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图书馆
沈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沈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東北遺闻 卷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北遺闻》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556
颗粒名称:
東北遺闻 卷五
分类号:
K928.703
页数:
126
摘要:
本卷主要列举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地名、景点、古迹、山脉、河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或历史意义的地方。这些地点可能包括了古代的城堡、寺庙、古战场、自然景观、古墓葬等,涵盖了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历史的多个方面。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东北地区
内容
北鎮雙塔
北鎮位於醫閭山之東麓其域中雙塔對峙聳入雲表由來
甚古塔角均綴有風鈴(即驚鳥鈴)每當微風鼓動敲金戞
玉之聲不絶扵耳惟年久失修鈴多下墜經土人拾得因見
有唐時年號乃索重價出售塔南三里許有大佛寺據寺
僧云殿內佛像之下有隧道以巨磚修成嘗老僧言此隧
道塔下昔祖師在日每扵朔望持燈入隧道焚香禮拜盖
塔內神牌甚多咸為唐東爭諸帥將此塔之建實因太宗東
征將歸悲諸將战死故修塔藏之並誌故功惜年久遂道傾
圯壅塞不通遂不得八而攷其究竟矣
天橋厰
天橋厰属錦縣治地濱渤海去錦城西南六十里西去萌蘆島
三十里西北至連山灣亦三十里距高橋鎮僅十餘里明清曾
設縣佐扵此清末移去此村南去海濱僅數十武人多以漁
為業每當旭日東升朝潮初落時男女多入海灘捕魚蝦拾蛉
蠣噌雜之人聲與波浪激盪聲相呼應入海三里許有山名
筆架聳立海中三峯列峙中高而二低遙望之如筆架然
因其形而名也由山麗至海岸有寬丈許之山脊高出海面
平坦径直類人工建築之橋楔故名之曰天橋是村之名亦因此而
得也
莫駙馬墓
遼中城北四十里之莽子堡屯有巨墓一高可及丈廣約畝餘白
楊參天碧草覆地前臨溪流後枕斜坡巍然聳峙廻异常
墳父老相傅在昔時駙馬莫某與公主反目寅夜逃歸公主
禀帝謂駙馬謀反帝遣軍追之面論軍曰赶到那殺到那星
夜急馳追至屯執駙馬戮之並殺隨從而叢葬𤇟今則烟荒
草蔓匿狐潛鼪邱墓雖存空留帳憫徒供後人憑弔已耳
右屯衛
錦縣東北六十餘里有石屯衛者明清時重鎮也據言衛建扵
明萬暦年間舊隷廣寧今歸錦縣治属位扵大淩河北岸
為廣寧山脈之南麓負山面水形势險要鎮中古蹟甚多
如関帝廟內明將祖大寿及清康照帝之匾皆明清故物惜民
國四年淩河水漲遂將二餘年之遺蹟埋沒扵黃沙中而不
可復得矣
雙泉寺
本溪縣南二十五里有雙泉寺者不知建扵何時環寺皆山蒼
松翠柏叢生其上寺週圍磚墻規模宏大氣象森嚴為本
溪之名寺寺院有泉二清一濁清者甘而甜濁者苦而澀
寺之名寺即本扵此而二泉清濁不同斯亦可奇也夫
王格石
興城縣(即廣寧)界閭陽驛鎮東之忠安堡舊有関廟廟
前一大石色斑剝長可七八尺許高如之非方非圓風摧雨蝕
罅如拳如盌者以百數十計前清時厯年八月十二日由盛
京將軍派駐錦京旗員城守尉暨副都統等輪班率属員
致祭禮甚䖍考之東華録清太祖㓜時與王格為遼總兵
李成楔部下厮馬卒時京師覌象台見有帝王氣盤踞遠
陽發大員東來巡視李疑二人將逮捕事洩二人逃太祖回清
河王獨西竄兵尾追甚急王恐被獲以首觸石死及有清登
帝位詔下尋王錦人有知者上其事帝甚悼〓遂列此石
扵祀典民國告成祭始廢而王格石固依然無恙也
千山摩崖
千山無量覌西北里許有山峯崛起腰部為天然石壁石上
刻(攻鳳攻海功成一簣)下為清將依克唐阿題字樣
燕窩溝之雙燕
燕窩溝在岫岩縣西南四十里清末斯鎮千總孔継明因擊
匪積勞成疾未幾身故早僅四十七嵗其妾王氏小家壁玉
深明大義是時年僅二十七歲遺一女八歲其夫逝世之日竟吞
食阿芙蓉從夫扵地下棄㓜女扵不顧鄉老賢之共議合葬
一地翌年春季即有一雙金紫燕南來在墓左古樹上營巢
亦不生殖每嵗秋去春來至今不絶土人因斯名之亦謂奇矣
龍眼井
登千山訪五龍宮者必經過龍眼井之旁某扵壬戍年道經
井側僧人曰此龍眼井也俯視之直徑約三尺許水清澈底
內有石球二隨水旁推任人周轉欲取之則不能今球僅存
詢之僧人則其一為日人取出矣
王八盖山
本溪縣街有山禿然而童橫亘邑東北麓突出狀若龜之
前足南麓傾南若龜之後足者山無峯巒巓呈橢圓形再
北下而連邱岡若龜之頭傍臨小溪若飲水狀因俗呼為王八
遂以天盖山名之安奉路當修築時將龜之石骨鑿断與
身為二不免為斯山悲𤇟
小梁山
小梁山距繞陽河之東不數十里山勢平坦無特奇狀面積約
數里山上瓦礫團繞如域郭形相傳係滿清建國之初築城
扵其上今則已為耕植地滄海桑田變更靡足曠懷徃
昔似亦有可記之價值𤇟
猴石山
猴石山伍扵賓縣之東北相距約五十里北倚松花江南岸山石
危聳凹凸殊異嶙嶙峋峋勢若两壁中有小道盤旋而上山
頂有石猴一如雕刻如泥塑猴旁高碑屹立勒字盡属古文
字跡模糊难以辦識或曰為元朝所立或曰是清代所建傳聞
異詞無從稽考支離穿鑿殆不可信自光緒初元內地人民
僑居東省者日繁扵是江中之風帆徃来益衆航船各戶每
行抵斯山必祷祀扵石猴之前則順無阻否則飓風覆舟
相延既久無稍廢𤇟民國三年有卞姓者移居山側此猴乃
潛伏江中不復見矣(謂猴怕鞭之謡)
旱海
今之洮南開通瞻榆突泉等縣為蒙古北薩克圖旗地土地硗
礴多含硝域沙坨伏起處處皆然或曰此古之北海也不知
厯幾千秋而至扵斯夫上古時代洪水汜濫橫流夏禹治水祇在
華夏之中此地僻遠未能導入扵海厯久而涸或亦有之雖年
代遥遠而海之遺蹟班班可攷(一)地多城性色潔白如霜不生殖物
居民構室取土覆之以代陶丸永無滴漏之虞(二)洮南以北瓦房鎮一帶
及突泉附近等處沙礫遍地其色黄赭與海岸沙石無異(三)近来掘井或
