相机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像质量超过苏联同类产品的水平,组织部队进行实战试飞,效果良好。同年6月,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203航空照相机定型生产,从此结束了中国航空照相机依靠进口的历史。当年,工厂生产空中产品90台,4种地面产品12013具。实现工业总产值628万元,其中军品产值601万元。 1970年,工厂为发展生产,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总装配车间大楼,8100平方米的机加厂房及2500平方米的光学车间和表面处理车间厂房,新购置了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和仪器,使工厂的生产手段进一步完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到1971年底,东光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226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到1880万元,职工发展到2169人。工厂主要产品航空照相机和地面产品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完成两种航空产品256台,4种地面产品14012具,其中改进的地面产品6501具,水陆两用产品1506具。实现工业总产值1097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创工厂筹建以来最好水平。 1973年以后工厂研制的产品有红箭一3系统瞄准镜、790电视跟踪望远镜,为501战车配套的潜望镜,机枪、步枪瞄准镜等5大类,20余种。工厂生产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经配套试验,性能良好,受到部队及有关方面的好评。1973年,工厂共生产4种地面产品12967具,航空产品70台。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9万元,其中军品产值546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 1974年以后,军工产品逐年减少。1975年仅生产4种地面产品399具,两种航空产品42台。全年仅实现工业总产值463万元,其中军品产值441万元。 为了寻求企业新的发展,70年代末东光厂遵照上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指示,积极寻找新的生产方向。1978年工厂开始生产民用“熊猫牌”7×50双目望远镜,当年生产光学配套零部件769具。1980年工厂开发了民用眼镜片,当年生产眼镜片50打。1981年工厂研制出眼镜片抛光新工艺,用浮动夹具和聚脂高速抛光取代古典式落后的抛光法,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2年7月,东光厂同空军长春医院联合研制出医用自动染色机,并获兵器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年底,工厂装配出首批120“长春牌”相机121台。 为了打开通往外向型经济的窗口,积极发展横向联合,1983年12月东光厂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市机械工业局、香港发达眼镜制造有限公司、香港精丽眼镜制造有限公司5家联营组建了深圳眼镜有限公司,总投资406万元,其中东光厂投资10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6%。公司1985年5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注塑眼镜架16.5万付,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85万元,获利润14.4万元。1986年公司生产注塑眼镜架26.4万付,胶板眼镜架4.8万付,眼镜架胶板1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万元,获利润11.2万元。 此外,在“军民结合”的道路上,东光厂还根据原有的生产条件和优势,积极承揽加工,开展工艺性协作。工厂利用10余台压铸机和百余台闲置的机器设备为青岛洗衣机厂和长春市有关企业协作生产压铸件和机械加工件,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工厂企业承担部分模具制造任务,还研制生产了机床对刀仪、机车水位计以及汽车、摩托车点火器等产品。这些民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东北光学仪器厂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1983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206万元,利润146万元,再创工厂建厂以来的生产新高峰。 1984年东光厂军品生产任务再度大幅度削减,民用产品的生产又没能够形成规模,工厂再度陷入困境之中。1985年工厂根据上级“保军转民”的指示,制定了“保军转民,以民为主,推进改革,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工厂面向民用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发支柱产品,靠挂地方优势产业大搞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1985年9月,工厂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签订了CA15、CA141系列离合器的转厂生产协议书。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离合器生产线正式迁入东光厂生产,工厂当年生产离合器8万套。 在CA15、CA141离合器转厂生产的同时,兵器工业部批准了东光厂从英国引进膜片弹簧离合器生产技术项目。1985年6月,吉林省计经委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通知,确定东光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配套厂,生产膜片弹簧离合器,同时国务院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扩建和技术改造任务书的批复中规定,东北光学仪器厂为汽车离合器定点协作生产厂。同年10月,国家计委、经委、国防工委组成的审查小组审查批准,东光厂汽车离合器生产线列为第一批38项军转民技术改造项目之一。11月,兵器工业部批复,东光厂从英国AP公司引进了膜片弹簧离合器生产技术及主要生产设备,年产膜片离合器25万套,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地区和原兵工企业的重型、中型、轻型、微型汽车配套,并向社会提供维修备件,总投资2990万元,建筑面积11949平方光(新建7085平方米),设备258台(新购置238台),职工538人。1985年12月,兵器工业部转发国家经委下达1986年技术改造第一批中国工商银行贷款计划,同意东北光学仪器厂离合器总成及膜片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投资2990万元。据此,东光厂于1986年7月开始动工兴建离合器冲压、表面处理、热处理、空压站等厂房,当年完成了墙壁及主体框架工程。1987年1月,工厂组团到英国和西德订购设备。到1988年底,工厂共完成总投资额2895万元,所需设备基本到齐,开始安装调试,土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在引进离合器生产技术的同时,东光厂为适应照相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生产配套的需要,1987年经国家机械委批准,投资700万元引进了日本民用照相机钢片快门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建造一条照相机钢片快门生产线。这个项目建成后,工厂每年可生产照相机快门30万个,创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 国营东北光学仪器厂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上马”、“下马”、“停建”、“收尾”、“保军转民”,几经波折,到1988年已经发展成中国重要的军用光学生产基地,企业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列。1988年底,东光厂占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不含离合器新建厂房),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积6.1万平方米。工厂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3881万元(不含新离合器技术改造项目)。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8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013万元。工厂拥有各类生产设备1158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45台,锻压设备70台,军工专用设备184台。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有高精尖及大型设备25台。工厂设31个职能部门,8个基本生产车间,1个辅助生产车间。工厂有职工30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2人。工厂形成光、机、电为一体的精密光学仪器的研制和生产能力,可生产多种航空及地面军用产品,并开发了双目望远镜、照相座机、医疗器械、眼镜片、汽车离合器等10多种民用产品。1988年,工厂生产军用地面产品5956具,各种变色镜片89712付,CA15、CA141离合器8000套,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533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