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盖楼?造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辽阳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420020210008275
颗粒名称: 钱——盖楼?造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辽阳县小北河镇通气湾村大搞土地开发垦复,在去年组织群众集资5万元垦荒造水田90亩的基础上,今年又由村里投资20万元,在废河道和废砖窑地上开发水田160余亩,现已全部种上水稻。
关键词: 辽阳县 土地开发 垦复

内容

曹宪
  辽阳县小北河镇通气湾村大搞土地开发垦复,在去年组织群众集资5万元垦荒造水田90亩的基础上,今年又由村里投资20万元,在废河道和废砖窑地上开发水田160余亩,现已全部种上水稻。
  这几年,这个村靠党的富民政策和干部群众的努力,为集体积攒了一些资金。村干部们打算用这笔钱盖一栋办公楼,改善一下办公条件。今年开春,全市城乡掀起了大规模的国土观念宣传教育活动,通气湾村的干部们一面抓宣传教育活动,一面想如何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他们开会研究,要把沉睡多年的废河道和一块废弃多年的旧窑地共160亩土地开发出来,种上水稻。要想开发这么大面积的荒地,光资金就得20多万元。这笔钱从哪来?村党支部书记蒲洪金同志提出“拿出盖楼钱,用来造水田”的意见。有的同志说:“这钱积攒下来不容易,用采造田,那办公楼还盖不盖?”是盖楼?还是造田?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讨论后,村干部最终统一了思想,一致同意把这钱用来造田。
  4月初,大面积开荒造田的战斗打响了。村里请来了技术人员进行土地测量,租来了10台推土机同时作业,机声轰鸣,昼夜不停,一派繁忙景象。一个半月以后,坑填满了,沟推平了,过去杂草丛生、坑洼不平的“二两五大沟”(村里都这样称呼这条废河道)不见了,昔日碎石废土成堆、破砖烂瓦遍地的废砖瓦窑也不复存在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田埂整齐,水渠畅通,修整得如同平镜一般的水田地。为保证新开垦水田的洪水,不误农时,争取当年见效益,村里又投资在这片水田里打了5眼井(一眼电井,四眼机井),然后承包给农民耕种。6月初,我们第二次去采访时,看到稻田里秧苗嫩绿喜人,生机盎然。据村干部和承包的农民估算,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每亩可产水稻500到600公斤,这160亩水田产量可达8万公斤以上,产值10多万元。村里只靠收取承包金,五、六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集体积累了资金:既保护和充分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为子孙后代造了福,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知识出处

辽阳日报

《辽阳日报》

出版者:辽阳日报

出版地:辽阳市

《辽阳日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是中共辽阳市委机关报,每日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辽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