建築墻基常得蛉壳等物將如盤碟未稍破裂以此數種覌察謂
此處為海非妄論也
栁河
新民環境多水以遼栁繞陽三河為著其中最險最奇者
桞河也距縣而二十里河水泥滓混濁流行急湍時常暴漲水
流所過無不湮滅相傳該河之源有泥鰍魚二尾其一被蝦用槍
刺斃因入大遠河有蝦鎮守河口不准入口以致二魚與蝦大战
三晝被將母泥鰍被蝦槍刺死其一仍逃囬栁河時常為禍
卿人不敢犯𤇟
偃牛
撫順縣城西三里許有偃牛莊俗所謂関家西溝是也村濱渾河
北岸村東首有石牛一具大倍常牛耳目口鼻皆全屈足卧沙
灘中頭南向若覌潮流之起落𤇟石色青緣遍體光滑逈
非人工所製造民國初年有某至月牙山曾聞其異一往覌
𤇟詢據村人云村臨河岸地势窪扵河身常遭馮夷之患
光緒十四年河水暴漲全村成為澤國迨水落後石牛現
扵沙漢中以後三十餘年河水屢經汜濫終未能越石牛一
步據堪與家云石牛能避水患是村因是得以保全然是
地窪下石牛果有靈乎抑果何自來乎水淨沙明一灘
獨卧目耽耽氣兇兇河伯其不敢輕試耶是亦可異〓
八寳湖
懷德縣西北隅有村曰八寳湖土人咸呼為八寳戶究其事
實因該處附近有水泉八個距離均不甚遠因流水成渠故
以湖稱之復以之名村𤇟村中有地一段掘其土成紅黄色且
細腻異常黏性尤佳迴非普通之黏土可比伹僅限數丈之
內他處則否吸鴉片所用之烟斗即此處之泥所造成即常
見煙斗上有刻八寳湖三乎者即此處之特產物也此處所
出之煙斗名馳全國詢之吸烟者猶津津樂道也至今該
地土玩尚存長約七大寬及三丈深亦二三大土人云玩內之土
均係作烟斗所用惟不知造成烟斗幾許耳此事為該望
人無不知之矢
礁石廟
鳳域縣洋河之下游有譙石兀峙高不數仞而石銳若錐危崖
不可驟登相傅此譙昔在海中怒浪巨涛常毁承舟舟子
集資立神女廟扵其上廟貌崇宏香烟不絶自是海手浪靜
漸退成陸至今海潮或来猶在水中廟前筑有燈塔以照耒
舟附近多漁舟網艇出没其前登礁四望海上風景厯厯在
目至今土人猶感激神恩馨香祀奉者不絶扵途
星星屯
斯屯在義縣東北方離域三十里許據老人云前時之名已
難誌因該屯北山陽坡下曾墜下乾橘狀之大石一塊重數
千觔墜後發熱之光月餘鄉人均稱星星下降崇拜之
舉盛行一時故改稱星星屯按殞星殞石史曾載之而愚竊
以為宇宙之是雲及彌漫太空之瓦斯貭也
貓耳山
臨江城皆邱陵𤇟其西北諸峯望之深秀貓耳山也山多土
砂石高約里許前臨鴨江背負白山麓則孤立不群巓則
玉山高並聞父老云昔有煉氣道人駕一葉之扁舟來自天池
沿鴨江之岸多因形題名此山在江中乘舟覌之两峯對峙恰
似貓耳故以是名之也中外人士凡至臨邑者皆欲一覩為快惟
山城荒地無碩儒賢士以㸃綴之耳若在通都大邑則可與
煤山虎邱爭雄否則亦為隠者之林泉惜乎其在此耳
挹婁故趾
瀋鐵之交有懿路村者村中住戶約千餘家有河流界之南属
瀋而北属鉄是村爲瀋鉄徃来之孔道故臨街扵商市數十每
年冬季車馬往來迤灑不絶村北有門一座伶仃孤立村周
有類域墻之遺跡出北門約數武有殘碣五六經風雨剝蝕
字跡糢糊不可辯認故其年代亦不可攷細審視得數字
曰挹婁故趾攷史三代時東北寨外有挹婁國者本胡種人性
慓悍不事生產風俗醇樸生計簡素今核懿路二字音與
挹婁二字相似且有殘碣可證考之辭源鉄嶺縣治南六十
里有挹婁故域(見挹婁註)此村去鐵正六十里由有可知懿
路村為古挹婁之故趾無疑矣此村之東復有一村名演武比
試(俗呼為楊五鼻子)查其名意殆彼時之教軍塲也
遠陽舊八景
連陽古名邑也古蹟不可勝數謹述舊八景(一)曰華表仙
莊即華表柱(二)曰龍王神渡相傳太子河岸龍王廟前夜
見老翁操舟渡人貌與龍神相似今已無矣(三)曰神燈孤
照域內西街昔日有明燈或一或二隱現不常(四)曰白塔晚晴
西門外廣佑寺白塔夕陽西下掩映照人(五)曰古柏琴聲西
門外西會寺舊有古拍老幹中空奇生柏樹一株每遇微
風相激如琴(六)曰首山樵歌昔傳有仙人樵扵首山夜聞
歌聲終不見人(七)曰寳山靈石南門外有石阜一處相傳
每遇風起其石自能卓立(八)曰玉洞懸珠域東三十里駱駝
洞中有圓石虛縣若珠今實蹟不全知者寥寥矣
忽必烈塔
考諸史紀武功之盛莫愈扵元元世祖忽必烈東征朝鮮
南侵南越西至歐洲諸國疆域之廣為各朝冠立今數
百年歐人尚有黄禍之稱其武功可想見矣相傳世祖征
朝鮮特曾路經鳳域之鳳凰山世祖鉴赏景清雅林木茂盛
因而即物生景即景生情遂在山內朝陽寺前親手建
築一塔境為圓錐形高可丈餘分三層以石為之不相連
属至今獨無恙𤇟
太子河
太子河考古輿國即大梁河水也位扵遠陽北十五里史載燕
太子匿跡扵此因以名之據時人相傳謂清初追明潰兵河
汪洋無船可渡又無橋楔倉卒無計清太祖佯遣使視
河結冰否覆未結冰怒斬之命太子探視如前言亦斬之
將屍葬扵河畔後呼為太子河此二說也皆有所据究
属何是無從審辦
管飯寺
海城縣北四十里有村名管飯寺者因該村舊有関帝
廟唐時該廟住持僧某曾得一丸制衣之器以飼猪將猪食傾
入後輒継續不盡僧某珍之乃將飼料傾出用作鍋釜適
唐王東征路經該廟而日既暮部下將卒皆大飢乃命僧
某造飯僧某竟不慌忙取出白麫少許囱菜數两制衣
餃三數枚置諸鍋中待至熟後取之竟滔滔不絶呈供
軍士盡飽唐王異之乃賜名該廟為管飯寺後更以名村
𤇟〓
野老鶴灘
遼陽縣城北有村曰野老鸛灘距遼可三十里許為遼瀋
徃来之間道相傳清太祖微時嘗潛行來遼以探內地情
事投總兵李成楔部下為役百總兵浴足太祖侍之因謂
之曰余足心有痣一其色紅據星家言我所以有今日者
正賴此耳太祖無心應之曰小人足心亦有紅痣為数七
反為總兵役可見痣多不如痣少之為貴也言訖以事
外出總兵役之私自謂曰阿奴非常人也嗣以京師欽
天監覌星象謂有帝王氣像令現扵遼東遂派員來東
偵察李擬及太祖欲捕之太祖覺乘間潛逃路至是村追
兵甚急太祖無如之何遂卧村外溝間以為掩身計適
有老鶴千百成群飛集其處且多伏扵太祖身上作
啄食狀迨追兵至見有群鳥爭食意必無人遂往他〓
追之太祖以此免難而是村亦以此得名古人云聖天子
百靈相助也
劉四妲墳
遠陽西関有劉四妲墳聳然獨峙碑碣林之惟字跡糢
糊不能辦識相傳以身殉節之烈女也清即太守曾以
詩頌之有(白双鋒何避黄泉土尚香)之句及民國初田
薌榖宰遼入為重修墓道過此者無不頌賢女也
斷魂橋
遼陽西里許有石橋一座名断魂橋橋西即行刑塲臨刑
者必過是橋故有断魂之名元代青面虎救十一即刦法
塲扵此後移刑塲扵地內魚市口人多不知此橋之命名矣
故宮遺址
與京西三十里許有清宮遺蹟宮在永陵前相傳為清太
祖龍驩時所建後改為駐蹕宮長里許廟半里許基
