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机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91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农机供应
分类号: S23
页数: 14
页码: 140-153
摘要: 本章记述长春市农机供应,主要介绍了供应机构、农机产品供应、企业经营管理。
关键词: 长春市 农业机械化 农机修造厂

内容

第一节 供应机构
  长春市及各县的农机供应机构建于60年代初。在市县农机供应机构建立之前,农机产品的供应由农业部直属的物资供应站和省农机物资供应站及商业系统生产资料供应部门负责。后来建立的市县专业农机供应机构,也是从市县商业系统生产资料供应部门调人组建的。
  长春市农机供应机构建于1963年3月。始称吉林省农机公司长春供应站。供应站由吉林省商业厅生产资料处调出的11名同志和长春市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调出的5名同志组成。站址在长春市珠江路88号。同年10月,又将长春市商业局所属生产资料经理部划入长春供应站。随之又调进13名同志。站内机构设人事科、秘书科、业务科、财务科、仓库等5个部门,共有职工78人。
  长春供应站建立之初(即1963~1967),负责供应的区域按经济区划分,除负责供应长春市所辖五县和郊区外,还负责供应四平地区的伊通县、白城地区的前郭县与扶余县。1967年至80年代初农机改革前,负责供应的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只负责供应长春市所辖五县与郊区。
  长春市农机供应机构曾两次合并、撤销。1964年11月~1965年4月;1968年12月~1969年12月,曾将长春供应站撤销,合并入吉林省农机公司。原长春供应站的任务由省农机公司负责。长春供应站的站址,在第一次合并之前的1964年,由珠江路迁到大马路96号。
  长春市农机供应机构,于1970年1月第二次从吉林省农机公司分出时,改称长春市农业机械公司。内设机构又增加地方产品科、水利排灌科、综合科、汽车队,共11个。
  长春市农机供应机构,在70年代,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和农机改革的进行,有了很大的扩充。市农机公司于1972年建立中共党委(属县团级)。至1988年,内设科室达到25个。即有:党委办公室、经理办公室、农机科、配件科、排灌科、工矿科、储运科、商检科、财务科、人保科、行政科、信托服务部、联营服务部等。同时,将二马路农机门市部经过扩建改为商场。并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和平大路、卫星路、全安广场开设四个零售门市部。还办了汽车修理部、饭店、招待所等第三产业。全公司职工达到190人。公司地址也于1981年从大马路96号迁到西安大路168号。
  在进入80年代后,由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计划经济机制,改变了原来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机制运行的农机供应体制。原来农机供应系统的进货、供货完全按照省一级站、市二级站、县三级站,再公社、大队的固定渠道进行。即进货与供货均是固定的。改革打破了这种固定的购销渠道与对象,改变了原来五县一区的固定的供应区域。农机改革后,长春市农机公司除在长春的五县一区积极经销农机商品外,把眼睛向外,“走出吉林,面向全国”,参与竞争,在全国各地积极推销农机商品。经销活动北至黑龙江青冈、虎林,南达广东深圳,东到山东胜利油田,西达塞外新疆地区。
  县级农机供应机构建立较早的是榆树县。1960年6月榆树县将生产资料经理部经营的农机零配件业务划出来,与拖拉机修配厂的农机零件仓库合并一起,成立县农机零件供应站。1963年7月将供应站改为县农业机械公司。农安、德惠、九台、双阳等县于1963年至1964年初建立县农业机械公司。郊区农机公司建于1970年12月。县级农机供应机构建立之初,每县只有20到40人左右。下设人秘、财会、业务、储运等股。
  县级农机供应机构也在不断扩充与发展。1988年,除双阳、郊区农机公司70人左右外,其余四县农机公司的职工人数均达200人左右。下设机构有:经理办公室、秘书、人事、财会、业务、商检等股与汽车队。县农机公司不仅在县城设立几个农机商店,还在一些地处中心的乡镇设立了农机商店或供应站。
  1988年,市有1个市级农机公司,6个县级农机公司,几十个乡镇农机商店,再加上各乡镇农机管理站的农机零配件供应库、农村供销社的农机供应专柜,在全市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机供应服务体系。
