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长春客车工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620
机构名称: 铁道部长春客车工厂
机构简称: 长春市客车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052.pdf
地址: 长春市西安桥外西北工业区内,青荫路5号

机构描述

铁道部长春客车工厂(以下简称:客车厂),位于长春市西安桥外西北工业区内,青荫路5号。国家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装备,以设计制造铁路客车为主的最大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基地。隶属国家铁道部。 1954年2月,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办公会议,就建设新铁路客车制造工厂,作出4条决定:①产品确立为北京——莫斯科苏联现运用型全金属远途客车。②建厂规模暂为年产硬席寝车900辆,规划发展到1400辆,厂区占地面积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③厂址选择按国家工业布局、国防要求和生产主要原材料供应等条件,设在东北地区(沈阳以北)。④建厂设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负责。同年7月正式组建“新建铁路客车厂”筹备组。7月下旬,选厂工作组来到长春选择建厂厂址。经过多方踏查,拟选定航校教练机场南侧为新建铁路客车工厂厂址(现客车厂厂址)上报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8月21日,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新铁路客车厂建于长春市航校教练机场南侧。1955年10月7日,撤销新客车厂筹备处,工厂定名为“长春新客车制造厂”。1955年10月2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新客车厂《设计计划任务书》,同意工厂规模为年产仿苏客车1000辆。其中硬席寝车750辆,软席寝车250辆。并预留空地考虑长远规模,有增加产量60%的可能。建设年限为1957~1960年。同年12月20日,国家一机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为加强保密工作,决定将长春新客车制造厂采用四二九厂代号。1956年3月,工厂接收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客车车间工人230人、干部39人,系调入客车厂的第一支职工队伍。1956年6月8日,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6649万元。1957年5月15日,一机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车办8号通知,命名工厂为长春客车厂,撤销四二九厂代号。同年7月1日,客车厂正式破土动工。 1958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56万元,当年主体工程完工95486平方米。在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同时,工厂全面规划生产技术准备工作。1958年共完成工艺装备设计185项,非标准设备设计9项,简易机床设计3项。1958年9月,由于铁路运输急需各种车辆,铁道部决定客车厂不仅生产客车也生产货车等产品,由此厂名改为“铁道部长春车辆工厂”。当年拥有职工7280人。 1959年3月25日,第一辆C60载重60吨货车试制成功。同年9月,第一辆YW22型硬席寝车比原计划提前一年试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9年,工厂在“一边基建、一边生产”的两条腿走路的建厂方针指导下,完成基建投资1473万元,新造货车85辆,新造客车3辆,自制型材拉弯机等非标准设备319台(件),工艺装备2000套,完成工业总产值531万元。 1960年3月21日,铁道部将“长春车辆工厂”改名为“长春客车工厂”。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全年完成新造货车220辆,新造客车55辆,同时还设计制造一大批非标准设备,如多头点焊机、工业周波、移车设备、车顶翻转机、迁车台等。实现工业总产值1625万元。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上级指示工厂“由造转修、先修后造”。工厂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赴外地学习修车技术,还根据修车工艺要求,成立了承担修理客车任务的解体车间。当年修理客车308辆、货车51辆,新造客车60辆、货车7辆。1962年又超额完成250辆修车任务。 1963年,长春客车工厂加强经营管理和建章建制工作。颁发了《车制品管理》、《企业行政费管理制度》、《设备大、中修技术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开展了安全优质、“四爱”(爱设备、爱工具、爱材料、爱产品)立功活动。使工厂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的好转,产品成本下降。1963年结束了工厂自投产以来的亏损局面,当年盈利31万元。 1964年,工厂整顿了劳动管理,修改工时定额。使造车每辆工时由15793小时减为7806小时,压缩近51%。修车(中修)工时由4674小时减为3172小时,压缩32%。全年工业总产值2695万元,盈利110万元。可比产品成本比1963年降低2.4%。全员劳动生产率5559元,比1963年增长19.8%。1965年,设计试制出铁路邮政车(总容积为55立方米)、铁路行李车(总容积为115立方米)以及30千瓦无触点客车交流发电机等产品。同时地下铁道电动客车已完成设计并进入试制阶段(1967年试制完成)。1965年共实现技术革新5452项,推广新技术47项,自制设备22台,工装1477套。