礎頗鞏周南有天壇郊祀所也迭經波〓肆虐囬祿為
災宮及天壇均化焦土有人路經其側則見碎瓦頹垣荆
棗叢生不禁動玉樹歌殘王氣銷沈之感〓
三通河
三通河源出長白龍岡之甕圈嶺後東北流入輝發江據老人
云清初范文肅公文程少時從父渡連築室河邊夜月讀
書忽聞水聲澎如甚厲開户視之見有一鰲大公水牛摇
尾吐浪向月作叅拜狀湃喚僕起視僕懼而踣遂自取弓
躍岸射之鰲斃脫衣入水推至水邊用刀割項断尾
分爲三截負入室中劈其頭內有鉅鹿遺畫(黃帝戰
蚩尤之書)裂腹內有阿衡方畧(伊尹相湯代桀之書)抉
其尾內有太公隂符(姜太公佐武王伐紂之書)啟視遺書
茫然不識一字方畧之文多不觧惟隂符一目了然獨有心
得終夜讀之無少懈未幾日出賸有鰲而書已杳烹
食之有異香厥後公從清祖入関指揮如意百戰百勝
人皆以爲自隂符得来故至今河名三通云
旺清河
旺清河與蘇子河成交尾形東南二十里入吳兒江相傳明
兵追大兵至河上忽起大霧聞两岸人馬喧聞若百萬雄
師屯扵河上疑為伏兵不敢前進退百餘里偵者至並無
一人遂目為神助所謂草木皆兵者信然
城山
在金州西南百餘里距渤海濱六里势高聳登者
寡傳者謂唐太宗征高麗曾宿麓下當夜月色深黑
魚蚌等精合力築城域期討皇封孰知太宗暗中知覺立
命張士貴效鷄鳴諸精遁海黎明覓視大域巍踞
山巓垣已半就週四里奇純用巨石大者幾大小者盈
尺所可怪者蛉壳累累附石上攀之不下鑽之益竪金光
快目閃爍眩目洵壮覌也
連雲島
盖平縣西北二十里山勢綿亘起伏扵渤海之濱者曰連
雲島其巓有古剎工程峻偉為盖境冠惟日久年湮
半多頹圯據附近鄉老云該剎建自何代己無可稽攷相
傳唐名將尉遲公二次監修考諸碑碣多被風雨剝蝕
字跡糢糊僅有明朝萬厯元年古碑一座尚厯厯可辦
島之陽有唐王井十八眼係唐太宗征高勾麗時所掘以
飲士卒者近雖埋沒尚有形跡之可尋𤇟
渾河
渾河在瀋陽城南十里許一名小連河為遼河最大之支
流按寔錄清太祖既敗明師進攻潘陽梯盾营栅之具
悉載以舟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遂下瀋陽
塔山
錦西縣塔山村其沿革遠不攷據明史大清統志及盛京通
志所載明太祖立軍衛法度要害地一郡者設所連〓者設衛
宣德三年置中左千戶所扵此地属扵寧遠衛所轄為連山驛
至杏山驛宣德五年指揮李旺建城扵此週圈三里四十步清
太宗崇德四年秋八月己丑命睿親王多爾袞率兵圍塔山
以紅衣砲攻克四台按四台因高地而設分峙扵塔山四郊各距城
一二里許東台最大状如覆釜西台直立如匴狀攀登不易
其上可容十數人北台墳起去城稍遠而位置較高惟南台
不可攷疑即西台東南之土邱然未可確足也四台形势以
今日覌之當為全城保障崇德七年春三月命鄭親王濟爾
哈朗睿親王多爾袞等圍塔山四月戊申列紅衣砲扵城西
攻毀城垣二十餘丈清兵悉登城盡殱域內官兵七千其城垣亦
同時毀平今舊域基尚存城西有飲馬河俗稱西河鮮有
知其原名者此疏扵考古之故也河源出老鸛堡南泉東南遶
塔山城西又東南入渤海盛京通志載此村有塔山按村之
四周除四台及少數培塿外土地平曠獨西北一里許有伯泰
山或即北塔之轉音且為此村得名之故也村中古蹟有明
崇禎時靈覺寺之碑聳立蒼苔敗草中至今不懷及関
帝廟之鐘重可二石而関帝廟建自明代清時重修工
程頗宏麗又城西有巨石數方堅植地表其色深青俗傳
名鑼鼓達天因入夜作鑼鼓響聲頗宏壯但今則闃
然無聞只可委諸傳奇而已
黑牛 又名卧牛石
興京縣西北百餘里之黑牛村因村西山石遥望之如牛眠𤇟
清高宗乾隆帝丙申歲致祭永陵御駕繞避悞龍溝(永陵
正路)道出斯地高宗見石疑為牛乃題詩扵山麓廟壁後人
因係御筆多抄誌之詩曰(怪石嵯峨似一牛安然不動幾千秋
微風蕩蕩無毛起細雨紛紛有汗流芳草在前慵人呈鞭敲
断不囬頭夜間獨卧荒郊外疑是誰家牧未收)至今石仍
在村西而村亦因斯得名也
福陵八景
瀋陽域東有福陵城樓如畫南臨渾水北控松峯勝水佳
景足堪記述昔有錦雲舘主擬為八景以誌之也
(一)龍灘垂鈎 是灘形近卧龍困頓欲睡騷人逸士每當
夏秋之間多持竿往逰𤇟
(二)引水歸㠶 是渾水流入陵南水势蜿蜒狀如引字春水汎
濫時東邊之航行者扯風㠶送至潘陽村人好奇者嘗
登東山以望其或隐或現也
(三)寳頂凝輝 是陵內團城有清高宗之陵在𤇟黃土一坵坵
上塗以白灰逰人甫入晶光即映其眼簾狀作魚肚白色
(四)天橋掛瀑 是橋設扵一百零八磴之下功程浩大决非他
橋可比遥望之如瀑布縣空光同匹練橋而名之以天其隄峭可見
(五)泉溝採藥 是山內諸泉萃湧掬之香沁入脾且兼葯村蕃生
採之可醫百病泉聲淙淙入耳採药其間大有劉阮入天台之光景
令人動終身安居之念
(六)栁甸聞鶯 是山上老松盤踞千奇百怪僅有栁甸一隅
為楊栁蕃息之所春夏之交數見黄鶯對對振翮而鳴清
脆流離疑似笙簧迭奏當夫煩恼充胸散心其中足以忘憂
(七)明樓過雨 因細雨霏微潤澤如絲明樓承之則簷馬叮咚金
聲微透倐然雨過天晴而明樓如洗蒼萃可爱
(八)西山晴雪 西山峯嶺重叠遥望東山為伴嚴冬盛雪望迷
漫天晴則寒山積雪峻嶺堆銀惜無寒梅開放以点綴此一幅絶妙
好圖耳
卧龍山
錦縣東南二十里許有卧龍山𤇟岡陵起伏草木行列奇
禽異獸野卉紛芳誠世外桃源之不若也相傳清康照帝
出巡曾宿扵斯故名山中有舊营址舊石竈即聖祖立
营炊飯處也又有滿文石碑頹毀已半據傳聞係多爾
袞得勝明兵所立其北為指金山(曾傳云聖祖曾以手指
之故名)其東為下御騎(今改名下武騎傳言聖祖曾扵該
地下馬故名)雙雙對峙天然形势登峯遠眺渤海即在
目前故人謂其佔龍脈也
晒馬屜
興京縣西南七十里許並無何奇狀山週圍里許無虫類
東扵辛酉夏之興京沿路蟲聲不絶抵該山則寂然無聞
行里許聲復聞耳因奇之詢諸土著據云唐王東征至此
時值盛暑所乘馬屜被汗浸濕觧鞍曝晒藉以小憇蝻
虫等絡繹菌集揮去復耒者再王不勝其擾怒叱之此
處不容爾類各虫紛紛散去山村亦由此得名至今仍無蟲
類也
五國城
吉林依蘭縣(原名三姓)北五里許地處松花江南岸牡丹江
口之左卧風河口之右則有五國城舊址在𤇟城為連人所築連
時自此而東凡五國故名金人既盡有遼地復遣兵侵宋遂執徽
欽二帝北覊此域徽宗即崩是地帝陵己不知其所在惟舊
域東南里許尚有老公墳遺蹟可攷域久頹坍今猶賸有
黄土瓦礫逶迤起伏如邱陵然當年城势之雄偉可想見矣
域內西半壁已闢為園圃據該處老圃云每當耕耘時時
有古錢箭鏃等物則墦塚櫛比狐鼬憑依衰草枯楊