  市县农机公司成立之初,企业设施都比较简陋。有的租借其他单位房屋做办公室,有的与其他单位挤在一起办公。多数没有仓库、汽车。有仓库的也是面积很小、条件很差的简易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设施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都有了良好的设施。现在,企业不仅有办公楼、营业楼、仓库、汽车队,还建了宿舍楼,还开了饭店、旅店、小工厂。市农机公司建立之初,只有300平方米一栋平房,固定资产只有3万元。现在,有办公楼、营业楼、宿舍楼、仓库17栋,建筑面积15665平方米,固定资产260万元,有各种汽车8台。榆树县农机公司建立之初,只有540平方米一栋平房,固定资产15.2万元。1988年,有办公楼、营业楼、仓库、招待所等14栋,建筑面积达10290平方米,还有汽车5台,拖拉机3台,固定资产增加到167万元。其他县农机公司的设施虽然比榆树县差一些,但现在的建筑面积也都在四、五千平方米以上,固定资产也有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总之,市县农机公司都有了开展购销活动的良好设施与条件。
  第二节 农机产品供应
  一、供应方针
  从建立农机供应机构的60年代初至实行农机改革前的80年代初的20年间,农机产品供应原则是:一强调一切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强调千方百计保证农机产品供应;二农机产品不作为商品买卖出售;三供应对象是国营与集体单位,不许卖给个人;四农机产品统一分配、统一销售;五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许增加农民负担,强调算“方向帐”、“政治帐”、“路线帐”,不算“经济帐”。为此,60年代初提出“以收抵支,收支平衡”,70年代初提出“以收抵支,收支平衡,合理计费,略有盈余”。规定的经营农机产品加价率也是很低的。60年代,大型农机具的加价率0.5%,半化农具加价率2%,拖拉机配件加价率4%。70年代初,大型农机具加价率4%,半化农具加价率7%,拖拉机配件加价率12%。70年代末,大型农机具加价率7%,半化农具加价率9%,拖拉机配件加价率16%。
  农机改革前,农机供应部门的领导干部与职工,包括采购、销售人员,考虑的是怎样为实现农机化服务,不增加农民负担。当时,农机产品与配件的供应一直是较为紧张的。供应部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供应,甚至赔钱也要进货。1978年冬天,75型拖拉机缸体、曲轴等配件供应不上。市农机公司的干部就用汽车亲自到丹东去拉,干部亲自装车、押车,忍饥受冻,抢运配件。这样费用增加两倍,公司也心甘情愿去干。1978年冬季,市农机公司还用汽车拉着配件,到榆树红星、弓棚子,农安哈拉海等公社下乡送货,一路上连供带修。有时为了一个急需农机配件,公司干部亲自送货到农机队。1972年市农机公司为保证供应,在高出定价、销价20元的情况下,从天津进高压油泵。有时公社农机人员到市县农机公司买配件,遇到关键配件缺货又急需时,市县公司就拿路费让其到外地去买。当时一个农机干部,背上兜子到外省跑上千里花几百元的路费去买几十元钱的配件,也是屡见不鲜的。
  改革前,为保证农机产品供应,不增加农民负担,还实行政策退库、价外补贴、倒挂等政策。当时,农机供应部门只要是为农机化服务,在经营中亏损了,国家财政给退库。对有些紧缺、急需的农机产品,由于工厂生产成本高,出厂价高出定价,农机供应部门也要收购,给厂家价外补贴。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补给。还有些农机产品,农机供应部门要降价出售给农机使用单位,实行农机产品倒挂。倒挂差价由国家补给。
  80年代初农机改革后,农机产品供应原则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后虽然也提为农机服务,但侧重点不同了。一是强调经济效益。在经营中考虑的是,能不能盈利,能不能赔钱,基本上是农民买什么经营什么,什么赚钱做什么买卖。二是农机产品完全作为商品经营。三是供应对象,虽然也有少数保留下来的集体农机队,但绝大多数是个体农机专业户,同时也供应非农机行业。四是打破了统分统销的模式,实行产销见面,自由购销。五是农机公司不仅经营农机产品,还经营非农机商品,还办工厂,开饭店和旅店。
