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6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
分类号: X508.234
页数: 6
页码: 147-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污染源调查通过调查形成的较完整的污染源资料、档案、数据库以及污染源专项科研成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长春市 环境保护 污染调查

内容

污染源调查工作是一项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也是一项区域广阔、部门繁多、科学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复杂工作。通过调查形成的较完整的污染源资料、档案、数据库以及污染源专项科研成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长春市进行较大规模的污染源调查共三次,一次比一次详尽深入,科学技术性也一次比一次强。
  第一次污染源调查是1971年12月至1973年3月完成的。这次污染源调查是经长春市革委会决定进行的。由于当时没有专设的环境保护机构,调查工作是在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计划组领导下,由重工业局、轻化工业局、商业局、科技局、卫生局、城建局等单位抽调13人组成的“三废”调查组,调查了长春市重点市属企业和国省营企业共162个,同时还对市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单位进行了调查。据当时对162个工厂的调查有“三废”的103个,每月排放废水约300多万吨。80%的废水排入贯穿市区的伊通河。
  煤气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国营吉林柴油机厂、长春市印染厂、长春制药厂、长春市造纸厂等单位排出的废水中含有酚、氰、铬、锌、铜、酸、碱、机油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煤气公司的废水中的酚含量高达900毫克/升,不加任何处理任意排放。
  市区的主要河流——伊通河,纳入了全市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河水流量小,枯水期最小流量为0.6立方米/秒,而污水平均流量达0.656立方米/秒,因此,对排入河内的污水起不到稀释净化作用。经检验河水含有酚、汞、氰、铬等毒物,尤其酚的含量大大超过了天然河流的允许浓度。
  本次调查还对全市的46眼水井进行了取样化验。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水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含酚30眼,含量最高的达24毫克/升;含氰化物的13眼,含量最高的达0.0375毫克/升;含汞的29眼,含量最高的0.015毫克/升;含铬的1眼。同时还发现同一眼井水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污染物。可见当时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伊通河水和市内的污水明沟渗透所致。
  长春市印染厂日排放废水4万吨,未经处理排入“五·七”公社蓄水池内,致使水池内的家禽生长不良,产蛋较少。该水流入稻田和菜地后造成10余垧地不能收成或减产。造成厂、农关系紧张,对所造成的损失该厂每年都予以赔偿。
  据调查,大气污染也比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市区每年降尘量可达4928吨。一些单位大气污染严重,周围居民反映强烈。煤气公司附近,居民不敢凉晒衣服,经常迷眼,反映空气有臭味。当时通过人群健康调查,呼吸系统疾病及砂眼患病较多,患病率达30%左右。
  当时调查排放废渣的工厂有100多个,工业废渣每年约60~70万吨。部分废渣已利用,但仍有大量废渣随意扔掉或占地堆放。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时每日排废渣4火车皮,占良田20余垧。化工一厂每年排硼泥渣11000余吨,仅利用四分之一,每当雨季,大量废渣流失到附近农田、街路两旁,将庄稼和树木烧死,影响农作物生长和街道绿化。
  基于上述的污染状况,本次调查提出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建议。
  第二次污染源调查是在1978年进行的。此次调查是根据国家有关开展污染源调查的要求进行的。长春市组成了40余人的污染源调查组,对全市按行政区划,每个街道,每个单位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调查研究,获得了近10万个调查数据,取得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成果。
  1.通过这次污染源调查,了解了长春市有关环境的综合概貌,基本上查清了全市各类污染源排放有毒物质的种类与数量及其自然地理分布,根据大气污染与气象之间的关系绘制了长春市大气污染风频玫瑰图。
  2.确定了全市污染源排放的有害物质造成污染的潜在能力,找出了大气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较大,在大气污染中燃煤(油)的烟气大于其它污染。
  3.确定了全市的主要污染物是:
  大气:粉尘(飘尘与降尘)、二氧化硫,其次为氮氧化物、铅、苯及其衍生物等。
  水质:耗氧废弃物、油、酚、氰、铬。
  废渣:炉渣中的粉煤灰,冶金渣中的铸造用废型砂,其次是化工渣中的硼泥及汞渣。
  4.确定了主要污染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市煤气公司、市制药厂、长春发电厂、市化工二厂、省石绵厂、市石油化工厂、市印染厂等。
  5.确定了站前区域为长春市大气污染严重区。
  6.将这次调查的数据结合长春市常年监测数据及其它有关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数字和科学依据。
  对这次污染源调查经过讨论和研究认为,这次调查研究将为全市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区域环境的综合防治,环境予测、予报等各方面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和数据。但是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及环境保护事业的需要,对污染源调查的方法、手段及其资料整理等必将日趋完善,对污染源调查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日趋增加。因此,这次污染源调查还只是初步的,今后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如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科学研究,摸清排放有害物质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详细研究污染源的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结合诸多因素进行污染物迁移、转化、自净规律的研究,为建立长春市的环境污染模式,为环境质量的予测、予报及改建、扩建、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提供基础资料;关于污染源的评价方法还应进一步探索,不仅只从排放量、排放规律上研究,还应该从空间、布局及污染源之间的互相作用,污染物质的互相叠加等进行探讨。
  吉林省环境保护办公室1979年3月初邀请了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对“长春市污染源调查”成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鉴定。鉴定意见如下:
