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北抗日义勇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20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东北抗日义勇军
分类号: E289.34
页数: 6
页码: 72-77
摘要: 本章共五节,分述了长春市东北抗日义勇军,吉林抗日义勇军、东北民众自卫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四战区第八路驻军体制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驻军体制 东北抗日义勇军

内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东北三省,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号召东北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在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东北各地纷纷组织人民武装,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国民党东北边防军(东北军)一部分在东北的爱国军队也组织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活动。这些抗日武装力量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曾在长春一带进行抗日活动的义勇军,主要是来自原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农民及其它各阶层爱国人士。这些抗日武装主要有:吉林抗日义勇军、东北民众自卫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四战区第八路。此外还有称谓各异的抗日山林队和具有宗教、行会色彩的“红枪会”、“大刀会”等抗日武装组织。原东北军第十旅张作舟部,于永吉乌拉街举义后,亦开抵榆树县境内进行抗日活动,曾一度攻占榆树县城,并给来犯的伪军以很大杀伤。
  第一节 吉林抗日义勇军
  亦称吉林抗日救国军。1931年9月24日,原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拒绝投敌事日的熙洽的诱降,率部在永吉县官马山一带誓师抗日。同年11月,奉张学良电令,吉林省临时政府在宾县成立,冯部被扩编为吉林省警备军,冯占海任警备军司令兼第一旅旅长。翌年1月,吉林自卫军成立,冯任副司令兼右路总指挥,率部参加哈尔滨保卫战。5月下旬,吉林自卫军溃败,冯部撤至宾县整顿,并改称“吉林抗日义勇军”(通常打着吉林抗日救国军的旗号),冯任总指挥,原吉林自卫军骑兵旅旅长宫长海任副总指挥,李文光任总指挥部参谋长,下辖12个旅,4个支队,3个团又1个营。第一旅旅长王锡山,第二旅旅长赵维斌,第三旅旅长宫长海(兼),第四旅旅长姚秉乾,第五旅旅长孙鹤喜,第六旅旅长刘万辉,第七旅旅长郜凤林,第八旅旅长杨质斌,第九旅旅长孙登山,第十旅旅长齐凤鸣,第十一旅旅长冯占一,第十二旅旅长冯英忱。第一支队长邓乃柏,第二支队长李树棠,第三支队长李辅臣,第四支队长龙剑侠。骑兵团长冯雨田,炮兵团长魁恩,独立团团长王化久,特种营营长冯殿儒,总兵力达5万人。部队重编后,制定了“坚持抗战到底,收复吉长,捉拿卖国贼熙洽,至死不投降”等抗战公约,并挥师南下,向日伪统治的中心吉长地区逼进。6月20日,冯占海督队强渡拉林河,转战至榆树县境内,先后同日军第二师团大川支队、伪满军刘玉枢和刘宝麟旅激战,攻占了榆树县城。义军所到之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地群众为他们当向导,侦察敌情,传送情报,还有一部分青年参加了部队。冯占海部抗日义勇军的凌厉攻势,震撼了日伪当局,为解除威胁,他们即调集日伪军分多路向冯部进攻,欲迅速将其扑灭。为使部队和群众免遭更大损失,吉林抗日义勇军遂退出榆树县城,挥师北上,攻克五常,并在此对部队进行了整顿,扩编了第五至第十支队。第五支队长郭玉昆,第六支队长李子玉,第七支队长韩占德,第八支队长陈玉清,第九支队长王戍五,第十支队长蒋鹤卿。此时冯占海部吉林抗日义勇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部队经过整顿后,遂经舒兰县界法特哈门强渡第二松花江,经九台向吉林市挺进。9月9日到达吉林市郊外,总指挥部设于九台县其塔木地区,指挥部队向盘踞在吉林市的日伪军发动强攻。在激战中,官兵伤亡较大,弹药消耗殆尽,补充无源,被迫放弃攻城计划,撤出战斗,令全部攻吉部队,绕道吉林北山后向农安靠拢,在农安以西三盛玉、伏龙泉一带会合。由冯占海直接指挥的佯攻长春的各旅先后在德惠、长春市郊一带同日伪军激战后,亦由布海转向农安伏龙泉地区。在此,各部将领议定,为保存实力,避免硬拼,将部队分成两部进行活动。原在吉敦线及五常一带活动的部队,仍回原地,相机骚扰日伪军,在吉长线活动的义勇军主力由冯占海率领向热河转移。1933年1月,冯部主力抵达开鲁,在此被张学良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三军,冯占海任军长。尔后由开鲁入关,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冯任副司令。
