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图书馆
沈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沈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鄉土歷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遼陽鄉土志》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0369
颗粒名称:
鄉土歷史志
分类号:
K923.1
页数:
92
页码:
三-四十八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辽阳州设置沿革、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等内容。
关键词:
辽阳州
沿革
政绩
内容
設置沿革
自秦於遼河東地設遼東郡西漢因之設遼陽縣屬遼陽
郡治東漢改屬元菟郡復置襄平縣晉省元莬入襄平厥
後棄於外徼漢晉所置漸以湮廢
與遼所建在廣寗者不同 尋徙爲安東都護府治遼以遼東故
城爲東京復設遼陽縣縣倚東梁河 即太子河 金因之元立行
省改稱遼陽路附倚郭縣以鶴野縣巡警院入焉有明置
都司城
國朝順治十年因明之舊城設遼陽府轄附郭遼陽縣十四
年移府於
盛京爲奉天府遼陽縣仍舊康熙三年升爲州古今之建設
不同要以地處繁衝爲歷代所極意經營者也然前代以
此爲邊徼又屢經攺革故蹟不盡可尋今城東上下平州
卽後漢平州牧公孫度所領地魏克公孫淵遂置平州晉
因而未攺安平卽晉安平縣隸遼東郡巖州城即高麗白
巖城唐太宗拔之以爲巖州遼改巖州白岩軍金初攺屬
東京之石城興定三年以石城縣之靈巖寺爲岩州又置
岩州倚郭縣曰東安今石城山上石壘猶存惟漢居就縣
唐渤海鷄山縣即遼鶴野縣元併入遼陽地也据明志云
在城西八十里漢新昌縣經慕容皝徙入襄平遼置衍州
云在今州成南又置湯
東京西北一百里則皆空存其名而舊址不可考矣
附遼陽沿革表
秦秦漢魏晉後魏唐遼金元明
遼東遼東遼東遼東安東都東京遼東京遼遼陽路定遼中
郡郡郡郡驪齊隋護府陽府陽路至元六年左右前
秦以前 時同初置於太祖平渤置東京繼後五衛
屬靑州 平壤上海葺遼東管府二十洪武中置
惟虞時 元三年故城爲東五年攺路並爲遼東
屬營州 徙遼東平郡尋升爲遼陽等都司治又
故城儀爲遼陽府處行中書省有東寗衛
鳳二年號南京後治省轄七路自在州皆
徙新城攺爲東一府十二治焉
開元初京領遼州十縣路
又徙廢陽仙鄕領遼陽一
九縣置縣蓋懿二
府州
瀼平細瀼平縣瀼平縣遼陽縣遼陽縣 遼陽縣廢
治郡治兼國治府 治 路治
置東夷
校尉治
此
居就縣居就縣鶴野縣鶴野縣省
前漢屬復置屬屬遼陽
遼東郡遼東國府
治後漢
省 衍州安宜豐縣省
廣軍州廢縣仍
遼陽縣遼陽縣省 治宜豐縣 屬遼陽府
前漢屬 屬遼陽州
遼東郡 巖州白省
後漢屬 岩事
元菟郡 治白巖縣 石城懸
屬瀋州攺置屬遼
陽府興定
三年復置
巖州尋省
興遼縣
屬遼陽府
湯州省
屬東京道
政績錄
遼金以前遼境屬郡國府治又間夷於高麗故牧守之政
績闕焉遼金起自北土遼陽置爲東京豐沛南陽之臣有
所藉而易顯明置五衛設重兵官閒有著者時勢使然也
國朝易衛所置守令壹以民政爲要素官此地者但奉職循
理除弊興利已所居樂所去思矣固不必赫赫之功云
祭彤 字次丹東漢建武間任遼東太守鮮卑宼遼東彤
披甲陷陣追出塞滿離高句驪之屬絡繹欵附鮮卑烏桓
濊貊倭韓並入貢自是悉罷緣邊兵在遼幾二十年衣無
兼副及卒鮮卑等每入朝過其墓必號泣乃去遼人爲之
立祠以祀之
馬續 字季則博觀羣籍善九章算術東漢永和元年遷
度遼將軍典邊日久深曉兵要以恩信招降萬三千口
母邱儉 字仲恭聞喜人魏靑龍初加度遼將軍率軍至
襄平屯遼隊 今海城境內 人爭降附從討公孫淵定遼東以功
封安邑侯
蕭孝穆 遼太平九年爲都統討平大延琳於東京授東
京留守治遼陽爲政寬簡撫納流徒民甚安之
耶律布庫 原作耶律蒲古 字惕隱太平五年遷東京統軍使涖政
服大延琳叛以書結保州夏行美執其人送
布庫布庫入據保州延琳氣沮東京以平
王棠 涿州新城人鄕貢禮部皆第一累遷東京戸部使
遼太康二年遼東饑民多死請賑卹從之
李晏 字致美澤州人皇統六年進士任遼陽推官有政
績歷遷御史中丞初遼主撥戸民俾輸稅於錦州龍宮寺
歲久以爲奴晏乃具奏在律僧不殺生况殺人乎遼以良
民爲二稅此不可法今幸遇聖明乞盡釋爲良世宗納其
言獲免者六百餘人
伊喇富森 原木移喇福僧 金崇慶元年充遼東宣撫副使歲大
饑出沿海倉粟先賑而後奏之優詔奬諭
王伯勝 文安人爲遼陽行省平章政事歲大旱伯勝齋
戒以禱即雨人謂之平章雨元延祐二年召爲大都留守
遼民乞留不報泣涕而去卒諡忠敏
洪俊奇 至元二十六年乃顏叛從駕親征有功授遼陽
等處行省右丞以疾辭叛王哈丹等竄入高麗遼陽騷動
特起俊奇鎭遼左許便宜行事弟君祥大德五年任遼陽
行省右丞奏請增巡兵設儒學歷行省平章政事君祥子
萬以戰功授龍虎衛上將軍遼陽行省右丞
多爾濟 原本朶兒只 穆呼哩六世孫事母至孝喜讀書不屑事
章句於忠君愛民之事深爲究心文宗二年襲位之國遼
陽順帝至元四年穆呼哩五世孫乃蠻台以賂得爲國王
乃除多爾濟爲遼陽行省左丞以安靖爲治民用不擾至
正七年拜右丞復爲遼陽國王
王結 字儀伯定興人性敏悟從董朴受經深於性命之
學元泰定中拜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遼東大水請發粟數
萬石賑之晚邃於易著易說一卷諡文忠
多爾濟巴勒 原本朶兒直班 穆呼哩七世孫至正中出爲遼陽行