  改革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针,出现市场竞争的局面。农机改革打破了原来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层层统分统销的机制。各县三级站不一定到市二级站进货,各乡、村需要农机产品也不一定到县农机公司购买。在打破了原来的固定的购销渠道之后,县公司还好些,乡村农机单位还是要就近到县公司购买农机产品。而原来作为“中间环节”的市公司,被“悬空”起来。为了生存与发展,1985年市公司提出“立足长春,走出吉林,面向全国”的口号,1987年又提出“抓住农业不放,积极向工业渗透,稳妥地开办第三产业”的口号,以后又提出“立足农业、服务农业,开发工业,振兴三产,拓宽领域,企业腾飞”的口号。改革后的市农机公司,业务比较窄,资金少,市场覆盖面小,“吃不饱,饿不死,长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心“走出吉林,面向全国”,把经营活动伸向了四面八方,占领了全国一些地方的市场。1987年成立了工矿配件科,经营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及其配件。工矿科1987年经营额就达150万元,盈利30万元。1988年,兴办第三产业,开饭店、旅店等安排30多人。这些年市农机公司经营额与利润直线上升。1985年经营额2196万元,盈利50万元。1988年,经营额达到3580万元,盈利达106万元。
  二、供应产品种类
  市县农机公司经营的农机产品,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其品种不断扩大,数量迅速上升,购销额成倍增长。也随着农业生产新技术的采用,农业生产体制的调整,经营的农机产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60年代初,经营的农机产品主要有:拖拉机及配件,田间作业机械,半机械化农具,排灌机械等。经营的拖拉机主要是热特25等进口拖拉机与洛拖生产的东方红54型国产拖拉机。五县一区每年只经销100多台。经营的田间作业机械,主要是翻地犁、圆盘耙、镇压器等耕整地机具。经销的翻地犁每年只有几十台。经营的半机械化农具,主要有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综合号铲趟机、畜力条播机、胶轮大车等。经营的排灌机械,主要是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等。
  随着农机工业的发展与农村电力的建设,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经营农机产品的种类与品种迅速增加,门类已比较齐全。比如粮食加工机械、饲料粉碎机械、场上作业机械、运输机械,还有国产6行播种机等,都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与经营的。到1969年累计经销:制米机、磨面机、米面两用机4000多台,榨油机160多台,饲料粉碎机400多台,铡草机600多台,脱粒机800多台。国产拖拉机从60年代初开始经营,到1969年累计经销1204台。由于经营品种迅速增加,到60年代末长春市农机公司销售的农机产品已达6类1855个品种,129.8万件,销售额达1552万元。榆树县农机公司销售的农机产品也达6类2100多种66.3万多件,销售额829万元。
  进入70年代,市县农机公司经营的农机产品在种类上没有太大变化,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与农机作业量的迅速扩大,在经营数量上,经营金额上都有大幅度增长。整个70年代,经销大中型拖拉机累计达7800多台,最多的1979年,一年就经销大中型拖拉机1200多台。70年代累计经销翻地犁3000多台,播种机2800多台,中耕机2500多台。70年代累计,经销米面机2万多台(平均每年经销2000多台),饲料粉碎机1万台,铡草机9000多台,脱粒机1万台,各种拖车5416台,农用汽车539台。到70年代末,市农机公司经销农机产品达6类2344个品种194.5万件,销售额3989万元。榆树县农机公司经营的农机产品6类3495种85万多件,销售额1363万元。
  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特别1983年农机改革以后,使用农机的主体已由集体的大队农机队变为个体的农机专业户。因此,在农机产品的经营上发生很大变化。市县农机公司经营的主机(拖拉机)及农田作业机械,基本上是小型的;大型的除配件外整机经销的很少。小型拖拉机(主要是“小四轮”),1982年只经销几百台,1983年陡然增加到6800多台,1984年再增加到8600多台,到1988年累计经销23987台。整个80年代累计经销大中型拖拉机只有1880台。农机改革后,不仅经营农机产品,也经营其它行业用的产品,如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等,还经营农民生活上用的产品,如玻璃、房瓦、毛竹等。1988年市县农机公司经营的范围有七大类,即大中小拖拉机,各种田间作业机械,半机械化农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田排灌机械,各种农机具零配件,非农机产品。市农机公司经销3345个品种234万多件,销售额达3580万元。榆树县农机公司经销4800种106万多件,销售额达1869万元。
