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艰苦奋斗 勇闯生态养殖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432
颗粒名称: 坚持改革艰苦奋斗 勇闯生态养殖之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8月23日,盘锦报刊登一篇关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洼县西安农场生态养殖场场长李正龙的事迹。
关键词: 劳动模范 李正龙 学习

内容

(续昨)
  搞好生态工程,依靠生态学原理养猪
  在这项工作中,我谨记“钻”字,战胜“难”字。克服“满”字,不忘“带”字。
  论文化水平,我只能算作初中。当初我试养绿萍和水葫芦,并没有想到要探索什么科研项目,完全是为了解决猪的青饲料、降低养猪成本。直到后来得到有关专家鉴定和经济交流,才把我带入了新奇而又陌生的天地,才真正在这条科技之路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和创新。
  水生饲料生长在南方能不能在我们这里扎根呢?刚开始引进的绿萍和水葫芦,放养几天就成片成片地死掉了。不达到目的不罢体。我一本本地看资料,一趟趟去请教,不管刮风下雨,都按时到涝塘观察记录。始终不间断,逐渐掌握了水生饲料的生长习性。水生植物终于安家落户并开始繁殖了,我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啊!第一年亩产5吨,第二年亩产16吨。到1983年,亩产接近50吨。一年四季,猪的青饲料问题解决了,每年还可节省饲养成本7万元。1983年全国水生植物会在长春召开,我在会上做经验介绍,当场引起专家、学者、同行们的震动。南方人受到触动,说“水生植物在它的老家也只不过亩产30吨,北方竟达到50吨?真了不起。”北大教授也吃惊地说,“这样高的产量目前中外尚无文字记载,真是奇迹!”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观察,我发现在高浓度肥水中,水葫芦长势极旺,绿萍却显得没有活力;在中浓度的肥水中,绿萍生长极快,并且产生大量浮游生物,这恰好是鱼、蟹、蚌的新鲜饵料。我从中受到启示,在有关部门支持和有关专家指导下,我按照生态学原理,大胆设计了“四级净化、四步利用”的生态养殖工程。首先将冲刷猪舍的高浓度粪肥水做为一级肥源引进高度耐肥的水葫芦池里,净化后做为二级肥源引进绿萍池,经绿萍吸收净化后,为三级肥水。连同在萍池中孳生大量浮游微生物一起排到鱼、蟹、蚌养殖池塘里,净化后为四级肥水引进稻田。经水稻吸收和土壤利用后,成为较干净的清水。再提做冲刷猪舍用水,由此完成生态的良性循环,使能量流、物质流得到充分利用,为每一链条上的生物创造了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在这条神奇的生物链上,猪群膘肥体壮,水生植物长势茂盛,鱼肥蟹大,连年增产,水稻节肥50%,增产15%,1984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委委托辽宁省农牧业厅对这项工程进行技术鉴定,经50多名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全面考核、反复论证。认真分析检测,一致认为,“该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生产的典型”。“为中国养猪业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这项工程获辽宁省发明创造一等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我场拍制成新闻纪录片《祖国新貌32号》,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相继录制了专题片在全国放映,并将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现在,全国各地以我们场为模式建起的生态猪场已达60多个,大洼县14个生态猪场已具规模。
  作为场长,我把小小养猪场同全国养猪事业连在一起。我挑起了全国农垦水生植物咨询服务生产公司基地、东北水生植物繁育基地的重任,承担着东北三省和关内四省水生植物越冬制种任务。1986年,我还承担了县、市、省、中央1987年12项科研项目,有两项获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全国农垦奖。
  近几年来,我连续被评为县劳模,市、省特等劳模,东北三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今后,我要按照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懈奋斗。为发展生态农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全文完)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正龙
责任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