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民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6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民族乡
分类号:
K280.34
页数:
29
页码:
150-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民族乡情况,分别记述了九台市莽卡满族乡、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九台市胡家回族乡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民族乡
人口
内容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县以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在全国除民族自治地方外,在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地方,建立民族乡。中国的民族乡,最初是根据1954年《宪法》和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的规定建立的。建立民族乡的目的,在于适应少数民族杂居、散居比较多的特点,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建立民族乡是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补充。1958年8月,按照“实行政社合一”的要求,民族乡建制被撤销。198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对建立民族乡问题进一步做出了具体规定。198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要“重视民族乡的工作”,“民族乡是不同于一般乡的基层政权,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注意他们的特点,帮助和扶持他们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应给予一定的机动财力,乡财政超收部分应全部留给当地。分配不发达地区资金和专项资金时,应适当照顾。”长春市有九台市莽卡满族乡、九台市胡家回族乡、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4个民族乡辖29个村168个自然屯26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90年4个乡总人口70071人,其中少数民族28398人,占4个乡人口总数的40.5%,占长春市农村少数民族总数的19.8%。长春市4个民族乡的生产生活水平,被列入长春市30个落后乡(镇)的行列。
第一节 九台市莽卡满族乡
一、沿革
莽卡满族乡隶属于九台市。位于北纬44°15′,东经126°24′。在九台市东南部松花江西岸,与永吉、舒兰两县隔江相望,与九台市其塔木镇相邻,西与九台市胡家回族乡接壤。乡幅员东西10公里、南北21公里,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曾用名舍岭、沿江。乡人民政府驻舍岭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乡原建制是九台县六区,驻舍岭村。1955年7月,撤销区的建制,成立3个乡即舍岭乡、张庄乡、石屯乡。1957年春成立舍岭初级生产合作社,7月,升为舍岭高级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与其塔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其塔木人民公社。1962年6月,与其塔木人民公社分离,成立沿江人民公社,下辖12个生产大队。
1983年10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以〈83〉283号文件和吉政函〈83〉343号批复文件,九台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10月14日,以九台〈83〉163号文件通知决定,“沿江公社改建满族乡,并将沿江满族乡更名为莽卡满族乡”。10月22日,正式成立莽卡满族乡,乡长刘德一(满族)。长春市民委特拨款1万元,用于庆祝活动和扶持生产、发展文教事业。
莽卡满族乡历届领导人
赵国英 区 长 汉族 1949、10~1952、10
施绍棠 区 长 汉族 1952、10~1958、7
关凤仪 社 长 满族 1962、8~1966、12
翟德元 核心组长 汉族 1966、5~1968、7
翟德元 革委会主任 汉族 1968、8~1976、9
翟德元 公社主任 汉族 1976、10~1980、8
王春 公社主任 汉族 1980、9~1981、8
刘扬 公社主任 汉族 1981、9~1983、9
刘德一 乡 长 满族 1983、10~1984、1
赵官臣 乡 长 满族 1984、1~1987、1
关连久 乡 长 满族 1987、1~
二、人口与村屯
莽卡满族乡1978年6212户21508人。其中满族2512户12811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59.6%;朝鲜族182户812人;回族1户3人。1987年6326户30669人。其中满族2598户12994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42.3%;朝鲜族191户986人;回族1户4人。1982年全乡少数民族10922人,其中满族9937人。1990年全乡7578户32256人。其中全乡少数民族14091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43.7%。其中满族13175人,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3.5%;朝鲜族888人;回族14人;蒙古族13人;苗族1人。
莽卡满族乡辖12个村42个自然屯,11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舍岭村:驻舍岭屯,在县城东南47.5公里处,辖4个自然屯,即舍岭、南窝堡、新立、许家沟。1990年全村4228人,其中少数民族134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1.8%,其中满族1340人,回族5人。
金岗村:驻三道岭子屯,在乡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处,辖4个自然屯即三道岭子、后苇子沟、夹沟子、北沟。1990年全村1176人,其中少数民族640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4.4%;其中满族639人,苗族1人。
七家子村:驻七家子屯,在乡政府驻地南偏西10公里处,辖5个自然屯即七家子、大东沟、东沟、尖山子、七家子北沟。1990年全村1390人,其中少数民族38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27.9%,皆是满族。
松江村:驻锦州屯,在乡政府驻地南偏东10公里处,辖2个自然屯即锦州、四家子。1990年全村1655人,其中少数民族839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0.7%;其中满族821人,朝鲜族18人。
石屯村:驻石屯,在乡政府驻地南偏东7.5公里处。辖2个自然屯即石屯、东窝堡。1990年全村2330人,其中少数民族1214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2.1%,皆是满族。
邱家村:驻邱家沟屯,在乡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辖6个自然屯即邱家沟、果子窑、山嘴子、刘家店、西地、新鲜屯。1990年全村2539人,其中少数民族1003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9.5%;其中满族787人,朝鲜族204人,回族8人,蒙古族4人。邱家村四社是朝鲜族聚居社,1987年25户132人。十一社是朝鲜族聚居社,1987年19户96人。
塔库村:驻塔库屯,在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辖4个自然屯即塔库、三家子、西三家子、龙棚。1990年全村3715人,其中少数民族2353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3.3%;其中满族2094人,占全村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9%,朝鲜族259人。该村第十一社是朝鲜族聚居社,27户137人。第十二社是朝鲜族聚居社24户110人。
莽卡村:驻莽卡屯,在乡政府驻地。辖2个自然屯即莽卡、下洼子。1990年全村2628人,其中少数民族1507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7.3%;其中满族141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4%。第九社是朝鲜族聚居社90人。
谢屯村:驻谢屯,在乡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辖2个自然屯即谢屯、博尔哈通。1990年全村2327人,其中少数民族105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5.3%;其中满族105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9.8%;朝鲜族2人。
