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机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90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机作业
分类号: S22
页数: 13
页码: 106-118
摘要: 本章记述长春市农机作业,其中包括了农机作业水平、农机作业历程、农机作业效益。
关键词: 长春市 农机作业 农业机械化

内容

第一节 农机作业水平
  农机作业,指利用农业机械及其它机器所进行的农、林、牧、副、渔、农田基本建设等各项生产作业。具体项目主要有:翻地、整地、起垄、铺膜、播种、插秧、中耕、施肥、打药、排灌、收割、脱粒、运输、开荒、兴修水利、造林、机械化养鸡、农副产品加工等。长春所属各县和郊区主要是在旱田粮食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所进行的作业。
  旱田粮豆农机作业项目与面积,也是由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分这样几个阶段:
  从建立榆树拖拉机站起,整个50年代,是处在示范阶段。1953年榆树拖拉机站建站当年,翻地面积只有14000亩,播种面积仅有600亩,中耕面积累计只有1400亩。到50年代末,长春市翻地面积也只有52.7万亩,占旱田粮豆面积的3.1%;播种只有3万亩,占旱田粮豆面积的0.18%;中耕6.2万亩,占旱田粮豆面积的0.36%。
  60年代农机作业处在发展阶段。60年代末,翻地面积增加到350.6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1.2%;播种面积增加到115万亩,占粮豆面积的7%;中耕面积增加到113.4万亩,占粮豆面积的6.7%。60年代的前期,农机作业基本是翻、耙、压“老三样”。60年代后期,适合我国耕作习惯的6行播种机生产出来,机播面积才开始迅速增加。从60年代起,小型磨米、磨面机的生产与投入使用,农村开始了使用机器磨米磨面的时代,改变了千百年来使用笨重石碾石磨碾米磨面的历史。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农机作业迅速发展,达到高峰时期,并向系列化发展。不仅机耕、机播、机中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场上作业(粮食脱粒)也实现了机械化。粮豆作物,从种到收,除锄草、收割外,全部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79年,翻地面积达到1019.7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61.6%;播种达到735.3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44.4%;中耕达到579.9万亩,占粮豆面积的35%。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榆树县,翻地面积达到91.8%,播种面积达到80.6%,中耕面积达到75%。同时还出现许多耕地全翻的公社。大豆、高粱、谷子用胶轮拖拉机带石磙子进行脱粒,大宗作物玉米,全用脱粒机脱粒。从1970年到1973年,农村大力办电,绝大多数生产队通了电。小型磨米磨面机迅速增加。1975年,有小型磨米机8379台,小型磨面机3178台,小型米面机3310台,大多数生产队都有一台磨米机,几个生产队有一台磨面机,到70年代中期,农村粮米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从1984年农机改革至1988年,是农机作业处于下降、回升、发展的时期。农机改革之初,没有摸索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如何进行农机作业的较好办法,致使农机作业面积急剧下降。1984年,翻地面积下降到433.7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6.2%;播种下降到425.6万亩,占粮豆总面积的25.7%,中耕下降到338.1万亩,占粮豆面积的20.4%。当领导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农机作业面积开始得到回升和发展。到1988年,翻地面积回升到714.1万亩,占粮豆面积的42.8%;播种面积回升到631.4万亩,占粮豆面积的38.9%;中耕面积回升到586万亩,占粮豆面积的31%,但仍未达到70年代的最高水平。
  从80年代开始,水田机械化,牧业机械化与铺膜新技术得到发展。1981年长春市引进4套日本机械化大棚盘育苗机插秧设备,分别在榆树县大坡公社、九台县九郊公社使用示范。其后逐年推广发展,到1984年已发展175套,使水田机械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促进了水田面积的大发展。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虽然绝大部分成套设备被分掉,成套设备中的蒸气出苗室,脱芒机、破胸器和播种机基本不用了,但这种先进技术的主要部分(如大棚盘育苗等)还是被吸收和推广开来。1988年,大棚育苗盘数达到1568.4万盘,育出的秧苗插秧面积达到52.5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5.7%。