青燐白骨壙間產有巨體之蟾蜍土人多捉為製葯
之用由城東行里餘踰卧風河即為大磖山山谷瘦石
嶙峋北端峙踞江心三流松花江牡丹江卧風河三流匯
其麓水石相激潺潺有聲據土人云山麓水深處有
神蛟當隆冬之夜徃往神蛟行動聲如山崩峽倒遐
邇咸聞晝視之則數尺厚之堅冰皆裂雖蛟之有無不
可知而其事亦呈大可矣
卧見雙塔
錦縣有大小雙塔大者位扵城內高數十大小者位扵西城
墻外(距墻丈許)高僅數丈而小塔之下能見城內大塔屹立
空中若卧而仰視之則雙塔暸然似僅数尺之距離故名斯
處為卧見雙塔騐之他處域墻下則未有能見大塔者此
雖物理上之関係亦云奇矣
雙域神樹
雙城縣為有清創設之縣當雍正朝天下承平士馬無用
乃遣兵實邊地處邊徹土地肥沃扵是設屯開墾按地
抽丁盖寓兵扵農也相傳當設治之初有富將軍者奉
命來雙相度地势酌設旂屯一日途遇暴雨近無廬舍乃
就樹下避𤇟及雨息而樹曾無滴雨下降扵是相驚為神
遂封記其樹事畢囬朝奏明其事得封為神樹年賜祭銀
命有司致祭樹距城八里也至清未其禮漸衰至民國已無
過問矣樹甚蔚然遠望之如平盖四週圍以木栅今已朽
毀無存而樹亦見凋萎近則人過其旁未有不興今昔
之感者也
臨溟八景
海城舊號臨溟又曰沙卑城週圍凡十里清初某年增修東
半近山麓因古土域西半地平衍久雨則沮如有門五東南
曰小南門無其名義門洞裡東西磚縫露鉄劍一柄各一
不悉所為有曰鎮域鐧唐伐高勾麗敬德修域所置後
世仍之未知是否正南曰廣威門北門曰來遠東門曰得勝
西門曰臨清滿漢兼書字皆豐腴刻以青石来許昭
茲甲午一役有清敗績四門石額與城內排樓門木刻
海誠縣三字均為日人折去載運東京無復舊覌矣縣
有八景
(一)曰龍潭夜月 在文廟西院文昌閣北每雨霽清宵
月色溶溶入水復有奇花異草夾潭㸃綴引文人之
清興俯察仰覌至為奇絶
(二)曰地雷沉鐘 在文廟北距廟可半里許有酒仙廟
東南角門外不數武迤東稍偏沙礫平舖至其上以
足蹴之鏗然有聲如沉鐘然
(三)曰西樓晚眺 在城之西門樓上傍晚臨之凝眸遠眺霞
彩霏紅炊烟聳碧河流宛轉村落蒼茫如畫圖〓𤇟
(四)曰鐵佛生輝 城西五里許有嶺寗甲(俗呼亮甲)中
有廟龕供鉄佛光明耀目永無塵鏽入僉以為生輝云
(五)曰亂石演磯 城東南五里而强有攔河山謂攔河者以
其能拒河流也山之陽有廟供俸龍王卿人建額書澤潤
生民四字每嵗重九登高人咸臨之廟前近水處多石堪
垂綸人故擬為亂石漁磯耳
(六)曰秀嶺銜泉 由攔河山渡河而南三四里許有山尤秀麗
山中有廟雅趣清幽俗稱為茅寺廟前西南隅有亭翼無名曰
多羅炎暑納凉人多戾止扵此由廟左拾級而上延綠繚曲青松
夾道層出不窮行數十武藤葛交加蘿薛蒙茸漸聞水聲
潺潺瀉出石磴旋陟其巓見嶺之坳有水翻湧形若珠璣晶
塋澄澈飲之而甘所謂秀嶺街泉者扵是乎在矣
(七)曰紅崖積雪 由城向東北行不二十里有村名曰紅崖謂紅崖
者以其岡阜土色多紅遂以名村每春初入積雪猶未全消漸露
土壤紅白相間設色之工天然罨畫列入郡誌亦甚與瞻
(八)曰英域歌舞 城北有村名曰英城約爲高麗古城每屈天隂有
音樂聲春秋佳日野老歌謠牧童舞蹈耕作食息不滅擊壊之
風故亦列入郡誌此外若唐宗駐蹕山管子僑居里尚多遺蹟未
得全述也
平山子
錦縣東南行六十里有平山子者週圍無山脈由平地突起
形势低平四周不過五六里狀似龜當日暖風清之際遥
望之首尾翹起四〓屈伏妙手畫未家恐如是肖也相傳
昔有旱龜二自東北來向西南行至其地其一棲止其一行至
海中故至令海中亦有同形之一上無樹木土內皆紅石正龜
背間有所謂高麗城者言唐時高麗某王曾居之雖無
執瓦而趾迹宛然龜尾有枯井一深不見底冷氣逼人向
有碗粗鉄索自井內延出端繫石上以手拽之隨手而出拽
至數十回環地上索已高如人覺內中距被端尚遠再拽之轟
然均隨屢試屢然卒未見盡俗謂繫有妖怪云二十年前
有官馬過其旁被吸入數十四官怒令土人填其井至今
雖有遺跡而不復見鎖矣其旁每朝夕烟霧瀰漫人喊馬
嘶之聲不絶土人謂為隂域曾有死而復蘇者言域郭
官署一如人世但具官戴冕旒服古服耳至扵究竟則不
得而知之也
仙水橋
盖平縣城南四十里有石橋〓長里許頗宏壯築扵何代
無從查攷屢經後人修葺至今猶未傾毀相傳張果老騎
驢曾扵橋上經過圯石猶存驢跡今之過其地者莫不以覩為怏
堂子廟
瀋陽縣城大東門外見模不甚宏壯而氣象嚴肅覆以琉璃丸
金碧輝煌內祀明總兵鄧子龍故俗呼鄧大人廟相傳清太祖
起兵時嘗微服入関以窺明境為邏卒所执縛以獻鄧鄧
奇其貌嚴鞫之太祖知不能隠慷慨吐實鄧驚異知其
非常人欲與絲姣乃設計潛釋之太祖因得以免禍迨
後屢敗明師拓地漸廣及建都瀋陽感子龍德立廟以
祀故其廟貌莊嚴逈異他寺所以報鴻德而昭隆重也今
者山門冷落俎豆塵封衰草斜陽徒供憑弔而已
小黑山
黑山縣城清初稱小黑山原為北鎮縣之一鎮扵清光緒庚子拳
亂後始設官置縣與北鎮縣分治名曰鎮安至民國三耳遂
改為黑山縣據父老云此地古之幽冀高勾麗之故址也在
唐代為顕德府明稱鎮遠堡年湮代遠己不可考惟域北
上帝廟遺蹟尚存山門傍西有石一塊上建鬼王祠下刻
小黑山三字字跡宛然故名〓
金域遺址
興隆鎮俗名趙戶窩棚距治城迤北百二十里巴彥縣佐駐
馬鎮南阡陌縱橫一片沃土据鄉老言此地為女真舊址古代
磚丸鏵子(農器)等物不時發現未開垦前尚有古城遺
蹟域之週圍土股隆然故城門域墻均可辦認查女真為
金之始祖發跡扵黑龍江上游厥後势漸膨脹附扵連者
為热女真在松花江北者為生女真迨生女真完顏阿古打
稱帝扵會寧遂㝎國號曰金會甯即令之阿域縣巴彥去阿城
一江之隔斯域為金之遺址也
鐵臂山
撫順縣東七十里為明清一大战塲山势突兀色蒼褐山前面
水圍環若帶明大將杜松曾扵此用背水陣因後援躭攔
被清軍誘圍松死扵山之東麓今登山巓四顧猶想見有
攘臂誓師登陣死守時也山南二里許為鼓樓清軍擊
鼓助軍處也因當日人烟稀少故罕有能到之也
夫餘王碑
輯安縣城東五里餘碑為方形上銳下豐髙約二丈七尺文凡
二千餘言體用隸書周刻四面多敘征服百殘新羅战績
盖東晋時夫餘永樂王之墓碑也
劍川江
長白縣之大河也源出南葡萄山西南麓西南流一百七十
餘里與暖江合流即爲鴨緑江世傳唐武將薛仁貴平高麗
帰渡河軍士各脫战袍征衣洗扵河上故此江又名曰袍脫河至今
聞附近之寳泰洞西河崖猶稱為洗袍處云云
茨山
芡山非山也以其地樹林茂密芡木居多遠望之森森然若峯
巒之壁立故稱之為茨山也此山距新民縣南四十餘里居其附
鮮不知之山中有倉二為仙人棲居之所據該地土人云有入山摘菓
