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7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行业沿革
分类号: F532
页数: 6
页码: 1-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行业沿革,调整了工业路线和劳动组织,成立了承担修理客车任务的解体车间;长春机车工厂积极贯彻铁道部“先修后造、以修为主、质量第一”的指示,改变生产工艺、建立起以生产副厂长为首的生产责任制,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质量责任制,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营管理责任制等。
关键词: 长春市 铁路运输 运输经济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长春市铁路运输车辆及航空机载设备附件制造与修理工业(以下简称:铁路机械)基础十分薄弱。据1922年11月《长春沿革史》记载:1921年4月,民国政府筹资大洋172308元,在长春东门外创办吉长铁道工场,从事蒸汽机车修理,日产额316元。1942年12月日本人又开办入江工业合资会社,公称资本金340000元,职工30人,产品:铁道车轮。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后,铁路机械工厂均遭破坏。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一铁工厂改名为市政府铁工厂。厂址在和顺区乐群街,兼营生产部分铁路用零件100吨。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东北铁路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铁路延长11250公里。东北拥有蒸汽牵引车1350台。1953年开始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人民政府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一些铁路工厂,大多只能搞一些修修配配的简单作业。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不能独立生产正规的机车车辆。东北地区机车的检修能力也仅有30%,大批机车需要进关内工厂检修,远远满足不了铁路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把建立新中国自己的独立的完整的机车车辆制造工业和修理工业,作为机械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1953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安排对原铁路工业进行改造和扩建的同时,积极着手筹建新中国第一批新型的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在此同时,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管理总局也向铁道部提出“在东北增建一座机车修车工厂”的建议,并经国务院批准,经过筹备、选择厂址踏查,长春机车工厂、长春客车工厂分别于1955年10月和1957年7月在长春正式开工兴建。1958年10月,根据国防建设和国家航空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并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133厂(现长春机载设备制造公司)也在长春开始兴建。
  1958年,长春客车工厂主体工程完工95486平方米,并开始投入试生产。长春机车工厂联合车间主体工程、锻工、铸工、动工、机具等车间已基本完工,并安装了部分机器设备,初步具备了生产条件,1959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1959年3月和9月第一辆C60载重60吨货车、第一辆YW22型硬席寝车相继由铁道部长春车辆工厂(现长春客车工厂)试制完成。当年新造货车85辆、新造客车3辆、改轨友好型蒸气机车245台,检修蒸汽机车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343.5万元。1960年,133厂坚持“边基建、边生产、边试制”的方针,在工厂大搞基本建设的同时,开始了皮带车床等民用产品的生产和航空产品燃油电磁伐的复制工作。当年实现民品产值58元。到1960年末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基建累计完成投资总额1207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61万元,利润-49.8万元。
  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长春客车工厂“由造转修、先修后造”,并根据修车工业要求,调整了工业路线和劳动组织,成立了承担修理客车任务的解体车间;长春机车工厂积极贯彻铁道部“先修后造、以修为主、质量第一”的指示,改变生产工艺、建立起以生产副厂长为首的生产责任制,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质量责任制,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营管理责任制。133厂对生产组织又进行了调整,组建起5个生产车间3个辅助车间,正式承担起国家下达的航空产品的生产任务。1962年4月份空气滤218(QL—5)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2月份〓к506(RDF—1)也试制成功。
  1963年,长春客车工厂加强经营管理和建章建制工作,使工厂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好转,产品成本下降,结束了工厂自投产以来的亏损局面,当年盈利31万元。133厂为了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就已建条件进行补缺配套,并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整顿,把主要能力转到军工生产上来。但由于工厂设备不配套,外协任务多,致使生产费用高,产品成本上升,造成企业亏损。1961~1963年,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基建累计投资额1205.8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15万元,利润831.7万元。