  第二节 东北民众自卫军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抗日将领马占山将黑龙江督军万福麟整肃军队时,逮捕并关押在齐齐哈尔监狱中的具有爱国思想的营长李海青放出,要其组织抗日武装,抗击日军侵略。此后,李海青率其旧部在黑龙江“三肇”地区发展抗日武装,组织抗日军队,很快集结了一支5千余人的队伍(李任旅长),参加马占山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不久,该部开赴吉林、扶余一带,继续发展扩大抗日武装,部队迅速增至5万余人。1932年3月初,李海青将所部改称为东北民众自卫军,自任总司令,尔后率部南下,向农安地区进军,并加入了不久前成立的吉林自卫军。自卫军进入农安县后,即从西、南、北三面包围了县城,3月29日,李海青指挥各路部队发起总攻,给盘踞在城内的日伪军警以很大杀伤,迫使其余部弃城向窑门逃窜,农安县城遂被攻占。李海青部自卫军在农安的战斗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日伪报纸惊呼“农安危机”,“李海青已和共产党合作,向民众宣传共产主义”。为解救农安危机,驻伪新京日军指挥机关立即从“新京”和铁岭调集了清水支队和伪满军张海鹏部前来围剿,在形势不利于自卫军的情况下,李海青部遂退出县城北撤,途中,在高家店收编了伪军1个中队,并将尾追的张海鹏部伪军击溃。4月中上旬重返扶余,在此进行了整肃工作,清查并处决了汉奸县商务会座办符剑岳等。尔后挥师北上,在黑龙江境内与苏炳文部东北民众救国军会师。10月下旬,该部在安达、兰西、青冈一带出击敌人,策应苏炳文部海(拉尔)满(洲里)抗战。由于斗争形势的不断恶化,自卫军遭受重创,处境艰难,为保存实力,坚持长期抗战,1933年初,东北民众自卫军辗转热河,加入了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李海青任第十六军军长,参加了收复多伦城战役。
  第三节 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
  1931年12月,原东北军少校军需官王辅臣与爱国志士李郁华、侯希林等人密谋抗日救国,经东北抗日游击队珠河游击队队长赵尚志的介绍和帮助,与吉林省临时政府主席诚允取得了联系并获得支持,在德惠宣传鼓动抗日,发展抗日武装,于1932年3月组建起一支2千余人的队伍,命名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王辅臣任司令,吕玉堂任参谋长,李郁华任政训部主任,下设参谋、政训、军法、稽查等处(部),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团,各团团长依次为张庆林、李子阳、陈魁首、李春普、马玉山、孙××。部队组建后,活动于德惠一带,袭击日伪军警。是年9月5日,该部突袭了德惠县城大房身,捣毁了伪县政府和警察局,烧毁了县财务局宿舍,迫使伪官吏纷纷弃城出逃。事后,为避开由伪新京派来的日伪军骑兵支队的打击,遂退至德(惠)、榆(树)、舒(兰)边境地带,继续与日伪军对抗。此间,第三路在舒兰法特进行了整顿,重新调整部队编制,将原辖第一至第六团整顿改编为第三十二至第三十七团,各团团长依次调换为侯钊、庄庆喜、谢瑞久、马玉山、孙××和李春普。部队整编后不久,被编入了冯占海的吉林抗日义勇军,任王辅臣为第二十五旅旅长,吕玉堂为二十六旅旅长。同时决定其随冯部义勇军主力向热河转移,但由于行动迟缓,同主力部队脱离,途经米沙子和农安时,遭驻伪新京的日伪军拦击而溃败。在险恶的环境下,余部官兵很多动摇叛逃,辗转至陶赖昭时,又遭伪军张海鹏部袭击,部队便完全瓦解。但其中有志者如李郁华、王辅臣等投奔了抗联,继续坚持反满抗日活动,直到在斗争中牺牲。
  第四节 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
  1932年3月,罗明星同于万林、王文和、吴振宇等人密商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经过积极活动,至7月,在九台县火石岭煤矿矿工和土们岭、沐石河一带的贫苦农民中,拉起了一支七八百人的队伍,集中在沐石河拉腰子屯进行整编,并命名为“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为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还派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同“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吉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等组织取得了联系。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和吉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分别委任罗明星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九支队支队长和吉林抗日义勇军暂编第一师师长。