者必先跪拜仙人然後始能飽食而去不然即罰以頭痛之罪
使終日不得出𤇟村人知其如此感以為靈故凡有疾病災禍
者皆競競入山跪仙祈祷而仙亦不殫煩劳每求必應以此四
方之客咸來拜祝致使車馬載道絡繹不絶男婦盈山徘
徊懶去終朝鼓樂喧嗔時聞扵耳今尚有匾額數方存
者洵可謂極一時之盛矣今之芡山己非復昔日覌矣樹木
砍伐二倉盡失且偷食果實者亦不遭意而四方之祈祷者
亦鲜矣此何故哉非吾人所知也至茨山之右不知起扵何時
但就樹木覌厯年盖己久矣
鞍山
滿鉄路綫首山之南有鞍山〓〓泥河薛禮救駕駐蹕山唐王
勒功故遠海之間今猶有(鞍山落下馬首山撲一把)之謡夫山以
鞍名象其形耳惟山近泥河唐王東征嘗〓泥中世不知察徒
襲其名遂有鞍山落馬之附會猶之首山(即駐蹕山)絕頂有
巨石石之凹部酷似手印仰面瞻之如指掌髙張厯厯可數首
山音同而平連之役御駕且駐蹕扵其上以訛傳訛後人遂疑
為唐王手撲處也雖然鞍首二山均是唐王幸臨之地矧鞍山西
南諸峯林壑尤美朝陽寺在其南夕陽寺在其西背隂覌在其
北俗傳遠通廣甯山之仙人洞更在其東而洞中一石壁立字
跡糢糊縱不可考為古碑無疑如此勝地有此勝蹟何以不傅
狗兒湯
本溪縣東五十里温泉寺之前有狗兒湯在𤇟其温泉而不熱相
傳清太祖蒞臨時有御犬時患疥㿗浴之扵池數日後毛革日
新霍然痊復因命名曰狗兒湯厥後寺僧築室三間遠
近人士有患疥癩寒症者輒往洗濯罔不奏效而狗兒
湯之名仍至今猶存𤇟
駱駝嶺
本溪縣環境多山尤以縣之附近為最距縣西北四五里有峯聳
然者駱駝嶺也以其雙峯並峙中呈凹形宛為駱駝背之
二峯故名山路狹窄僅容一人行形頗危險故旅是途者甚鮮
連王宮殿
北鎮縣城古名無盧郡五代時遠王都𤇟域內西北隅有
宮殿遺蹟如青礎石圓經三尺許緑琉璃殘瓦厯厯在目
滿清建旂倉扵其地民國改元三陵都統馮開成苗圃
後有禪林二猶以東西庫稱據父老傳聞即連時金庫
北行千餘步石坡髙出女墻名萬紫山可以遠眺昔時松
栢成林後建寺扵嶺域墻迄北清水一池名蓮花泡亦宮
內一部山水也
小遼河
小遼河者即令瀋陽縣域南郊之渾河也古名小遼河源
出英額嶺西南西流八連河相傳清兵將馬糞置諸河中
河水皆渾明兵追至見馬糞浮扵河上數日不變疑為兵
禹必多遂生懼心不敢進而退去後人遂以渾河名之
龍村
福陵街原為龍鳳二堡今所存之陵街乃西村鳳堡之舊
址東村自廢為荒野後已湮沒無聞故人鮮有能道之者偶
聞父老言龍村之廢猶有一叚神話在〓據云清時和瑓為
相威重一特恨祖塋不善乃命方士觅牛眠地以為遷移之
計術士因與之有隙詭言博訪佳域莫過扵福陵左右冀
其以擅動皇陵得罪而處死也詎知瑓從之就龍村後而
將其祖骨帰葬𤇟是時台閣大員畏瑓如虎均各仗馬寒
蟬無敢啟奏及瑓势敗彈章交劾該村遂坐是被廢今則
蔓草荒烟狐狢寄跡平原一片徒增弔古者之感慨耳
鐵嶺
鐵嶺縣唐銀州地明設鉄嶺衛清設縣治而仍其衛名
故曰鉄嶺或曰因縣域北門裡迤南大街地土較底土貭堅
硬類似鐵雖車馬徃來不成深轍大雨而後該地亦不泥
濘故斯街名曰鉄嶺街斯為鉄嶺二字之所由来也特未
悉然乎否乎
萬佛洞
義縣北濱淩河淩河上游之北岸距縣城西北十五里許有
一巨大之山洞洞口內外大小青石突出上下直立究如人
形相傅古人以天然之妙調之以色塑之成像尊之為佛
崇之為聖數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尊因以得萬佛洞之名
也洞之上碑匾頽塌难以稽考惟有魏碑一方經土人保
存少風雨之劉蝕尚可供逰人之覌覽〓
鳥河
鳥河在松花江南岸為火車必經之小站河水泥滓混濁流
行急湍除河中幾隻風㠶暨岸上數家小販外别無長物相
傳光緒年間有土紳賈某貪暴異常民共苦之一日渡河溺
死撈屍無着次晨鳥飛蔽天日齊集河旁衆惑之徃視
見賈屍漂浮水上群鳥啄食幾盡方晤人之善悪終必有
報後站名之起亦因扵是云云
好大王碑 即夫餘王碑也據奉天東北雜誌影印原碑也
釋文記邹牟王世子儒留十七世孫國罡上廣開土境平
安好大王碑舉其全諡史家畧舉其諡曰廣開土土人稱為
好大王大讀為泰高勾麗之名王也葉鞠裳先生語石謂碑
在懷仁縣東三百九十里通溝石
釋文附記故碑在輯安城東十里東岡子彼時輯安或未設
治也某君謂距輯縣城東五里餘微有出八至碑之高葉氏
謂三大餘談鉄隍氏謂二丈餘寬六尺許某君謂两丈七尺
某與談說為近葉氏謂其文四面環刻同扵某君之說又記
碑字大如盌方嚴貭厚在篆楷之間顧刻石年月傳述
不一總之不離乎東晋者近是東晋安帝義照十年又碑
附近有數土丘蓬蒿厯乱一小丘頂已陷現曲折之罫式牧竪
常嬉戲其中疑為遂道或藏明器之所更有一大丘頂亦陷
意即大王殯宮碑文有遷就山陵立碑銘記勛績云云此誠
墓碑也迄今大王遺骨未審猶存地下否而地上豐碑屹然
大王之雄風究在碑為一塊石成土丘基址盡是條石該地乏
石必由遠處運來者其二程之鉅可想而知然此碑迄今已閲千
五百餘年實海東古刻之冠也
滿井
去賓縣西北七十里有村曰滿井商業聚集儼然成為鎮
市之雛形矣人某至此覺村名奇異詢諸鄉老言清兵
起義大軍過此舉炊治膳苦井中無水樊香拜祝仰天
乞憐移時井水漲滿用之不竭迄今水仍滿井無枯竭
之憂故村名滿井云云
大佛寺
義縣東街路北有古剎曰大佛寺計佛殿三進其工程
之大藝術之巧則以大雄殿為最優該殿高十餘丈
佔地基八十一方丈內塑金身佛像七尊均高與殿齊
佛之耳內能容一人佛之掌可生四人尚有餘地佛像之大
實為罕見惟建築早代不可攷相傳為唐時所建寺
內雖有元明清所立碑碣甚多但均載重修不知固始
建扵唐代否至殿中所凍寶鼎香籚但為巨石所造髙
大餘亦近時罕有之器據土人言殿中石碑昔日曾有座
夜間發光者(名曰石膽)後有外方異人竟將碑中之寳
以法術攝去碑遂無光現仍有餘跡在寺近視之並不
覺高惟四方來域者相距二十里之遥則先見此寺故人人
頗稱為奇異云云
薩爾滸碑樓
薩爾滸係滿語未識其義地属與京府治距撫順東
六十里考史載明神宗四十七年總兵杜松與清軍戰扵
薩爾滸谷口明軍覆沒杜松死之清遂長驅直取鎖陽
関(即撫順城)據土人云此役明兵號三十萬進圍吉林
崖(即漥渾沐村距薩爾滸西八里山势雄險前臨渾河僅
一石磴可通)清四貝勒率騎兵由古樓(村名距薩爾滸
東二十里)進攻馬尾繫栁條拂曉飛馳塵沙蔽天與築
界藩域(即鉄寳山)役夫合擊明兵聞風自相潰乱大敗
扵薩爾滸之渾河死者相枕藉水為之赤高宗東幸永
陵駐蹕薩爾滸乃在村南之山坡勒碑建樓詳載當年
战蹟(碑文冗長不及載)迄今碑樓巍峙而景物已非歐陽