同时大力发展庭园大棚旱育苗,到1988年育出的秧苗可插秧15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4.3%。在水稻生产中,60年代开始推广机械翻耙,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水田旋耕整地,1988年,机械翻耙面积1226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4.2%。197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1988年机械插秧面积36.1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5.1%。1983年,华春20万只大型机械化养鸡场建成投产以来,长春市的机械化养鸡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机械化养鸡已发展到207万只。铺膜新技术的推广是从菜田、水田和经济作物开始的,1988年,铺膜面积4000亩。
  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作业量较大的只有翻地、整地和运输。1988年,菜田耕整地9万亩,占菜田总面积的29%;蔬菜机播面积极少。蔬菜移栽,个别大队使用过刨埯机。没有蔬菜收获机械。蔬菜的播种、铲趟、摘收基本靠人力与畜力。蔬菜运输,秋菜由市领导部门调集市内各单位汽车集中运输;春菜、夏菜大部分,由菜农用小型拖拉机运送。
  第二节 农机作业历程
  这里所记述的是农机作业在每个阶段所遇到的矛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所进行的工作。
  建站初期的50年代,农机作业中遇到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农机作业的认识,信誉问题;二是洋机器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耕作习惯的结合问题。榆树拖拉机站建站当时,农民兴奋地欢迎拖拉机开进村,给它披红戴花;可拖拉机开进农田要开始翻地时,有些农民确产生怀疑。指着苏联斯大林80号拖拉机说,这个大铁块子能种地?不把地给压硬了。甚至叫号说,如果用拖拉机种地能多打粮,我用人民币添“秤”。为解决农民的怀疑,不信任,当时采取的措施,一是积极宣传农机作业的好处,一是搞示范作业,搞机耕与畜耕地块的对比。当年秋季收获之后,机耕地块一般都比畜耕地块增产20%以上。这有力地说服了农民群众,他们的疑虑开始消除了。建站初期,不仅机械是引进的,而且农机作业方法,也照搬苏联的一套。拖拉机属国家所有,为农业社代耕。机站设有农业技术员,如何耕作?什么时间耕作?播种深浅、下种量多少等等,全由机站农业技术员决定。特别是拖拉机带的农具全是国外的,只能平作不能垄作。播种使用的是圆盘式播种器,出苗后苗在沟里,给田间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农民说:“两帮夹一沟,难铲又难抠”。农民对农机作业不能适应中国传统的耕作习惯意见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机站很快改变了照搬苏联的作法,如何耕作全由农业社作主,机站农业技术员只起指导、服务作用。同时,着手改革播种器、中耕机,使之尽量适应中国的耕作习惯。
  60年代农机作业遇到了机械动力(拖拉机)数量不多,机引农具严重不足的问题,1965年前根本没有适合垄作的国产播种机。由于机引农具不配套,不能系列作业,机械利用率很低,造成机站经营亏损。为解决这个问题,农民群众与农机专业人员创造了“洋头土尾”的作业方法。即用拖拉机牵引弯勾犁进行扣种和趟地。种地时,一台拖拉机带11台旧式大犁,有扶犁、点种、踩格子等四、五十人,“轰轰烈烈”,机鸣人喧,热闹非常。拖拉机速度很快,人扶犁跟在后边带小跑,一根垄到头,扶犁的累得喘不上气,所以群众管这种方法叫“犁后喘”。扶犁手跟在后边,走得快了脚踢在犁上,拖拉机突然停下,犁把触在肚皮上,想让拖拉机停下,噪声大人喊听不见,只好抓把泥土打在驾驶室上。有人管这叫:“紧走脚踢犁,机停触肚皮,要喊停车抓把泥。”后人谈起“犁后喘”嘻笑不已,但在当时解决了大问题,解决了畜力不足,机引农具不足,使数万公顷土地种上、趟上,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初,为解决机站经营亏损,适应科学种田的要求,榆树拖拉机站在站长刘传永的带领下,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于1963年总结出“双保、四结合”的经验。这个经验,不仅解决了当时农机化中的突出矛盾,成为名闻全国的“双榆九”经验的组成部分,还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农机工作会议上作过介绍,得到中央农机领导部门和国务院领导的赞扬。这个经验的具体内容是:“双保”,即:保证作业质量,保证作业不误农时;“四结合”,即:机械化与劳畜力相结合,机械化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精耕细作相结合,机械化与多种经营相结合,机械化与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这个经验,提出了农机化、农机作业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所要经历的道路。如在农机数量不足、不配套、不能系列作业的情况下,不与人畜力结合,就难于使农机化发展下去;如农机作业质量不能保证,不能满足科学种田的要求,农民就不用农机耕田;如不提高农机利用率,扭转亏损,农机化也难以维持下去。榆树农机站冬季用拖拉机牵引大爬犁拉上磨米机、磨面机、铡草机,为生产队和社员铡草、磨米、磨面。春夏之季开动拖拉机参加兴修水利,拉运砂石。这样,既为生产、为群众服务,又增加了收入,深得群众的欢迎和领导的称赞。