  三、供应方式
  农机改革前,经营农机产品是计划调拨,层层分配。70年代,农机产品由中央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分配。中央统配的农机产品有116个品种。一般是每年6月,由市召集各县农机公司参加的地区订货会议,汇总订货计划,上报省农机公司。每年11月份左右,由中央农机供应领导部门召集农机生产、农机供应单位开会,安排下一年度的农机生产、供应计划。非统配的农机产品再由省安排生产,计划分配。市县也通过地方工业部门自行加工一部分零配件。当时的经营方式是,中央、省一级站(省公司),市二级站(市公司),县三级站(县公司),层层分配,层层调拨,不许计划外购销。某个基层农机部门缺个配件,当地农机公司无货,也要由农机供应部门开写介绍信,才能到外地购买。特别是对那些大型农机具(拖拉机、机引农具等),更是由省市农机局控制分配。实际是由省、市、县各级政府控制分配,成了“控卖”产品。
  农机改革后,打破了计划调拨,层层分配的经营方式,实行自由购销的经营方式。任何一个农机经营单位,任何一个农机使用单位,都可以到全国各地去购买农机产品;同时,任何一个农机经营单位,任何一个农机生产单位,也可到全国各地去推销农机产品。实际,农机产品的经营采取的主要是市场经营的方式。省市县三级农机公司,过去的那种严格的领导体系,固定的业务指导关系,依存的财务联系不复存在了。三级公司都成了平等的经营实体。由于实行自由购销,市县农机公司除在本市本县积极经销农机产品外,还到全国各地去推销农机产品。市农机公司就在全国十几个省有几十个销售点。农机改革后,在农机产品经营上,还采取了产销直接见面,联营、联销、代销等经营方式。长春市农机公司与洛阳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长春拖拉机厂、山东拖拉机厂等生产单位实行联营联销;还参加了20个大城市农机产品联营联销的联合体。
  改革前与改革后还采用过一些其它的经销农机产品的办法。如:农机公司在市内、县城设门市部、供应站,销售农机产品。还在一些地处中心的乡镇设立农机商店或供应站。多数乡镇供销社还设立农机供应专柜,经销部分农机零配件。农机供应部门下乡巡回流动售货。每当夏冬农闲季节检修拖拉机急需零配件时,或在农忙季节,市县农机公司就拉上零配件,到各乡镇去巡回售货。有时还召开农机产品使用推广现场会。农机领导部门,农机生产厂家,农机供应单位共同参加,对新的农机产品,就地使用表演,就地订货。举办农机产品展销会。由农机公司组织农机生产厂家或亲自采购农机产品,在展销会上展出、销售。
  第三节 企业经营管理
  一、领导体制
  农机改革前,农机供应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党委(总支)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企业的人员任用、购销活动、财务开支、基本建设、添置设备等等,均要由企业党委(总支)讨论决定,经理没有多少经营权。农机改革后,农机供应企业实行经理负责制,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有经营权、自主权、决策权。企业的人员任用、机构设置、购销活动、资金支配、职工违纪处罚等均由经理负责决定。企业党委(总支),负责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以前,有事就要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因为决策不及时,常常牵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实行经理负责制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经理有权决定,解决了过去那种拖拉、扯皮现象,推动了购销活动的开展。
  二、经营责任制
  农机改革前,只强调企业领导与职工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企业领导与职工头脑里想的是,为农村供应多少机器与农具,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大小。强调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虽然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供应任务,甚至也出现过冬季到外地拉配件忍饥挨冻、夏季送货下乡日晒雨淋为农机化服务的动人事迹。但当时不强调企业领导与职工的经济责任,领导与职工不关心企业的经营效益,以致企业连年亏损。
