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图书馆
沈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沈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東北遗闻 卷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北遺闻》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567
颗粒名称:
東北遗闻 卷八
分类号:
K928.703
页数:
82
摘要:
本卷主要记录了东北地区多个县市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地名、人物及相关传说。这些记录涉及自然景观、人文古蹟、古城堡、古墓葬、古建筑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东北地区
内容
武孝女碑
海城縣南石柱溝村外有武孝女碑一座考其事實係武昭為
其姊英所建也緣武昭三崴失怙僅與寡母度日零丁孤苦
其可憐也道光二十三年昭患時疫势甚危險母為預備
後事時昭姊英私念其弟一身関係重大一旦不測祖宗
之祀遂絶當即焚香祈祷大呼蒼天願以身代心誠則
靈上帝竟為所感不數日武英歿而弟昭甦矣女卒年僅
十六耳
五女山
桓仁縣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傳唐時有五女踞山為王山高
千仞两峯對峙形势雄險第一舉巓成卒圓形周圍
巨石分東西二門為天然石城可客萬人石城之西南隅有一
長方石池水深二尺冬夏不涸用取不竭第一峯之北有一
小峯上築狼烟台石池之北叢石錯列有古鉄刀一柄插入
石縫中後經人將刀取出置之石城內之玉皇廟珍藏石池之
西南隅下降丈許有卒石台為守兵瞭望之處台後有一石洞
內有石牀可容十餘人今改稱為五龍山載入縣志
新城
新城距遼陽城東數里面積不甚廣濶四垣俱己頺塌僅南北
二門猶存中有漫山一居民數十戶相傳此城建自清末定
都瀋陽之前曾有鳳凰落扵漫之上以為祥瑞遂築城扵此
欲定都𤇟未竣事而鳳已飛去尋都瀋陽此城遂廢
懿路
鉄嶺縣南六十里有村曰懿路為南北通衢大道村之四表
髣髴是古代之荒城雉堞圯毁遺蹟尚可考察據父老相
傳懿路為高勾麗故城予詳稽史册始悉金人曾置挹婁縣
扵此懿路殆挹婁之變音歟
鄧家台
海城西南距城二十五里之鄧家台村村東半里許有土邱殘磚
敗丸蔓叢生考之盛京通志即鄧家台之遺址今乃以之名村
𤇟
木梳山
海城縣鄧家台村後有山形势似木梳者名曰木梳山相傳
唐太宗征高麗時曾跬蹕扵此今已盡闢為田無可稽攷矣
搠戟泉
海城縣木梳山南麓有泉曰搠戟相傳唐將薛禮飲馬時插
戟地戟搠而水湧成泉故名𤇟
明碑
石城島天后宮廟後有石碑一相傳明毛文龍鎮守皮島時所
建碑隂之末有(天啟七年七月)六字可証上首刊(同感滅夷)
四字餘俱殘缺难辦認矣
鷹山
康平縣西北二十里山極髙大西坡有一突起之石墩高約丈餘上有天
然之石鷹此山名之所由来也遥望之該鷹如一真鷹去山西北
二里許王姓家大門正與該鷹頭遥遥相對在三十年前王家
頗殷實嗣後王家以為鷹頭與門相對係属不祥遂鑿去鹰
嘴僅及一年而王家財產蕩然矣知者無不謂王家異想天開
之所致云云
牡丹江
牡丹江為吉林江之最小者故又名小江子源出敦化老為嶺北流
至依蘭城西入松花江水極清冽入松江後流經數十里清濁
猶劃然分明女泾渭然相傳沿岸婦女多以水洗面面均潔
白如冠玉故徃来松江者行經江口皆争汲之或以盥面或作飲
料飲之頗覺芳甘而洗面則並未白也相係傳語荒唐然江以
花丹命名則入不知何所依據矣
馬根單城
撫順縣東南六十餘里有馬軍鄲村去東州城約二十餘里盖即
馬根單城之舊址東華錄載明萬厯四十六年清太祖率
師圍撫順逰擊李永芳降守將王命印死之撫順東州馬
根單三城及台堡悉下然則馬根單必為撫順東州接近駐