“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工厂一度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全年修理客车70辆、新造客车23辆、新造地铁2辆。实现工业总产值1092万元,仅为计划的55.5%。亏损401万元。1968年,工厂管理机构被砸烂,21个业务科室全部撤销,行政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由原来的907人减到316人。其余下放基层劳动。 1969年,工厂在机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冒着风险,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借确保地铁通车之机,大力抓生产组织工作,建立健全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使生产稳步上升,扭转了亏损局面。1969年,完成新造货车14辆,新造客车108辆,新造地铁75辆、修理客车240辆任务。实现工业总产值5922万元,利润1196万元。1969~1978年,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52994万元,利润781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是客车厂产品产量增长幅度最大的10年。1979年至1988年,共完成新造客车7747辆。是前18年生产客车总和的2.4倍。1978年至1987年,工厂造车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7.4%,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20.4%。1987年,年产量首次突破千辆大关,又实现了累计造车万辆的新纪录。特别是1985年,国家下达了新造客车780辆的任务,按照当时的生产能力,任务已经饱和,5月份铁道部要求客车厂在完成780辆车的基础上,再增产130辆。以保证铁道部和全国“六五”计划的完成。这样工厂造车产量就达到910辆。与1984年相比增产230辆,增产幅度为33.8%。在设备老化,人员不足,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工厂调整了生产结构,平衡生产能力,建立专业化生产体系,实行产品扩散。为保证生产计划的兑现,所有生产车间都延长了工作时间,特别是在生产不均衡的情况下,部分车间和关键岗位的职工连续奋战。几个主要生产车间自1985年6月至年底,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全厂上上下下,协调配合,各部门都主动抽出人员支援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主动服务到现场。1985年不但顺利地完成了910辆新造客车任务,还完成了厂修客车285辆,地铁客车大修改造46辆,路用配件9868套件,钢水产量9372吨等任务。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按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比1984年提高34%和17.6%。新造客车优质产品率为91.4%,一级品率为95%,合格品率为100%。主产品YZ22型硬座客车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获银牌奖;RW22型空调软卧车获铁道部优质产品奖;地铁电动客车获吉林省优质产品。1979年修理客车YZ22/27/227/荣获铁道部颁发的“质量优良”奖。工厂于1986、1987两年分别获吉林省和铁道部质量管理奖。 客车厂是全国企业中闻名遐迩的森林工厂。厂区栽种黑松、杨柳、丁香等130多个树种,20多万株树木。栽植绿篱4300余延米。部分地区还铺上草坪。在150余万平方米的厂区,有近100万平方米的土地被绿树覆盖,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先后被国家、吉林省、长春市授于“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工厂”、“森林工厂”、“清洁工厂”称号。 1978~1988年,工厂曾先后评为“全国铁路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吉林省大庆式企业”、“长春市先进单位标兵”、“长春市先进企业”、“吉林省先进企业”、“国家一级计量企业”、“铁道部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吉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长春市安全生产特别嘉奖单位”等称号。 1988年末,客车厂厂区占地面积151.6万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27.62万平方米。职工107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60人,工人744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500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414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20人,中级技术职称760人。主要生产设备2800台。其中,大型、精密、专用设备170台。具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金属切削加工、木材加工和整体装配的配套生产能力。形成铁路客车制造、客车修理、地下铁道电动客车制造三个专业化生产系统。1959~1988年,先后设计生产了22型、25型铁路客车、特种铁路客车、地下铁道电动客车以及其它铁路客车,共计50余个品种。其中,累计生产客车11168辆,约占全国铁路客车拥有量的50%。 附表1—2长春客车工厂历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