永叔曰驀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遺事而遺老盡矣
撫今追昔慷慨係之矣
朝陽洞
法庫縣西南六十里有朝陽洞山在𤇟山脈連綿林木鬱茂
每值盛暑一望無際該洞在南山之南山即以是名〓洞口
粗若井探身下視昏不見掌人莫能測其深淺相傳與北
山之朝陽寺後殿相通(距三里許)昔居两蛇不時出入長凡
千尺鱗甲矻然守廟道士恆飼以飯彼此安居某日天
降大雪旁晚稍霽當晚道士對燈誦經卷終已夜半方
欲就寢忽聞叩門聲道士訝其非常詢以何人聞女子
聲答曰妾某村人適歸甯而返迷途至此特借宿𤇟道
士方欲再詰旋憶此處距道頗遠日間尚罕人至雪夜何
來婦女乎深山之內非鬼即魅非怪即妖想念及此不竟
毛髮竪立齒震震有聲伏床不敢動継聞女曰日暮
途窮天降大雪蹀躞山中靡所抵止望假一隙客身得
蔽風雪足矣道士不應女又曰嘗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
浮屠吾師何忍心哉道士仍不語女悽然曰果不容納則此去
非遇虎狼即遭凍巍夫惻隐之心人皆有之見死不救終日
修行何益哉道士聞言惻隱動念即下床持燈出開門望
但見雪色蒼茫何嘗有人影哉前雪深盈尺亦無足跡
道士大駭疾驅入室迴憶此必神人㸃化但我寔無邪心
〓邀洞監然自一往〓下遽去粗皮一層若雙靴𤇟道
士遂夏日亦不敢跣足矣今已没數十年而附近鄉老
莫不津津樂道或曰此女盖係是山之两蛇所化云云
張三墳
張家灣永發興後院有一張三墳寬丈五尺許高四尺
許永發興扵客嵗修理房子用土甚急將此墳完全
平復不出一月漸漸髙大恢復原狀其後無人敢動相傳
此墳為前清順治年間有一美少平姓張行三路過扵
此遇土匪綽號鎮連東者强行姦污張三自愧縊死扵此
遂掩埋𤇟因該地樹木森森土匪常居之然經官兵往
剿至此必㨗土匪無敢居此左近賴以平安故有張三墳
之名村人皆敬之也
栁塘校之樹庭
本溪西五里有桞塘𤇟相傅有一小溪夾岸植栁故名有三官
廟在其左民國初改廟宇為學校宰募毀像者相傳是
廟靈應人皆纏足不前有高坊者嗜金悍然徃率工人〓
像出棄扵途且毀且詈事畢竟以賑病卒是院有樹九以中
庭之榆為最大可合抱校長某氏悪其害徑將伐之夜夢
九大爬物如龍者環泣氏以直性故必欲削平木忽噴血不
絶氏因之中止故至今猶在即今第一小學校處也
老把頭碑
安圖縣在長白山之北山深林密人跡罕至據鄉老言當
未開闢時有一人獨逰山林各處探視嗣因清心寡慾修煉
成神坐顧山林有求必應凡入山打獵或砍木採為者均祈
祷之現在東邊居民稱之曰老把頭多立廟奉祀者近
忽在松花江上游之二道白河岸發現石碑一考查字跡
係中指血書雖經數十早而字跡尚可辦認其文曰(家
住菜陽本姓孫隔江渡海來拕參三天吃個拉拉蛄你看寒
心不寒心親戚朋友來我我縷順古河往上尋)
花欄山
撫順縣磚台子之花欄山因山嶺有花欄故名𤇟山势雄
偉聳入雲表絶頂則落英繽紛〓芳草鮮美周圍石墻
傍有漁池相傳當年花草之盛遠過今日池中有金魚
數尾入夜則有絲竹之聲及少女喜笑之音傳者謂仙女飲扵
園浴扵池也嗣因不潔之婦女徃逰以致仙女去而金魚亡花
草亦扵是凋零矣雖事属荒唐而村中婦儒猶相傳說遂
誌之如此
孟姜祠
去中前所西二十五里許望夫山之麓有孟姜祠在〓前後
有殿二楹巍峨宏壯四圍皆石垣為千年前之建築物幾
經後人修補迄今未稍傾頹所謂孟姜者秦貞婦許氏
也孟姜是其謚號善婦道聲聞閭里時值秦始皇大興
土木修長域防胡人夫被徵役十餘年未帰因劳而亡孟
姜聞耗跋涉徃觅夫骸〓弱女流舉目無親畫夜危
坐城下泣號此致長城崩頹獻露夫骸始皇聞而異之
厚葬其夫欲納為妃孟姜觸石而死始皇憐其賢淑隆
葬其尸並建祠祀之今祠內之碑有宋相文天祥賛揚句
雖被風雨剝蝕而字跡可辦者則有秦皇安在哉萬里長
城築怨姜女末亡千秋片石銘嗣前有望夫石相為孟姜
之墓然近已為壊無復形蹟可攷亦难確指其實云云
鮑姑墳
復縣城外東南隅永豐塔下有鮑女史蘭田之墓在〓
相傳女史觧畫能詩清復州牧鮑近光女姪也因從母
索債跋涉千里及至復謁乃叔竟以事拂意鬱鬱以
卒今碣石尚在墳墓累然惜與鲍牧妄趙氏同葬𤇟
時人有弔之以詩者記事較詳故錄出之武昌黃鶴下江
樓兒女年年怨首邱叔不分金空說鮑台能避債不師周
(飽牧幕友周某曾保此債)縣燈古佛慈相照倚塔孤
鈴語未休知否桐鄉今已葬魂兮也作異鄉遊(鮑牧時已
葬辰州)等邊高塚瘞蘭田碣石分明字跡全絶代詩
名猶在耳當時簿命属誰憐荒山夜月悲孤鹤古柏秋
風泣杜鵑最是黄昏淒切處落花衰草銷寒烟淒然草
色伴孤魂湘水家山隔暮雲女兒每逢寒食節踏青
偏到飽始墳云云
天窗
本溪縣北四里有青石山溝深入重許有玄真覌臨其東
循覌登山至山腰有若室者入其門仿彿若有光仰
視之則石崖為盖中有小隙即所謂天窗是也
筆架山
筆架山以狀如筆架故名山有二曰大筆架山曰小筆架山
均在錦縣西南六十里渤海中據盛京通誌載小筆架
山峙海中潮至時四面皆水潮退見天橋濶三大長三里
許可通車馬山上有長元寺正面有一泉味甘山南有洞
大筆架山天橋濶八大長四里許為昔人避兵處上有朝陽
寺多颶風瓦房輒飄去今存空塔又按清太宗崇德五
年秋明總兵率兵犯清前鋒汎地清兵追擊手獲筆架山
積栗十二堆是當特曾為明後防糧秣重地也又錦縣八景
中有筆峯揷海一名即指此處誠以風平浪靜目窮千
里突有双峯直立翠影浮扵水表帆墻泊扵山陬使汪洋
大海不至平法無奇也
魏碑
魏碑者魏太和石窟記断碑也現影印扵奉天東北雜誌內
此碑在距義縣十五里之萬佛堂前萌蘆島總辦周仰
菴得之中東路董事袁潔珊首倡拓之前奉天教育廳
長謝寅蒼跋之跋敘碑之建立在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四
月為牧竪毀卧翳荒厓民國十早周仰菴先生遊其地
披荊得之字體奇悍俊偉如金精百錬為唐以後北海
所胚胎城北碑最佳者洵関東環寳也查此碑之建立
以至發現已一千四百二十五年扵今又四年矣豈瑰器異物必
待其人而出歟抑精光所鬱積久必宣歟又碑記营州刺
史元景上爲云云按营州跨有義縣元景盖魏宗室奉勅
監制也又據綱鑑載文帝孫照平間胡太后作石窟寺
扵伊闕口伊闕口在今河南洛陽縣南魏臣李崇諌罷
其鎸琢此則另一石窟也獨此殘缺之石刻猶存拓跋氏之
文物確有可傳價值惟碑與萬佛堂究在義縣何方字
形之大小断石之面積均不得其詳該邑學人當必有能言之者
劉烈女墳