省平章至官問民疾苦知鄕民負販入城貴室强買之僅
給半値又其俗編柳爲斗大小不一市儈得以高下其手
即飭厲防禁齊稱量諸物畢集而價自平嘗采前賢遺言
爲書以進賜名治源通訓藏之宣文閣
唐仁祖輝和爾人 原本畏兀人 至元中遼陽饑奉旨往賑同
事者欲如戸籍口數大小給之仁祖曰昔籍小口今已大
矣吾知爲國卹民耳皆給以大口數
李之英 字允達甞從曹元用受易從吳澄受尙書春秋
從陳繹魯受詩禮河圖而就正於虞集泰定三年爲遼左
學正士庶宗之
趙洙爲遼陽儒學提舉至正十五年紅巾賊關先生等
陷城洙與妻許氏避資善寺賊至不屈與妻同被殺寺僧
收其屍合葬之
方嵩 張良佐 舊隸遼陽平章劉益部下益降明爲故
元平章洪保所殺明太祖以吳立與嵩良佐俱爲指揮守
蓋州後調東寗衛皆有勞績
馬雲 葉旺 明洪武四年由東萊渡海招降元將葉廷
秀等進至遼陽繕城郭修兵備一方遂安
周鶚 懷遠人調定遼右衛馬雲葉旺聞其勇致之幕下
有攻伐必委任之屢著戰功
徐便 便黃岡人嗜學有武畧以精兵從葉旺陞遼東都指
揮僉事
徐玉 德平人由金吾衛千戸任定遼左衛僉事守禦遼徐玉
陽有軍功
施聚 通州人充副總兵守遼東累功封懷柔伯
曹義 儀眞人永樂間守遼東開擴邊疆累功封豐潤伯
世襲
巫凱 句容人幼頴異七歲賦牡丹詩十九歲代父百戶
職陞遼東都指揮使
王眞 盱眙人由千戸累功陞都指揮使管遼東都司事
素著勞績卒賜祭葬
王祥 固始人掌遼東都司事恤下興學頗著善政
王翱 字九臯鹽山人永樂進士正統七年提督遼東軍
務許便宜行事在任九年經畧屯堡簡閲行伍振貧卹寡
軍民便焉
程信 休寗人壬戍進士歷遼左參政巡撫遼東造戰車
儲芻粟稽侵漁察奸細號令一新
李秉 字執中曹州人正統進士景泰初提督遼東軍務
節用愛民恩威並濟識拔將才邊境以安
馬文升 河南人舉進士巡撫遼東士皆鼓掌喧舞文升
再度遼頗多惠政故東人思之
王崇之 强珍 先後巡按遼東皆有安邊政績以忤權
閹汪直崇之被謫珍除籍戍鐵嶺
滕昭 汝陽人成化初撫遼東完城繕兵加意學校廣詢
民瘼痛革奸貪還闕之日遼民攀轅泣留
王嵩 汲縣人成化間由進士巡按遼東舉行朱文公家
禮喪禁佛事遂至成俗云
李善 隴州人成化進士巡按遼東時太監韋朗侵漁兵
餉縱左右奪人事孥聞善至遂屏息論劾都督王锴孫貴
罷去豪右歛迹
劉成德 蒲州人辛未進士按遼東時修舉廢墜奏開儒
學貢置雅樂射禮親書聖賢牌位重修學宮政績甚著
李貢 字惟正蕪湖人成化進士巡遼東先是貢曾分巡
遼有惠政至是民歡迎之總兵毛倫挾劉瑾勢暴橫不法
貢裁抑之瑾嗾言官誣以他事罰米五百石勒令致仕貢
喜曰今日皇甫規得與黨人矣
劉大謨 儀封人由進士巡按遼東時鎭守太監貪殘無
厭大謨 收其左右繩以法遂被誣逮獄士民自遼陽抵山
海哭留遮道不絕謫隆德典史
許進 字季升靈寶人成化進士分巡遼東風裁懍然中
貴屏息尋巡撫大同身係天下安危善類賴之
張貫 蠡縣人成化進士陞按察以忤劉瑾謫官旋起復
由副都御史巡撫遼東謹烽燧明斥堠兵馬芻糧城隍墪
堡率有成效卒於官
韓斌 憲宗朝協鎭遼東展陽明臺水閘嶺諸屯堡復請
於淸河地方設立城堡置備官兵建鴉鶻關以限內外嘉
靖間爲之建祠額曰褒功 在城南三里莊今圯
翟敬 猗氏人宏治進士屢遷遼陽行太僕寺少卿廉淸
勤愼歸囊無餘資惟襆被而已
韓璒 高陽人宏治進士分巡遼東時妖人李眞作亂璒
捕誅之邊境以安
馬中錫 字天祿故城縣人武宗時巡遼東召還後朝廷
遣使覈遼東芻糧使承劉瑾意謂腐損過多歸咎中錫械
繫遼東責償東人咸願代輸中錫固辭鬻產稱貸償之著
有東田文集東田漫稿十四卷行於世
張文明 陽曲人正德時巡按遼東政尙大體寬恤小民
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許逵 固始人正德三年進士巡遼海東寗道禮賢愛民
聽獄詳明後陞江南按察死於宸濠之變𬢶忠烈
王宗彝束鹿人由進士官戸部郎督理遼東糧儲屯種
盡心緯畫勘斛斗愼出納官民两便府藏充實
許宗魯 咸寗人正德中進士巡撫遼東歸民地之占於
軍者遼人賴之
周期盛 西寗人癸丑進士嘉靖時按遼東是年暑雨淹
禾軍民飢甚亟開倉賑給不足復索之庫得贖金併可貸
者萬餘两訪素有積貯者俾出穀平糶又上疏求賑得發
帑金全活無算
曾銑 江都人嘉靖己丑進士巡按遼東乙未春巡撫都
御史呂經北巡至自開原如遼陽行政過激拂士卒心三
月據城叛時銑按部至復州聞變亟旋四月入城開諭禍
福以安之呂經歸叛卒門焉銑乃杖數人以徇啓門出是
月廣寗撫順兵亦變銑各出檄陰圖渠魁陽示撫安上狀
其事七月行射禮衆畢至忽出袖中姓名分令官卒授以
意逾時縛八人至明日撫順擒七人殺廣寗賊首十二人
不假兵革三城肅淸遼人建祠祀之後以倡復河套爲嚴
嵩所害𬢶襄愍
張鏊 字濟川嘉靖進士生平淸苦始終如一任遼東苑
馬卿比去遼人爲立生祠
王本固 字子民邢臺人嘉靖進士遼左饑奉命賑濟嚴
嵩欲中傷之給米六萬石以騾車運意謂緩不及事將罪
之也本固奏一半折銀濟遼陽遠地一半本色濟廣寗近
地凡再閲月而蕆事遼左安焉
趙孔昭 字子潛邢臺人爲監察御史出按遼東時遼將
李錡不法倚仇鸞恣橫人莫敢言孔昭毅然劾之
馮顗 高平人嘉靖舉人任遼陽僉事淸操卓行世所罕
見歷任止擕一僕而已
張學顏 字子愚肥鄕人由進士撫遼八年陳戰守機宜
十策後居父母喪廬墓盡禮史稱其有白雀來巢之異云
楊行中 字惟愼通州人嘉靖時按遼東呂經激遼陽兵
變兵部請勦行中疏請榜示諸城令其相捕贖罪上嘉納
之事得寢
麻貴 大同右衛人萬暦二十五年任備倭總兵數有功
進右都督子世蔭三十八年鎭遼東明年沿邊有蒙古以
三萬騎入掠穆家堡貴禦之敗去夏貴引病乞休詔乘傳
歸貴果毅驍捷善用兵一時稱爲良將
李植 字汝培大同人萬暦二十六年巡撫遼東墾土積
粟得田四萬餘畝歲獲糧萬石戸部推其法於九邊
劉江 宋應昌 萬世德 永樂中江鎭遼東巡視諸島
相地形勢請於金州之望海堝築堡防海卒敗日本兵使
