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水害为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6040
颗粒名称: 变水害为水利
分类号: F3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的春天,全市郊区掀起增产竞赛热潮,进行大量水利工程紧张施工。农民们英勇劳动,创造生动事迹,将使郊区出现几十个征服自然的建筑物。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农业合作化 水利工程

内容

在实現了社会主义農業合作化的第一个春天裏,各个社掀起了增產競賽熱潮,把市郊景象変得比往常更为美麗、更振奋人心了。
  全市郊區現在有30多个攔洪、攔河、貯水等水利工程正在進行緊張施工。每天,有2万以上的農民在从事这些共有15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我們要建設社会主义!」这就是从各工地上傳來的豪語。他們要把个体單幹時所不敢想像的事変成現实,要擋住歷年从山上直瀉而下的山洪,使1万8千多畝以上飢餓的土地変成高產作物的稻田,把產量从原有每垧不到4,000斤提高到12,000斤。
  成千上万的農民們,在这巨大的劳動中創造着生動的事迹。3月24日,是入春以來最寒冷的一天。正是这一天,後山峪村的8个靑年突擊隊員們,在挖攔洪壩底的泥沙。地下水就浸出2尺來深,幷且結成刀片似的薄冰。他們8个人,赤膊挽腿,跳在冰冷刺骨的水裏,坚持着挖。天黑了还沒有挖完。如果等到第2天再挖,地下水会繼續上漲,造成更大的困难。在这夜色籠罩山野的時候,性情倔强、勇敢勞動的女靑年团員徐淑梅提出「不下班也要挖完」,「对,不下班也要挖完!」其餘7人异口同声地拥護了她的建議。他們和寒冷战鬥了兩个鐘头,終于完成了任务。
  这些集体農民們的英勇劳動,將使我們郊區从山麓到平原,在春耕前後,出現幾十个征服自然的建築物:摩雲山、李氏房、後山峪的攔洪壩;城昂堡、馬日屯的攔河灌渠;七嶺子和達道灣的貯水湖……。
  近些日子以來,許多村莊的夜晚都呈現着从來不曾有过的農村夜景:在陈家台村和二台子村电井工地的原野,升起光耀四射的灯火;在馬日屯村河岸,响起了社員們正在進行拉繩打井鑽眼的愉快的歌声。不久以後,电力抽水机的馬達声,鍋駝机的震撼声,將冲破世世代代以來的土地的沉默,変貧瘠为富饒的田園。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張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