兵之處無格查根軍二音相近該村之命名不言可知矣其城
垣雖己無存其舊址尚有形迹在𤇟塚周二里有奇為東西
二門西門已不存東門尚完固架炮數尊豈其村人修補以保
古漬歟抑用以防胡匪也
盖素貞墓
盖平縣北十五里青石関之西飛雲寨之南羽牛山之隂有盖素
貞之墓在𤇟據傳云唐太宗征高麗時高麗大將盖蘇文
命其妹盖素貞駐兵青石関以拒唐兵立寨曰飛雲寨後
被唐將薛仁貴殱滅埋葬該處今雖年湮代遠墓前碑
石尚在惟經風雨自剝蝕字跡多已糢糊惟盖及貞二字尚
厯厯可辦理矣
永陵古榆
永陵位扵興京縣西六十里之老城基為清席之祖茔該處
山明水秀形势佳勝南有元龜山北有驼峯東有龜腹西有
龍頭蘇士河經其前玉帶河圍繞扵其後據滿人相傳當
清始祖初起時隻身負其父遺骸由長白山順流而下輾
轉至老城基北山麓下將骨瓶寄扵榆樹旁休息覓食迨
始祖獵食而𡚖至原處取骨瓶欲父瓶已杳然細察之則
骨瓶已被榆樹色入所露無幾矣始祖覩狀驚喜文集遂
因以葬𤇟按此事雖属傳述無從証實但該陵確有殘榆一
株突出墳頂詢諸守護旗員均言此樹生扵未葬以前溯自
清代龍興迄今三百餘年幹偉而葉茂並無枯相不意扵
同治十三牛二月十九日該樹被風吹折並將陵前啟運殿大
樑壓断樹枝同時頺靡經守護大臣奏請截枝擎幹惟
既蹶不起固难再扶也最可奇者同治帝漈此而崩由是清
祚亦不久矣
羅通砬子
羅通砬子在栁河東偏距城七十里山石盤疊樹木蔚然山
之巓有東西二城舊址可辦面濶二十餘湏山之陽有洞一名曰泉
洞洞口懸崖女屋宏厰崖壁懸流其下為溪庚子乱起村人
四五百逃避其間相安以為小桃源山之背有洞二一曰穿心洞
(以其可能出入)一曰背隂洞洞有怪蛇蟒身龍鱗近山土人常
見之考是砬之名謂係羅通掃北時曾居此山因以得名又
謂有駱駝女王其間故今亦有謂駱駝砬者二說未知孰是
五里河
瀋陽南郊距城五里故名面積不甚廣濶旱則淺渣則漲發
源扵萬泉蜿蜒南逝入遼遼水(即今渾河)或謂此水在昔稱
瀋水縣城在其北水北為陽因此遂有瀋陽之若又有謂遼
水為瀋水二說不知孰是云云
突泉
突泉縣城北二里之遥辟山環拱中有一泉此突泉縣名之所
由起也泉為圓形面積直径約五尺深則尺許泉水津津
瀉出繞嶺向東南流因水量之限制流域不過一里而止然
該泉所居之地址頗壯覌瞻云
石佛
錦縣城西門旁有石佛一尊即市民所謂之有神無廟者是
也常清季刑人罪犯皆出此門過此犯人必下車叩拜據迷
信者言此佛係專司行刑之神拜之可免去今生一切罪悪及
痛苦民國成立斬首之罪廢而名佛亦為土所埋沒不見矣
德勝橋
奉天大南門外有石橋曰德勝橋清光緒癸己間所建
蓋以地當渾河支流春秋水漲不易馮涉故建橋以圖久
遠之利橋旁有石碣一高四尺許上有左寳貴題文係彼監
工修造修橋之翌牛將軍在沙塲殉难今睹斯名不禁憾
慨係之矣
古城與古鐘
瀋陽縣城西七十里許有巨村曰彰驛站為昔時京奉路間
之大道南臨渾河北負邊台形势雄偉為高麗古城計分
四関今村街道仍以関名古磚丸礫迄今猶存街中有廟
內懸古鐘髙約五尺重百餘片上書大明萬厯四十年製
距今亦數万年物也
後城子
遼陽北去城約五十里許有後城子𤇟相傳為髙麗據遼東時
曾在此處設有城堡為遠瀋二城徃來之要衝自十里河城堡
建設後斯城遂廢致今已無堡壘遺址惟有民居三四十家自
成村落雖與其南之孟胡屯村緊相銜接然村外三土台環抱猶
存天然界限故以後城子之名是村𤇟土台一在村東一在村南在
村西(距村稍遠)成環抱之形想當時為烽火相警之用今鄉
人掘土時得古瓷噐及古錢形似高麗古時所製以故益証明其
為高麗時所建之城堡無疑
勃勃圖山
遼源縣東十五里有山曰勃勃图為逹爾罕蒙王境內七山之一
山脈自東北来至遠而聳然矗立形若龍首山巓有磚丸數
堆蒙民呼曰敖保盖蒙人祭十三太保李純孝之處所也此山曩
時古木参天緑茵铺地每當風清月百花鮮樹茂之際時有
騷士美人肩豚蹄携佳釀尋芳探勝扵其間今則牛山濯濯
無復疇昔勝况矣山北麓有葦塘一片約一方里中有泉每當
雨至必先特放黑氣一縷經時始散且有聲如牛吼最奇者每值
矣帝施威赤地千里農民拜祷扵此無不甘霖下降豈雨果有
神司之耶其理誠不可觧
孤脚山
山在興京縣境栁條邊旺清門之左峯巒聳峙形势险要扼通桓
興三縣徃耒之衝故有邊門左臂之稱山顛有一巨石伏臥女獅上