不敢犯邊萬暦壬辰日本關白舉三十六島之衆突入朝
鮮詔應昌經畧薊遼防海備倭明年敗之平壤威寗時倭
侵朝鮮世德以邊才進職巡撫經理朝鮮命董一元等統
精兵敗日本於釜山捷聞特命總督薊遼在任惟以息事
安民寬大簡靜爲務以疾卒於官
李化龍 字于田長垣人萬暦進士鎭遼有功陞兵部尙
書請撤稅監高淮遼人德之卒𬢶襄毅專祠致祭
劉英 崇明人性孝友管遼東都司事歷任旣久廉能益
著年老乞休遼人攀轅留之
王樸 沁州人歲貢孝友持躬著書立節官遼東都司敎
授士人化之
熊廷弼 字飛百江夏人萬歷二十五年鄕薦第一明年
成進士累陞御史三十六年巡按遼東巡撫趙楫總兵李
成梁棄寬奠新疆徙民內地已論功賞廷弼劾之又以遼
多曠土請行屯田於邊邊將好挑邊釁力陳守禦策有十
五利奏行之在遼數年杜餽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
息風紀大振因與御史荊養喬相奏訐投劾去嗣楊鎬喪
師起廷弼代鎬經畧遼東未出京開原失上言請連備芻
糧器械等母掣肘得允賜尙方劍甫出闕鐵瀋全失遼陽
洶洶疾馳至則斬逃將祭死士造戰車置火器濬濠繕城
令嚴法行數月守備大固姚宗文劉國縉因事怨廷弼及
御史顧慥馮三元先後劾之廷議乃以袁應泰代經畧
張尙賢 遼東人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遼陽府時地方新設民多招徠尙賢拊
循有道一二年間遂致殷富去任後民爲建祠於州西甕
城內歲時祭之
范時崇 忠貞公承模之子瀋陽人康熙二十三年任知
州寛簡愛民凡徵收錢糧並無火耗時議撥民屯田民多
遷徙時崇以本境地屯種有餘請不他徙以故遼民得安
生業陞福建按察浙閩總督有惠政閩人思之從祀道山
忠貞公祠
劉貞 順天大城人康熙二十六年任知州在遼十七年
招徠敎養善政宜民百姓思其德數世不衰
胡祚遠 漢軍正黃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知州在遼一
年頗有惠政人思慕之
陳學海 浙江桐鄕人康熙五十一年任知州在遼三年
德政及民百姓奉牌祀之於城內城隍廟與劉貞胡祚遠
同
王瀚 江南宜興人康熙五十八年任知州時境內敉平
諸務待舉瀚性勤敏喜奬掖士類履任後即增修學宮義
館以提倡文化士民趨之
陳瀛 嘉慶二十二年特授遼陽知州在任十餘年淸愼
廉勤頗有惠政
郎若曾 道光十九年署州事次年特授知州才具敏練
而性慈仁在任八年遇有疑案悉心訪查務盡其情使無
寃抑士民奉之若神明卒後奉牌祀之州城內城隍廟至
今猶稱道弗衰
鮑師釗 咸豐十一年署知州事剖斷明決吏不得欺
張鼎鏞 字子升維揚眞州人道光丙午舉人同治元年
特授遼陽知州到任即整頓書院捐資奬勵諸生時境內
多盜乃捐廉募勇覔線偵賊編查保甲民賴以安五年春
徐占一馬傻子等賊率衆數百犯境鼎鏞露宿城上與民
同甘苦城中素乏軍火商民聚石城上以投賊賊却退乘
而擊之乃遁去平日聽訟明決賑災卹疾實惠在人後卒
於省寓遼民赴省弔奠建祠於州城內三敎堂以祀之額
曰張公祠
張雲蕃 鼎鏞之兄子也自同治七年署州事光緒四年
特授知州前後凡四任民愛慕之
張錫蕃 字康侯光緒十一年特授遼陽知州精於吏事
聽斷明允一時翕然稱之十三年復任遼陽未幾卒於任
徐慶璋 字璵齋浙江山陰人光緒十九年八月署州事
値甲午中日之役州城戒嚴禀請練兵十三營督率士卒
日夜罔懈賞罰嚴明人樂爲用比日本兵入海城吉林靖
邊營却退至州城外將復北去慶璋出城以大義忠誠力
阻止之而客軍入城采買亦無敢騷擾且由鳳凰城入遼
陽以吉洞峪迤北一帶爲要害因督飭吉洞峪練總徐珍
操辦鄕團與鳳凰西界聯結地方賴以自保是時城西連
年水災民多乏食乃募集巨欵遣員沿屯調查按戸賑濟
無敢侵蝕者以故實惠及民全活無算其平日爲政寬猛
兼施士民畏之如秋霜愛之如冬日有徐靑天之稱中日
議和後陞慶陽府知府繼遷甘凉道未到任而卒
金棻 字裳華宛平人性謙和少時即以古學見賞於文
宗凡天文輿地水利河渠諸書無不悉心考究故生平著
述甚富光緒六年任州學正時年已六十暇輙與諸生講
論娓娓不倦著有來靑舘行世餘未傳
兵事錄
遼河以東以遼陽爲要衝唐宋以前目爲邊徼雖其間時
有兵事然戰迹泯矣遼金及元習於北土視此爲必爭之
地故疆事日煩戰局日出明因於遼東設都督指揮總兵
旋設經畧等重兵官爲備倭防海馭蒙之計而終無補於
敗此亦得失之林也
蔡諷新昌之戰 漢安帝元初五年高句驪王宮與濊貊
元菟攻華麗城諷與元菟太守姚光擊破之夏高麗復與
鮮卑入宼攻遼隊 漢縣後漢省公孫淵復置今海城界 諷追擊之於新昌 地在
今遼陽境內 戰沒功曹耿耗兵曹掾龍瑞兵馬掾公孫鬴等俱
死之
魏滅公孫淵 魏景初間公孫淵自立爲燕王魏遣司馬
懿將兵四萬討之淵使其將卑衍等將步騎數萬屯遼隊
圍塹禦之懿曰此欲老我師也攻之正墮其計若搗其巢
穴直抵襄平破之必矣卑衍等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
益進圍襄平秋大霖雨遼水漲發平地水數尺或勸懿移
營不聽晝夜攻之淵突圍出被殺遂入城於是遼東帶方
樂浪元菟四郡皆平
隋征高麗攻遼東 煬帝大業八年遣諸軍分道擊高麗
左十二軍出鏤方等道右十二軍出襄平等道凡一百十
二萬人餽運者倍之御營六軍後發六月度遼水高麗阻
水拒守隋將軍麥鐵杖請爲前鋒造浮橋以濟師橋未成
距岸丈餘賊大至鐵杖躍而登戰死諸軍繼進遂乘勝圍
遼東遼東嬰城固守久攻不下
唐征高麗拔遼東 貞觀十八年以李勣爲遼東大總管
江夏王李道宗爲副帥步騎趣遼東明年將度遼道宗請
將百騎先覘形勢遂旁南山直入遼東城南相度險易營
壘便處將還高麗斷其後乃走間道歸與勣潛師濟遼水
拔蓋牟遂圍遼東城高麗步騎四萬來救道宗以四千騎
擊敗之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敷土作橋旣渡撤之