江西村:驻江西屯,在乡政府驻地东北7.5公里处。辖2个自然屯即江西、黑鱼洞。1990年全村3749人,其中少数民族143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8.4%。满族131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2%。十社是朝鲜族聚居社121人。蒙古族5人。
东哈村:驻东哈什蚂屯,在乡政府驻地东北9.5公里处。辖3个自然屯即东哈什蚂、牛样河、大岗。1990年全村2146人,其中少数民族109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1%;其中满族101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3%。第六社是朝鲜族聚居社81人。
张庄子村:驻张庄子屯,在乡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辖4个自然屯,即张庄子、北窝棚、西尤屯、东尤屯。1990年全村4373人,其中少数民族1217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27.8%;其中满族109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0.3%。该村第十五社是朝鲜族较聚居的社,其中朝鲜族108人,蒙古族4人,回族1人。
三、生产生活
莽卡满族乡的农业土地面积为6759垧,农业生产以旱田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近几年开发水田,水稻种植面积由1982年的1300垧,发展到2300垧,占粮豆面积的36%。粮食总产量,1981年17500吨,1983年29796吨,1984年26628吨,1985年23192吨。1986年27300吨,1987年27270吨,1988年28715吨。1990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3903万元,其中农业约占77.1%,工业约占4.6%。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60.7%,牧业占17.6%,副业占10.4%,林业占5.6%,渔业占5.5%,其它占0.2%。全乡农民人年均收入,1978年96元,1985年204元,1987年434元,1988年510元,1990年607元。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口经济收益,虽处于增长的趋势,但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而表现不稳定。
水稻的种植,主要分布在朝鲜族聚居的社,这些地方的经济收入高于旱田粮豆产区,人年均收入大部在650元以上。
莽卡满族乡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在农业机械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使农业机械生产程度扩大。1980年全乡拖拉机92台,其中履带式21台,轮式15台,手扶式56台。播种机17台,插秧机41台,犁耙机33台。1985年上述各种农机具数量发生变化,各有增减,拖拉机履带式3台,轮式8台,手扶式167台,播种机3台,插秧机13台,犁耙机3台。1987年农具种类和台数又有变化,拖拉机履带式7台,轮式7台,手扶式291台,四轮式80台,播种机7台,插秧机67台,犁耙机7台。总的发展趋势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提高,小型农机具朝着普及方向发展。
在使用机电方面的各种机械,明显增加。1980年仅有脱粒机127台,磨米机73台,榨油机3台,粉碎机43台,农业汽车6台。1987年则大幅度增加,各种农用机械总数达836台,较1980年增加3.3倍。
在供电方面,全乡1982年前供电量1800伏,1983年增容3150伏,解决了农业用电和家庭用电不足的困难。由于供电量的增多,水田的播种面积随之扩大。现在小型、中型电灌站由9个增加到22个,另外还有29个小型站。到1988年秋,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七家子村傻子沟屯,开始通电,全乡消灭了无电屯。建成新型果园54处,占地面积120垧。在锦州屯干渠上游投资35万元,建起一座长60米的钢筋水泥渡槽,保障了一千余垧水田的灌溉。
农民口粮情况,1981年人年均234公斤,1982年211公斤(全省大旱),1983年330公斤,1984年350公斤,1985年336公斤,1986年382公斤,1987年382公斤。口粮留量呈增长的趋势。
公路建设方面,造价53万元的石屯大桥(钢筋水泥结构,长54米、宽8米)完竣使用,使乡的南端公路延长10公里,伸入到永吉县土城子乡北侧。全乡公路运输,已达到全天候标准。
现有乡级医院1所,村级医疗机构12个,共有医护人员56人,病床5张。地方甲状腺病危害严重的三道屯、西尤屯,安装上了自来水,为根除地方病创造了条件。
现有乡级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1个,满族中学2所,满族小学4所。1987年乡政府投资7万元,为敬老院建房1栋(430平方米)。金岗村是全乡较富裕的村,储蓄户约占总户数的94%。
莽卡满族乡1988年被评为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第二节 九台市胡家回族乡
一、沿革
胡家回族乡隶属于九台市,驻胡家屯。位于北纬44°16′,东经126°19′。在市政府驻地东北41.25公里处。南与永吉县交界。北与本市其塔木镇、东与莽卡满族乡、西与卢家乡相邻。乡境内有回、汉、满、朝鲜等四个民族成分。
早在清朝初年,这一带地域归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辖,是为朝廷采集贡品、土特产(例如蜂蜜等)和生产牲丁口粮的地方。打牲乌拉“五官庄”就设在这个地域内。乾隆十五年(1750)吉林将军兼理总管后,其区域由京师内务府直辖划入吉林将军镇守区划之内。光绪三十三年(1907)奉令裁撤打牲乌拉总管,宣统三年(1911)裁撤打牲乌拉机构,其地域划归吉林府直辖。
1913年3月,吉林府改称吉林县。1929年因吉林县与吉林省同名,改名永吉县,胡家屯归之所辖。1932年设立九台县,将永吉县二区、四区划入九台县,胡家屯隶属其塔木二区管辖,随区拨入九台县行政区划之内,延续至今。
东北沦陷期间,实行保甲制,胡家设保,下辖8个甲、38个屯。
国民党政府暂短的统治时期,实行乡保制,胡家设乡,下设8个保。
1947年10月,九台县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在回族聚居的蜂蜜营屯、红石砬子屯、宝山屯一带成立了胡家区公所,后改为第五区公所。下辖葛家、宝山、红石、小韩、稗子、锣鼓、周家、双泉等8个村人民政府。
1952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由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以及中共九台县委、县人民政府派出干部,帮助当时的第五区(回族人口为3400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0%以上),筹备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同年10月19日至20日,召开了第五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即第五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成立大会。到会代表共80人,其中回族代表23人,占代表总数的29%。会上选举回族干部韩来文为副区长。该联合政府管辖三个回族聚居的地方。
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改变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和《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的精神,九台县撤销了第五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5月19日设立了葛家民族乡(包括葛家村、锣鼓村)、宝山民族乡(包括宝山村、红石村)。
1958年3月,实行撤区并乡,将葛家民族乡、宝山民族乡、小韩乡合并为胡家民族乡。行政区划相同于原第五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全乡人口为15400余人,其中回族人口为34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2%。在民族乡干部中有回族6名。
1958年9月,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撤销了胡家民族乡和相毗连的红旗乡、舍岭乡、其塔木乡,建立东风人民公社。
根据1962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报请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3年11月恢复九台县胡家回族乡人民公社。
1964年5月14日,举行庆祝九台县胡家回族乡人民公社成立大会。《长春日报》于1964年5月19日,在第一版作了报道。回族社员们为了迎接回族乡人民公社的成立,提前完成了春耕播种任务。社员们纷纷表示:“感谢党的关怀,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实现今年农业的大幅度增产而奋斗。”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乡被全面否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1979年2月,经中共长春市委批准,在九台县胡家回族乡人民公社建立15周年之际,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借以广泛深入地向各族干部、群众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再教育,以推动民族政策的认真落实,把民族乡建设好。