有呈印長約尺餘足僅一隻痕深寸許山之得名蓋由是也相傳
唐時大將薛仁貴征高麗時曾扼此山以禦敵石之足印即當
特薛白袍射敵耀武所遺之跡也
墩台山
錦縣南三十里有山曰墽台山峯削立形势絶險山頂有石城高
丈許周圍面積可數十丈每當春夏之文紅日初出石墩四面必
發出白氣縷縷如煙直冲雲表過午乃散俗謂龍氣聞此墽原
為鎮壓風水而設昔時山巅發霧甚大經日不散山下諸村每日
在隂晦中禾稼大受損失村人苦之會朝中某親貴精青鳥
術言此山有王氣急湏除之具奏以聞上命某至此施術鎮壓
某至先率人用皮鞭鞭山頂數千後製此墽扵其上自是煙
霧遂歛或謂此墽乃行軍所用當战事緊急時焚狼糞
扵其上以告警二說之孰是孰非尚湏海內考古家證之也
龜石朝日
千山有巨石其形類龜𭥦首東向每當旭日初升相對
若揖拜狀故名今為龍泉寺十六景之一
三姓
依蘭縣為古時三姓地據先進傳說該地當初闢時住
戶僅有三姓故名
駱駝嶺
鳳城縣城南一百三十里特產白石石質堅為碑最佳
櫃子山石棋盤
鳳城縣南一百三十里擅子山巓有石棋盤一具石棋子數
十枚詢之父老謂係古高麗遺物也
高麗土城子
岫岩縣城南一百三十里土城子村因昔時有高麗土城故名
古銅佛
岫岩縣南紅旗溝烟酒戒制會供有古銅佛一尊高盈尺
坐姿全軀四凸如被土浸狀衣紋幾不可辯盖厯年久遠
矣查此佛為本縣曹某扵清朝去南省得之供俸家
中而後贈扵該會云云
伯都訥域
為吉林扶餘縣新城最古之稱
高華堡古城
瀋陽縣西南七十里高華堡西北里許有古城基𤇟沙磧翻白遥
望即見城正方形周圍约二里餘古磚碎瓦猶有存者其基址
或一堵平夷或一堵死若然皆去地咫尺城門渺不可辯城內
土含砂名最宜茿云草棉落花生棉佳而多穫故堡名高華
每耕耘恒得破瓦及瓶罐碗錢等著手即碎據考錢誌
確係髙麗之物人因目為高麗城今其鄉人扵春耕時嘗相
問曰種城裏地抑或城外師城位扵是彰義站正北處也
将軍拜母
北鎮西南距城三十里閭山東側有大溝一直通義縣两旁高
峯直聳土冲霄漢而東面山峯上有天然石人二身高均有三
丈餘一坐一跪北者女像面南端坐南者男像頭帶帥盔身披甲
腰佩劍面北雙𦡀而跪此係天然之物而鄉老謂該村命名
將軍拜母溝即因此故也
渤海國古印
吉省某商號有晝一軸寬二尺長五尺中僅鈴一朱色巨印方
邊可四寸文女鳥篆未能辦識曾記題跋謂寧古塔(古塔
係姑特之訛滿語六曰寧姑坐曰特滿洲鼻祖弟兄六坐扵埠
故名)城某農民耕地掘得寧古塔城唐属渤海國之上京
龍泉府也
渤海國唐時靺鞨人大祚荣改建其子大武藝拓土日廣遂
建五京在今吉林東北者有上卒龍泉府寧安縣治是東京
龍泉府琿春縣附近是其地廣袤南枕徒太山(即長白山)北
臨粟末水(即松花江)今吉林省全境在今奉天東南者有中
京顕德府輝南縣境是西京鴨綠府臨江縣附近是今奉天
東南一帶也至名南京南海府則在今朝鮮咸鏡道矣
按渤海國唐虞時曰息慎(帝舜二十五年曾貢弓失)周特曰
肅慎(武王時貢其靺矢)東西漢属挹婁後属沃沮南北朝属
勿吉(吉林殆以此名)隋售為枯鞨迄武后天先年始建渤海國
玄宗開元年間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厥後遼属女真旋属
金終属元矣
或曰金之黄龍府亦在寧安附近此印為金之故物則未可知然
夷攷全之黄龍府治有二一在今之農安縣一在寕安縣南之東京
城(俗名賀龍城)此印既發見扵寧古塔城此城又為渤海國龍
泉府舊址並証之以寧安縣南之敦化縣猶有渤海國都塚之
忽漢城(城在敦化縣)東瑚爾哈河上游之多理城則益信為渤
海遺物無疑矣
行宮
永陵西六里許之下原有清行宮在𤇟建扵清初位在龍頭山之西
蘇子河之北山環水抱形勢天然崇宮鉅室規模宏壮乾嘉二帝
東巡謁陵咸駐蹕此宫後因河伯左遷宮院冲毀殘礫断丸湮没
中流僅餘墻址己將殆盡致令人經過其地東瞻陵寝王氣黯銷
南眺烟筒山壹峯孤峙北望龍崗(清封禁之地入民國開拓為
田)平疇無限西去御路(為清帝經行之路路旁植榆蔽䕃)古
榆疏冷而滄海桑田故宮禾忝寔不勝今昔之感也
調軍臺
遠陽縣南三十五里有村曰調軍台相傅李唐征東時曾調
諸路軍馬集合扵此因以名𤇟事雖不可攷然顧名思義不為無
因也
竈突山