以堅士心進至遼東時勣已攻城二十日引兵共圍縱火
登陴高麗力戰不能敵遂克六月攻白巖城李思摩中弩
矢上親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泣契苾何力擊高麗之援
兵挺身陷陣槊中其腰尙輦奉御薛萬備單騎往救拔何
力於萬衆中何力束創而戰遂破之降白巖城以爲巖州
進攻安市降之乃更名首山爲駐蹕山
薛仁貴石城之戰 顯慶三年詔程名振征高麗仁貴副
之戰於石城有善射者多殺官軍仁貴白衣單騎突擊賊
弓矢俱廢遂生擒之後隨李勣援泉男生 泉蓋蘇文之子附於唐
平高麗遼海皆有戰蹟焉
遼平大延琳 聖宗太平九年大延琳以遼東叛遼東自
天冊初附未有榷酤鹽麪之法關市亦甚弛禁馮延休韓
紹勳相繼以法繩之又値歲饑延琳乘之囚蕭孝先殺紹
勳等以叛乃以燕王蕭孝穆爲都統討之副部署蕭匹敵
扼其西路夏行美斷其東路師進戰於蒲水中 今城西北有蒲河
軍稍卻匹敵與都監蕭布奴 原作蕭蒲奴 以兩翼夾擊賊潰追
敗之於手山 即首山 北延琳走入城深溝自衛孝穆圍之築
重城起樓櫓使內外不通城中折屋以爨其將楊世祥等
擒延琳以降遼東悉平
蒙古攻金東京 元太祖七年壬申哲伯吾也而等攻金
東京不拔即引去夜馳還襲克之
金元之爭 金貞祐元年癸酉北邊千戸耶律瑠格 原作留哥
自立爲遼王攺元元統盡有遼東諸郡遂都咸平 今開原境
蒙古穆呼哩 原作木華黎 屢攻遼東乙亥金宣撫布希萬努 原作
蒲鮮萬奴 取咸平東京以叛瀋澄諸州多從之僭稱天王國號
大亨改元天泰尋侵金婆速近境赫舍烈德 原作紇石烈桓端
擊敗之九月萬努率衆九千人出宜風 今遼陽境內 及湯池德
率兵與戰其衆潰去丙子冬降蒙古復叛僭稱東夏後耶
律瑠格歸蒙古仍命爲遼王
乃顏之叛 元諸王乃顏鎭遼東頗有異志宣慰使亦力
撒合請密備之至元二十三年乃顏叛遼境被擾帝自將
征之亦力撒合餽餉不絕東京行省右丞達春 原作塔出 力戰
卻之懿州州人羅拜曰非公吾屬無遺類矣
紅巾賊之亂 至元十九年韓林兒 其先世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謫徙永平其
父韓山童詭稱係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起兵以紅巾爲號 之黨關先生率衆陷上京
焚宮闕尋掠遼陽轉至高麗其黨續繼祖殺趙均用遂自
相讎殺而自是上京宮闕盡毀不復時巡矣
元侵遼東 洪武八年明已取遼陽以元納克楚 原本作納哈出
兵必攻遼預勒馬雲葉旺爲備未幾果至見預備嚴不敢
攻越葢州趣金州旺先移兵柞河緣河結冰爲城沃以水
旁設阮阱敵至伏起衆潰雲亦出城合兵追擊敗之納克
楚僅以身免
國朝應天順人天命六年得瀋陽乘勝攻遼陽明遼東經畧
袁應泰盡撒奉集咸寗諸軍幷力城守引水注濠環列火
器自督總兵侯世祿等出城五里迎戰我軍敗之始歛兵
登陴以守
命塞其水源泄其西閘奪其橋先布楯車護之右翼運土壅
水畢遂渡濠鏖戰左翼兵奮奪橋冒礮登城據其一隅城
中大亂民家多啓扉以待蓋降人導之也先是遼人與降
人皆爲我耳目或以收降太濫諫應泰不聽時明兵猶列
炬拒戰達旦右翼亦登應泰乃自焚方遼陽圍急應泰命
御史張銓退保河西以圖再舉不從三日城破死之張神
功奉命援遼聞遼陽已沒率所部由廣寗疾馳渡河而東
至首山孤軍戰死羅一貫爲遼東參將憑城固守矢石俱
盡向闕再拜曰臣力盡矣遂自刎都司陳尙仁王崇信皆
死於是役明以應泰代熊廷弼不知其敏練於吏事而無
將才也於是遼河以東大小城堡七十餘所皆下遂定議
遷都遼陽
土匪之亂道咸以前境內乂安幾於民不識兵同治初
土匪徐占一馬傻子等糾合匪黨肆掠鄕屯城北旛杆堡
妖人趙錫百習丁甲之術剪紙爲兵馬有小驗又造作謠
言謂眞人將出因煽惑多衆率以攻城至北門皆經知州
張鼎鏞破之
甲午之役 光緒甲午年日本軍佔海城州城戒嚴冬十
二月 盛京將軍依吉林將軍長及樺樹溝韓登舉知州
徐慶璋各營相持於鞍山北日軍大島義昌據鞍山以南
彼此偵探互有所獲未及戰於境內越明年而和議成然
蜚芻輓粟無鐵路之便民力亦稍疲矣
拳匪之亂 光緒庚子六月拳匪滋事焚燒敎堂及白塔
寺南之俄橋俄人獲我平民四十餘名以爲拳匪知州陳
衍庶單車詣俄官以性命保之乃獲釋歸頃拳匪勢熾雜
以官兵知州力不能禁遂致攻車跕燬洋房蔓延不已晉
翼長昌駐紥城南猶收用拳勇冀獲一效迄俄兵數千自
旅順北來戰於海城虎莊屯晾甲山以及州城南㟳山屯
兵匪俱散無應敵者是年閏八月初五日俄兵遂入城
日俄之役 光緒三十年日俄之爭遼東爲中立戰地然
鴨緑江大高嶺大石橋等役猶各以一軍激戰獨於遼陽
以兩國五十餘萬人之全軍戰綫之延袤約一百八九十
里時歷十晝夜其間奮戰日軍由各地並起約分爲右翼
中軍左翼三大段
自日本第二軍陷大石橋大孤山軍陷析木城海城之俄
兵孤立腹背受敵故未戰而退保於鞍山跕自日本第一
軍奪榆樹林樣子嶺遼陽之俄兵有後顧之患故退保於
湯河沿安平於是日軍聯絡一氣得以進逼遼城因以第
一軍爲右翼黑木爲楨將之大孤山軍爲中軍插津道貫
將之第二軍爲左翼奥保鞏將之而各軍復分左右翼中
堅各縱隊惟右翼先進意在奪湯河右岸堡壘以搗遼城
俄兵之背故長谷川大將之一隊於七月十四日 中歷 與俄
兵戰於浪子山西大將與井上中將之一隊以十五日夜
半銜枚襲奪八盤嶺進逼紅砂嶺嶺極險日軍不得開展
俄兵踞巓殊死抵抗時又出枝隊攻日軍日軍亦瀕於危
次日架礮於北八盤嶺谷底與紅砂嶺俄兵相轟擊始漸
次佔紅砂嶺寒坡嶺弓長嶺俄人第一防禦陣地俄兵恐
截其後路急移鞍山兵退保首山日左軍遂乘虚佔鞍山
跕十七日攻俄第三防禦陣地二十一日右翼西大將長
谷川之兵奪大石門嶺 城南偏東二十五里 一帶高阜與孟家房俄
軍相持而中左两軍亦齊進逼首山堡隔谷礮擊至次日
勝負未決屢卻屢攻屍橫無算會日軍右翼縱隊由城東