  长春市革委会环境保护办公室在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污染源调查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市区大气污染源,工业废水污染源,也调查了一些工业废渣和噪声等污染情况,取得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建立了污染源档案,绘制了“长春市污染源分布图”等图表。这项成果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长春市深入开展环境监测、科研、规划、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为全省全面开展污染源调查提供了经验。这次调查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目前是基本可行的,有关排毒指数的应用问题,有的同志认为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第三次污染源调查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进行的。这次“长春市工业污染源调查”历时16个月,是一次规模巨大,区域广泛的社会调查,是继工业普查和人口普查之后的又一次国情调查。其特点是涉及部门多,包括全市的各行各业,内容广泛,指标种类繁多,技术要求高,调查难度大。经过这次全面、系统的调查,处理与汇总,得出以下几项成果:
  1.建立污染源档案
  全市性污染源档案是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基础资料,这次建档是在设计了一整套建档程序和制度后建立的。内容包括原始资料、数据和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还将一些历史资料及一些污染源有关的研究成果存入。这样便于查存与分析,便于观察污染动态变化。同时按国家统一要求,从企业到主管部门,从市到县、区层层建档。
  在污染源档案库中,建立了全市1032家重点企业的污染源档案。共立档案1059卷,其中详查单位248卷,半详查单位784卷,汇总档案27卷。
  为了严格档案管理制度,编制了长春市工业污染源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和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查阅方便,编制了工业污染源档案检索卡四套,同时还编制了工业污染源档案索引两册。
  2.编写全市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报告
  报告中集中反映了长春市的环境概况,调查成果,评价了污染源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长春市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并且分析评价了长春市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治理状况,提出了长春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对策。
  3.建立污染源数据库
  为了环境管理和长远规划的需要,将污染源的全部资料存入微机系统,以备工作需要随时调用。
  4.编制图集
  经过一系列的系统调查,数据处理与汇总,成果分析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长春市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源分布,编制了一套图集做为污染情况的辅助说明,图集由18种类型构成:
  ①长春市污染源分布图
  ②长春市人口密度分布图
  ③长春市小火炉分布图
  ④长春市锅炉、烟囱分布图
  ⑤长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布图
  ⑥长春市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分布图
  ⑦长春市工业废水中总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油、氰分布图
  ⑧长春市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图
  ⑨长春市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分布图
  ⑩长春市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图
  ⑪长春市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布图
  ⑫长春市水、气、渣排放量及等标污染负荷图
  ⑬长春市噪声源分布图
  ⑭长春市振动源分布图
  ⑮长春市区汇水区图
  ⑯长春市医院污水排放量分布图
  ⑰长春市电镀废水排放量分布图
  ⑱长春市大气污染年平均予测图
  5.建立科研课题
  ①典型行业无组织排放系统的排毒量的研究
  ②长春市居民肺癌发病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初步分析
  ③市煤气公司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④无组织排放系数的研究和探索
  ⑤汇水区污染源评价方法的研究
  ⑥对城市大气污染源的评价方法研究
  ⑦城市噪声污染源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⑧放射性、电磁波的测试方法的改进
  ⑨固体废物对地下水污染状况的探讨和研究
  6.污染源调查录像、图片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这次污染源调查的情况,除了文字、图表之外还搞了录像和图片,作为历史资料。由于这次工业污染源调查成绩显著,被国家环保局、国家计经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委、国家财政部授予优秀市称号并颁发奖状。
  除上述调查外,1973年还对汞污染源进行专项调查。
  长春市当时用汞单位共30多个,其中有汞作业的重点工厂十几个,使用量最大的是金属汞,如3613厂、市体温计厂、市灯泡厂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工厂、大专院校及实验室也用少量金属汞,每天用汞10吨左右。5个县和郊区在浸种、拌种和防治稻温病时一般都使用含汞农药“赛力散”,从1956年到1973年每年平均用30吨左右。
  全市含汞废水每天排放200吨左右,一般都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流入了伊通河。汞蒸气和汞废渣也都未经处理,污染了环境,对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通过这次调查,摸清了汞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为尽快防治或消除汞对大气、水系、土壤的污染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知识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介绍了长春市:大气污染与治理、水体污染与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利用、环境管理、科研检测、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人物、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