  农机改革后,强调企业领导与职工的经济责任。市县农机公司均实行领导集体承包,企业全员承包,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与领导、职工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企业领导与职工非常关心企业的经营效益。结果,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企业利润迅速上升。长春市农机公司的承包形式是,以经理为代表领导班子集体承包。采取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形式,每年递增率为10%,超基数利润部分留给企业。承包指标,销售额按6%增长比例,1988~1990年每年是2300万元、2433万元、2584万元;实现利润,1988~1990年每年是7.3万元、8.1万元、8.5万元;上缴利润,1988~1990年每年是3.4万元、3.7万元、4万元。企业完成承包上缴财政利润基数后超额部分,按10%提取上交主管局外,其余全都留给企业。留给企业部分,50%作为生产发展基金,30%作为职工奖励基金,20%作为职工福利基金。如承包人完成承包基数,除领取规定的工资外,还可得到相当于职工工资三倍(副手为二倍)的奖金(从企业留利中支付)。集体承包人每人还交风险基金1000元,存入企业参加资金周转。如三年后承包人完成承包基数时,一次性退还承包人风险基金本息。如承包人完不成承包基数时,扣减比例三年按三三计算。榆树县农机公司的承包形式是,上缴利润定额包干。1988年到1990年,每年上缴利润1万元,每年实现利润2万元,每年销售收入9万元。超过承包目标部分,除扣能源基金和经营者提取规定奖金外,按四三三分配,40%作为生产发展基金,30%作为职工福利基金,30%作为职工奖励基金。该公司还对公司内的三站(农机供应站、配件供应站、轮胎供应站)、三店(三个农机商店)实行经营承包,包销售额,包利润,包费用。该公司还在职工中实行“浮动工资百分考核制度”。即把每个职工的月基本工资拿出20元和当月综合奖做为浮动工资基数,每月以百分为职工考核分数,对职工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年终发放奖金、评先进、晋升工资等的主要考核依据。承包后,许多职工都注意市场动向,捕捉信息,采购畅销商品,积极寻找客户,为企业增利作贡献。因此,农机供应企业经营效益越来越好。
  三、计划、财务、仓储管理
  市县农机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实行三大经营管理,即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
  计划管理,包括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计划的考核等几项内容。计划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市县农机公司每年都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求、货源及历年销售趋势,制定购销计划、商品流转计划,然后报上级批准执行。农机改革前,计划管理比较严格,公司的购、销、调、存,严格按国家计划执行,企业无权在计划外进行购销活动。要改变计划需经上级批准。农机改革后,企业也有购、销、调、存的计划,也有购销、费用、利润指标,但执行起来较灵活。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变化,随时调整计划。计划没列上的,只要需要、增利就可进行经营。
  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方面的管理。一是加速流动资金与定额资金的周转速度,二是降低商品流通中的费用开支,三是增加企业的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目标是合理安排资金,压缩非商品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为加强财务管理,还建立有相应的制度,如商品核算制度、结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费用开支制度、商品盘盈盘亏核销制度、收款制度等。农机改革后,又建立了承包核算制度。
  仓储管理,市县农机公司建立之初,只有简易的库房,大部分农机商品存放在露天场地。现在每个公司都有数栋、,十几栋标准库房,就是存放大件商品的露天场地,也是水泥地面或柏油地面,围有围栏,有的还有顶棚。库存商品实行“三化”、“四无”的科学管理方法。“三化”是,摆放科学化、条理化、整洁化;“四无”是,无损坏、无锈蚀、无变质、无差错。此外,还有严格的商品进出库制度,保管员岗位责任制。