䥥刀灣渡太子河上游突出巖州城梅澤枝隊乘俄軍無
備亦由本溪界之臥龍村亂太子河進佔本溪湖俄大將
苦魯巴金見其遼左之軍不支遂欲撤孟家房首山堡兵
而日本中左兩軍又殊死鏖戰復分隊由首山西北向山
背兜擊因得畧西南一帶高阜逼俄兵第一防禦戰綫遂
變山戰而爲野戰惟白塔寺車跕以南之堡壘視首山益
固激戰二日夜不得逼近俄壘二十三日由昧爽至薄暮
两軍酣戰日人獲俄首山堡之礮即以攻擊遼城之俄兵
而太子河右岸之俄礮兵亦開礮相援其退自城西之俄
步兵礮兵復渡太子河軍橋東合黑鷹台軍以禦日軍因
而日右軍戰鬬益激岡崎少將之一隊與俄兵互爭黑鷹
台及施官屯附近之高阜三失三佔襲擊格鬬日軍大苦
二十四日日中軍由俄軍東南攻左軍由俄軍西北攻午
後突見城西門外一帶黑煙坌騰則俄軍焚積聚而遁也
夜半日軍入城時梅澤支隊亦由本溪湖西進與右縱隊
松永將軍合俄軍益卻二十五日俄軍遁入奉天
初俄軍約以步兵六軍團騎兵一百四十七隊礮五百十
三尊分爲左右中三軍右翼踞鞍山一帶中軍踞浪子山
一帶左翼踞紅砂嶺安平各壘全軍布置法城西南約二
軍團南面一軍團東面一軍團西北太子河右岸又一軍
團而别屯一軍團於遼陽之背更有歐洲新兵二軍團至
編爲總游擊軍兵非不多也且其經營遼陽方决計死守
以爲根據地故防禦地造築周密計其鑿城壁濬隧道共
十處寛二十五六尺城外築坦道縱橫如織其最附近陣
地距城約三里餘成橢圓狀由西北而南遙連東北逶迤
三十餘里其間有眼鏡堡或曲綫礮臺或四角五角堡壘
錯綜相連厚自五六尺至一丈五六尺不等每堡設礮數
尊近堡之地掘壕寛一丈八尺深一丈二三尺壕內或植
木樁或張鐵網或設狼穽埋以地雷壕外亦張大鐵網設
穽無數至於陣地之背有甬道以通礮車凹而寛廣左右
曲折以防礮彈太子河右岸土城邱上排列重礮遙護堡
壘此城壁前面防禦地也其距陣地約六七里右由首山
堡至方家屯孟家房虎頭崖左經太子河至施官屯黑鷹
台巖州城之沿岸爲第三防禦陣地又南右由沙河鎭起
東連四方台湯河沿孫家寨左至石咀子之小山脈爲第
二防禦陣地再南而右由鞍山跕起東連高峰寺大甸子
弓長嶺七盤嶺八盤嶺寒坡嶺至紅砂嶺爲第一防禦陣
地蓋俄集厚力於此擬爲背城一戰故此戰之結果俄官
兵傷亡二萬五千餘名日兵官傷亡七百九名兵一萬六
千三百三十九名獲戰利品無算計俄礮兵所發礮彈多
至十萬五千顆實遠過俄土戰爭終始所發之數敗報至
莫斯科全國振動是役也日人之得勢在襲渡太子河搗
俄人之背使首山堡之俄兵瞻顧後路無志死守英將哈
米爾論日軍涉河計畧多奇俄不乘此薄之而顧使日軍
涉太子河如行康莊亦可知兩軍之巧拙矣
耆舊錄
遼陽近接
陪京豐鎬敎澤涵濡最深特負冀北剛義之氣習與性相因
生此地者每尙實而少文金元以上俗尤樸插然鄕賢之
實行散見於史乘者實足以風厲後學振文弱之弊焉爰
撫其實序而列之
公孫度 字升濟遼東襄平人初爲元莬吏後舉有道累
官遼東太守東伐高句驪西擊烏桓南越海取東萊諸縣
威行海外稱平州牧子康嗣封襄平侯
李允 字宣伯晉襄平人父信早喪允有識之後卽以喪
禮自居又以祖敏浮海不知所終設木主事之舉孝廉遷
吏部郎銓綜廉平累遷御史中丞恭恪直繩百官憚之歷
河南尹封廣陸伯泰始初進爵爲侯拜尙書尋轉太子少
傅詔以宣伯有匪躬之節拜侍中加特進遷尙書令雖歷
職內外而家至貧兒病無以市藥帝聞之賜錢十萬後爲
司徒太康三年卒諡曰成孫志嗣爵
高道悅 字文欣遼東新昌人魏孝文時爲諫議大夫正
色當官不憚彊禦詔嘉其謇諤以爲主爵又兼御史中尉
留守京洛時宮殿初基廟庫未構車駕將由水路幸鄴已
詔回營構之材以造舟楫道悅表諫以爲闕居宇之功作
游戲之用損耗殊倍又深薄之危古今共愼遂從陸路卒
贈散騎常侍𬢶曰貞侯長子顯族拜給事中亦以忠厚見
稱
李元護 遼東襄平人晉司徒允八世孫少有武力軀幹
雄偉以魏平齊後隨父懷慶南奔爲裴叔業司馬後與叔
業歸魏爲齊州刺史州內饑表請振貸蠲其賦役
高崇 字積善遼東人父潛自高麗歸魏賜爵開陽男崇
少聰敏以端謹稱景明中除洛陽令爲政淸斷發摘不避
彊禦縣內肅然嘗謂人曰仲尼四科德行爲首人能立身
約已不忘典訓斯亦足矣卒𬢶曰成
高謙之 字道讓崇之子少事後母以孝聞及長專意經
史天文算歷之書多所賅涉襲父爵孝昌初行河陰令有
囊瓦礫詐市人馬者逸去謙之僞枷囚於市宣言是詐馬
賊今欲刑之遣腹心密察市中有二人相見訢然曰無復
憂矣遂執之舊制畿縣令得面陳得失時佞幸惡其有所
發聞遂奏罷之謙之上疏諫爲寵要所疾除國子監博士
以父舅氏沮渠蒙遜曾據凉土國書漏缺乃修凉書十卷
李神軌讒之賜死朝士寃之著文章百餘篇行於世
高恭之 謙之弟字道穆以字行學涉經史所交皆名流
儁士幼孤事兄如父母正光中爲御史糾摘不避權豪魏
孝莊時元灝逼虎牢道穆勸帝循河東下號召諸軍一向
虎牢一赴河內爲犄角勢由是莊帝得反政除御史中尉
道穆外執直繩內參機密凡益國利民之事必以奏聞諫
諍無所顧忌選用御史皆當世名輦
李弼 字景和遼東襄平人少有大志膂力過人屬魏室
喪亂嘗曰大丈夫會湏平宼亂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藉
階資求榮位乎魏永安元年從爾朱天光及賀拔岳屢討
賊賊咸畏之曰莫當李將軍賀拔岳被害弼勒兵歸宇文
泰每從征討朝受命夕便引路畧不問私事性沈雄有深
識故能以功名終弟㯹字靈傑長不盈五尺性果决有膽
氣爲周文帝都督從平宏農破沙苑跨馬運矛衝堅陷陣
敵人退避文帝歎曰但使膽决如此何必八尺之軀也武
成初從豆盧寗征稽胡有功封汝南郡公弼之子緰亦有
文武才
可朱渾元 字道元遼東人寬仁有武畧少與齊神武相
知後從爾朱天光平万俟醜奴有功爲宇文泰所疑遂歸
神武累功拜司空封扶風郡王其用兵務持重未甞負敗
弟天元亦有將略
李衍 字拔昱父弼爲周太師衍少專武藝慷慨有志畧
仕隋討平叛蠻進柱國後以伐陳功拜安州總管順有惠
政
李寬 邢國公輝之子弼之孫幹略過人自周及隋數經
