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汽车修配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547
机构名称: 长春市汽车修配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6/001
起始页: 0245.pdf
地址: 长春市朝阳区西开运街20号
前置机构: 长春市汽车修配工业合作社
起始时间: 1958年10月

机构描述

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西开运街20号,成立于1958年10月。它的前身是1953年5月3日由私营汽车修理业中的13名工人联合发起的长春市汽车修配工业合作社。当时的社址在西三道街,厂房2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300多元,流动资金100元,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修理各种进口杂牌汽车为主。1954年更名为长春市汽车修理合作社,当时拥有机床4台和部分修理工具,年可大修车20台。1958年10月,该社由长春市手工业局移交给长春市交通局领导,随之变为地方国营,更名为长春市汽车修配厂,厂址迁到东三道街50号。工厂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厂房面积808平方米,职工已达166人,当年大修汽车147台。1959年,宽城区胶车社轮胎翻新车间并入该厂。1960年9月,宽城区汽车摩托车修配厂、南关区长通交通设备厂、桃源公社挂车制造厂、市机械厂第三车间相继并入该厂。1960年春,该厂用上级拨款36万元在开运街兴建新厂房,1961年5月迁入。新址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修理车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到1961年底职工达623人,固定资产达33万元,大修汽车160台,内设汽修、钣金、配件、轮胎4个车间和电机、摩托车两个工段。 为了提高修车质量,赢得信誉,1963年该厂两次派人到上海汽车修配厂学习,回来后大搞技术革新,改革工艺。1964年修车由原来的小组包修改为流水作业方式。1964年至1965年由于车源充足,注意抓质量,修车质量闻名省内外,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管理混乱,修车质量严重下降,1973年至1974年又盲目搞“120”摩托车试制,造成产品积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厂狠抓企业管理,在生产上坚持以修为主,修造结合。1978年在汽车配件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了修旧利废活动,采取修、改、配、制、焊、堆、缩、嵌、镀等10种方法,修造汽车配件达140多种。1979年该厂恢复了技术检查科,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在市交通局组织的质量检查中,修车质量由倒数第一跃为第一名。当年完成汽车大修481台,实现利润43万元,超年计划22.6%。修理周期由1964年的30天缩短为26.6天。按吉林省《汽车大修质量标准》检查,大修车合格率达到73.1%,名列全省第一名。大修车返修率为1.8%,比省规定指标下降了3.2%。 进入80年代后,该厂为解决车源不足的困难,主动与第二汽车制造厂联系,于1980年末建立了东风牌EQ140汽车长春特约服务站。为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该厂广开门路,增加NJ130、北京吉普、井架子车、越野车等修理品种外,1981年,第一汽车厂生产了一批二类汽车,该厂还主动承担了组装汽车大箱的任务,增加产值22.6万元。1982年6月,东风140汽车长春特约服务站被“二汽”晋升为长春技术服务中心站,从1986年4月起免费对用户的东风汽车进行保养。 为改变“听、看、摸”的落后的汽车检测方法,1986年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投资65万元,在该厂建立了省内交通系统第一家汽车技术检测站,1987年1月9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年检测能力为1万辆。 到1988年底,该厂占地面积43445平方米,厂房面积11213平方米,有职工434人,有金属切削机床41台,锻压设备3台,固定资产原值367万元,净值335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