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家乡大桥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9893
颗粒名称: 为了家乡大桥的建设
并列题名: ——访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三处二队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4月28日,盘锦报刊登一篇对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三处二队的采访。
关键词: 公路工程局 盘锦大桥 建设工期

内容

亲爱的读者,当您踏上横跨双台子河的盘山大桥时,如果将视线东移,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前方不远处,一座大桥的基桩已赫然耸立起来,这座大桥就是我市又一座交通枢纽工程——盘锦大桥。担任大桥施工的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二队,从去年10月建桥开工以来,以顽强的作风、科学的管理,使大桥建设得质量好、进度快。于是,我慕名采访了这只队伍。
  在简陋的工棚里,记者见到了三处二队的首脑们。“这次来盘锦建桥,职工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干劲特别足,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处70年代在盘锦呆过十来年,现在仍有部分工人的家属住在双台子区,职工们将盘锦视为故乡,把建设盘锦大桥看作是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老处长林秘先开口就对记者说。于是,在座的你一言他一语,讲起施工中发生的一桩桩感人事迹。省劳动模范、副队长汪林,今年53岁。在这个施工队伍中,他全面负责生产指挥。按理,队伍长年施工在外,难得这次回到家门口,应当住在家里,与亲人团聚一年,但他为了指挥好施工,将行李卷搬到了工棚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春节前灌孔的紧张日子里,一连7天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一次,家里捎信说80多岁的老父亲病重,让他回去,他看到施工正处在紧张时期,硬是没有离开。已经离休的三处原处长林秘先,今年65岁,老伴常年有病,听说盘锦建桥,他主动请求率队前来。在工地上,他将自己多年施工的技术、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同志,遇有重大问题,他主动替队长们出主意、想办法,成了施工场上的灵魂。机械修理工吴凤祥,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讲价钱。一次深夜,搅拌机出了毛病,他得知后,二话没说,从6里开外的住处赶到了工地,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年轻的队长赵云杰,工作踏踏实实,决策科学果断。木工、架工等五大工种的作业队长等等,举不胜举,他们都为建设盘锦大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盘锦大桥的建设工期和高质量,他们坚持科学管理,日、旬、月都有严格的施工计划。日保旬、旬保月、月保年。施工中,各道工序衔接紧密,配合默契,上道工序结束,下道工序马上跟上,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从不拖延,建立了严格的环环制约的质量检查制度,队里有专职检查员,各班组都有兼职质量检查员。说到桥的质量,老处长林秘先自豪地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省科研所对已经浇灌完毕的基桩进行先进的超声波测试,结论是工程达到了甲级标准。
  结束采访前,队长赵云杰请记者给全市人民捎个信儿,到4月中旬,大桥建设已经超过了计划进度,6月末下步工程能全部结束。不出意外,10月1日通车是不成问题的。
  (本报记者 王忠常)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忠常
责任者
汪林
相关人物
赵云杰
相关人物
吴凤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