盖平縣東南二十里有竈宊山因眾山圍繞一峯直立高描
天空故名(俗又謂之驢屌山)山上崖壁有皂洞峪山城五字又有
仙凡分界四字其中意義莫明也
觀駕山
莊河縣城西十八里之觀駕山髙入雲霄山脈自西北来綿亘餘
里山巓稍平濶東望黄貴城南望石城島西望唐二府相傳唐
王征高麗駐驛扵唐二府眾人皆登山巓以覌聖駕故山因
此得名三云
髙麗窖
遠陽西北九十里頭台子村西一矢許有高麗窖沿稱官立窖
盖高麗窆战士之穴也西接渾河頗佔風水該窖為大坵周可
四畝餘形女墽台沙礫草莽滿掩𤇟其麓為河水冲刷
露骨骼長大異乎今人戲拋擲之又拾得一串串之鉄片每片
上緑各有二孔連以銅絲若農夫鐮高梁穗之擅刀然黑銹糢
糊隨得隨棄又嘗得緑銹圓銅器隨手捩之即碎識者曰
此蓋護心鏡也考該地命名信者是唐征髙麗高麗战士
陣亡叢葬之所惜鄉愚無考古知識一任金甲塵埋發現而
復作踐迄今四十年来窖已淪入河中尚有沙堰可辦云云
赤山背隂洞
盖平縣西瀕海東南山嶺重叠諺有(遠望赤山高近看赤山
到步雲山腰)實則步雲童山濯濯平衍無奇不如赤山層
巒疊嶂卓然峭峙遥瞻之真箇天外三峯削不成也矧山
之陽除龍潭寺東西閣仙人洞謂名勝外尤有背隂洞𤇟
洞在山之西麓坐東向西故名背隂深約數丈高與屋脊內有
石坑間壁俱備故老相傳昔為一老比丘打坐其中甲午之役余
母舅希泉王公辟舘帰末嘗避乱扵此洞對峙之山椒又有洞名
似日月𠅙洞因入夜月出光線先射八斯洞故各說以其洞口形似
新月耳要之在背隂洞中舉頭便可望見該洞故髙卧東山大
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概月𠅙洞下有一天橋為背隂洞去月亮
洞必經之径揆其命名則險峻可知天橋之下又有一穿心洞長
約半里大可两丈其中石燕徃来鹁鴿出沒隂森之氣逼人太甚
然末徃背隂洞時尤必湏由此穿過云云
白巖城
遠陽東六十里有白巖城三面靠山一面臨水形势所在異常威
嚴相傳盖蘇父據守此城唐遣大將薛仁貴征之未能破後捉家
雀甚多尾繫引火之物縱飛城內粮草為焚城乃破今城牆雖
倒尚有蛛絲馬跡可尋城中之点將台今猶存在餘均荒頺矣
石匣
盖平東南二十五里小河沿南岸有石匣一長丈許寛約四尺石貭
潔白如玉遠望之若積雪然據鄉老相傳宋牛臯臨終時
曾將甲胄兵噐等具盛此匣中恐後人開匣取其物故書
字扵匣盖曰石匣石匣開必定牛臯耒等語徃查其字跡
已模糊不能辦矣並聞統年間隣村居民曾使數十匠夫徃鑿
之卒勞終日未損分毫一匠𡚖家竟吐血免因共信牛臯之
有神遂醵金備香花以祭迄今石匣仍在𤇟
唐二府
莊河縣城西距城約四十里地近海濱相傳唐太宗徃髙麗乘
船此至登岸遂駐驛馬故曰名唐二者相傳謂唐二主之俗
稱行云
徐世昌題聯
奉天小而関邊外門之公園每當夏季紅花爭艷緣栁獻媚逡
人雜還仕女知雲中有攬彎亭聯云(地居歐至之衝問當代
名豪幾人經過身外山川如繒者巖疆形勝注我懷未)土
署徐世昌題按徐氏去奉今己十有餘甲人雖徃而遺歸猶存
讀其聯可想見其當甲氣概軒三也
張果老橋
張果老橋為熊岳域八景之一橋距域北十五里附近村曰馬圈子
清水河發源扵此以水其子無人敢人惟冬不結冰亦是奇
事該橋建扵其上因牛久失修已公頺殷之處据附近村
人云當甲張果先騎驢過此因飲酒過量跌扵橋上至今視
之橋上之石尤有手掌及驢歸印存烏故鄉人皆以張果老
呼之按張國充為八仙中之一公云
旱牢
羊林者城東八重許之龍澤山樹木叢生廟字巍峨山中之
均有圓形旱半一直徑約四丈許深可七丈餘四週以白石砌
成據父充云該守係連全時某部落盤踞該處所掘凡擄
得異處之人即投之其中長期亾禁故呼為旱云云牢
東州城
撫順縣南約三十餘里有村曰大東州據鄉老言即東華錄
所載之東州域周圍可三四里墻垣雖已與存而東北二方之
墻基尚隆然下攷城為乾襲二門乾門形遊全失巽門在十數
牛前已有岌岌可危之勢然至今尚巍然存在門巓有古
樹一秣鄉人謂有鎮機蝣仙依附其間故朝望令節香大
依然不絶至村之四週之古廟因無関宏旨故不贅敘
紅蘿山
錦西縣東望紅蘿山髙約百餘丈山下有小等詢之土人古云有
紅蘿女在該山霸佔為王其遺酒之梳愁樓內有石木梳等物厠
所畺址两有足痕迎皮溺澆石玩非常明悉所言非虛服不知
