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同志教育子女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3424
颗粒名称: 董必武同志教育子女二三事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以高尚品德和节俭生活方式著称。他教育子女珍惜物品,节俭生活,不搞特殊化。他对物品的节俭态度,如刮树胶粘毛笔头、修补衣物等,都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社会财富的珍惜。董老从未利用职权为亲友或子女安排工作,鼓励他们成为普通劳动者,并在诗中表达了对子女要有补丁精神的期望,强调无论在哪里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董必武 创始人

内容

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这里记述的他教育子女的几件小事,虽只是一鳞半爪,却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不让子女搞特殊化的高尚品德。
  平时,董老对任何东西,那怕是一张纸、一支笔,都要子女们百般珍惜。他说,不爱惜东西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的劳动,也就是不尊敬工人、农民。有一回,董老在庭院里散步,见到桃树上流出来很稠的树胶,就用小刀细心地刮下来,说是留作粘毛笔的笔头用。当时,刚上中学的女儿良翚对这件事不理解,就问:“支毛笔才值多少钱?何必自己粘!”董老语重心长地说:“一支毛笔的确是值不了多少钱,可是咱们不去买,就可以留给别人买。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大家都要爱惜。”董老在生活上是非常节俭的,牙刷把断了,绑一绑再用,牙膏快使完了,还用筷子把挤不出的剩余捅出来。
  有一次,董老的衣服破了,准备补一补再穿。女儿觉得这样做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可是董老却说:“补上也能穿嘛,并不因为补上一块穿着就冷了嘛!”他常对子女和家里人说,衣服破了补一补,没有人笑话,只要洗干净就行了。董老的孩子,不光是在战争年代,就是在解放以后,也是经常穿补丁衣服。有时候,鞋破了,也是缝上一块包头继续穿。
  全国解放以后,董老家乡的一些亲友托他在北京给安排工作。但董老从未利用自己的职权安排过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子女,董老也是一样。良翚大学毕业时,系里背着她给董老的秘书写了一封信,请董老给良翚安排个工作。董老听了很生气:“分配工作是学校的事情,怎么能让我来安排?”小儿子良翮中学毕业时,董老让他到河北省农村插队落户,并且丁嘱他:“要做一个普通农民,不能当特殊农民。”在董老写的《勉翮儿》诗中,写道:“父母皆望儿女智,我希尔学愚公愚,大山三坐虽移去,穷白形存敢自娱?”董老时常教育子女,作一个革命战士要有一种补丁精神。他说:“我就是一块补丁。党把我补在哪里,我就在那里起自己的一点作用。”(据《光明日报》)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必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