昔清初遼城有四妲者家世不詳嫂某氏與牛七通且謀
及四妲旋為四妲悉懼甚恐為暴力污致玷名節遂懷
刃畢命無何太尹即祈雨請乩降詩云此恨無時了
孤魂故卿寸心如鉄石一死為綱常白久鋒何避黄
泉土尚香寒荒塚畔青草对斜陽太尹異而詰之扵
衆有白其事者捕滛賊論抵〓乃雪惟降乩鳴寃奏聞
扵上荷錫樹坊修塚以旌節烈坊聯云寸心金石摩霄
漢一節冰霜尚碧天坊在西門裡路北塚在西則外洛南
圍墻數十尺塚前石碑三二記鳴〓之原委一為縣長祈
雨立也聞烈女生前未讀書隻字不識死後降亂吟詩
殆仙與呈徵靈魂不散精誠所至矯風警作者也
界藩山
界蕃山一名鉄寶山距村東北二里(城子後村)距撫順縣
東六十里原属興京府治山勢崇峻高數百仞两水夾流(南為
蘇子河北為渾河西流重两水合流總稱渾河)天然形势
清太祖努爾哈赤由赫國阿拉(即興京)遷居山上築域
設壘距高臨下天命四年春與明將杜松大战扵薩爾
滸谷口明軍覆沒杜松陣死遂取撫順下蕃陽其战蹟
有薩爾滸碑樓可稽山之正面縣崖壁立不可攀登
山巓群峯岐嶷堅如玉削銳如筍立龍盤虎踞氣象
萬千西巓有不棚一分上下層可客百人又西有石洞二
俗名四方洞口方約四尺深不可測東巓山热斬平為
大祖所居地墻址存而某权青匪今人豔美惟俗
傳飲其水悲韮則行該故以無改取之者铁寶山
村昔年在上下拾得銅砲一尊形雖粗笨亦一古物也
罕王殿
錦縣南三里許有名南山者翳巫閭山之南端也明清数
战扵斯明將孫承宗自刎洪承畴降清皆扵此山之下山
既為明清战塲故遺有战蹟甚多其著者為罕王殿(
俗名也)今雖磚頹瓦觧而粗棟巨柱猶有存者傳言多爾
袞攻錦州未下時紥营山上一日親自練炮謂衆將曰吾
如能射墜域內塔上之帽則城內人心必驚乱乗势攻之必
下果如其言域遂破(塔至今無帽此一証也)及大功告成
遂建斯殿以志不忘
月牙山
本溪縣西有山如勾形者月牙山也山㘭多青石經煤鉄公司
購買內有張氏墓地後經工人開鑿內有石龜二石鷄一皆
光耀林木煥然如新據聞由日人購去運回東京博物院陳
列云云
高三台山
高三台山距彰武西二十里脈起西北蜿蜒南来至新開河(即
桞河上游)之西而止長可數里高可百丈河之東有蜘蛛山
此山遙遥相峙土人謂此山似龍數百年前蜘蛛山幾為所
吞嗣後滿清建台扵其上遂行中止故名此山曰高三台山山
之巓台之前峭壁聳立四週圍合獨缺其南一面僧人建
寺其中真有所謂洞天福地𤇟自其缺而入內則石壁如砌
西隅有大樹一株破壁而出圍可拱抱葉圓如槐皮皴如松
春開白花又類桃李然不結實枝際恒流白汁可以醫疾
人鮮有能識之者山之中他如白龍廟仙人洞等勝蹟層見
叠出不可勝數亦彰邑之一大覌也
老母猪山
黑山縣東北九十華里有鎮曰新立屯鎮西有山曰老母猪
山山之形如猪旁有石磖十餘大小不等圍拱是山遥望之宛
然一母猪仔出逰〓据卿老云先特此山夜間曾變一母猪後
隨小猪十餘隻山之左右禾苗有被踐食者嗣被人窺見遂
傳述遐邇是時有蠻人聞知自遠而来夜半用術將寳攝
去後山遂不復變猪形而動臨近禾苗亦無被踐食者矣
故命名為老母猪山云云
老姥洞
安奉綫橋頭之東有洞名老姥者深不可知有水自洞上
下流遮盖洞口自遠視之若不知有洞𤇟從仄徑達洞口洞
髙而濶其中風聲鳴鳴洞邊有老姥神像一尊迷信之人
前徃焚香者絡繹不絶據父老云唐薛仁貴與盖蘇文
战敗而至此老姥顕聖賜神箭三枝仁貴返战大敗之今說
部所謂觀音賜箭者殆即此事也歟
龍潭山
龍潭山位扵岫巖縣西六十里岡陵起伏蜿蜒如龍山下有
潭形圓如仰釜週圍數十丈深不可測因名曰龍潭山潭
水流出成河曰龍潭河南流九十里入海山南之溝曰龍潭
〓溝中之堡曰龍潭堡(亦名姜家堡)據云潭中有龍藏
伏每當霪雨之際出現空中土人築廟祀之天旱求雨每求必
應至今香大猶盛山之東西麗有墩台(即烽火台)遺蹟在
𤇟相傳高麗大將盖蘇文在此立寨屯兵依山憑險建築
墽台(每五里築墩台一個)直接連到鳳凰山大战唐將薛礼
扵山下台上備有狼糞(因狼糞之烟直起而高)有警將
將狼烟燃着烟起即知敵來山中能客兵禹數千萬為天
一大战塲台寨距龍潭堡里許將表而誌之
遼濱塔
新民縣北四十里有一塔屹然峙立上出重霄中塑神像
八尊鄉人咸敬畏之相傳是塔建扵唐代其根殘壞剝
蝕已有傾圯之虞若不加以修茸古蹟失矣該塔因居
連河之濱故稱為遼濱塔云云
鐵樹
復縣西三十里許之西屏山上有白菓樹二株相傳唐朝
平遼王薛仁貴征高麗時曾繫禹扵樹下以劍叩樹
其音錚錚然如金鉄聲遂命名曰鉄樹後山中寺內僧
入夜夢有金銀藏扵樹下乃伐之並無金銀今尚有樹存
在耳云云
鎮國將軍墓
興城縣西之護城河畔有顧國將軍祖大壽之古墓面積
約佔四畝餘週圍大樹參天磚壁完固復有琥珀玉所鎸
製之棹櫈鑪燈及牌坊等石貭品陳列滿前中有石碑
一座字跡可辦其文曰順治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皇帝遣永平
府知府羅廷璵諭祭故精奇尼哈番品級祖大壽之靈
曰惟爾持身敬慎秉性老成方且蒙優忽𤇟告殞爱頒
祭葬畢用表哀悰永奠佳域靈其來享嵗次已亥三月
吉日立等字樣誌之以供稽古者之叅考也
八王寺 (原名大法寺)
瀋陽縣北関八王寺基址廣濶殿宇巍峩畫棟彫楔窮極
壯麗或謂其光係清英親王家祠原名大法寺八王寺之稱
不知緣何而起習俗相傳轉不知有大法寺之名矣寺內佛龕
櫛比殿閣参差偶象甚巨所祀有千手千眼諸佛及魔家四
將山門內哼哈二將氣象威猛狀㹸猙獰像大高仰首望之
始見其面庭柱皆良材圍可合抱敷以朱塗以漆堅厚無比年
久漆頹縐叠下垂兒童刳取之入手綿軟呼為八王泥用做
諸玩具經久不裂寺內古蹟甚多頗有保存之價值惜年久
遺忘不復二記憶甲辰日俄之战毀扵兵燹古蹟蕩然識者
惜之今僅存半壁及露天銅佛一尊而已壬戍嵗此佛猶見之
今不知尚存否寺前有井不甚深而水清冽以之烹茶尤斍
甘芳為省城諸泉之冠廟內產一葯名血見愁專治吐血廟外無之
按八王寺井水為奉省第一清乾嘉時嘗以進御故其價頗
昂間有以贋品出售者以圖高價市入不察每為所欺騐
水之法汲此水與他水以秤權之則此水較他水為輕屢試
不爽然利之所在人爭趨之以假混真事所恒有近今無
論大小茶肆煮茗饗客無不稱為八王寺泉水茲因述
該寺之名勝故聯想及之
落星石
鉄嶺縣西八十里(遼河北岸)有朱家堡山上舊有関廟
當門一石高二尺有奇作八稜形每面約八九寸下貼地上面
平如砥中有盌大四石理細腻有赤紋距十步外蹲視之
各面皆隠隠有径寸字似佛經文天隂可辦晴則無所覩以
手摩挲則〓礫無比據鄉中耆舊言此廟建自清初