將領位柱國蒲山郡公號爲名將子密有縱橫才唐興密
降
李澄 遼東襄平人蒲山公寛之裔德宗時爲滑州刺史
李希烈陷汴滑州亦降興元初澄自永平遣盧融奉表詣
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詔納蠟丸授澄刑部尙書汴滑節度
使澄密勒士馬以計誅希烈養子之戍白馬者及希烈悉
衆圍陳州澄遂引兵歸國後封隴西王卒贈司空
托布嘉 家世仕遼歸金收國二年守東京遼軍二十萬
來戰乃向吳王請戰或曰戰危事獨苦請何也曰丈夫不
得一决勝負尙何爲苟臨敵不捷雖死猶生也遂出戰有
功累封漢國王卒贈太師晉國王 托布嘉卽撻不野一日大㚖今攺
大懷貞 字子正皇統五年除閣門祇候累遷彰國安府
軍節度使爲興中尹錦州富民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不
能捕懷貞取之寘於法縣尉獲盜得一旗上圖亢宿詰之
有謀叛狀株連萬人懷貞請誅首亂者十八人餘皆釋之
李石 字子堅父綽爾齊 原作雛訛只今攺 死於戰事石敦厚寡
言才識過人少貧姊貞懿后周之不受曰國家方急用人
正宜自勉何患乎貧以功累遷御史大夫圖克坦 原作徒單 子
温平章政事喀齊喀 原作合喜 之姪也贜濫不法石劾奏之聞
者悚然大定九年領尙書事拜太保封廣平郡王致仕卒
諡襄簡石以勳戚久處腹心之寄內廷獻替多有足稱明
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庭
孟奎 字元秀大定間進士時平章政事完顏守貞禮接
士大夫在其門者號冷巖十俊奎其一也遷同知中都路
轉運使値旱詔審錄寃獄多所平反諡莊肅
高守約 字從簡金大定間進士累官觀州刺史元兵徇
河朔郭邦獻乞降偕至城下呼守約曰當計全家室守約
弗顧城破死之
烏塘 大定間爲長子令剖决如流人皆悅服尤善撫流
亡均徭役革包納侵漁之弊邑人爲之立去思碑
張汝芳 章宗時知沂州治民寬而馭吏嚴深得政體歷
久人猶稱之
李英 字子賢金貞祐初上高琪書言中都之有居庸
秦之崤函蜀之劍閣也邇者撤居庸兵我勢遂去琪奏其
書即除工部員外郎充宣差都提控居庸等關隘悉隷焉
召還遷翰林待制上策言委親賢立屏藩選守令十事頗
施行之後督糧運救中都與元兵戰敗死之
高宣 元太宗時以元帥從攻大名宣進曰今來弔伐願
勿嗜殺人及城破兵不血刃民心悅服又從破金兵三峰
山降宣者二千餘戸以宣爲都總管賜金符令世其職卒
封營國公諡簡僖宣子天錫事世祖潛邸甚見親幸授父
官尋改燕京諸路總管按察司副使與宰相言農桑爲衣
食之本不務本則衣食不給敎化不興丞相以聞遂立司
農司以天錫爲勸農使天錫孫達實布哈 原作塔失不花 元成宗
謂之曰汝祖爲司農今復以授汝英宗居東宮布哈撰前
代嘉言懿行名曰承華事略并繒豳風圖以進帝奬諭之
命置圖書東宮俾太子時時觀省
郭全 元人父廷玉卒倚廬三載繼母唐古氏生四子全
躬耕奉養四子繼長各求分析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皆
取朽敝者唐古氏卒全六十餘哀毀廬墓詔旌其閭
吳成 明人從成祖起兵有功遷都指揮僉事永嘉初三
從出塞以功進左都督宣德初以成嘗宿衛東宮錄舊勞
封淸平伯三年從帝北征卒諡壯勇
張升 定遼中衛人聰明有雋才任萬全都司訓導學宮
有井不甘升疏之冽甚土人呼曰張先生井著有裔菴稿
行世崇祀鄕賢祠
顧能 定遼前衛人甲進士授戸部主事生平不妄受一
錢天順間通州放糧盡革諸弊成化初天下淸官四員能
居楊繼宗之次刻石於便殿金柱上
耿賢 定遼前衛人守開原善撫士卒不妄交際致仕時
所屬憫其淸苦各餽金幣悉分之軍士卒葬杏山與其師
顧能墓相近詩人弔之以爲師弟雙淸云
胡深 定遼後衛人成化間陳弭災四事因劾商輅程信
姚夔被謫黔陽卒於廣西鬱林知州任內崇祀鄕賢祠
孫磐 定遼右衛人宏治丙辰進士初試政即上疏請考
察兩京科道知陵川抑豪强恤孤弱尤殫心風化徧立社
學集養正篇小四書養蒙大訓悉刋布之陞吏部主事上
罷中官監軍疏爲劉瑾所嫉免官尋起河南按察僉事値
流賊猖獗保障留都遏賊東殄磐之籌畫居多
崔哲 初知威州以德服遠邊陲無警後攺澤州毀淫祠
善奬後學課士有法
佟卜年 由進士知河間府節用愛人除門則俵馬大戸
三害邑人立祠祀之
劉耀武 由舉人任香河令重學輕刑民愛慕之
劉鼎 初喪生母嫡母姚氏撫之成化中任鴻臚序班姚
氏沒鼎在京聞計奔至喪所悲哀結廬負土築墳事聞旌
表
李光祖 父敏以孝行稱卒光祖三日不食哀毁逾節比
葬廬墓三年
李孔効 舉人崇禎十二年知竹溪縣明年八月張獻忠
李自成等十三營圍城孔効百計以禦左良玉擁兵不救
防兵內應城破孔効持刀伏短垣間伺賊過輙殺之力盡
而死
應時盛 起家小校任山西撫標中軍副總兵闖逆犯太
原時盛誓衆死守城破中丞蔡懋德拔刀自刎爲麾下所
奪時盛請下城巷戰突殺數十人至炭市口賊衆充斥時
盛呼曰且擁公出西門已出門還顧不見懋德復砍門入
曰公不負朝廷中軍焉敢負公同入三立書院縊死
趙允植 崇禎三年任盧龍敎諭品行端方勤於訓士凡
有啓迪必以孝弟行誼爲先庚午兵燹與妻同縊死
寗完我 天命初來歸隷漢軍尋授參將從征大凌河及
察哈爾有功又疏請立六部設言官有云一設言官人必
自歛君身尙許諫諍他人安有忌諱尋陳伐明之策奉
諭各舉賢能疏請用保舉連坐法功罪同之康熙四年卒諡
文毅與額色赫褚庫根特三人同入賢良祠
石廷柱 漢軍正白旗人先世爲遼東武弁父翰始家焉
天命七年來歸十一年從征囊努克晉三等男天聰三年
率兵剿明故將毛文龍所屬諸島六年從征察哈爾七年
隨攻旅順崇德四年戰松山六年奏取錦州圍松山乘夜
破敵順治元年從入關屢以戰功加至一等伯卒諡忠勇
子珍駐師鎭江有石佛之稱第六子琳督两廣在粤十四
年遠近肖其貌而祀之墓在城東人稱爲石家墳
宜永貴 隷正白旗漢軍崇德五年從圍錦州以礮攻克
