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体育竞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6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体育竞技
分类号: G249.273.4
页数: 4
页码: 109-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民间体育竞技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风筝、毽子、秋千、跳板、跳绳、陀螺、溜冰、摔跤、赛马、射箭与击球。
关键词: 长春市 体育竞技 风筝

内容

一、风筝
  风筝即古代纸鸢,早见于春秋时代。五代以后,鸢上系竹哨升空,声如筝鸣,始名风筝。
  放风筝是长春民间迎春游戏的重要形式。每年在农历岁末到元宵节前后,北方气候虽然仍在零下30度左右,但立春之后阳气上升,春风劲吹,正是放风筝的时候。风筝用竹篦做架,扎成各种架子,上糊以彩纸,作出各种动物形态,如孔雀、沙雁、飞虎头、飞燕、蜈蚣、蝴蝶等。最简单的有方形豆腐块,斜插花系成十字架子,中间系长绳放线,儿童持手滑车放线,随风飘扬,扶摇而上,颇为壮观。至今在日本人的著作《满洲の民志》中还能查到“新京产双鱼”风筝图案,其式两鱼并排竖立,口尾相连。解放后民间也仍喜放风筝。到八十年代,更把它编入体育项目,并成立了风筝协会,将为民间风筝进入体坛竞赛做出贡献。
  二、毽子
  毽子古称“蹀〓”,唐、宋时已流行。东北自古流行制做毽子,方法简单,经济方便。用古币形铅锡或直接用铜钱,钱眼中装以鸡翎、鸟羽或用羊毛、狗毛及绒线等,塞牢固定,是冬季儿童户外游戏运动的一种极好形式。长春地区一到江河封冻之时,许多户外活动都难以进行,唯有踢毽子方便易行,最受儿童喜爱。不只以连踢毽子多少分胜负,还有各种踢、打、奔、掰、压、磕、顶、颤、掏等多种技巧。踢得好的使毽子久不落地,绕身起落、翻转自如,十分好看。“遛猫、遛狗,遛到那儿都取(东北方音qiǔ)。”孩子们把毽子踢得高高的,羽毛平胸散开,飘飘而落,是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好形式。
  近年长春地区中小学中又盛行毽球运动。其法是人数多少不等,多则可至十几人,平均分成两队。中间隔以网(比排球网低),两队踢毽隔网对接,以落地、出界者为输。比赛规则颇似排球。
  三、秋千
  秋千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体育运动,汉族古时盛行,今日朝鲜族妇女最喜欢此种游戏。朝鲜族女孩从五、六岁时就开始打秋千,直到成年都坚持这项运动。每逢节假日或运动会(最喜在端午节荡秋千),朝鲜族妇女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大树下或草坪上架起秋千。妇女群游,荡起秋千,嬉戏悠荡,和乐异常。秋千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双人荡二人对面共站一板上,互相助力,可以持久。竞赛时多为单人荡。秋千比赛有三种方法:(一)以前方高处的树叶或花朵为标志,用脚踢到标志或用口咬住标志为赢;(二)在踏板底下栓一根尺绳,量秋千跃起的高度,高者胜;(三)在秋千前竖两根高杆,中间栓绳,绳中悬铃铛,荡秋千时,以触铃声响为度。
  四、跳板
  跳板也是朝鲜族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从十世纪初一直流传到今天,颇受朝鲜族妇女喜爱。每当节假日或端午节,妇女们穿着民族服装短袄长裙,腰束彩带,手持扇子、手帕、绸带、小鼓、花环等,去玩跳板(跳板的长度一般约5米到6米,宽约40公分,厚约5公分)。跳时两名妇女各在一端,一起一伏地弹跳着,做各种轻盈优美的动作,有民族音乐伴奏。时而腾空弹起,时而蹲俯而下,彩裙飞舞,优美飘逸。跳板带有比赛性质,单身腾空比赛,由两人在一定时间内的腾空高度来决定胜负。以四人为一组轮着腾空比赛,亦以弹跳高者取胜。此外还有技巧腾空,比较复杂:两人一组,各自拿扇子、小鼓、绸带、花环,在腾空瞬间表演各种动作,根据动作的准确性和技艺的高低决定胜负。