  罗明星部义勇救国军成立后,联合“赛驼龙”抗日山林队、“殿臣”队、“赵旅”等抗日武装,在吉长、京图、吉海铁路沿线的10个县市,频频出击敌人,截击日伪军车,袭击铁路站线,破坏铁路设施,捣毁伪九台县政府,处决伪九台县自卫团长杨仲东,抗击进剿的日伪军,屡次而又多方面地骚扰打击了敌人,并曾集结各部抗日武装3万余人,拟攻打吉林省城吉林市,日伪当局惊呼,受罗部义勇救国军袭击“大小可以千计”,其活动“以企图袭击吉林市及已袭击九台县城为最”。
  为更好地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春罗明星主动派人和杨靖宇联系,期望得到杨靖宇将军的领导及与共产党领导的南满各抗日武装配合作战。5月间,杨靖宇邀罗到南满游击队,研究了联合抗日,协同作战的问题,从此罗部抗日义勇救国军加入了南满抗日武装斗争的洪流,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给予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尤其是1935年7月29日破坏(新)京、图(们)线路的战斗,更造成了伪新京日伪首脑机关一度中断了同吉林东部以至通过朝鲜清津港同日本本土的联系,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遭受了损失。
  罗明星部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积极的战斗行动,使日伪当局惊恐不安,必欲加以剿灭,令日军市川、后藤、加藤等部指挥九台、永吉、德惠等县的自卫团和警察大队协调行动,联合围剿,致使罗部义勇救国军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为此,罗明星果断地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隐蔽行动,待机再举。他本人则转入地下,潜往黑龙江奉安县(现依安县)泰安镇,但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由此,他领导的人数达3千之众的东北抗日义勇救国军也就消声匿迹了。
  第五节 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四战区第八路
  1932年6月中旬,伪满军第五旅十三团一营营长宋国荣,在磐石县黑石镇率部反正,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尔后以所部4个连为基础,同先后收编的磐石、桦甸、双阳、伊通、海龙、辉南等地的地方武装和小股“山林队”合编,组成辖4个团的抗日救国军,宋自任军长。同年7月辉南交河口军事会议后,宋部抗日救国军改称为“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四战区第八路”,宋国荣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址设在北平)委任为司令。部队初建时战斗序列是军属团制,后逐步改为军属旅制。
  宋部抗日救国义勇军成立后,联合在磐石、永吉、双阳一带有较大影响的山林队、殿臣队等抗日武装,首先攻占了磐石县城,砸开了监狱,救出了被捕的抗日志士,惩处了汉奸,补充了给养,摧毁了敌伪政权,选举了自己的县长,并争取了伪军和保安队千余人反正抗日。后由于日军飞机轰炸和骑兵支队赶来增援守城日军,宋部即退出县城,继续挥师西北向,经土顶子开抵双阳。8月上旬,宋国荣、傅学文(“殿臣”抗日山林队领导人,后投敌叛变)两部,联合“登山好”、“西边好”等抗日山林队,共约万余人,包围了双阳县城。伪县长冯荫树边要求省城支援边组织城内伪军警进行抵抗。30日,在双阳北鲁家屯附近,围城部队将伪双阳县公安局长刘振范率领的300余军警全歼,刘振范被击毙,伪县长等官吏弃城逃往“新京”,双阳县城遂于9月21日为义军占领。在欢迎义军的群众大会上,宋国荣当众演讲,表达了“保土卫国”、“血战到底”、“决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决心,激发了群众抗日爱国的热情,一些爱国青年争相参加义军,许多知识分子也投笔从戎,此时在双阳的肖丹峰就带领县中学的部分学生投入了部队,并就任第一旅的宣传处长。
  1932年11月,驻公主岭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一大队,配属大批伪军向宋部义军发动围剿,在敌占优势的情况下,宋国荣遂率部撤离双阳,转移至磐石、桦甸、辉南等地山区继续抗击日伪军。
  宋国荣部抗日义勇军在进行抗日斗争过程中,曾与杨靖宇领导的磐石游击队联合行动,所部官兵受共产党的影响较深。1935年宋国荣入关后,由吴长胜继任司令,并率余部加入了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直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