  进入70年代,农机作业处在一个有利的形势之中。有近20年农机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拖拉机大量增加,我国生产出了适应中国耕作习惯的播种机、中耕机。大批农机专业人才成长起来。特别是中央又提出要尽快实现农机化的要求。因此,农机作业数量迅速增加,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一阶段,在农机作业中所解决的矛盾、所进行的工作有这样几点:一是各级党委与政府对农机作业的领导更加重视。提出三级书记(县、社、大队)和“三长”(县长、社长、大队长)上机车。有的县委书记学开拖拉机。公社、大队干部跟机车、包机车。二是更加注意农机作业与农艺要求的结合。农业生产上推行科学种田,出现许多新套套,如“间、混、套、复、串”,“镶边、接袖”,“刨大坑、抓把粪,手摆籽”,等等。解决农机作业与农艺要求的矛盾,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积极改革机引农具,如等距点播,精量半精量播种、宽播、随种下肥等;另一方面使新的增产措施,农艺要求,有利实行农机作业。例如改玉米横串带为玉米与其它作物间种,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三是注意解决所谓“两套成本”的问题。有些地方由于机具不配套,不能系列作业,有些农活又得靠畜力去干,感到养机又养畜是“两套成本”,影响农机作业的发展。但在一些农机化先进单位,如榆树县的长发大队、富家大队等,他们既注意农机的系列化作业,尽量把所有农活都承担下来,又积极利用畜力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促进粮食增产,为解决“两套成本”问题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四是注意解决农机队的“大锅饭”问题,调动农机人员的积极性。1978年春耕时,农安县委书记高树山同志,带领县委机关同志到前岗公社兴河大队蹲点调查,发现拖拉机迟迟不下地,原来机耕队存在着“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经过与干部、群众、农机人员共同讨论研究提出了农机队、生产队双方“四固定、双三保、一验收”和机车组联产计酬的农机作业合同制,农机队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大队干部联系农机工作成果的领导责任制。明确了农机队与生产队在农机作业中各自的责任,把农机人员,队干部的报酬与农机作业数量、质量联系起来,有力地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农机作业的发展。农安经验的具体内容是:“四固定”,即:定作业地块、定作业方案、定作业质量标准、定作业收费标准。“双三保”是,农机队保农时、保质量、保全苗;生产队保面积、保增产措施、保作业条件。“一验收”是,每完成一项作业都由生产队长、驾驶员共同检查验收,办交工手续。生产队根据作业数量、质量向农机队缴纳作业费用;农机队根据每个驾驶员的作业数量、质量、苗情、粮食产量,评定他们的报酬。农安经验很受上级领导部门重视。省农机局在农安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农安的同志又在全国几个会议上作过介绍。
  1984年至1988年这五年中,农机事业处在一个调整、改革时期。1983年,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大队机耕队解体了,集体所有的大型农机具,绝大部分转卖给个人,部分承包给个人。一家几块土地,有的愿意使用农机,有的不愿意使用农机。有些经营农机的专业户,又考虑作业面积少,收入低,机耕费难收,对机耕作业不太积极。农机作业面积锐减。农机作业数量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经过调查研究,提出“统种分管”、“轮翻制”、“五统一、三三保”等办法,基本解决了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在农机作业中出现的新矛盾,农机作业面积得到迅速回升和发展。“统种分管”,即由村、社组织机耕队或农机专业户在农户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统一耕翻与播种,然后由各承包农户分别进行田间管理与收获。“轮翻制”,根据各地农机数量、土地条件、耕作习惯,实行“二、三、四”轮翻制,即耕地每两年、三年、四年翻一次。榆树县有27个乡313万亩耕地二年翻一次,有4个乡50.6万亩耕地三年翻一次,有7个乡72万亩耕地四年翻一次,平均每年翻地191万亩,占耕地的43.8%。“五统一、三三保”农机作业制度,“五统一”,即:统一作业面积,统一作业顺序,统一贷款,统一验收,统一收费标准;“三三保”是:村,保作业面积、保贷款、保收费;农户,保作业面积、保作业条件、保交费;农机户,保农时、保质量、保完成任务。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户积极购买小四轮拖拉机,使这种小型机械动力急剧增加,全市保有量达26639台以上。但小四轮的牵引农具少,不配套,又加地隙低,难以用于中耕。在农田作业中使用不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一矛盾,除积极配套小型机引农具外,有些地方又把“洋头土尾”的办法搬了出来,用小四轮牵引旧式犁耕种。也有的农户买了小型机引农具,用大牲畜牵引,又出现了“土头洋尾”。这种“洋头土尾”和“土头洋尾”,在特定条件下,在农机作业中发挥很大作用。有的农户,儿子开小四轮坐在拖拉机上,老头扶犁在地下跟着跑,把老头累得直喘,有的人风趣的管这种新式“犁后喘”叫“累死爹”。
