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9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务管理
分类号: S232.4
页数: 6
页码: 209-2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农业机务管理的工作,包含了人员配备及职责,机具档案,使用操作,机具保养等。
关键词: 农业 机务管理 长春市

内容

机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农机具的正确使用及保养维修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使农机具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高效、优质、低耗、安全地完成作业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管理工作:
  一、人员配备及职责
  国营拖拉机站和社营拖拉机站时期,一般都配备了机务副站长和机务技术员。设立机耕队的地方,相应配备机务副队长和机务技术员。各站在贯彻落实机务规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机务人员的职责(岗位责任制)。机务副站长(副队长)在站长(队长)的领导下,负责全站(队)的机务管理,机务技术员具体负责技术工作。每个机车组配有车长、副驾驶员和农具手,车长在机务副站长(副队长)和机务技术员的指导、监督下,全面负责车组工作。副驾驶员负责主机的机务技术工作。农具手负责农具的正确使用保养,协助车长完成作业任务。
  大队农机队时期,基本上是沿用国营站的做法。公社农机管理站设一名机务副站长,配备二至三名机务技术员。大队农机队设一名机务副队长或机务,机车组配备正、副驾驶员。由于悬挂农具的出现,一般不设专职农具手,机车的驾驶和作业农具由驾驶员和生产队选派的农具手负责。
  80年代以户营为主时期,村一级没有农机队的地方不再设机务管理人员,由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机务管理人员直接指导机务管理工作。农机专业户也不设农具手,多数都是一人一机,户主自己是驾驶员,一切机务工作由户主负责,雇用的驾驶员在户主管理下负责搞好机务工作。
  二、机具档案
  农机具档案是及时掌握农机技术状态,实现合理使用、计划修理的重要依据。建立档案的机具有拖拉机、大型农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档案记载的主要内容有:农机具出厂情况的资料;新车及大修后试运转记录及使用责任者,随车工作日记;作业验收单;机具事故、损坏、保养、修理情况;随车农具、工具;购买及转籍等文件材料。
  国营拖拉机站和社营拖拉机站时期,农机具技术档案由经营单位统一建立、记载和掌握。由于当时机构比较稳定、健全,机务工作职责分明,因此技术档案也比较健全、完善。
  队营期间,县、公社、生产大队都实行档案管理。县主管部门建卡;公社农机管理站建档,记载略详于县卡内容;生产大队设台帐,记录更为详细。档案的管理工作有定期检查评比制度。
  户营后,一般是市、县农机监理站对轮式机车实行设卡,掌握基本情况,如购置日期,发动机出厂日期、号码、功率,机车事故等。链轨拖拉机及农具档案各级管理单位都不够健全,养机个体户规模较小,只有一些机具出厂情况,试车记录、随车工具、使用责任者等简单资料,没有完整技术档案。
  三、使用操作
  正确使用操作是延长机具寿命,提高完好率、出勤率、机械效率,减少各种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是机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国营拖拉机站时期,有一套较完善的机务规章规定,执行的也比较严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调进或维修前后的机器,都有严格的交接手续;②新的或大修后的拖拉机,必须由技术熟练的人员,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磨合和试运转,否则不准投入正常作业使用;③农用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要合理配套,合理编组,开展复式作业,充分发挥机器马力;④作业中要合理调车,固定作业区,制定好行车路线,减少机车空行。并根据地形和作业面积,合理选择作业方式及行驶速度,严禁低档长时间作业和超负荷作业;⑤根据季节不同,使用符合规定的油料,并要经过沉淀过滤。冷却水要用清洁的软水。硬水需经过煮沸沉淀使用;⑥拖拉机启动、驾驶、拖挂农具、通过村庄、桥梁等都必须按照机务规定严格执行。
  社营拖拉机站和大队农机队的使用管理,大致与国营站时期相同。有些规定,如制定行车路线等不再坚持,执行的也不够严格。
  1984年后,由于以户营为主的经营是分散使用,规模较小,管理能力和经营条件有限,尚不能完全按规章执行。主要是通过对驾驶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村实行统一规划作业地块,统一调度机车等,加强使用管理,提高机车利用率,保证作业质量。
  四、机具保养
  机具的维修保养是机务管理的主要环节。为了减轻机具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各时期一直强调机具的使用保养,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实行按计划保养的制度。