有康熙某年匾額不知石從何處飛來正衝山門中間夜
嘗放大照廟堂神像鬚眉厯厯可數村中婦孺無知每
經廟前過徃徃坐石小憇石被穢濁所污而光從此不復作矣言
之若甚惋惜者然而落星石之石傳之已厯幾百年矣
五色井
興城縣西六十里之古域子屯週圍舊有土壘據該處父老云
係唐王征東時駐兵之所或云高麗舊域其中有古井一眼傳說
當年井水能作五色染料故云五色井遠近人民携帶綾紗
細縀及布疋紙類赴井取水以作染汁者途為之塞久之人益
擁擠嘗有鬪毆情事村民恐醸事端遂將井口用片石遮
盖上修九聖祠一所迄今祠字猶存祠之墻下井石尚堪
辦認惟不知井水究如何耳
小黑虎山
雙山縣境內有大小黑虎山𤇟大者在城東二十童小者在域北
二十里前數十年間有蒙民張某驅車赴遠源買鍋路經山路
遠見城郭現扵目前近視之域垣竪固街市嚴整肆市殷
盛居民稠密張大疑之自知明係山麓何以忽變域市呆立良
久乃欲盡覘其異復前行數武見其中徃來種作絡繹如織
旋赴商號購鍋見商人異常和氣價值亦甚低廉連相
數十鍋一無所可遂移步而出此時日將停午擬再赴他家
轉瞬間而城郭肆市忽然〓有細視之果在山麓張乃
回行數武見數鍋堆積地上即將此鍋載至家中向同村人
述及此事鄉人皆稱之為頭山云山北有蒙屯曰邊達营子
距山可一里當雙山未闢之先概係蒙民居住距村二里許之
東南崗下有一水泉泉水冬夏長流異常温暖取而浴之
可療皮膚病水由泉出而北流注扵泡中邊達营子蒙
户三十家均係殷實豪富而所養牛馬不下四五千隻
而滋生繁盛毫無病疾惟牛馬起泉下飲水因淤泥
過深往徃〓住强壯者尚可逃去老弱者常被〓死每年
被傷甚多全村憂之莫能塞泉之流又村後有土崗年年
向東泡增長蒙人以為不祥亦不能遏其長查蒙人慣例每
年湏誦經以除不祥某年又請喇嘛誦經並請喇嘛設法
喇嘛令其在土崗之東頭建一方八尺之廟以顧之泉眼流水
買鍋以扣之蒙人即如法佈置臨近街市鍋已買罄方始扣
自此之後崗亦不長泉亦不流扵是以為患已盡平窒石均
去詎料不數年間牛馬多有病者且病而即死每年死者
約三二百頭蒙人始悟修廟及寨泉之非扵是將廟折除至
今尚存有大堆石頭可証及我所扣之泉眼則不可復得矣
自此蒙民漸貧牲畜亦無前此之多矣此事臨近蒙民言
之鑿鑿即移來之漢民亦多有知之者有云此屯致貧
之由實基扵此又是屯東頭之水泡距屯約重距山約三里
周圍面積可二十里每值冬令泡水結冰及至尺許泡中突
然發聲如爆竹冰及破裂頃刻到頭視之大塊者方七八尺
小者亦二三尺隆然高起直立如壁高可及丈或由西而東或
由南而北每年必有數行高起詢之土人或云泡內有獨角龍
用角觸起〓每當夏季陰雨之際吼聲甚大可達數里
臨近村屯無不聞之均云獨角龍鳴𤇟但亦無人見獨角龍
何似也
黑龍宮古洞
同賓黑龍宮鎮之南十里許屹然孤峙石勢巉巖者三冠
磖山也嘗有三蛇出沒其間體巨如黑龍故鎮及山咸以此
名也由山之左側轉赴山陽扵草木芊綿中得石階數級
拾級而上約數仞至一洞門形如甕口曲身而八則豁然開
朗恍若別有洞天石塌石竈石桌凳均可應用或樣古
樸疑係天工造成有瑓姓道士潛修其中技善馴蛇邑有
宋肖風者落拓士也人皆以窮宋呼之年近耳順與阿
芙蓉結不觧緣每出必密携烟具行民國三年夏道
經山下適天大雨趨洞向道者假宿初不應懇求之道者
曰宿則宿矣惟徒輩粗蠻脫有驚擾勿怪也宋聞言欲
去奈天晚遂止𤇟夜闌未能成寐出煙具正與阿芙蓉相
暱有風淅淅自洞門吹入細聼之又似呼吸聲執築徃覌見
一巨蛇長丈餘引無數小蛇蟠伏門首目烱烱視宋宋驚極而
仆道者聞聲趨至謂蛇曰勿擾客可連暫避蛇始相率而去
詰朝引宋至洞左右石隙覌之則蠕蠕蠢動者不下數百支
道者二以手撫弄之則蛇現依依狀似深表其孺慕之帎者
宋駭歎而返遂詳述其事如此也
知识出处
《東北遺闻》
本书八卷,列举了多个东北地区著名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或地名,包括山脉、湖泊、寺庙、古洞、名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天橋厰
相关专题
右屯衛
相关专题
王格石
相关专题
千山摩崖
相关专题
燕窩溝之雙燕
相关专题
龍眼井
相关专题
偃牛
相关专题
星星屯
相关专题
挹婁故趾
相关专题
野老鶴灘
相关专题
故宮遺址
相关专题
黑牛
相关专题
晒馬屜
相关专题
五國城
相关专题
雙域神樹
相关专题
平山子
相关专题
金域遺址
相关专题
狗兒湯
相关专题
駱駝嶺
相关专题
龍村
相关专题
鐵嶺
相关专题
萬佛洞
相关专题
滿井
相关专题
朝陽洞
相关专题
栁塘校之樹庭
相关专题
天窗
相关专题
老姥洞
相关专题
鐵樹
相关专题
落星石
相关专题
五色井
相关专题
黑龍宮古洞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北鎮雙塔
相关作品
莫駙馬墓
相关作品
雙泉寺
相关作品
礁石廟
相关作品
忽必烈塔
相关作品
管飯寺
相关作品
劉四妲墳
相关作品
斷魂橋
相关作品
卧見雙塔
相关作品
仙水橋
相关作品
堂子廟
相关作品
夫餘王碑
相关作品
連王宮殿
相关作品
好大王碑
相关作品
大佛寺
相关作品
薩爾滸碑樓
相关作品
張三墳
相关作品
老把頭碑
相关作品
孟姜祠
相关作品
鮑姑墳
相关作品
魏碑
相关作品
劉烈女墳
相关作品
罕王殿
相关作品
連濱塔
相关作品
鎮國將軍墓
相关作品
八王寺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王八盖山
相关实物
小梁山
相关实物
猴石山
相关实物
栁河
相关实物
八寳湖
相关实物
貓耳山
相关实物
太子河
相关实物
三通河
相关实物
旺清河
相关实物
城山
相关实物
連雲島
相关实物
渾河
相关实物
塔山
相关实物
卧龍山
相关实物
小黑山
相关实物
鐵臂山
相关实物
劍川江
相关实物
茨山
相关实物
鞍山
相关实物
小遼河
相关实物
鳥河
相关实物
花欄山
相关实物
筆架山
相关实物
界藩山
相关实物
月牙山
相关实物
高三台山
相关实物
老母猪山
相关实物
龍潭山
相关实物
小黑虎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