  第三节 农机作业效益
  农机作业效益,有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总的来说就是,促进了农业增产,推动了农村经济繁荣,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
  (一)引起了耕作制度革命,促进了农业增产
  实行农机化,打破了几千年来牛马驴弯勾犁的旧式耕作制度,用机械操作代替手工劳动,用科学技术代替传统经营,用集约化代替粗放经营,使耕作制度发生了革命。长春市粮食作物的耕翻、播种、施肥、中耕、收获、脱粒等主要作业,除铲、割以外,全部实行机械作业,改变了过去“一扣两耲”、“一犁挤”的粗放经营与低产杂粮当家的局面。农机化、耕作制度的革命,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春市粮食产量1949年137.3万吨,1988年增长到522.5万吨,增长2.8倍。粮食大幅度增长,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兴修水利,采用优良品种,施用化肥等。但实行农机化,也是农业增产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它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机作业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机械耕种,耕层加深,土壤疏松,保水保肥,透气性好,积温提高,腐植质增加,病虫害减轻,草荒灭绝。旧式耕种,四马拉一犁,耕层只有15厘米左右,而用机械耕种达到18厘米—22厘米,打破了过去的“犁底层”。据榆树县弓棚镇测定,秋翻翻到地里的根茬每垧有6000斤左右,腐植质含量由6.8%提高到7.3%,提高0.5%。1987年农安县在刘家乡柳树洼村测定,1978年—1982年隔年耕翻地块土壤容重较1978年一立方厘米减轻0.28克,土壤比重下降10%,耕层由16厘米增厚到21厘米。1983—1985年三年不翻,土壤比阻上升到一立方厘米0.95公斤,耕层下降到13—15厘米。这个村105亩土地测查,1978年以前,土壤酸硫度pH值8.7以上,1978年后用机械隔年耕翻,1982年土壤pH值降到7.9。1983年—985年三年不用机械耕翻,pH值又上升到8.5,全村16290亩土地,返碱面积已达50%左右。同时由于用机械耕翻而多年不见的苣蔴菜、黄蒿、旱苇等杂草又成片出现。柳树洼的事实表明,使用机械耕种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着明显的作用。
  农机作业提高了耕种作业质量。用机械播种,可以满足农艺要求,做到深度一致,下种等量、等距,还可进行精量、半精量播种,保苗率大大提高。据调查,机播保苗率都在95—98%以上,而畜力、人工播种只能达80—85%左右。水稻机插秧比人工插秧每亩多插10—20%。由于机播均匀,作物单株个体占有营养面积也就比较均匀,这样,就有利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肥、水等营养物质。
  农机作业有利于采用新技术与战胜天灾。机械播种解决了高产作物生育期长与无霜期短的矛盾。过去用畜力与手工播种需30天到40天,而用机械播种有15天到20天就可完成,缩短播种期15天到20天左右。由于缩短播种期和“种在火候上”,为作物生长提高积温14°到260°左右,减轻了早霜之害。由于机播解决了“一长”与“一短”的矛盾,使高产玉米,特别是杂交的高产玉米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开始,水稻生产采用大棚盘育秧和机插秧,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栽培方法,插秧时间提前半个月,抢200度左右的积温,达到早出苗、育壮苗、缓苗快、生育期前移,躲过花期风害的要求。每亩平均增产200斤以上。1988年水稻发展到204万亩,比1980年翻了两番,总产量由2.4亿斤增加到16亿斤。近几年新开发的45万亩水田,大部分是靠打小井用柴油机做动力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占水田面积的30%。
  农机作业增加了耕地面积。榆树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卡岔河、拉林河、松花江沿岸,用拖拉机开垦的荒地达60万亩以上。以每亩700斤产量计算,每年可增产21万吨粮食。农安县用拖拉机开垦的荒地也有几十万亩以上。