  国营拖拉机站时期,技术保养有严格的机务规章,保养时要定位分工,实行按时、按号、按项计划预防保养。年初,机务技术员依据生产计划,参考拖拉机工作小时、作业量,以作业耗用的主燃油为计算保养周期的基础,制定出全年保养计划。按照保养计划,驾驶人员负责班次和一、二号保养,机务人员指导并参加三、四号保养。要求机具保养要做到:动力机械实现三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四净(油净、水净、空气净、机车净)、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农具实现“五不”(不框、不钝、不变形、不锈蚀、不缺件)、“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社营站和大队农机队时期,也是延用国营站的管理要求,并提出以“净”(空气、油、水、机车净)、“紧”(紧固各部件)、“调”(调整间隙)为中心的按时、按号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保养。实行“四色油票”、“保养卡片”、“划线保养”等计划保养措施。强调半班检查,双班对头保养,狠抓低号保养。班次和一、二号保养都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和要求。在1964年,推广了榆树县八号公社农机站驾驶员谷岫春创造的“按油料品种分工编号班次保养法”,机具维护保养状况得到了改善。60年代后期,一些规章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正确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废弛了。机具维修保养混乱、松弛,机具状态差,利用率降低。1973年,制订了《长春地区农业机械机务管理细则》,机具维护保养制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和健全。但终因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干扰,成效不佳。相当一部分机车又黑、又脏、又漏。社员讽刺说:“拉拉水、滴嗒油,瘸腿喘气又摇头。”1978年4月,中央农林部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机械机务管理规章》,1979年8月,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机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强调农机具要坚持按时、按号、按要求进行保养,认真填记保养卡片,严格保养验收手续,严禁以修代养。并提出以堵漏为中心,消灭“黑、脏、漏”机车,解决“烟、喘、病”等问题。按照各种农业机械的有关规定和技术状态,深入开展保养升级赛,拖拉机按标准机车组的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类机车,实行分类管理。由于保养升级赛活动实行了升级奖励,降级罚款的办法,促进了机务人员精心保养机车、农具,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明显得到改善,特别是对于消灭“黑、脏、漏”的丙级机车,提高机车完好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机械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拖拉机承包或转卖给农户。过去的某些管理办法已不完全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加之机车停放使用地点分散,机具保养难于按计划进行,乡农机管理服务站抓维修保养困难较大,机车状况下降。1984年,颁发了长春市《关于加强农机使用管理暂行规定》,要求认真贯彻省、市下发的机务检查标准,甲级车不低于60%,消灭丙级车。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建立了多种形式岗位责任制,分工包干,到各养机户抓管理,情况有了好转。多数养机户利用晚上收车后或作业的空闲时间,对机车进行重点保养,以解决生产之急。1986年后,村农机队有了相当数量的恢复和发展(主要是经营大型链轨机车),集体所有机车采取统一上交修理保养费,定期实行保养。许多乡村个体所有机车也采取了统一按车型上交一定维修保养费,由乡农机站实行包干维修保养。农机具的保养状况有了提高。
  五、机具维修
  建国以来,机具维修主要是实行计划预防修理制度。一般有三种办法。
  (1)根据修理间距(周期)确定。参考拖拉机工作小时、工作量,以主燃油消耗量确定是否需要修理。
  (2)根据实际技术状态确定。主要靠对机器的测量鉴定来取得依据,该修则修,不该修适当推迟修理间距。
  (3)以技术状态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修理间距的要求。这较前两种全面完善一些,一般都采用这种办法来确定机具的修理。
  在具体修理工作中,根据拖拉机使用中零、部件的磨损规律,分为大修、小修和零修三类。大修是一次全面彻底的修理。修后必须进行磨合、试验、调整和试运转,拖拉机技术状态和经济指标要达到规定标准。小修是局部的修理。修后的拖拉机要恢复正常的技术状态。零修是因机车故障或事故造成的计划外的临时修理。
