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机作业水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9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机作业水平
分类号: S22
页数: 3
页码: 106-108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农机作业,指利用农业机械及其它机器所进行的农、林、牧、副、渔、农田基本建设等各项生产作业。具体项目主要有:翻地、整地、起垄、铺膜、播种、插秧、中耕、施肥、打药、排灌、收割、脱粒、运输、开荒、兴修水利、造林、机械化养鸡、农副产品加工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农机作业 农业机械化

内容

农机作业,指利用农业机械及其它机器所进行的农、林、牧、副、渔、农田基本建设等各项生产作业。具体项目主要有:翻地、整地、起垄、铺膜、播种、插秧、中耕、施肥、打药、排灌、收割、脱粒、运输、开荒、兴修水利、造林、机械化养鸡、农副产品加工等。长春所属各县和郊区主要是在旱田粮食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所进行的作业。
  旱田粮豆农机作业项目与面积,也是由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分这样几个阶段:
  从建立榆树拖拉机站起,整个50年代,是处在示范阶段。1953年榆树拖拉机站建站当年,翻地面积只有14000亩,播种面积仅有600亩,中耕面积累计只有1400亩。到50年代末,长春市翻地面积也只有52.7万亩,占旱田粮豆面积的3.1%;播种只有3万亩,占旱田粮豆面积的0.18%;中耕6.2万亩,占旱田粮豆面积的0.36%。
  60年代农机作业处在发展阶段。60年代末,翻地面积增加到350.6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1.2%;播种面积增加到115万亩,占粮豆面积的7%;中耕面积增加到113.4万亩,占粮豆面积的6.7%。60年代的前期,农机作业基本是翻、耙、压“老三样”。60年代后期,适合我国耕作习惯的6行播种机生产出来,机播面积才开始迅速增加。从60年代起,小型磨米、磨面机的生产与投入使用,农村开始了使用机器磨米磨面的时代,改变了千百年来使用笨重石碾石磨碾米磨面的历史。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农机作业迅速发展,达到高峰时期,并向系列化发展。不仅机耕、机播、机中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场上作业(粮食脱粒)也实现了机械化。粮豆作物,从种到收,除锄草、收割外,全部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79年,翻地面积达到1019.7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61.6%;播种达到735.3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44.4%;中耕达到579.9万亩,占粮豆面积的35%。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榆树县,翻地面积达到91.8%,播种面积达到80.6%,中耕面积达到75%。同时还出现许多耕地全翻的公社。大豆、高粱、谷子用胶轮拖拉机带石磙子进行脱粒,大宗作物玉米,全用脱粒机脱粒。从1970年到1973年,农村大力办电,绝大多数生产队通了电。小型磨米磨面机迅速增加。1975年,有小型磨米机8379台,小型磨面机3178台,小型米面机3310台,大多数生产队都有一台磨米机,几个生产队有一台磨面机,到70年代中期,农村粮米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从1984年农机改革至1988年,是农机作业处于下降、回升、发展的时期。农机改革之初,没有摸索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如何进行农机作业的较好办法,致使农机作业面积急剧下降。1984年,翻地面积下降到433.7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6.2%;播种下降到425.6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25.7%,中耕下降到338.1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0.4%。当领导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农机作业面积开始得到回升和发展。到1988年,翻地面积回升到714.1万亩,占粮豆面积的42.8%;播种面积回升到631.4万亩,占粮豆面积的38.9%;中耕面积回升到586万亩,占粮豆面积的31%,但仍未达到70年代的最高水平。
  从80年代开始,水田机械化,牧业机械化与铺膜新技术得到发展。1981年长春市引进4套日本机械化大棚盘育苗机插秧设备,分别在榆树县大坡公社、九台县九郊公社使用示范。其后逐年推广发展,到1984年已发展175套,使水田机械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促进了水田面积的大发展。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虽然绝大部分成套设备被分掉,成套设备中的蒸气出苗室,脱芒机、破胸器和播种机基本不用了,但这种先进技术的主要部分(如大棚盘育苗等)还是被吸收和推广开来。1988年,大棚育苗盘数达到1568.4万盘,育出的秧苗插秧面积达到52.5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5.7%。同时大力发展庭园大棚旱育苗,到1988年育出的秧苗可插秧15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4.3%。在水稻生产中,60年代开始推广机械翻耙,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水田旋耕整地,1988年,机械翻耙面积1226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4.2%。197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1988年机械插秧面积36.1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5.1%。1983年,华春20万只大型机械化养鸡场建成投产以来,长春市的机械化养鸡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机械化养鸡已发展到207万只。铺膜新技术的推广是从菜田、水田和经济作物开始的,1988年,铺膜面积4000亩。
  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作业量较大的只有翻地、整地和运输。1988年,菜田耕整地9万亩,占菜田总面积的29%;蔬菜机播面积极少。蔬菜移栽,个别大队使用过刨埯机。没有蔬菜收获机械。蔬菜的播种、铲趟、摘收基本靠人力与畜力。蔬菜运输,秋菜由市领导部门调集市内各单位汽车集中运输;春菜、夏菜大部分,由菜农用小型拖拉机运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产生、成长、发展、曲折、变化、改革的整个过程;记述了管、供、修、造、研、训农机体系的各个方面。不仅记述成功,也记述失误;不仅记述经验,也记述教训;不仅有静物记述,也有动态记述。可以说,这部志书反映了长春市农机化事业的本来面貌,可谓文如其事,文如其真。这部志书对长春农机化事业发展定会带来深远影响,定会薪尽火传,泽流罔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