1979年4月,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评比、表彰、奖励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长春市民委将手扶拖拉机和役牛,做为奖品发给先进单位和个人,使各族农民深受鼓舞。
1979年5月14日,胡家回族乡的回、汉等各族群众1万多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回族乡建立15周年。《长春日报》为祝贺胡家回族乡成立15周年,发表了题为《要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的短评。短评指出,民族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民族问题,注意到民族特点。要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和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少数民族聚居社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实现四化多做贡献。
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的规定,于1983年3月,九台县胡家回族乡人民公社改为胡家回族乡人民政府。
1984年5月14日,胡家回族乡举行建乡20周年纪念活动。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广林(回族)作了题为《全乡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加快两个文明建设,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的贡献》的报告。
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搞好这次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活动推动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份报告。长春市民委认为,“建立民族乡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旨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有关部门应结合各自的业务特点,实实在在地帮助民族乡多做些好事,解决实际问题。”长春市人民政府批转了这份报告。据此,九台县政府领导同志召集县直机关负责人会议,要求他们能为回族乡的建设事业做些实事,用实际行动纪念胡家回族乡建乡20周年。各单位一共为回族乡办了10件好事。如县教育局在5月14日当天,给回族中学送去80套新桌椅;县交通局将九(台)胡(家)公路上的一座断桥修复纳入计划,按期施工并交付使用;县民政局决定帮助办好敬老院。银行、农电、卫生、乡企、畜牧、文化、供销等部门也都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各族人民造福。
二、人口与村屯
1958年建立胡家民族乡时,全乡总人口为15358人,其中回族340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2.1%。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乡回族4024人,占全县回族人口总数的48.13%。1984年胡家回族乡总人口为25000人,其中回族428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4.75%,其中回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7.1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7.62%。
1985年胡家回族乡4823户22976人,其中少数民族6821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9.7%。其中回族3957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58%;满族2857人,朝鲜族7人。全乡劳动力6988人,其中农林牧渔业者6830人,工业7人,建筑业78人,商业饮食业50人,交通运输业18人,其它5人。1990年全乡5314户22594人,其中少数民族7583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3.6%。回族3763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49.6%,满族3811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50.3%,朝鲜族8人,蒙古族1人。
胡家回族乡辖宝山、稗子、红石、双泉、蜂蜜、葛家、锣鼓、小韩、周家等9个村,82个自然屯,7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蜂蜜村:在乡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辖蜂蜜营、蜂蜜营河南、蜂蜜营北山、蜂蜜营西头、北沟、黄家窝堡等6个自然屯。这一带的回族多系清康熙、乾隆朝,由山东、河北等地迁来。当时是一片大松林,盛产蜂蜜,是清朝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蜜场,故称蜂蜜营。1988年土地660垧。1990年全村2256人,其中少数民族166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3.8%。其中回族1630人,满族35人。
红石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辖红石河北、红石河南(牛窝堡)、红石上头(猴石砬子上头)、红石南沟、南沟(寺南沟)、南沟下沟、七道地、小北沟、高家窝堡、寺河南、双顶子、二道林子、东王家岭、西王家岭、杨家沟等15个自然屯。红石是以猴石砬子山谐音得名。村落始建于清乾隆朝初期。1988年土地775垧。1990年全村2742人,其中少数民族1190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3.4%。其中回族1075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0.3%;满族115人。
宝山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即胡家屯,宝山南麓。含胡家屯、胡家屯西沟、宝山(膀汉)、北大沟、关屯、碾子沟等6个自然屯。宝山屯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屯南有一条河,由西向东流去。屯落为东西走向的一长条形,屯后有古城遗址一处。据地名普查获悉:此城是800年前辽金时代的古城遗址。据传当时有一氏族部落,后被外来部落打败,城毁人逃,成为废墟。1988年土地714垧。1990年全村3294人,其中少数民族1030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1.2%。其中回族210人,满族813人,朝鲜族7人。
葛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辖葛家沟、葛家沟下头,迟家沟、迟家沟下头、小岭、下洼子、小孤家子等7个自然屯。回族聚居于小岭屯,始建于清乾隆朝初期,系蜂蜜营屯回民迁去定居。1988年土地755垧。1990年全村2096人,其中少数民族379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其中回族25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8.3%。满族120人。
稗子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处。辖稗子沟(棒槌沟)、小稗子沟、李家沟、荒岭子、荒岭南沟、果树沟(杨家沟)、石湖沟(石虎沟)、小舍岭(小奢岭)、山圈北沟、山圈等10个自然屯。回族聚居于山圈屯,始建于清乾隆朝初期。据传由黑龙江省阿什河(阿城)迁来回民张氏兄弟(殿清、殿友),最早在此开荒种地。由于该屯四面环山,故叫山圈,沿用迄今。1988年土地598垧。1990年全村2718人,其中少数民族417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5.3%。其中回族24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8.3%;满族174人。
锣鼓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辖大张家沟、锣鼓屯、三节地、夹沟子、夹沟子下头、大张家沟下头、小张家沟、黑背、北甸子等9个自然屯。1988年土地768垧。1990年全村2608人,其中少数民族744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28.5%。其中满族5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9.7%。回族151人,主要分布在黑背屯和小张家沟屯内。