該山在於何時無從樵攷耳
禍爾善墓
奉天印南邊門外有清輔國將軍衲爾善墓方圓二畝餘地
势隆起疏林瑟琴荒草辭辭墓外線以短垣垣內土坵即將
軍墓焉將軍事師雖無從稽考然讀其墓門旁碑文知其
有功扵清者也碑下石廣竇製作尋常惟近尻處有微四
如指頂大斯為稍異耳據該處村叟言此墓在昔有二斸
嶺東而並列光赭戊子年奉天大水汜濫扵萬泉逐漸波及此
處石屢嶺浸扵水中一夕而首之爲勗負研弘水不而至知
所之又真守黄晉時東首之屬贔亦搖搖欲動為村人醬
見大膽寔搶擊之訇然一聲其行遂止故今僅存其一近
尻處之微四即搶擊之殫痕也
點將台
瀋陽小北邊門外三四里有點將台高大餘寛倍之中實以土
外砌以磚相傳為清初占將時所筑與北塔遙送斜對堪懊
家母謂其間有羊壤盖以塔擬筆台擬硯謂葬此其必後
有儒者出然是處昔日荒場纍鬻半属無告貧民未嘗聞有
聲譽扵當世者北足徵百猿青禹之說之惑人早
大官屯
營口縣在述河東岸去懸可二七餘里中有村子域相傳為高
麗所葉域基圓形幅員約五畝高出地面丈許牆雖圯毀尚
存長三尺濶一尺五寸之古磚敲之其聲錚錚然東面產蚘
出則成辟村人以為神昔者農人在域基取土掘得青石
匾額一方文曰大屯官三字村以名即此命馬該石匾現存村
七普隂寺鍾樓壁固內石賔字所清夢覌者咸謂古物云
云
海城縣境之沿革
海城縣為禹貢青州北域周屬朝詳攷史記武王克商封
其子扵朝鮮即今連東南部及朝鮮平壤一帶秦屬遼
東郡攷史記秦伐燕燕王喜走保章東始皇既滅燕遣
蒙情繫走東胡遂置連東郡漢滅朝鮮置真番臨屯東浪
玄莵四郡本境初属玄莵昭帝併為樂浪玄克二郡本境改
属樂浪三國魏晋東皆属平州攷晋書晋以慕客廣刺為平州
史南北朝將沒扵勾高麗周克之置安東都護府後屬海國渤尋
復為契七所據置海州南海軍金改澄州南海事統臨溟析木二
縣元省也縣属遼陽路明太祖以故海州臨溟縣地置海山衛
隷遼東都指揮使司清順治元甲春裁諸衛十甲以意陽為
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四十平改遼陽為州設奉天府遂隷扵奉
天府民國以來廢府置道海城縣又属扵遼瀋道矣
茫家墳
新民縣西向旗堡願之非里許有陵邱在馬上有界石倚側傾
斜字跡可瓣丈旦仰祖宗四時吉慶伏三代八節康寧在前
清庚子前有蛟座碑碣其後被村夫牧竪作踐雖殘断之石
亦已無餘吳相傳為明朝范閣充之墓內萬有耳燈街中王
皇廟實爲鎮壓其墳而建按白旗堡在明来時為遠旣河
套草荣未闢界明乎清之問断無閣在朝老遠葬扵荒
僻之處之理真清初天命三年有潘陽諸生范文程字憲
斗投謁清太祖扵撫順命直文庸參預帷幄官累至太子太
師世爵一等子薨扵康熙五牛予謚文肅或即此與然開
國佐命之元勲畿輔尤自能土唐無懇此遠葬之理妆文為
肅公之先代歟抑或其宗族歟殊無從稽考子行
熊山城
熊山城在鳳凰山內四面石崖峭壁域隨山舗砌積石壘然以而
南隅空缺以錮五葉壁髙若丘陵南門通邊門口北門為縣人逰
山之咨中曠濶可花十餘萬眾以上見鳳域縣誌按通誌謂唐
太宗爭高麗駐蹕於此入連史地理志云唐薛仁貴征髙麗
與其大將温行門盖蘇文或採音之黑域扵能山考之確為
斯地也惟今則山岸傳然以濇墨圯無域歸之態矣然山口
一帶城基尚堪考察云云
得勝陀碑
扶餘長春嶺東南有村曰否碑歲子因村候有得勝陀碑
故以此名村爲得勝院碑為全大完二十五平全世宗紀太祖伐
遠之功所建樹者明末碑石例搨埋伏扵地甲深日久字就為
風兩剝蝕已不能舞僅見其陰面有女貞字樣民國三耳孔
郁吾懸長関懷古孤不忍湮沒遂鳩工以磚研之重又建竪卑
得直然屹立云云
馬老祖 續鄉間佳景
全五東海廣鹿烏有馬老祖廟與鏌山七洞尚一有叚故事畧述
之耳相傳馬先祖者明末或言清初時山東登州府人如有
仙跡視之若癡僂者昆仲二人老祖居次人多呼馬二癡子
或稱馬神仙能預知未来事所言多奇中第言時恒隐
微便人難測後則應騐不爽性甚孝曾母誕辰時方隆冬以
桃為母壽言食之當長生不先母下其妄復因膿腐不堪
入口棄扵地乃拾而自食之母細悟寒候何由免得蓋所謂
仙青桃云兄經商海北(有言即在貔口)常往探視耒去
飄然人皆異之及父母没後依嫂度日生卒不茹葷百日言
將有遠行忽謂其嫂言頗思一鷄為食請烹院中雄鷄且
