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2790
颗粒名称: 女医生
其他题名: 黑山縣鞍山青年農業生產合作社訪問記之二
分类号: F327.31
摘要: 从瀋陽到山海關的鉄路線上的一個小車站——勵家,我們下了車。太陽已經落山,車站前的幾家小飯舖已掌上灯火。大家雖然很餓,因爲还要趕廿五里路,只好整裝踏上了坷坎不平略微有些泥濘的公路。天越來越黑了,走不多遠就分不淸那裡是沼澤和道路。前边有一片白光,原來來到了柳河。这時,在河的对岸响起了欢呼声。我們興奮極了,忘記了旅途的疲勞,跌跌撞撞的跑上河边的土堤,和从幾里路外的荒地上跑來迎接我們的鞍山靑年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握手。走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姑娘,她熱情地詢問着鞍山、鞍鋼的生產建設情況,雖然她離開鞍山还不到十天。
关键词: 鞍山市 农业生产 合作社

内容

从瀋陽到山海關的鉄路線上的一個小車站——勵家,我們下了車。太陽已經落山,車站前的幾家小飯舖已掌上灯火。大家雖然很餓,因爲还要趕廿五里路,只好整裝踏上了坷坎不平略微有些泥濘的公路。天越來越黑了,走不多遠就分不淸那裡是沼澤和道路。
  前边有一片白光,原來來到了柳河。在刺眼的手電筒光的照射下,我們走过了距離河面兩三米高、只用兩塊彎彎曲曲的狹窄的木板架起的木橋。这時,在河的对岸响起了欢呼声。我們興奮極了,忘記了旅途的疲勞,跌跌撞撞的跑上河边的土堤,和从幾里路外的荒地上跑來迎接我們的鞍山靑年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握手。他們搶过去我們的行囊,繼續前進。走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姑娘,她熱情地詢問着鞍山、鞍鋼的生產建設情況,雖然她離開鞍山还不到十天。当她知道我是來到这裡進行採訪的記者時,她興奮的說:「記者,太好了,把我們的生活、勞動的情況,轉吿給鞍山的全体人民吧!」
  「这是我的目的。你以前的職業?」
  「医務工作者。」
  「現在呢?」
  「从前是医生,現在还是医生。」
  「你是这個新農村的第一個女医生。」
  「唯一的。」
  以後,在我到達荒地進行採訪時,我才知道,这個女医生的名字叫楊遇春,她今年只有十八歲。
  在前面廣濶的原野上,出現了灯光。走近時,才看到这是並列的六座高大的白色帆布製成的帳篷。在这黑暗的原野,到处是欢笑、歌唱和親切的談話声。帳篷的中間懸掛着很漂亮的、點燃煤油的保險灯,照得帳篷通亮,讀書、寫字一點不受妨碍。
  女医生这時不斷的吿訴我:來到这裡墾荒的小伙子和姑娘們都是一些堅强的人,有病不找医生。有的人在勞動中把手碰破了,化了膿,也不找医生治療。她說这是最讓医生头痛的事。她剛一到荒地時,鞍山人民支援的藥品、医療器材还沒有運到。沒有藥品,她就設法硏究自己配製了十幾种。藥布不够用,她就把患者用过的藥布、藥棉洗凈消毒後再用。她說:到達荒地後第一個患者是梁兆蘭,胃痛使她坐臥不安。这可难住了女医生,她翻遍了僅有的兩個救急包,沒有適当的藥可給梁兆蘭吃。这時她想起了自己在鞍山時曾学过針灸療法,於是她給梁兆蘭進行了兩次針灸,使梁兆蘭的胃痛病已減輕。女医生講到这裡,她鑽出帳篷跑了去。
  已經是夜裡十一點了,但是各個帳篷的年輕人,还都沒有睡去。这時,女医生摻扶着一個靑年呻吟着、艰难的走進帳篷。
  「鄭力邦腹痛得很利害。」她在向大家說明。接着她就讓患者躺下,按照我們平素在医院所見到的那樣診斷过程,進行了檢查,並給患者服了藥,她安頓着鄭力邦躺在这個帳篷裡,她給他找了一條棉被蓋上。鄭力邦不再呻吟了。
  「医生!」帳篷外面有人在呼喊。女医生披起棉襖又跑出去。不到十分鐘,她又扶着兩個姑娘走進來,安頓她們倒下,詢問她們的病情。姑娘們被病折磨的口乾舌燥,女医生提着水筒又跑出去給她們找來熱水,她跪在他們的头前,用碗餵他們喝水、吃藥。姑娘們的衣服單薄。女医生脫下自己的棉衣,蓋在一個姑娘的身上,看着这兩位姑娘含笑的睡去。
  如今,人們在这個荒僻的地方,經常会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女医生冒着急風暴雨,揹着救急包,披件棉衣,在荒地上从这個帳篷跑到另一個帳篷照顧着生病的男女靑年。她的衣服經常是濕淋淋的。別人正在吃飯,她却給病人打飯、勺水;別人吃完了,她再吞幾口冷飯。她總是以愉快、親切、温諄的態度照顧着患者。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穆
责任者
梁兆蘭
相关人物
鄭力邦
相关人物
王明庫
相关人物
楊遇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