小韩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处。辖小韩家屯、小韩南沟、靰鞡草沟、四道岭子、四道岭子南沟、四道岭子北沟等6个自然屯。1988年土地591垧。1990年全村2434人,其中少数民族942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8.7%。其中满族89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5%;回族47人,朝鲜族1人。
双泉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处。辖王家甸子(双泉)、陈家岭(李家窝堡)、白家屯、红旗沟(洪启沟)、红旗沟下头、杨家岭、西杨家岭、后杨家岭、前杨家岭、双泉眼、史家沟、唐家窝堡等12个自然屯。1988年土地749垧。1990年全村2455人,其中少数民族264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0.7%。其中回族14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6%;满族116人。
周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9.5公里处。辖周家屯、周家东沟(热闹沟)、周家西沟、周家南沟、周家北沟、周家窑、大韩家屯等7个自然屯。1988年土地495垧。1990年全村1991人,其中少数民族952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8%。其中满族95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9.9%;蒙古族1人。
从全乡的回族姓氏看,以韩、马、麻、杨、段、唐、郭、米、张居多。此外,还有丁、沙、回、黑、尹、满等姓。如蜂蜜营屯回族的姓氏韩、杨、段占相当比重。韩姓祖籍为山东省禹城县,是清乾隆年间为了谋生,迁来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至今,成为当地的韩家大户。杨姓祖籍山东省济阳县,迄今一般仍沿用“如、立、希、棠、建、发、松、兆、彦、明”十字序辈取名。段、唐二姓祖籍四川,清康熙朝初叶发遣到此地,编为“旗下人”,隶镶黄旗。
三、生产生活
胡家回族乡土地总面积为17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106垧,林地面积为6060垧。全乡地处半山区,山、田面积各半。
这个乡由于地处九台市的边缘,土地瘠薄,生产结构比较单一,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当地的回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又只是耕种旱田。在多种经营方面,根据回族的生活习惯和特点,擅长饲养牛、羊、鸡、鹅,但也多是家庭式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的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日益深入人心。1984年粮食产量2.93万吨,比1982年增长28.8%。1985年(歉收)比1981年增长62%,与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相比,则增长了1.2倍,其各项产值的增长情况见下表:
1988年全乡粮食产量:水稻1263吨,玉米11588吨,高粱1139吨,谷子676吨,杂粮105吨,大豆2651吨,经济作物74吨,薯类285吨。牛马驴骡存栏4175头,羊存栏1932只,家禽45961只。1988年总收入1298.5万元,总支出316.8万元,净收入981.7万元。减去税金、提留等,人均收入416元。
为了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中央和省市每年都拨发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扶持少数民族生产专项资金,予以特殊的照顾。自1957年以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中止),截至到1985年,为胡家回族乡以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村社专拨资金达23.4万元,用于购置农业机械、车辆、牲畜、办电、牲畜配种、家禽孵化设备、兴办乡镇企业、果园以及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其中拨给在全乡回族人口最多的蜂蜜村(回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5%以上)达11.9万元。这个村底子薄、基础差,生产结构单一,均为旱田,涝洼地减产严重。为了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以改革促生产,从1984年以来,上级民族事务部门拨款,水利部门在技术、经济上也给予了支持,这个村先后打了28眼机井,共开垦水田178垧,实现了以稻治涝。1985年在多雨寡照的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近500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了100元,从而结束了全村不产水稻的历史,农民的口粮开始由玉米变成大米。有的老农民风趣地说:“这几年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可外村人总说我们老回回是‘的确良’裤子,苞米肚子,如今也是大米肚子啦!”从内心里迸发出对党的感激和自豪感。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全村大牲畜存栏数1980年为180头,1983年增加到288头,1984年增加到350头。全村养羊980只,家禽2万多只,蜜蜂17箱。
1984年是胡家回族乡建乡20周年。从1964年到1984年,全乡粮食总产由年产8000吨增加到23800吨。每年向国家交商品粮数也逐年增加,如1981年为4100吨,1982年为7000吨,1983年为12000吨。多种经营也同步增长。全乡有人工林1200垧,果园21处共200垧。养牛6000余头,养羊6000余只,养鹅4万余只。1985年全乡粮豆总产22398吨。大牲畜4905头,其中牛3699头,全乡牛肉产量23240公斤,羊肉产量9262公斤,禽蛋13万公斤,蜂蜜600公斤。1990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2743.4万元,其中农业约占68.1%,工业约占27.7%。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84.5%,牧业占14.2%,副业占0.9%,林业占0.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13元。
现有乡级文化单位6个,村级9个。回族中学1所,回族小学校4所。乡级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机构9个,共有医护人员45人,病床15张。
随着生产的发展,全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蜂蜜村从打了机井以后,全村6个社有4个社的回、汉族农民吃上了自来水。这是吉林省农村回族聚居地方,继九台市其塔木镇山前槐村之后第二个吃上自来水的回民村屯。农民的住房条件也开始有所改善。
300年来这个村子除清真寺的房屋是砖瓦结构之外,居民住房都是草房,有的甚至是常年住“马架子”。从1983年到1984年,村里就盖起新房12栋,其中砖瓦结构的有8栋。该村第五农业生产合作社近几年新盖砖瓦结构住房7栋。全社共有70多户(均系回族),1983年有电视机6台,到1985年增加到54台。
胡家回族乡于1988年被评为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第三节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
一、沿革
双营子回族乡隶属于双阳县。位于北纬43°32′,东经125°31′,在县城西北9公里处,长(春)——大(蒲柴河)公路东侧,双(阳)刘(家店)公路东端。东与本县双阳河乡接壤,南和石溪乡毗连,西同鹿乡镇交界,北与奢岭乡为邻。境内有回、汉、满、朝鲜等民族。乡政府驻鲁家屯。
新中国成立初期,双阳县第五区大营子村有回族人口118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3%。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据东北人民政府颁布的《东北区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方案》,于1953年1月,发出了《为确定成立村级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继于同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复双阳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大营子回族自治村。村长沙泳喜、郭延城(均系回族)。