屬羽毛勿脫只以清水煮之嫂以爲奇而不忍如一如所囑
而為之既熟果大啖之有以倒在旁索食孜孜不休亦用顧
有頂僅以冠端與少許一鷄既盡飄然出門歿欲問其何往
追門外至瞬已息渺後鳴方驚愕問忽聞背聲噓噓廻視
即適間所亨之鷄皮毛完然惟冠上缺處出尚血殷殷始大騷
異悟為登仙去吳後在廣鹿鳥人常見之自急禹其或隐或現
冀知所終鳥之充跌山有古洞二一曰朝陽一日神仙俱在山之陽
下臨大海極其峻險人跡罕到神仙洞深遠不可測相傳為馬
充祖脫凡扵其問因以神仙得名內有巨蝣二環圍其處但與
窮其究竟者烏人嘗見老道騎鹿行山中謂即馬祖之神為
之立廟扵老鏌山旁每嵗六月十六為會日至今香火猶盛行云
沃沮國
海城縣域東皆古沃沮國之故墳考漢書漢初屬燕王盧綰後
綰亡入匈奴地為衛滿所據滿遂為朝鮮國王至孫右渠叛漢武
帝遣楊僕苟疑情滅之置四郡本境初属玄莵後改屬樂浪
及東漢置屬國都尉以封沃沮其他北與挹晝接南與漲貍接
在盖馬東北按漢之盖馬即今之盖平懸入渤海為南京南海
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沃州即今之海城縣也
卸甲溝
開原縣東南百餘里村前有一土坵形與甲胄相仿彿傳唐相
將薛禮故遠衝鋒陰陣無暇衣食胃已至此而甲破懷不堪
乃棄舊更新遂公此坵因以名地之云
曬馬鞮
曬馬鞮在鳳城北四十里相傳謂薛禮曾灑馬擬扵此故名其
嶺歲石固在石之上確有股即之跡碩大異常雖密披蒼苔
審視尚可以辦然則古事既有此明証今以之名地誰曰不宜
古勾麗河
古勾麗河即今之遼河也為海城縣境最大河流縱貫懸境而
部距域六十里有東西二源東源一出東豐懸而北手頂山一出
長山而北白諸窩集一名隸爾蘇河北源流出邊而源出
內蒙足克什克騰部而部名而喇木倫河東泥經熱河亦峯
縣老吟山之水乗會東南流至遠源懸東西二流相合向折
而南流經奉至新民天而部為巨沈河惡連中縣荒至地始
入本境東十里南行六七與北耒河之渾蛉河相蛔會遂名
三乂河南流營。至入海附近丈河深四五可行小滊船近河年
身泐塞船便行不船隻日見減矣少
八卦溝
八卦溝遼陽而南一村落也村中有三溝蛻蜒橫貫扵東而
聞父老相傳昔溝中巨有石一在水平面上呈有八卦敘厯歷
然女鏞刻不知其何自乗也每過風雨水火諸災變必呈濕
暈黑紅等朕兆按狀察騐無或爽者村人或目為神異遂
因以名村自經日俄故刮石被俄軍掘出欲載以帰乃以石
重未果旋鬲山水暴漲竟為此流蕩去不知所終或曰當此
石未失之葉清水經年不純村官中多紳富自户石失後溝
水不時涸遏而村中之富日户漸衰落巨紳二不復出矣据云
謂係洩露地氣便然子行
三學寺
海城縣南門裡域隍廟街路北面積甚大周濇砌以磚石高五
六丈院內有佛殿三層最後為二層樓殿規模宏壯內爼佛像
一尊高三丈餘頭在樓上月在樓下乎足目口耳章之大难
以論比以全餘身以銀為心法相巍巍令人髮竪每逢香大
會期人烟極衆盖神靈之名聞扵遠近也相傳為唐代大刻
及明萬歷平又復重修碑碣至今猶存清光緒二十三平寺僧
某將廟賣與基腎教會遂將佛像折毀昔日靈光不知移
扵何處矣後何由地方官備教贖回光緒三十一年知縣管鳳龢
改建師範學堂現又改為中學校矣
柴河
柴河發源扵開原東一百八七里之廟兒嶺下源為一小泉經冬
不凍涓涓而遊滙諸溝支流始成巨川水色澄清饒魚介之属
两岸田多膏腴河流長凡二百餘里由性嶺西馬蜂溝注入
遠河相傳昔時此河泛濫無足水退後河底時現黄金民
必以此致富故有謂柴河為財河之悞云云
騰鱉堡
騰螫堡距海城縣北六十里為一大布鎮在金時為胡貴屯有
古剎一即今之保安寺也院中石碑數甯均係全明厯代所立
幾經風雨剝蝕字孫糊糢尚有一二能辯識者前後殿字
四層乃係後世所重修平清同治問賊匪劉老舒馬後子
等破牛莊啟恩騰鼇堡商民修粟土圍抵禦週里圍十二
開壁七門即北門一東南而各至今商民為猶資保障爲迤
里而許有土召二一百騰螫堡台一曰周正堡召未詳築扵何
時云云
甘泉井
開原南十八里孫家台村有甘泉井馬其水清淅如鏡甘芳團
口逈非他水所能及故有甘泉幷之名據鄉中書老所傅當立
村之初僅數十戶拕井數處深至數丈欲求一滴之水終不可
得無奈取諸村東隔三里之大孫家台於是用水比用油
為難後來一術士在村中求水飲村人遂告以取水之難
