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部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2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部队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7
页码: 105-1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东北人民解放军地方部队,独立第六师、独立第七师、独立第八师、独立第九师、独立第十一师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人民解放军

内容

一、独立第六师
  1948年1月在九台县成立。是年初,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为实现1948年解放全东北的战略目标,决定组建新的野战兵团,新编10余个独立师开赴前线作战,于是,吉林军区奉命组建了独立第六师①(1948年8月1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成立野战军司令部,与军区司令部分立,此后,各独立师均改由东北军区总部直辖。),由原吉林(东满)军区独立第三、六团和原吉辽军区第七十一团合编组成。该师组建不久,即奉命开赴吉长公路岔路河以西地域,截击由吉林向长春撤退的国民党六十军,歼暂编第二十一师等部约2000人,迫使敌运输团团长潘尧投诚,并俘其所属全部官兵,尔后集结于双阳整训,并补入和龙独立团,整训后划归第六纵队指挥。参加攻长前外围作战时,将布防于拉拉屯、二道河子一线之国民党军大部歼灭。6月初,“东总”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对长春守军改强攻为久困长围,该师遂划入围长部队东地区队,直接受围城指挥所(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指挥,自始至终参加了长春围困战役。在围城作战中,多次阻击企图突围之国民党军,歼暂编第六十一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所部1816人,击毙团长彭让。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为第一五六师,列入第四十三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六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副师长全榆、马翼飞,副政委祝世风,参谋长刘甦,政治部主任江学斌。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辖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团。第十六团,团长李平野,政委张辉;第十七团,团长赖万方,政委彭世盛;第十八团,团长曾兴茂,政委朱国栋。全师共1.2万余人,朝鲜族指战员约占半数。
  二、独立第七师
  1948年1月10日在黑龙江省一面坡成立,是由松江军区第一、二、三分区的3个独立团和军区警卫团(特务团)合编组成的,隶属松江军区指挥。3月,开赴长春地区,参加攻长前外围作战,在九台波泥河子一带截击弃吉就长之国民党六十军,毙伤300余人。当月下旬,在小合隆一线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小合隆战斗后,奉命参加围困长春战役,被划入围城部队西地区队,归第十二纵队直接指挥。围城期间首先破坏了国民党军大房身机场,切断了空中通路,尔后在对国民党军进行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中,又多次阻击所谓“相机出击”和企图突围之国民党军,给新编第三十八师等部以很大杀伤。长春解放前夕,该师奉围城指挥所指示,在长春解放后担任卫戍部队,但在国民党军向人民解放军投诚后,该部又奉命立即南下直插营口,执行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的任务。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为第一五二师,归隶第三十九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七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副师长程启文、余勋光,参谋长刘可夫,政治部主任童浩生。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于韬,政委魏宝善;第二团,团长钟生栋,政委赵进之;第三团,团长马哲武,政委汪翟卫,全师共1万余人。
  三、独立第八师