1956年9月,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双阳县人民委员会将原大营子回族自治村改为大营子回族乡。第一任乡长沙金才(回族),副乡长满贵宾(回族),乡总支书记郭连厚(回族)。回族乡的建立,对进一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民族平等权利,照顾民族特点,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当地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1958年3月,根据中共双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撤区并乡若干问题决定》、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公布撤区并乡决定的命令》,设大营回族乡,包括原大营子回族乡、庞家乡。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在大营子村。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政社合一,大营回族乡被撤销,成立石溪人民公社大营子管理区。当地的回族干部、群众纷纷要求恢复民族乡,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大营子又不是属于“一乡一社”,在人民公社的政治体制下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98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中共双阳县委、县政府按照《通知》精神,结合大营子的历史状况、民族关系状况,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的意愿,提出应创造条件将回族乡恢复起来。于是,由常务副县长、县委统战部长、农村工作部长、民政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等组成工作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
1984年2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84〉38号文件批复,同意恢复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以原鹿乡的大营子、鲁家、庞家3个村和双阳河乡尹家村、奢岭乡的新胜村以及前城村的原小营子、东崔家庙两个小队的行政区域,为双营子回族乡的管辖区域。全乡辖5个村36个自然屯。1990年13164人,其中少数民族479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6.4%。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鲁家屯。
1984年4月21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委《关于做好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恢复工作和举行庆祝活动的报告》,提出在筹建和庆祝活动中,要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要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乡长应由回族公民担任;鉴于该乡除回族外,还有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以及60%多的汉族,配备乡领导班子时,要兼顾上述特点;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应略高于全乡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要注意民族特点;筹建期间,要妥善处理好与原所在乡的债权债务关系,不留尾巴,不允许侵犯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并应在政策上适当放宽。《报告》对庆祝活动的规模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4年5月10日,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万名各族群众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回族乡的成立。双营子回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韩东春(回族)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民族团结,致力振兴中华,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而奋斗》的报告。长春市人民政府拨款1万元,扶持民族乡发展经济和文教事业。双阳县直机关资助9800余元。省、市新闻单位分别发了消息或录音报道。《长春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题为《保障民族平等权利》。文章指出,建立民族乡是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权利的大事,是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指出,由于杂居、散居少数民族人数少,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要求,不象民族自治地方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他们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的特殊需要容易被忽视。应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结合民族乡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族乡的领导,安排计划、考虑问题要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搞“一刀切”。对少数民族要帮不要挤,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并在可能情况下予以适当照顾。
双营子回族乡乡长韩东春(回族),副乡长姚文礼。
二、人口与村屯
双营子回族乡辖5个村36个自然屯6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82年全乡2900户12610人,其中回族331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6.3%;朝鲜族651人;满族701人。1984年全乡3042户13233人,其中回族331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5.1%,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2%,占全县回族人口总数的72.2%。满族755人,朝鲜族651人。1985年全乡13318人,其中农业人口12901人,非农业人口417人。总人口中男性6828人,女性6490人。农村劳动力4166人,其中女性劳动力1842人。从事农林牧渔业者3691人,工业32人(其中乡办企业19人、村办企业13人),建筑业74人,交通邮电业67人,商业饮食业62人,文教卫生69人,其它171人。
1986年总人口13235人,其中男6776人,女6459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2877人,非农业人口358人。自然增长138人,自然增长率10.4‰。出生300人,出生率12.52‰。死亡84人,死亡率6.35‰。在总人口中农村劳动力5003人,其中女性2128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者4477人,工业115人(其中乡办企业17人,村办企业3人,村以下企业95人),交通邮电业205人,商业饮食业18人,文教卫生事业87人,其他101人。
1987年全乡总人口131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劳动力5174人,其中从事农牧渔业者4743人,工业22人,建筑业74人,交通邮电业65人,商业饮食业58人,其它212人。
1988年全乡3034户13178人。其中农业2923户,农业人口12901人。在总人口中劳动力5846人,其中女性劳动力2356人。全年出生人口208人,死亡人口70人,自然增长率10.47‰。已婚有生育条件的妇女2191人,其中能综合节育者占95.7%,计划生育率99%。
1990年全乡13164人,其中少数民族479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6.4%。少数民族中蒙古族8人;朝鲜族456人;满族1363人,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8%;回族2970人(男1510人,女1460人),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2%,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2.6%,占全县回族人口总数的64.5%。
大营子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辖大营子、石家屯、李家屯、郭家屯、大康家屯等5个自然屯。清光绪朝属尚礼社,民国时期属刘家保大营子甲,东北沦陷期间为大营子区,1949年至1957年为五区大营子村,1955年至1958年为大营子回族乡大营子村,1958年至1960年为刘家公社大营子管理区,1977年改为鹿乡公社大营子大队,1984年5月改今称。大营子村的回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8%。全村16个农业社中除有3个基本上是汉族人口外,其余13个社多是回族或回、汉族联合社。其中,大营子屯455户1819人,除汉族人口50人外,余皆回族。韩、郭、李、沙等姓居多。韩姓于清康熙朝末叶到此占荒。嗣后,有郭家磨坊、沙家大院、韩家店等,相继顺岭岗东西向建屯而居。因都是回族聚居,故称大营子。郭家屯位于乡西南4.5公里处。共144户1691人,皆回族。系清康熙朝末叶郭氏始居,屯以姓得名。李家屯位于乡西南5.4公里处。共41户200人,皆回族。系清光绪朝中期李氏始居,屯以姓而得名。石家屯位于乡西南3.3公里处。共57户320人,皆回族。该屯形成时间与郭家屯相近,约清康熙朝末叶。开始,因屯内石姓居多,故屯以姓得名。后来由于人口迁徙,现石姓约占全屯人口一半左右。余为郭、满、韩等姓。