該術干言現有成井胡弗取之村人追問其地術士言村
中土坵上菹榆荊棘等刈去下拕不過丈餘即有井在烏
(按孫家台之名即由此土坵而起)村人遂如其言果得古井
一眼井木俱全村人欲厚惠術士不受而去後又有人在開原
北街上帝廟井中披水弔掉一銅壺曾在此井得之故又有
通地河之說當日俄之役鄰村之井不告竭者幾希而本村
適當其衝全村所住馬人何止千萬計七日夜之久取水三者
四層之圍無傾間刻斷未嘗告匱今雖全村井有數然眼
其水之清澈甘芳皆遠不及此老井之水馬所不吁解者
從前拕井至數丈不見滴之水今則掘四五丈深即見水
勢滷湧何地勢亦有如是之變遷耶
三河堡
海城縣西六十里在三没河南約里許有域堡俗呼禹圈子周百
六十步高四五丈南北二門因年湮代遠勢將傾頺惟遺址猶
存至建於何年則不可攷矣據鄉先傳稱前明時代曾設
関權扵此以收稅也盖其地正濱巫河南岸為行旅所必經之
處今尚有渡船一隻為由海城赴台安遼中之要津也
白城
城縣舊名阿勒楚咯前消有副都旣鎮守之旨統初改設縣治
南門外有古域同白域南北長十里東西七八里相傳即全之舊都
黄龍然有開原府謂縣金為上京黃龍者府未知孰是其
域雖平久傾圯而墻之寬高尚各火餘墻之上母五十步有土
邱如墳突起據係守卑父老言兵之堞樓城內後有套域周
里土約四五人耕耘得嘗銅佛古錢物等培塿碁佈某址宛
然現今阿城縣城裡各廟之枉脚石大街之舗道石皆白域舊物
形勢雄偉己可想見今則一片荒子徒供憑弔而己有某扵先
緒己亥有賈姓兵籍隷賓縣南天門因築室由土內挽出油鐶
一相內藏銅頂方印一顙形與現恃省即相仿篆文曰上京路
〇〇使之印(三字辦識不明)背鐫鬥足五甲五月造查興定係
全哀宗甲號後十餘牛金亡此印必國破家亡大百逃難不
得已而納之土中者也又甯安懸(舊名寧古塔)東北七十餘里
有鎮曰東宗域形與白域相仿彿相傳為會甯府舊址亦全
舊都之一民九友人某係農人家獲古印一題篆久體屑與賈
印相同惜字迹糢糊未能辨識該處在河域正東七百餘里東
京之稱似属可信惟白域舊係何名無從知悉云云
高麗城
吉林縣烏拉街之北有土圍三週相傳為高麗故城附近農民扵
耕地將徃徃掘得銅錢賢磁器等物某歲之秋有老圃翟姓
者因掘井得骵縷一具長可八尺許左腿入骨射一箭青長
約四尺木尚未朽看骨土有錮刀一寬約半二寸有長可三尺許
後竟為博古家所購云云去
石槽溝之石槽
鳳西大湯溝之石槽溝有古石槽三架大小不一其最巨者長
可五丈其次四丈母次者三丈寬五尺二寸檀之两端有敬德監製
以字據鄉老相傳此石繒係唐太宗征東時在此駐兵秣馬
留此遺脉惟石檀之臣雖數十百人不可移動故立今棄置野
外厯早之久分毫未損而石繒溝之名必因是而得馬
陪都城
陪都城按周易八卦之式而建清之太廟適居者域之中謂之太極
太廟之前為拾面其後羅二有大天是二者為两水泉是太極中隂
陽二魚眼也太極生两儀(即鐘鼓二樓)二儀生四像(即四塔)四像
生八卦(即八門)八八生六十四卦(即樓櫓)六四十卦生七十二地煞
(即泡子)此為故老之樂道並言其風水之勝者也
明墓
(一)荘河莊縣域山之而有古瑩山由山西荷花麗見有上行里許古
墓二碑記殘不缺全一碑僅餘(楊)字一碑留尚(萬舉人)三字
旁有大明三字尚未湮沒
(二)莊河懸域南石域烏賈家屯西之断當上有直墓碑上一書(
皇明鎮國將軍劉公之墓)旁有殘廢石棋盤一塊
懷王寺
懷王寺在遼陽城內相傳為清初藩王耿繼茂所建當時繼茂
有異志欲僭稱帝建此以為金鑾殿嗣為清帝聞知派兵組捕
继茂懼連夜以酒和泥壁佛像數產以掩其跡並由殿中地道
出太子河遁去時冬日也後遂命名曰懷王寺今則寺已住
有居人地道遺跡亦難尋矣
彰驛站古城
瀋陽縣而南七十里之彰驛站村有古域基周圍二里許城內
地勢較域外高丈餘遺跡猶在村中古磚甚多考其硬度
與體積與省城之磚無異村人至今猶以東南而北関呼為城
裡常稽盛京通考此村在漢屬渤海大氏國在唐為廣利
州元置章義縣明廢之清改為站村中佛廟內尚存有長
勇堡虞匾石額一方知惟莫其出處與高華堡古城彼並此
非一處云云
罕都將軍墓
鳳城而北角有清代勲目罕都將軍丸爾達氏墓在烏山
勢舍北而南䖳挺起伏形如長蛻盖鳳凰山之脈也山脈至此驟
然昳落倚山靠城東也屏列墓前有泉水二俗呼雙眼滸色
