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1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内容

1942年7月在苏联远东地区成立,1945年8月返回东北,旅部进驻长春。它是东北抗日联军在同日伪军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遭受重大挫折、付出极大牺牲后而保留下来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
  1931年至1942年初,日伪当局组成三省讨伐司令部,统一指挥关东军第六六九、八九〇、五九〇、三五六部队及大量伪军警宪特,采取军事讨伐、政治诱降、经济封锁以及集团部落、保甲连坐等手段,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持续残酷的围剿,使抗联各路军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特别是杨靖宇等一些抗联主要领导人的壮烈牺牲,更使部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长期抗战,1940年2月,中共北满省委、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三军代表联席会议决定,改变抗联的编制和活动方式,将各路军划分为若干支队,进行分散活动,独立作战,保存实力。第一路军分编为第一、第四、第七支队;第二路军分编为第二、第五、第八支队;第三路军分编为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支队。同年末,南满、吉东、北满3个省委的代表又决定,将东北抗联各支队主力撤往苏联远东地区进行隐蔽整训,第一、第二路军余部改编的各支队于当年底转移到苏境,第三路军余部编成的各支队于1942年3月进入苏境,转入苏境的抗联各支队,由一、四、七和二、五、八支队组成东北抗联南野营(亦称B营);由三、六、九支队组成东北抗联北野营(亦称A营)。1942年8月1日,南北两营统一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国际红军特别独立第八十八旅、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笺(李兆麟)任政委兼政治副旅长,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石林克斯(崔庸健),下设一科(作训)、二科(情报)、三科(通信)、四科(行政军务);政治部,主任西辽根(苏军少校),下设组织科、宣传科、新闻科、军乐队;后勤部,部长德勒(苏军少校),下设行政经济管理科、军械科、财务会计科、生产科和医务所。另设华语(汉语)翻译训练班。教导旅下辖5营1连,共2000余人。第一营,营长金日成,政治副营长朴德山(代);第二营,营长王效明,政治副营长金策;第三营,营长王明贵,政治副营长安吉;第四营,营长姜信泰(柴世荣),政治副营长季清;无线电营,营长奥斯特洛阔夫(苏军大尉),参谋长石道夫(苏军大尉);迫击炮连。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出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抗联教导旅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并遵照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的指示,将部队分为几部,随远东苏军各方面军向东北挺进,占领战略要地,接收日伪政权。8月20日,周保中率旅部进驻长春,并就任“远东苏联红军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所部官兵一部进入各地苏军卫戍司令部,参入军事管制,一部作为苏军的代表,被派到公安、交通、电信、广播、银行等要害部门进行接管或监督工作,更多的人则是同先期到达东北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延安干部团南下支队的人员汇合,到各地同当地地下党的同志一道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组建新部队,发展壮大人民革命的武装力量,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同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以抗联教导旅旅部为基础,以吉长二市为中心,成立了吉合军区,军区机关驻长春,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所属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亦称吉合国民军,周保中任总司令。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我党领导的东北部队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由此东北抗联教导旅的番号即行撤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