  1948年2月在牡丹江成立,是由合江军区2个独立团,东安和依兰军分区各1个独立团及牡丹江军区1个独立团合编而成的。该师组建后立即开赴吉长前线,划归吉林军区指挥,参加攻长前的外围作战,先在吉林市西北担负监视和牵制六十军的任务,此后快速奔向吉长公路,截击与追歼向长春撤退的六十军所部,相继于向家店、小官地、乌拉街、范家岭等地投入战斗,共毙伤俘其官兵734人。之后进至双阳整训,继而向长春逼近,参加扫清长春国民党守军外围据点的战斗。6月初,长春围困战役正式开始,该师被划入围城部队东地区队,在围城指挥所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对国民党守军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围城期间多次阻击试图突围之国民党军,先后歼灭暂编第五十二师、保安旅、骑兵旅等部800余人。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该师于12月被改为第一六〇师,隶属第四十七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八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刘子奇、王明贵(后),政委邹衍,副师长蔡久,参谋长章申,政治部主任桂生芳。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吴志玉,政委李国秀;第二团,团长张耀远,政委王鉴三;第三团,团长郭季芳,政委刘路明。
  四、独立第九师
  1948年1月在黑龙江地区组建,是由龙江和嫩江军区的4个独立团合编组成的。该师组建后,即奉命开赴吉长前线,归松江军区指挥。同年3月,国民党六十军向长春撤退,独九师奔向波泥河子南侧,同在北侧的独立第七师协同作战,歼其600余人。此后进抵长春市郊,参加攻长前的外围作战。6月初围长战役正式开始后,被划入围城部队东地区队,直接归围城指挥所指挥,参加了对长春国民党军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围城期间曾多次打击“相机出击”之国民党军,阻击企图突围之守军,给予暂编第六十一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所部以打击。六十军起义后,会同独七师和独十一师进城接收其防区并对新七军进行警戒,直至其投诚。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番号为第一五五师,列入第四十二军建制,并南下入关作战。
  独立第九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廖仲夫,政委钟民,副师长罗文华,副政委谭文帮,参谋长冉泽,政治部主任谭文帮(兼)。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赵立贤,政委朱军;第二团,团长周黎,政委向军;第三团,团长陈朋,政委马星五。
  五、独立第十师
  1948年2月下旬在辽宁昌图县八面城组建,是由辽吉军区一分区十三团、二分区机关及所属十六团、十八团合编组成的。围困长春前,归松江军区指挥。该师组建后,立即开赴吉长前线,准备参加攻打长春,布防于郭家店和樊家屯以西地域,待机打击长春南出之国民党军。4月初参加攻长外围作战,配合独立第五师在马家油房一带击退出城抢粮之新编第三十八师、暂编第五十六师各一部,并给予重大杀伤。继而攻占了国民党军大房身机场主要支撑点兴隆堡高地之地堡群,并一举歼灭了大房身机场守军的2个营,夺取了2座机库,然后协同接替其担任主攻机场任务的第六纵队第十六师攻占了机场,断绝了守军唯一的空中通道,生俘暂编第五十六师副师长王正国以下600余人。6月初对国民党守军变强攻为围困后,被划入围城部队之西地区队,归第十二纵队指挥,参加了对守军军事围困、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的全面斗争。围城期间,曾于7月初连续3次击退新三十八师的出击,10月初在城西绿园一带,同独七师共同粉碎了新三十八师和暂五十六师的突围企图,并给以重创。1948年12月,该师奉命改为第一五一师,隶属第三十八军建制,并入关参战。
  独立第十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赵东寰,政委蔡明、崔国辉(后),副师长邓中仁,参谋长王玉华,政治部主任江腾蛟。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第二十八团,团长段志清,政委杜西书;第二十九团,团长杨易风,政委江历峰;第三十团,团长刘俊岭,政委石世良。
  六、独立第十一师
  1948年5月于吉林省双阳县组建,是由原东北军区总部直属之朝鲜支队、牡丹江军区独立三团及吉南军分区独立第七十二团合编组成的,全师官兵共8000余人。师团领导干部汉、朝族各半,营以下指战员均系朝鲜族人。参加围长前隶属吉林军区指挥,围城期间,多次参加阻击国民党守军突围的战斗。其配属独立六师作战的第一团战斗作风尤其出色,曾在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创造了以少抗多,顽强阻击,终于争取时间,使主力部队赶到,将突围之国民党军击退并给予重大杀伤的战绩。10月17日六十军起义后,该师进城接防,并开始执行卫戍任务。长春解放后,师机关兼长春卫戍司令部,担任长春特别市的警卫任务,因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中央军委的通报表扬。1948年12月25日,该部奉命改为第一六四师,归东北军区直辖。
  独立第十一师的组织体制是:师长王效明,政委张百春、宋景华(后),副师长李德山,副政委宋景华,参谋长康干生,政治部主任王海青。机关设司、政、后3部,辖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朱玉林,政委许先进;第二团,团长关键,政委沈钧;第三团,团长陶雨峰,政委余升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