新胜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2公里处。辖东小营子、东崔家庙、西小营子3个自然屯。村民委员会驻西小营子屯。清光绪朝属尚礼社,民国时期属刘家保孟家甲,1942年为孟家区,1949年至1954年为五区鲁家村,1955年至1958年归前城乡鲁家村,1958年至1960年,为奢岭公社新胜管理区,1961年至1963年,为奢岭公社新胜大队,1984年5月改今称。新胜村西小营子屯67户315人,均系回族。屯内除4户杨姓,满、韩姓各1户外,其余61户皆为郭姓。这些郭姓与大营子村郭家磨坊、郭家屯的郭姓,都是“一坟之祖”,来自山东省禹城县十里望白家庄。郭姓到小营子是“占山户”。据当地64岁农民郭连占介绍,有据可查的郭姓到这里已经是8代。从第一辈算起至今,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但稍晚于大营子屯韩姓、郭家屯郭姓。人们都认为,“先有大营子,后有东北屯(即小营子)”。
鲁家村:辖鲁家屯、小康家屯、小三家子、大李家屯、山嘴子、黄家瓦房、小刘家屯、拉拉屯、小李家屯、东哈塘沿、大营子岭、小大营子等12个自然屯。
庞家村:辖庞家烧锅、后刘家油坊、杨家店、赵家油坊、三不管、和尚窝棚、小南岭、小东沟、前于家屯、前刘家油坊等10个自然屯。
尹家村:辖尹家屯、王家屯、朱家平房、小西庄、前贾家窝棚、后贾家窝棚、朝岗屯等7个自然屯。
三、生产生活
双营子回族乡幅员62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为3179垧,是一个腹地宽阔、交通方便、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的好地方。但长期以来,生产结构比较单一,旱田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4.6%。群众生活并不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都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迅速发展,全乡的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回族聚居的大营子村,从1981年就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小段包工、联产计酬,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等三种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农业丰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大大地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从1981年以来,先后打了6眼机井、93眼小井,水稻面积由原来的35垧增加到145垧,水稻亩产达500公斤。这个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年增长。从1978年的2504.46吨,到1985年增加到4004吨,增长了59.9%。
双营子回族乡1985年粮豆油料作物等总产量14230吨,平均亩产331公斤,其中水稻总产量1011吨,亩产337公斤;玉米总产量11770吨,亩产420公斤;高梁总产量452吨,亩产251公斤;谷子总产量146吨,亩产73公斤;大豆总产量541吨,亩产90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62吨,亩产62公斤(其它略)。1986年粮豆油料作物等总产量15652吨,平均亩产373公斤,其中水稻总产量1388吨,亩产463公斤;玉米总产量12862吨,亩产415公斤;高粱总产量283吨,亩产283公斤;谷子总产量116吨,亩产116公斤;大豆总产量765吨;亩产153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8吨,亩产4公斤(其它略)。1987年粮豆油料作物等总产量16219吨,平均亩产385公斤,其中水稻总产量1699吨,亩产536公斤;玉米总产量13445吨,亩产448公斤;高粱总产量159吨,亩产182公斤;大豆总产量690吨,亩产110公斤;杂粮总产量68吨,亩产122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116吨(其它略)。1988年粮食总产量17001吨,居全县第14位(倒数第2位),粮食平均亩产410公斤,居全县第11位。人均年占有粮食1318公斤,居全县第15位。1990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1535.8万元,其中农业约占67.9%,工业约占12.7%;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9.6%,牧业占20%,林业等占0.4%。农村居民人年均纯收入600元。
在多种经营方面,全乡的牛、羊、鹿和家禽、蜂蜜等养殖业、种植业,得到全面发展。1985年大牲畜存栏2028头,其中从事农业劳役的牲畜占1654头,食用牲畜374头。养羊2248只,其中绵羊1042只。当年出售肉牛170头,当年出售肉羊215只。年产蜂蜜800公斤。1986年大牲畜存栏1790头,其中使役的牲畜占1435头,食用牲畜355头。养羊2110只,其中绵羊960只。养鹿65只。当年出售肉牛65头。肉羊297只。1987年大牲畜存栏1708头,其中牛1223头。羊存栏290只,鹿314头,年产鹿茸40公斤。当年出售肉牛15头、羊50只。1988年存栏大牲畜1593头,其中牛1045头。存栏羊490只、家禽3400只。鹿365头,年产鹿茸67公斤。出售肉牛641头、羊106只。出售各种家禽1.6万只。年产蛋66吨,羊毛1940公斤。
近几年来,养鹿事业在回族农民中突起,经济效益可观。从1985年以来,大营子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志学开始养鹿,现存栏39头,仅1988年出售鹿茸获利数万元。长春市第七届政协委员马志军(农林界)是大营子村治保主任、养鹿专业户,现在家里有鹿94头,还有一辆运输用的解放牌汽车。大营子村经委主任韩在明养鹿14头,该村农民何宝山养鹿19头。全村现养鹿存栏数已达166头,相当于1978年全村鹿存栏数的13.8倍。这个村的养牛事业稳步发展,牛的存栏数,到1985年达到1210头,比1978年增长了12倍多。从推广肉牛快速育肥法以来,大营子村的回民养牛积极性更高了。养鹿专业户马志军一次就购进菜牛16头,农民李长山养了8头,迄今仍是继续发展的趋势。但养羊业一直不振,全村羊的存栏数明显减少,由70年代末期的800多只减少到200多只。究其原因主要是村内和附近缺乏放牧场所,自然放牧影响林业发展,加之对羊的常见病预防、治疗不力,饲养的安全系数不如牛、鹿,以致农民饲养羊的积极性不高。1988年以来,羊毛、羊肉价格上涨,将会对发展养羊业起到促进作用。
大营子生产大队试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1年增产120万斤。1982年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春播时,六成苗只占50%,有6个生产队平均三成苗,有300垧地无苗。但是,由于实行联产承包,全大队劳动力齐动手,抗灾补种,有的生产队到20里地外取水,坐水种植达到400垧。有的生产队春耕前后播种三次,直至6月中旬才种完。后期雨水比较调和,日照多,地温高,尽管又遭到水、虫、风等灾,但全村仍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960万斤,较丰收的1981年增加223万斤。随着丰收,社员的生活有所提高,1981年人均年收入180元,1982年增加到320元。全村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万斤户达到37户。五队农民郭锡山承包的地,每垧产谷子达1.3万斤。
双阳县为帮助双营子回族乡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多年来拨物、拨款。1987年6月,拨款2万元解决乡政府办公楼、生产生活办公用电问题。又相继拨款在乡驻地建立供销社、汽车客运站,解决农民购物和运输困难。1986年县食品公司投资2.3万元,帮助双营子回族乡建起收购站。1986年县农机总站扩大规模投资3.3万元,建起农机站。大营子村回族小学发生火灾,烧毁校舍728平方米、桌椅250套、书柜10套及其它设施器具。市民委拨款5万元,县教育局拨款1.5万元,建成新校舍。
1986年全乡有企业81个,其中乡办企业3个(钢球厂、拔丝厂、砖厂),村办2个,联户办4个,个体办72个。从业人员总数164人。工业总产值74万元,总收入75万元,其中乡办收入34万元,村办8万元,联户办9万元,个体办24万元。1987年全乡有企业239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6个,其它为联户办和个体办。从业人员713人,总产值288万元,其中乡办33万元,村办37万元。利润总额6.9万元,其中乡办3.9万元,村办3万元。1988年全乡有企业334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8个。从业人员895人,在乡办中从业者202人,村办79人。总产值755万元,其中乡办81万元,村办52万元。利润总额93万元,其中乡办10.4万元,村办4.4万元。
各级人民政府从多方面扶植、帮助回族乡改进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条件。
