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 艰苦奋斗 勇闯生态养殖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13410
颗粒名称: 坚持改革 艰苦奋斗 勇闯生态养殖之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8月21日,盘锦报刊登一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洼县西安农场生态养殖场场长李正龙的事迹。
关键词: 劳动模范 李正龙 学习

内容

李正龙
  坚持改革不停步,一步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贡献
  坚持改革,用我的话说,就是改掉“旧”字,丢掉“平”字,铲掉“懒”字,撇掉“散”字。我们种畜场是1975年建场的。那时正是“大养其猪”的热潮,在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口号声中,农场把我调到种畜场任党支部书记。我是带着满腔热情和干一番事业的念头来到猪场的。然而,在那个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年代里,人们没有积极性,更没有事业上的责任心。尽管我喊破了嗓子,累酸了膀子,处处走在前头,仍然无济于事,第一年决算就是一个大窟窿。以后连年亏损赔本,越发不可收拾,到1980年,亏损总额累计竟达31.6万元。死气沉沉的猪场,眼看就要倒闭了。我心里真着急呀!1981年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我好象吐出胸中闷气一样,心情格外痛快舒畅。我找到农场党委,毫不犹豫地端出了我的治场方案,就是在猪场搞“五定一奖”,每人暂保30%的工资,余额全部集中起来按每人劳动成果分配,初步扔掉“铁饭碗”、“大锅饭”,取缔出勤一道杠,同工不同酬现象。“五定一奖”责任制的落实,大家如梦初醒,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另一种精神状态,时间不长,猪场就展示了勃勃生机,到年底猪场第一次盈利了,养猪工人破天荒得奖了。尽管场子获利4000,工人获奖200,可当时在全县是一大奇迹。
  前三年小改革虽然年年有利润,但“五定一奖”并没有彻底砸碎旧框框,还留有“大锅饭”的活口,职工的积极性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多劳多得的优越性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1984年,我又盘算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上进行深入一步改革,实行“集中经营,分散管理,个人承包”责任制。130多人的养猪场,就有20多名管理人员和勤杂人员,这是影响工人情绪、影响经济效益的最大“症结”。我的第一刀就捅向了这个“捅不得”的马蜂窝。精减勤杂人员,大家都看着我,因为我妹夫、妹妹全在勤杂岗位上,又是建场工人老人。不少人说:“李书记这回可难办了,亲向亲、故向故,他再原则也不能减妹妹和妹夫。”可是,我为了改革,为了猪场事业,就顾不上许多,必须动真格的。我的决定一公布,干部职工吃惊不小,尤其是我妹妹、妹夫,怎么也想不到先拿他俩开刀。他们当即说我无情无义,又哭又闹,还到我母亲那里去告状。这样,减掉了18名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了生产第一线。人们好象从中看到了什么,精神更加振奋,劲头更加鼓足,猪场效益直线上升,利润比1983年翻了一番,达到9.8万元。饲养员的年均工资达到3400元,最多的挣6000元。1986年养猪业处于滑坡状态,大多数养猪场由于赔钱下了马,而我们的猪场却利润一年比一年多,事业一年比一年发展。
  1988年,是我们领导班子全员承包的第一年,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一年。这一年,我带头交了风险抵押金,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养猪事业上。这一年是坚持改革以来经济效益最高的一年,创利润25万元,人均收入2600元。养猪、养鱼,产值利润整个比上年翻了一番。按照承包合同,应向农场上交利润2万元,在我的提议下,向农场多交了3万元。按合同规定,我应得奖金1.3万元,农场领导让我拿,职工群众劝我拿,家人督促我拿,都说我为猪场建设做了很多贡献,并且交了风险抵押金,是履行合同,合情合理合法。可我想,我是共产党员,为建设猪场做点贡献是应该的。我坚持和其他干部一样,拿全场职工平均奖金1400元,余下的1.16万元支援国家和猪场建设。
  (待续)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正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