凉馬山等處六年戰松山克高橋南三台七年以礮克塔
山附近各臺及其城洊升至都統十三年由南贛巡撫調
福建會海宼鄭成功率衆薄城時城守單弱永貴竭力以
拒出城斬俘無算一月圍解康熙四年致仕敘福州全城
功加至三等男卒
馬國柱 隷正白旗漢軍天聰八年直內院順治元年巡
撫山西馘土賊閻汝龍等境内悉平尋擢江南江西總督
歷剿江北巨宼並叛鎭金聲桓賊黨以次撫定先是僞國
公張名振奉明魯王朱以海竄舟山僞侯吳凱據大蘭山
助之國柱招凱降之名振勢遂孤嗣名振犯崇明等處檄
水師擊敗之累加太子太保
賜祭葬祀名宦
何汝極 隷鑲紅漢軍天命六年克遼陽有降人欲叛汝
極發其謀獲間諜十四人順治初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駐防杭州子蓁以都統討明僞伯沅思等於衡水洋定舟
山敘功晉三等男從子永盛崇德中從圍錦州克松山杏
山前屯衛中後所屢有功歷平山東湖廣諸巨宼康熙初
加左都督太子少保卒
雷興 隸正黃旗漢軍順治元年爲天津巡撫剿土賊李
聯芳平之請設戰船於大沽口以防海二年撫陝西興拊
循綏輯與民休息
祖賜冠服裘馬以旌尋會肅親王破走叛鎮賀珍請於臨洮鞏
昌設鎮分屯以防要害十一年卒
賜祭葬
馬雄鎮 字錫蕃漢軍鑲紅旗人由蔭生任廣西巡撫討
平群盜楊其淸及妖僧等其爲政淸鹽課蠲榷稅建學勸
民九郡晏然吳三貴反密檄提督馬雄會剿不至乃遣賀
徵賫蠟疏吿變並遣其子世濟世永入京乞師後賊擁之
脅降不屈與夫人李氏同被害闔門死者百餘人郝浴請
建雙忠祠祀之
王昌齡 順治元年任屯留令屢請豁磽确田賦得允乃
止嘗書銘堂右畧曰令官甚卑又甚重與民又甚親卑則
持躬宜謙重則執法宜平親則存心宜慈後累遷冀寗道
殉叛鎭姜瓖之難事聞
贈光祿卿同時殉節者潞安知府楊致祥汾州知府黃廷柏臨
縣知縣張耀祖寗武兵備道金元祥井陘參將佟國仕聞
亂巷戰見殺俱係遼人並從祀忠烈祠皆有
封贈雍正二年間
御賜成仁取義匾懸祠內
林中瑜 順治三年恊鎭太平奉檄剿撫麻姑港賊再建
膚功郡東盜發領兵搗賊巢馬陷深塹死之
董璘 順治三年知沙縣時懸境初闢璘悉心撫字始有
更生之樂四年逆宼攻城糧乏待援不至死之
王希舜 順治四年由貢生知西安府五年陞分巡河西
道寛簡愛民死於王永疆之亂
鄭宏圖 順治六年任河東鹽運同知値姜逆之亂登陴
守禦力盡死之從祀忠烈祠
靳輔 字子垣隸漢軍順治九年由官學生考授國史院
編修康熙十年巡撫安徽皖屬頻旱輔撫卹招徠民皆復
業又言政在足民莫如力行溝田之法十六年授河道總
督時黃水四潰不復歸海淸口運道盡塞乃上下千里相
度治河事宜列疏入奏大旨以因勢利導爲主二十二年
治蕭家渡工成河歸故道
書閲河詩賜之有治河書十二卷奏議若干卷其中河之役尤
國家百世之利論者謂功不在宋禮陳瑄下子豫雍正三年
協理江南河務有功
詔江撫建祠祀之
李中梧 字燦宇初任玉田令多惠政升永平知府有以
鋤斃人久未成獄中梧令焚穀草血跡宛然讞乃定
許宏勳 字無功廉靜有大度初知紹興府歷任一月値
閩逆竊發屬邑奸民嘯聚圍攻郡城宏勳率兵夜出殱縛
渠魁慰散其黨郡境得安累遷雲南按察使値楚北兵譁
滇卒張麻矛搆亂期以三皷發宏勳知其謀白督撫徹夜
無三撾捕斬亂首數人兵民貼然
徐國相 字行淸隷漢軍正藍旗家於城東北五十里之
山藥舖由生員以順治十二年授戸部他赤哈哈番十七
年授佐領次年陞參領康熙元年授刑部雲南司郎中二
年陞山東右布政歷江南安徽等處布政使十六年巡撫
安徽繼遷湖廣總督生而奇偉負性高爽明通有經濟才
其爲政以安靜和平休養民生爲重楚人被其德至鐫石
以紀功德卒後桐城相國張文端公英手製神道碑文臚
陳政績以一代偉人目之子岳官閬中知縣
王天祿 字允恭先世居河南蚤歲博通書史彊識不忘
尤明於醫理施舍丹藥專務濟人人皆感之識與不識皆
知王善人之名子繒字冠美雍正間補禮部官學敎習乾
隆二十年授深州學正訓士有法州守鄒雲成因公外出
煩王繒暫代適有一逃兇命案繒謂幕友曰若知太守公
出必徘徊未逃急捕可得不則遠颺如言差捕果得鞫之
遂具服鄒在保陽聞事急歸則已定讞歎曰如此才而爲
學博屈君久矣平日留心書畫書宗義獻圓秀天成遇同
官有慶賀預作畫并命子爾烈爲韻語書之以贈得者寶
之
王組 字鸞佩縉之弟雍正癸丑進士授刑部主事陞郎
中淸愼明决遇有疑案司宼必以委之其訊鞫不以刑求
善爲開導囚自輸服凡所平反皆莫能移易前後駮案得
議敘紀錄八十餘次爲一時所無乾隆十五年二月任甘
州府
陛見
純廟勗之曰甘州要地爲一方之屏障其勉之行當擢道員也至
甘州見邊地瘠苦以養民爲務興利除弊案無留牘時歷
州境問民疾苦民稱之曰活佛尋調凉州百姓送者絡繹
數十里會西番蠢動撫軍鄂公稔知其能檄議事甫行卒
於逆旅鄂公聞之驚曰此可大用天何奪我一臂耶
王爾烈 字君武號瑤峰少承家訓性行純靜篤於孝友
尤工書法至今推爲遼城第一書家由乾隆癸酉拔貢辛
卯進士
廷試二甲一名授編修累遷內閣侍讀嘉慶元年預千叟宴
蒙
御賜詩一章並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杖等四年以大理少卿致仕
掌敎瀋陽書院六年卒
王德純 字景文居城內雙井街乾隆辛酉拔貢揀發安
徽知縣二十五年題署建德縣有監生某已葬數冡於山
麓山主屢控不休案累三十年經十餘任未結德純查其
譜系核其所葬年月知爲假塚藉以圖賴山塲立命啟塚
內惟亂石而已乃折服平日多善政民爲之立生祠
蔣攸銛 字頴芳漢軍人嘉慶十六年撫兩廣英吉利有
護貨兵船擅入內洋攸銛飭停其貿易以懲之乃遵約如
舊章二十二年調川督川兵習尙驕縱壹裁以法習遂革
乃重修文翁石室以興學造士道光二年內召爲刑部尙
書六年晉文淵閣大學士性聰頴書牘過目不忘爲政務
在飭武備淸吏源尤壹意以培植人材爲念歷中外所至
有聲績世稱襄平相國子蔚遠官至貴州巡撫
王正芳 少勤敏慷慨樂施歲饑恒出積穀輕價平糶人