  秋千和跳板,具有很浓厚的民族色彩,且带有很强的民族技艺的传承性,能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是有益于妇女身心健康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
  五、跳绳
  跳绳是在摆动绳索中做各种跳跃游戏,原属儿童庭院游戏,后亦发展为一种体育竞技活动,清代称为“跳白索”。民间多于正月跳绳,今已成为学校运动项目之一。其跳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单人双臂摇跳,以连跳次数多者取胜(亦有单脚跳、双脚跳、分腿蹲跳等技巧)。一种是多人群跳,取长绳约四五米,由两人各执一头,摇摆震荡,多人上场齐跳,或一人接一人上场跳,有各种花样,如走串、做势、插花等,摇绳动作与跳绳者密切配合方能取胜。再一种是两人摇绳,一人作竞技跳。此类绳技后发展成为女孩的跳猴皮筋,有踏跳、弹跳等,边跳边唱歌谣。近年男孩也跳皮筋,于是又增加了双腿腾跳等难度大的动作。
  六、陀螺
  陀螺是一种儿童玩具,形状略似直立海螺,玩时拿鞭绳用力抽打使之旋转,追逐取乐。此活动可锻炼儿童臂力,与北京等地的抖空竹相似。抖空竹是两手做技,做诸种花样,已进入杂艺表演。而长春地区儿童的抽陀螺则是旋转于光滑的地面,更多在冬季冰面玩耍,俗称抽冰猴,独具北国特色。
  七、溜冰
  溜冰在东北民间叫打冰滑子,就是在一块比鞋宽大的小木板上,顺着脚前进的方向,钉上一条或两条粗铁条,然后绑在一只鞋上,在冰雪上滑走。另一只脚蹬地,绑滑子的脚向前滑行,冰雪中行走速度很快。在板上安一条粗铁条的叫单滑子,安两根小铁条的叫双滑子。据说冰滑子是金太祖阿骨打在对辽兵作战时发明的。女真人最初用兽骨绑在脚上滑冰行军,后发展为铁制冰滑子(冰鞋)。在十九世纪以后,滑冰滑子是八旗士兵必备的一项军事技术,后发展为民间体育运动。
  八、摔跤
  摔跤是两人相角的一种运动。我国民族形式的摔跤,渊源于古代的角力和相扑。各地亦有不同的摔法,一般均按体重分级进行,能使对手身体任何部位(除两脚外)触地为胜。蒙古族的民间摔跤多在“那达慕”盛会时举行,选手们不远百里前来赴会。比赛开始,由有威望的长者带领摔跤健儿举行庄严的入场式,摔跤选手穿着彩色的摔跤服装,唱起摔跤歌,跳着鹰步舞,进入场地。角逐得胜获第一名者,被视为英雄人物,格外受到牧民尊敬。
  九、赛马、射箭与击球
  骑射是满、蒙狩猎民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古时是出自狩猎生产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其后多在节日及各种盛会举行。据《金史》与《清史稿》记载,满族每逢端午或重九都举行骑马射柳、骑马击球活动。射柳比赛是在勇士骑马奔驰中,用无羽横镞箭射柳枝削白处,再驰马飞奔,将射断的柳枝接在手中为胜。流经伊通镇的伊通河两岸,有一片方圆五里的平川开阔地,长着一片大柳条通,即当初满人习武比箭和赛跑的小围场,中有八角凉亭,号曰“箭亭”。此围场光绪八年(1882)建成,两年后,每年有三次赛会在此举行。长春的赛手都去参赛。击球是马上执鞠杖,杖头如偃月形,分两队击球,破门取胜,可谓之“马球”。《元史》记载,蒙古那达慕大会中之马术骑射竟技更为奇绝。今马上射柳、击球、赛马绝技已不再流传,但赛马和比箭仍是满、蒙民族特别喜欢的竞技。赛马除单纯的比速度外,还有马上竞技,如越障、斩劈、马球、射击、套马、夺羊、镫里藏身、下腰拾物等,花样繁多,技艺超绝。今长春除少数民族集聚区外,亦无此等竞技比赛活动,但受历史影响,民间仍有习武的余风。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