  农业机械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国以来,治内涝、修水库、平整土地、打井抗旱、建设引水工程都使用了农业机械,在农田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66年,榆树与舒兰县合建亮甲山水库时,动用一百多台拖拉机,推土、压坝、运料,对推动工程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二)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用农业机械进行农田作业,有力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一台拖拉机带一台播种机,3个人,一天可播种180亩地,等于70人、40匹马、10付犁杖的作业量。因而使农村的大批劳动力从农田生产中转移出来,投到乡镇企业中去。也有的进城做工,或在农村搞多种经营、经商、搞长途贩运。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安排在乡镇企业的有5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2%),促进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长春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4.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4%。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2.33亿元,相当于长春市每个农业人口增收60元。
  榆树县弓棚镇弓棚村,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突出的典型。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仍坚持农机由村集体经营,保留村农机队。有大型链轨拖拉机3台,大中型胶轮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2台,汽车2台。农机队人数45人。农机队占用的总面积为11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1350平方米。农机队固定资产总值44万元。
  这个村的8790亩耕地,全由农业机械耕种。承包户农民干的农活主要是锄草、收割等。1982年有大牲畜157头,分给个人后全部卖掉买了184台小四轮拖拉机。而这些小四轮拖拉机也是用来搞运输而不参加农业生产。1988年底,全村还有两匹马,12头牛,6头毛驴,但也是用来做豆腐、卖菜与繁殖之用。
  这个村的近万亩耕地基本上由45人的机耕队承担下来。全村劳动力1080名,投入到村办企业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有800名,占74%。其中,用“小四轮”搞运输的有150台、450人,年收入90万元;外出做工的200人,年收入60万元;开作坊、经商等150人,年收入75万元。三项年收入共有225万元,超出农业收入50多万元,超过28%。除此,就是在农业战线的280名劳动力,也不是一年所有时间都在农田劳动,有的是养鸡专业户,有的是养猪专业户,有的种菜、种果树。这个村在镇周围,有70多户种菜到镇上卖。每户年收入都在300元左右。
  (三)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使用机械耕种,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减少了,劳动强度减轻了。过去一年360天,除了过春节休息几天外,几乎天天干。而一天的劳动时间也较长,农忙季节经常是“早上嘴嚼饭,晚上看不见”。夏天铲地一天要在田里干上15个小时左右。同时秋季贪黑收庄稼,冬季夜里打场也是常事。就是下雨也要在屋里扒麻杆,冬季地冻三尺也得到外边去刨大粪。现在一些机械化程度高,农机作业比重大的地方,农民在农田里劳动只有60多天,播种5天左右,铲地30天,收割,脱粒、送粮30天。过去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种庄田。春季扶犁点种腰酸臂痛,夏季铲地除草日晒皮脱,秋季收割庄稼晨霜刺手,冬季抡镐刨粪手掌震裂,夜里打场捆草冻伤手脚;而现在使用机械种田,坐在拖拉机上就把田耕了,种播了,地趟了,粮收了。农村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梦想,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过去那种保守的狭隘的思想打破了,眼界扩展了,科学知识增加了,生产技能提高了,生产领域拓宽了。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长春市志 农业机械化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产生、成长、发展、曲折、变化、改革的整个过程;记述了管、供、修、造、研、训农机体系的各个方面。不仅记述成功,也记述失误;不仅记述经验,也记述教训;不仅有静物记述,也有动态记述。可以说,这部志书反映了长春市农机化事业的本来面貌,可谓文如其事,文如其真。这部志书对长春农机化事业发展定会带来深远影响,定会薪尽火传,泽流罔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