清而甜既無乗源冬夏不竭洵為勝景將軍係索公後裔坐
鎮東省功勲草著子孫列朝右乞今猶爲本邑望族也
社稷壇與先農壇
社稷壇原在舊城西門外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鄭綉建雍正十一
年知縣王枝培改建扵新城東外門之北今祀典雖廢壇址猶存清初
平南敬王尚可喜叛乱擬建都稱帝扵海城遂建社神廟扵花園胡
同西口為他邑之所與也
先農壇在舊城東北隅正殿三楹東西廂各三楹大門三楹清康
熙二十一年知縣鄭繡建今壇廟已殿其地猶存俗呼一畝三分地
清時知縣在此耕籍民國以來此典始廢
七姫墳
盖平縣南十餘里有山曰鳳凰其西北麗有古墳七堆厯厯可數相
傳唐太宗征高麗破盧州時盖蘇文七姬同時徇節掩葬扵
此雖經千餘早風兩殘催狐蚘穿穴而土七之隆窌然如故設
有人至其處路其墳折其草則必頭痛目眩禱之乃愈故人咸
有戒心裏足不前盖貞魂踔厲所致也聞該爍足處土人云是
處每每夜見火完閃閃幢懷人形侃名電影亦云奇矣
孔廟故址
海城學宮考通志明洪武十八年始建海州衛學宣德元年
遷城南門內成化五年重脩弘治五年遷或東南隅立敬一箴亭
後具廢至清順沼十一平海城縣知事王全忠扵舊域而南隅建
聖殿三楹康照七耳如懸趙文炳建啟聖祠三楹十七年知縣
江浦重修正殿增建東西两廡五十年知縣王沛恂增建明倫堂
三楹書中孝節孝四字扵壁上雍正二中奉頒御畫生氏未有
匾額五干知縣張士毅始遷孔廟扵新城內膺石山陽建大於殿
崇聖祠各三楹東而西廡六楹大成門櫺門星各三楹即今之
文廟者也
知识出处
《東北遺闻》
本书八卷,列举了多个东北地区著名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或地名,包括山脉、湖泊、寺庙、古洞、名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五女山
相关专题
新城
相关专题
懿路
相关专题
鄧家台
相关专题
馬根單城
相关专题
永陵古榆
相关专题
永陵
相关专题
羅通砬子
相关专题
古城與古鐘
相关专题
後城子
相关专题
龜石朝日
相关专题
三姓
相关专题
駱駝嶺
相关专题
櫃子山石棋盤
相关专题
高麗土城子
相关专题
伯都訥域
相关专题
高華堡古城
相关专题
将軍拜母
相关专题
調軍臺
相关专题
髙麗窖
相关专题
赤山背隂洞
相关专题
白巖城
相关专题
唐二府
相关专题
張果老橋
相关专题
旱牢
相关专题
東州城
相关专题
點將台
相关专题
大官屯
相关专题
熊山城
相关专题
馬老祖
相关专题
沃沮國
相关专题
卸甲溝
相关专题
曬馬鞮
相关专题
八卦溝
相关专题
騰鱉堡
相关专题
甘泉井
相关专题
三河堡
相关专题
白城
相关专题
高麗城
相关专题
陪都城
相关专题
彰驛站古城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武孝女碑
相关作品
明碑
相关作品
盖素貞墓
相关作品
石佛
相关作品
德勝橋
相关作品
古鐘
相关作品
古銅佛
相关作品
渤海國古印
相关作品
行宮
相关作品
石匣
相关作品
張果老橋
相关作品
禍爾善墓
相关作品
茫家墳
相关作品
得勝陀碑
相关作品
三學寺
相关作品
石槽溝之石槽
相关作品
明墓(一)
相关作品
明墓(二)
相关作品
懷王寺
相关作品
罕都將軍墓
相关作品
社稷壇
相关作品
先農壇
相关作品
七姫墳
相关作品
孔廟故址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木梳山
相关实物
搠戟泉
相关实物
鷹山
相关实物
牡丹江
相关实物
五里河
相关实物
突泉
相关实物
勃勃圖山
相关实物
孤脚山
相关实物
墩台山
相关实物
竈突山
相关实物
觀駕山
相关实物
紅蘿山
相关实物
古勾麗河
相关实物
柴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