  1964年,长春客车工厂整顿了劳动管理,修改了工时定额,使造车每辆工时由15793小时减为7806小时,压缩近50%。修车(中修)工时由4674小时减为3172小时,压缩32%,可比产品成本比1963年降低2.4%。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63年增长19.8%。133厂全年完成基建总额386万元。军品7项1361台,民品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喷咀12255只,实现工业总产值21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24元/人。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利润25万元,一举扭亏为盈。1965年,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蓬勃兴起。长春客车工厂在此活动中设计出铁路邮政车、行李车、30千瓦无触点客车交流发电机。同时开始地下铁道电动客车的试制(1967年试制完成);长春机车工厂革新了装连杆落车台位,烟管制修机械化流水线,车轮轮箍自动捍等。133厂从测绘仿制苏联产品开始,逐步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1965年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共实现技术革新6185项,重大技术革新99项,推广新技术47项。1964—1965年累计投资总额1542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477万元,利润374万元。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的生产工作受到冲击和影响,最为严重的是1967、1968两年。机构瘫痪,干部靠边站,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17万元,利润-1452万元。1969年,广大职工自觉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坚持生产,工厂形势开始好转。实现工业总产值7412万元,利润1666.2万元。进入70年代,长春客车工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在改造老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动工厂的技术进步,设计制造了适应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艺装备,先后设计制造了27条专业生产流水线,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客车的工艺技术体系。长春机车工厂为铁路运输提供更多的牵引动力,发出“既要为铁路的今天,也要为铁路的明天做贡献”的号召。制定出年检修6000台的机车扩建规划,铁道部批准了工厂的扩建规划,并投资650万元。1973年扩建土建工程开始施工,1974年,完成了联合车间扩建厂房的基建任务。同时,工厂围绕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首创了机车整体应洗工艺,由过去三个班次应洗2台车,减少到一个班次应洗2台车;自行设计制造了铸铁造型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近3倍。133厂为使生产能力从150万工时提高到350万工时,以满足五种飞机生产的配套要求,进行了工厂建厂以来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到1976年,133厂共完成改造工程40项,建设投资590.3万元。1966—1976年,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基建累计投资3237.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1591万元,利润9274.9万元。
  1977—1978年,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经过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恢复性整顿工作,机构恢复正常,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得到了落实,工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基建累计投资10863.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6902万元,利润1344.5万元。
  1979年后,长春市铁路机械工业更加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长春客车工厂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以满足铁路运输需要为宗旨,奋力拼搏,使工厂生产逐年发展。1979年一1988年,共完成新造客车7747辆,是前18年生产客车总和的2.4倍,1978—1987年,长春造车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7.4%,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20.4%。长春机车工厂在力争生产主动、稳住生产阵脚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放到整顿企业管理和深化内部改革上来,整顿了计划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种岗位责任制40808项,形成了纵横联锁的指标体系和责任体系。1980年前,133厂单纯追求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不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无长远经营管理规划,经营方式纯属生产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由生产型向科研生产经营型转变,在新老飞机机种更新换代,航空产品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走访了19个省市、67个单位,进行市场调查,并结合工厂自身的工艺特点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航机陆用、航技陆用、海用和民用等多品种产品。其中液化汽钢瓶已成为工厂的支柱产品,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年产量达6万个,畅销东北三省。闭门器和闭门锁等民品销往国外,同时还研制生产了红箭一73舵机,平衡阀等产品。在研制速度、质量、可靠性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石油部、地质矿产部、纺织部、六机部等所属厂家打开了销路。使工厂的生产经营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2年,首次实现利润增长速度大于产值增长速度,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2106万元,利润400万元,上缴利润260万元。利润、净产值、百元固定资产产值等3项经济指标在航空工业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随着长春市铁路运输车辆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车辆产量不断增长,1980年德惠县电气开关厂(现德惠县车辆配件厂),由生产电器开关转入生产客车门锁,为长春客车生产配套。尔后,农安县水暖器材等厂也纷纷转入客车件的生产行列。1988年末,长春市铁路运输车辆及航空机载设备附件制造及修理工业企业有6户,其中,生产铁路运输车辆及配件企业有4户,蒸汽机修理企业1户,航空机载设备附件制造企业1户。
  长春市铁路运输车辆及航空机械设备附件制造与修理工业,自建国后第一户企业建立起到1988年底,基本建设累计投资38511.86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88423万元,利润29263.5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