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粮食调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50
颗粒名称:
三、粮食调入
分类号:
F762.1
页数:
4
页码:
236-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清代至东北沦陷时期粮食调入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粮食调拨
粮食调入
内容
清代至东北沦陷时期,省内地区之间的调换频繁,但主要是通过市场经营,只有少量的官办调剂。长春解放前夕,省人民政府命令吉林市拨粮250吨,德惠县拨粮200吨,急救长春逃出的难民。长春刚解放,吉林省又把1884吨粮食,运往长春。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专间调拨实行全省统一计划,统一平衡,统一调拨的办法。长春市内做为粮食销区,调入粮食,特别是小麦、稻谷较多。1953年年底,调入长春大米1000吨,稻谷2200吨。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粮食流通出现“三高”(高估产、高征购、高调出),挖了库存,供应十分紧张。长春市政府向省报告,7月初,长春市和农安、双阳、九台出现了几天之内不调入粮食就有脱销的危险,为了扭转这种缺粮的严重局面,从省内、外地紧急调往长春地区粮食9157吨,稳定了长春粮食局势。以后数年,调往长春的小麦或面粉、稻谷,每年都在10万吨以上,较高的1973年,达到30.98万吨,1977年达到43.32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粮食大幅度增产,但是从品种上看是“吃的不种,种的不吃”,玉米产量增加,吃的越来越少,小麦产量很少,吃的很多,稻谷产量有所增加,但吃的更多,这样,细粮的调入呈现大幅度上升的态势。1981年,达到40.15万吨,最高的1983年,达到51.79万吨,以后逐年都在35万吨以上。
1985年,实行粮食购销“双轨制”以后,受利益机制的制约,计划调拨遇到一些困难,采取了一些强化领导和指挥的措施,解决“调拨难”的问题。
1.加强对调运工作的领导,建立调运工作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并实行了通报制度和例会制度。
2.强调执行计划的严肃性,提高对调运计划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保证国家粮源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全局观念。同时深入基层粮食库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保证调拨计划的实现。
3.加强同铁路等有关部门的衔接和沟通,保证调拨的正常运输。
4.认真搞好计划内与计划外调运工作的摆布,正确处理平、议粮食调运关系。
5.按照省下达的调运计划,综合平衡县(区)的粮食库存,统一制订粮食运输计划。
6.及时组织安排好粮食包装物和装具,保证粮食备载发车和集运需要。
7.坚持粮食调运中的“五定”制度,即:定领导、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
8.做到调运工作“三保证”,即:短途保证长途,地区调拨保证国家调拨,优先保证出口,并按旬、月、季组织检查,及时调整调运计划。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粮食计划调拨得以顺利进行。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