县水利局先后贷款65万元,打机井32眼,新开水田400余垧。县农业局、畜牧局先后贷款15万元,扶助发展养殖业。市民委专项拨款10万元协助创办塑料厂。1988年遭水灾时,市民委拨款1万元帮助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县财政拨款3万元,在乡政府驻地安装电灯,拨款5万元打机井安装自来水,解决了农民用电吃水的困难。经过长期努力,半山区的庞家村,建成以果树、黄牛为基地的南部果牧区;大营村、尹家村,连成以养鹿养鹅为基地的中部经济区;新胜村、鲁家村,建成以养鱼种菜为基地的北部渔菜区。但是,全乡仍然比较贫困,如建校舍农民集资63万元,平均每人负担48元。全乡欠企业贷款110万元,各村都是负债村,欠债多者30万元,少则10万元;其中鲁家村人均负债134元,既使最好的村每人亦负债26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回族农民的生活,还是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以大营子村为例:从1981年以来,全村新盖砖瓦结构的住房69栋。新购进电视机580台,普及率占全村2/3。新购进洗衣机475台,普及率占全村户数的一半多。这个村农民的储蓄款额达8.5万元。
1982年9月26日,在大营子大队(今大营子村二社西头),创办敬老院,房十三间,拨耕地2.2垧,羊35只,驴一头。院长、服务员、炊事员各1名,敬养老人12名。经费由乡政府自筹,县民政局拨给一部分。老人每年人均生活费300元。后来,由于外乡和县城的回族老人,亦到本院休养,乡政府决定,修建3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十二间新房。收养老人增加20名,1986年增设1名院长。1991年10月新建敬老院工程竣工,市长米凤君为该院题写了院名。
现有乡级文化单位2个,村级5个。回族中学1所,回族小学1所。乡级医院1所,村级医疗机构4个,共有医护人员18人,病床20张。
双营子回族乡于1988年被评为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第四节 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
一、沿革
延和朝鲜族乡隶属于榆树县。位于北纬45°05′—45°08′,东经126°2′—126°58′。在县城东北60公里处。东北以拉林河为界与黑龙江省五常县背荫河镇相望,西、南与榆树县青山乡接壤。幅员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5公里,呈三角形,总面积20平方公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延和村,隶属关系多经调整。1948年4月3日,隶属青山区公所。1948年10月25日,划归二十区(泗河区)。1955年延和村政府改称延和集体农庄。1956年1月31日,建制延和乡,隶属于泗河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1957年12月30日,将延和乡改建为朝鲜族乡,隶属于县人民政府。1958年10月1日,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撤销延和朝鲜族乡,建制延和作业区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县人民政府。1959年5月21日,作业区改称延和人民公社。1960年初,延和人民公社改称延和生产大队,隶属于青山人民公社。1963年11月,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4年4月9日,正式恢复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1967年3月9日,成立延和人民公社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3月2日,成立延和人民公社委员会。
1979年3月26日,中共长春市委批转市委统战部《关于两个民族乡人民公社建乡15周年庆祝活动的请示报告》,是年4月20日,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集会庆祝建立15周年。
1980年10月15日,撤销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改为延和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延和朝鲜族乡历届领导人
延和村人民政府 村长 张成益 汉族 1948、3~1948、10
延和村人民政府 村长 玄云植 朝鲜族1948、10~1954、12
延和集体农庄 主席 李龙根 朝鲜族1955、1~1956、1
延和朝鲜族乡 乡长李龙根 朝鲜族1956、1~1960、1
青山乡延和大队 大队长吴甲默 朝鲜族1960、1~1963、4
青山乡延和大队 大队长 金守益 朝鲜族1963、4~1964、4
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 主任 李龙根 朝鲜族1964、4~1966
延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主任 许国浩 朝鲜族1968、3~1969、4
延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主任 崔今锡 朝鲜族1969、4~1976、10
延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主任 崔今锡 朝鲜族1976 10~1980 10
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管委会王仕隹锡朝鲜族197b、W 1980、10
延和朝鲜族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主任 金炳焕 朝鲜族1980、10~1983、2
延和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乡长 朴东南 朝鲜族1983、3~1983、6
延和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乡长 金炳焕 朝鲜族1983、6~1988、12
二、人口与村屯
1948年秋至1949年冬,吉林省人民政府从省内延吉、和龙两县,有组织有计划地迁入朝鲜族人口730户4000余人,落居后开辟水田,建16个自然屯,取两县名的首字,名延和。1959年3月至4月,根据国务院《动员中国籍朝鲜族赴朝参加朝鲜建设》的指示,动员朝鲜族500余人,去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设。由于人口减少而缩划聚居点,建8个自然屯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长春市人民政府长府〈87〉58号《关于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建立村民委员会的批复》,延和朝鲜族乡设延和、龙和、长福3个村、8个自然屯、1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1年全乡560户2426人,其中朝鲜族2338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6.3%。汉族88人。1982年全乡550户2413人。1984年全乡2480人,朝鲜族240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6.8%;汉族80人。1986年全乡535户2217人。1988年全乡582户2260人。1990年全乡583户2057人,其中少数民族1927人皆是朝鲜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3.7%,占全县朝鲜族总数的63.6%,余皆汉族。
全乡人口呈增长趋势。1982年人口普查,550户2413人,与1964年比较增长630人,增长率35.33%,平均年增长1.69%。1982年总人口2413人中,男性1217人,占50.44%;女性1196人,占49.56%。人口就业构成:在业人口1335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54.94%。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业人口1212人,其中男624人,女588人,占全乡在业人口总数的90.79%。在制造业中10人,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中4人,在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中28人,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中5人,在教育文化艺术事业中51人,在金融保险业中4人,在国家机关政党群众团体中21人。不在业人口包括学生、家务、退休职工等343人。在业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人员21人,办事人员13人,商业工作人员19人,服务性人员8人,农林牧渔业劳动者1172人,生产运输工人42人。上述各职业中男性716人,女性占619人。
1981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出生人口45人,其中男22人、女23人。死亡人口12人,其中男5人、女7人。出生率18.32‰,死亡率4.89‰,自然增长率13.43‰。
1982年文化程度人口1843人,其中大学毕业16人,占文化程度人口0.86%。大学肄业和在校读书7人,占0.34%。高中308人,占16.7%。初中807人,占43.8%。小学705人,占38.3%。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224人,占24.17%;其中男性51人,女性173人。
1984年节育人口情况,15岁至49岁的育龄妇女644人。已婚育龄妇女458人。有生育条件已婚育龄446人。有生育条件育龄妇女只有1孩者147人,占有生育条件已婚育龄人数的33%。领取独生子女证者48人,占有生育条件育龄妇女人数的32.7%。采取各种办法节育者414人,占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的90.3%。