  国营站、社营站时期,各站除临时性修理外,送修单位在年初提出全年检修计划和部件修理计划,并签订协议书,在修前一个月正式签订合同。拖拉机入修理间后,按部位进行技术鉴定,确立修理级别。修理过程都有严格的责任制,按修理工艺规程进行。送修单位可派技术代表监督修理质量和协商解决修理中发生的问题。机器修后都有详细的技术鉴定和验收交接手续。修理质量不合格的,承修单位免费返修,机车不能按合同规定日期出厂时,由承修单位负责。
  大队农机队期间,机具维修一般也是参照国营站的维修管理办法进行。1973年制定的《长春地区农业机械机务管理细则》以及1978年农林部颁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农业机械机务管理规章》都明确规定,拖拉机大、小修以技术状态的鉴定为主要依据,并参考修理间距,保证及时修理。由于大队农机队缺少设备条件,大小修一般送入农机修造(配)厂修理。拖拉机大修后,在使用300小时内,确因质量不好造成损失时,厂方无偿返修。
  自1984年起。农民自购、自营农机逐年增加,农机维修也相应出现了多种形式。如故障修理、按需修理、换件修理、自修和互修等。由于大部分农业机械归个人所有,过去实行的计划预防修理已不适用。最初,一些经营较好的专业户,在作业季节后,马上投入检修,尽量做到彻底,该换件必换,精心维修。但相当一部分养机户,因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都是临时性的维修,即那个部位出现故障就排除那个部位的故障。维修有困难的请人帮助修理。为了保证机具的修理质量,达到按时修理,1986年后,榆树、农安等县一部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采取按车种统一收取修理费,负责包干修理。一般大型链轨车每年200元,大中型轮式车150元,小四轮50元左右。这种办法受到了农机户的欢迎,正逐步推广。
  六、机具和物料保管
  国营和社营时期,农机具的保有量很少。要求农机具集中停放保管,拖拉机有库,农具有停放场地,露天停放机车要停放在高处,拆下磁电机,盖好排气筒等。农具要达到离地、垫起、涂油,精密部件作业后要拆下室内保管。当时农机具的停放保管是好的,国营站时期要求的更为严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957年9月,农业部苏联顾问米·波·科列尼科夫来榆树拖拉机站检查工作时,对农机具保管不善、损坏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严厉地批评。省农业厅于同月还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农业部苏联顾问对我省机站工作的指示及改进工作几点意见。要求各站组织职工认真讨论学习,积极开展机具保管工作。
  国营、社营拖拉机站的物料器材管理以零件管理为中心,各站都有专门的零件库和其它材料库,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帐薄。入库验收记帐,编号立卡,并做到分类存放,排列整齐,取拿方便。实行领料换件审批,以旧换新,出库凭出库单,定期清点核对,实现帐物相符。1956年吉林省农业厅在全省拖拉机站座谈会上推广了榆树拖拉机站创立的“全年保养领料卡片制度”的经验。此卡片根据作业阶段的需要,迳向保管人员领取物资,中间不再用机务人员审批,简化了领料手续,避免以前供应不及时或积压现象,驾驶人员能积极设法节约物资。
  生产大队经营农业机械以后,机具数量有了很大增加。对农机具的停放保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队的基本建设要达到八有:农机队单独有院,有围墙,有树,有农具停放场(台),有保养间,有学习室,有零件库,有副油库等。拖拉机作业后入库保管,农具集中停放在地势高而平、铺有沙石的停放场上。做到洁(清洁)、排(排列整齐)、涂(涂油、涂漆)、垫(垫起)、好(技术状态良好)。机械零件保管做到:分(分管)、摆(摆放整齐)、离(离地、离墙)、装(精密件装盒装箱)、清(零件清洁、帐目清楚、帐物相符),并注意防潮、防锈、防腐蚀、防变形。农机具的停放保管工作,在“十年动乱”期间,执行的不够正规。1979年后,经过建设整顿得到了加强,机车的完好率、出勤率、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据榆树县1980年调查,管理不好的“机大家破大院”的农机队由原来的40%,下降到10%,有78个大队建立了标准车棚,“三漏”机车由90%,下降到30%。
  农业机械实行以户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体制以后,除少部分集体所有、农机队承包的单位外,联户和独户农机户多数没有库房,农机具一般停放在房前屋后露天场地。1987年起,许多村配备了一名主管农机工作的副主任,有农机队的村,由农机队长兼任。从农机管理服务站、村、养机户,层层有人抓农机,实行专职专责,要求农机具的洁、排、涂、垫,达到标准化,实行目标管理,奖优罚劣。个体养机户,一般只有一、二台机车和部分农具,还没有条件配备专门零件库,只存储少部分易损件备用,需要时临时到农机供应部门购买,基本上不用出乡,由农机管理服务站包修。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产生、成长、发展、曲折、变化、改革的整个过程;记述了管、供、修、造、研、训农机体系的各个方面。不仅记述成功,也记述失误;不仅记述经验,也记述教训;不仅有静物记述,也有动态记述。可以说,这部志书反映了长春市农机化事业的本来面貌,可谓文如其事,文如其真。这部志书对长春农机化事业发展定会带来深远影响,定会薪尽火传,泽流罔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