  四、经营效益
  农机改革前,市、县农机公司的经营效益一直不好,甚至连年亏损;农机改革后,经营效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盈利金额迅速上升。
  农机改革前,长春市农机公司从1963年至1970年,连续8年亏损,亏损金额达10万多元。从1971年至1980年又有两年亏损。其中1978年亏损额高达22.8万元。而8年盈利累计只有17.8万元。榆树县农机公司,从1970年至1982年的13年中,有12年亏损,亏损金额累计高达121.4万元,1年盈利只有9千元。九台县农机公司从1963年至1982年的20年中,也有9年亏损,亏损金额累计达93.1万元,而11年盈利只有23.2万元。
  改革前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上的原因。不许增加农民负担,不许在经营农机产品中赚钱。经营农机产品的加价率很低,甚至实行农机产品倒挂、价外补贴等。有些农机产品高来低销,只得做亏本买卖。亏损由国家承担。如果经营农机产品加价高,盈利了也会受到批评;相反,只要把农机产品供应上去,就是亏损了也光荣。经营者没有盈利思想,没有经济效益思想。二是以行政手段经营农机产品。一些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者,主观随意性很大,指挥农机供应部门盲目进货,产品不对路,造成大量农机产品滞销积压。1982年,市农机公司,一次报废滞销积压农机产品8类204.5万元。报废农机产品冲了自有资金,增加了贷款,增加了费用,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三是一些领导者急于实现农机化,要求不具备生产能力或生产条件很差的厂家生产农机产品,结果产品质量低劣,农机公司购进后积压在仓库里。还有些农机产品设计上就不过关,也拿到工厂去生产,结果质次价高销售不出去。四是农机供应企业吃“大锅饭”,责权利不挂钩,经营好坏与职工的经济利益没有联系。再加上经营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九台县农机公司,1979至1982年四年连续亏损,累计达50万元。亏损原因主要是赊销造成的。
  农机改革后,市县农机公司的经营效益均有好转,利润迅速上升。市农机公司,从1983年起,连年盈利,利润额直线上升。1985年盈利50万元,1987年盈利60.2万元,1988年盈利106.6万元。
  市农机公司创出经营效益最好水平,其原因:一是公司领导者,有了注重经济效益的思想,有了盈利的思想。公司经理不仅要考虑怎样保证农机产品供应,也要考虑全公司二百多职工的吃饭、开支、住房等问题,不用说亏损,就是不赚钱日子就过不去。过去亏损由国家包下来;现在亏损不仅无人包,连职工工资都开不出去,更无钱解决职工住房等问题。因此,做为经理,一方面要经营好农机产品,为农机化事业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千方百计去赚钱,所以他们是,农民需要什么农机产品就经营什么农机产品;什么挣钱,就做什么买卖。二是经营管理改善了,企业承包,职工关心经济效益,调动了积极性,实行优质服务。市农机公司对农机产品做到销前保养维修,售后“三包”服务,即包修,包换,包退。有一年售后服务他们跑了三省四市七县,维修了157台(件)。1988年,公司商检科,为售后服务就下乡87次,接待来访43人。公司领导加强对售货员、保管员、收款员三大员的教育,端正服务态度。由于服务态度好,“回头客”越来越多。仓库管理也井井有条,减少了损失浪费。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求信誉,搞竞争,创利润”。由于承包与职工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职工都非常关心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提合理化建议,积极提供经济信息,有时一条经济信息,做成的一笔买卖就盈利十几万元。三是国家有了有利搞好企业经营的方针政策,不再捆住企业的手脚,允许在经营农机产品中赚钱,允许经营其它产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产生、成长、发展、曲折、变化、改革的整个过程;记述了管、供、修、造、研、训农机体系的各个方面。不仅记述成功,也记述失误;不仅记述经验,也记述教训;不仅有静物记述,也有动态记述。可以说,这部志书反映了长春市农机化事业的本来面貌,可谓文如其事,文如其真。这部志书对长春农机化事业发展定会带来深远影响,定会薪尽火传,泽流罔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