龙和村:驻明新屯,在乡政府驻地东0.5公里处,辖明新、龙和、城新等3个自然屯。明新屯:1948年从延吉市的龙甫、和龙县的和新两处迁来30户,创立自然屯,“明新”地名意发展光明,又保留原住地的“新”字。1988年全屯56户223人,皆是朝鲜族,建1个生产合作社。龙和屯:在乡驻地东南2公里处,1948年从龙井、和新两处迁来62户,创立自然屯,取原住地地名首字,名龙和。1988年全屯87户345人,朝鲜族占全屯人口总数的95.5%。建1个生产合作社。城新屯:在乡驻地南0.5公里处,住户皆从延吉市西城屯和明新屯迁来,创立自然屯,取原驻地地名尾字,名城新。1988年全屯41户172人,皆是朝鲜族,建1个生产合作社。
延和村:驻兴新屯,在乡政府驻地南0.5公里处,辖兴新、中新、二和等3个自然屯。兴新屯:1949年从和龙县西城区和新乡迁来30户,创立自然屯。1988年全屯70户256人,皆是朝鲜族,1个生产合作社。中新屯:在乡驻地西南1公里处,1949年立屯,因地处乡的中部而得名。1988年全屯43户183人,皆是朝鲜族,建1个生产合作社。二和屯:在乡驻地北0.5公里处,1949年建屯。1988年87户350人,皆是朝鲜族,建1个生产合作社。
长福村:驻长安屯,在乡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辖长安、福兴等2个自然屯。长安屯:1949年建屯,住户皆是从延吉市长安区迁来,借用原长安地名定屯名。1988年全屯155户573人,其中朝鲜族占全屯人口总数的89.5%,建3个生产合作社。福兴屯:在乡驻地西北1公里处,1948年立屯。1988年全屯43户158人,朝鲜族占全屯人口总数的96.3%,建1个生产合作社。
三、生产生活
延和朝鲜族乡地处拉林河南岸和西岸,全乡两面环水,地势低洼。耕地面积396垧,其中水田387垧,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8%,是榆树县水稻主要产区。由于地处县的边缘,交通不便,生产结构单一。近几年养牛、猪、熊和家禽等多种经营,稍有发展。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产形势见好。例如水稻种植,1950年耕种面积500垧,总产量1550吨,1988年减少到387垧,但总产量增加到2554吨。若按年亩产计算,1950年207公斤,1978年342公斤,1988年440公斤。以1950年为基数计算,1988年增长到112.56%。由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亦随之增加,如1978年720吨,1988年1700吨,十年间增长了136%。1990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2530万元,其中农业约占92.7%,工业约占4.3%。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90.4%,牧业占6.7%,其它占2.9%。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族乡的农业资金投入,帮助民族乡发挥种植水稻的优势。1964年国家投资100万元,兴建延青电灌站。1981年县投资8万元,更新和修建四号排水涵闸。1982年遭到严重干旱,县投资18万元,打32眼机井。1989年有关部门投资40万元,购进各种水泵140余台。是年,国家投资74万元,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拦河坝。上述四项工程(设备),共投入200余万元,使延和朝鲜族乡种植水稻的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此外,又购置大中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46台,以及插秧机、机动脱粒机等,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多种经营多属家庭自然经济,生猪饲养1980年1032头,1982年982头,1984年722头,1987年667头。家禽1980年1140只,1982年1950只,1985年11165只,1986年6250只,1987年5060只,1988年12000只。近几年兴起养熊业,旨在提取药用胆汁,销售胆汁粉末。1988年全乡有养熊专业户16个,存栏熊56头。1981年黄牛存栏210头,1984年146头。近几年由于购进42台手扶拖拉机,用牛耕作户减少。牛存栏数下降,1988年仅有78头。养鱼18万尾,水面积约占地29垧。乡办企业有食品化工厂、机电设备厂(在吉林市),科技器材厂(在长春市)等9家,从业人员84人,年总产值74万元,利润3万元。
延和朝鲜族乡有朝鲜族中学、小学各1所,幼儿园3所。龙和屯幼儿园创立于1975年10月,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建筑面积58.5平方米,招收幼儿38人。延和屯幼儿园创立于1975年10月,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招收幼儿32人。长福屯幼儿园创立于1975年,占地面积237平方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招收幼儿49人。3所幼儿园共有保教人员7人。
民族文化事业方面,1985年省市投入8万元,县投入7万元,修建了乡俱乐部。建筑面积876平方米,场内座位404个,全乡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这里举行。电影放映队有3台放映机,4个固定放映点。广播站设在乡和村的所在地,安设7处高音扬声器,村民户户安装了小喇叭。电视机普及率50%,有电视机294台,其中彩色电视机25台。报刊发行1603份(含汉文和朝鲜族文字版)。
县人民政府投资6.8万元,修建了260平方米的乡医院。1982年至1988年间,省市县共拨款11万元,对卫生院进行维修并添置了各种医疗器械。今有床位5张,职工8人,卫生技术人员6人。
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但不稳定,人年均收入,1980年232元,1981年183元,1982年134元,1983年318元,1984年459元,1985年338元,1986年544元,1987年550元,1988年521元,1990年590元。居住条件有所改善,1980年以前住房是土木结构的苫草房,今有1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新房。
防治地方病工作。由于种植水稻,长期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致使饮用的地表水,遭受严重污染,造成多种疾病频发。1985年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邀请农工民主党长春市委员会,五次派出医疗队到该乡查病治病,在榆树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疫站配合下,对该乡饮用水进行化验,发现在朝鲜族群众中,患地方病48人、大骨节病17人、肝炎85人,还有一些人患有肝细虫病等疾病。1986年1月16日,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市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范业本,带领市民委、市财政、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该乡现场办公,实地考察,慰问群众,倾听意见。现场办公会议决定,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集资办法,修建防病饮水工程。经协商确定由各单位拨款,市财政局15万元、市水利局5万元、市民委5万元、县财政局4.5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请省水利厅支援5万元。是年7月开始施工,11月6日竣工,建成高27.3米、贮水50吨水塔1座,泵房1处,铺设自来水管主管道25.5延长公里,支管道万余米,挖土方5.15万立方米。535户居民、22个乡直单位全部安装了自来水,受益人达2500余人,结束了朝鲜族妇女世世代代用头顶水的历史。11月18日,召开全乡庆祝大会,中共吉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兼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王大任、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范业本、副市长吕久权、中共榆树县委书记韩树文等省、市、县领导人,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当地群众约300余人,参加了庆祝大会。水塔上挂着彩色汽球,球下悬挂巨幅标语,用朝鲜文、汉文合璧书写:“民族政策放光芒,幸福之水源流长”。王大任为工程题词:“防病送瘟神,民族倍繁荣”。延和朝鲜族乡干部和群众,把绣有:“幸福之水源流长,吃水不忘共产党”14个字的锦旗,以及朝鲜族男士服装,赠送给省、市、县领导人。《人民日报》、《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均作了报道。1987年秋,王大任身着朝鲜族服装到延和朝鲜族乡,与当地群众一起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县委书记韩树文调离榆树县时,将朝鲜族乡赠送给他的朝鲜族服装,转赠给接任的榆树县委书记。
延和朝鲜族乡于1988年被评为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乡长金炳焕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