利賴之遼城質舖向例取息三分芳語人曰質舖所以便
民重利是困民也首倡減息三分之一設質舖以抵之因
遂爲例州牧錫以利我生民匾額其於賑災卹鄰興學諸
事尤復汲汲歿後鄕里議𬢶謚貞惠爲立祠於城南之三里
庄後迎祀於家祠焉子九人三子君義克承厥志創修襄
平書院九子君貺由已酉拔貢以知縣用尋知貴州興義
府事孫德謙領道光癸卯鄕薦至今以書香綿世澤云
陳克讓 字問山居城東北之陳三家子籍隷承德由進
士官至江安十府督糧道少聰敏讀史輙心慕馬伏波馬
革裹屍語歷任以淸廉勤愼著名知四川綏定府有大竹
巨盜宋帽頂者殺人遠颺捕益急夜三鼓克讓方治爰書
忽檐端有物墮燭之人也股折而仆詰之宋帽頂也曰懷
七首將刧公伏檐際忽若有物擊之者公仁人小人知罪
矣立斃之杖下徐尙書澤醕督川保薦爲川省吏治第一
咸豐元年遷糧儲道三年正月逆賊犯金陵時總督陸建
瀛已棄師於老鼠峽城內鄕勇老羸不任戰布政使祁宿
藻嘔血死人心益搖幕客以糧儲非守土官勸之去或潛
艤舟城下欲先出其家屬皆不從曰以此城爲葬地矣二
月十日賊攻破城克讓率衆巷戰力屈死妻李氏弟克誠
子松恩同時殉難奉
旨在原籍建專祠予諡忠節給騎都尉世職嗣子玉章字鶴溪
舉人博學能文尤精算數官京師有聲早卒人爭惜之馬琈林 字仲玉號西岡居衍水北西岡之上因自號焉
弱冠補博士弟子員受翁文端公心存之知期以遠到試
不就即棄帖括博覽羣書交接四方知名之士尤嗜吟詠
工篆刻多收古今金石文字故書法夷猶古澹晚年築精
舍於院東曰養花種菜之居汲汲焉以育才敦化爲已任
一時學者多從之遊有西岡詩草行世弟瑤林號西池髫
齡入庠尋補明經著有鋤月山房詩文集
劉文麟 字仁甫號仙樵居城東沙滸屯父名震任龍安
知府官蜀幾二十年政嚴明去則人思之文麟七歲讀書
目數行下讀孟子謂之一夫句瞪目問師曰果可不謂之
君乎九歲隨父之蜀任偶拈韻語便英氣逼人道光丁酉
戊戌聯捷進士分發廣東知縣林文忠公大器之委署平
遠兼攝長樂縣事補文昌再選河南沈邱沈與皖之阜陽
接捻匪出沒履任月餘盜賊息跡因揭禀積年虧帑不合
上官意入計典降調到官纔九十九日父老籲請於太守
曰周敬修官阜陽沈邱無盜今劉令官三月沈邱無盜阜
陽亦無盜願爲百姓留弗省又走詣
闕或以留官非例沮止之母張氏先歸京師狀其事都察院
御史中丞李文恪公密疏請派員往辦當事者懼陰重賄
啗使誣伏文麟曰不能爲朝廷塞漏巵忍復取賄誣母誤
控耶竟以掩覆結案遂歸養母以山水自娛時髮逆方熾
海氛甚惡每談時事聲淚俱下主講瀋陽書院五年倭文
端公仁甚敬重之著有仙樵詩鈔行於世其堂弟兆所字
靑門家貧工詩著自娛集
于甫筠 字元藻居城東分水嶺光緒十七年署直隷承
德府大名城州判九月金丹敎匪亂總首楊悅春據朝陽
縣僞大王劉獻堂來攻大名迎擊於十三家子大敗之賊
北竄合於李占鼇一股喀拉沁公吿急求援乃率社首袁
昇等馳赴援益以蒙兵千名時賊已至白音特赫距公府
僅二十里爰留其子沖漢及印於公府囑曰鄕兵緩出一
日賊焚殺即已無算不如急掩之勝可全境肅淸敗則不
期生還汝懷印往逃熱河可也遂出與賊戰稍利俄而劉
獻堂大股麕集蒙兵先遁衝動鄕兵甫筠親自搏戰與袁
昇同時陣亡沖漢夜抵平泉遇葉提督志超東來銘字馬
隊亦馳至與同進剿擒劉獻堂十八年經直督李文忠公
鴻章奏請議卹奉
旨從優加贈知府銜賞給雲騎尉世職子沖漢承襲
附孝節
高原昌妻張氏 原昌素病娶未逾月病卒氏哭累日自
縊事聞旌表
邵倫妻張氏 倫故氏自縊與夫同葬
董欽妻劉氏 欽故氏撫屍痛哭自縊死
韓連妻呂氏 連有疾呂氏知不能起遂先夫自縊與夫
合窆焉
馬汝鄰妻寗氏 汝鄰故氏自縊死 以上前明
烈女劉四姐 正黃旗人少失恃父有廢疾女居止常依
嫂嫂與牛七私恐四姐露其事欲並辱之四姐抵死不受
污嫂遂與牛七殺四姐事發均伏誅康熙間有司奏請
旌表建貞烈坊於城西門外 現有墓碑刻其降乩詩一首云此恨何時了孤魂泣故鄕寸心如鐵
石一死爲綱常白刃鋒何避黃泉骨亦香至今荒塜畔靑草對斜陽
康泰妻楊氏 年十八歲歸於泰遭强暴不從見殺
石函瑜妻李氏 年甫及笄夫亡無子決以身殉或責以
孝養乃誓志奉親苦節四十餘年康熙五十二年
旌表
盧懋文妻王氏 子甫周歲夫亡家貧氏紡績撫孤敎之
成立苦節四十餘年雍正元年
旌表
王育妻唐氏 夫亡無子痛哭不食屢欲自盡親族嚴守
得不死家貧甚氏日夜紡績歷四十餘年艱苦弗渝雍正
元年
旌表
譚世榮妻王氏 夫亡二子皆幼撫孤守節沒齒弗渝雍
正元年
旌表
武生呂翕如妻林氏 夫亡守節雍正八年
旌表
劉義儒妻温氏 年十九夫故孝養孀姑苦節四十餘年
雍正八年
旌表
王天署妻田氏 年二十一歲夫故侍奉孀姑敎養嗣子
四十餘年節操彌勵乾隆五十二年
旌表
王茂翰妻蔡氏 年二十四歲夫故守節乾隆五十四年
旌表
常可發妻徐氏 遭强暴不從被殺嘉慶六年
旌表
王德純妻汪氏 夫故以苦節稱道光元年
旌表
艾金會妻王氏 年二十六歲夫亡孝事翁姑以苦節著
道光十六年
旌表
常恒德妻王氏 年二十七歲夫故守節
侯從浴妻王氏 年十七歲夫故守節
姜渭川妻王氏 年二十五歲夫故守節歷四十餘年
周興妻王氏 年二十八歲夫故守節以賢孝見稱
于生妻趙氏 年二十六歲夫故守節歷六十餘年
周鼎昌妻王氏 年二十七歲夫亡守志以苦節稱
侯發聘妻樊氏 年二十二歲夫亡無子誓志奉翁姑以
苦節著
王功妻徐氏 年二十五歲夫亡守節奉養孀姑撫幼子
成立
畢德懋妻劉氏 年二十三歲夫故孝養孀姑苦節五十
餘年
賈好仁妻馬氏 年二十八歲夫亡守節以上道光三十
年
旌表
張芝妻朱氏 年十九歲適城北河工堡正白旗漢軍張
芝二十六歲夫死守節道光二十四年
旌表
石珍妻楊氏 年十九歲夫亡守節咸豐五年
旌表
張誥妻張氏 年十八歲歸誥爲元配二十四歲夫亡無
嗣氏生長華門而夫家寒甚氏含辛茹苦守志不渝卒能
撫夫弟之子爲嗣以迄成立戚里稱之同治十三年
旌表
張萬全妻張氏 居城東北𤛘牛屯年十九歸萬全次年
夫亡遺腹子名玉珍家貧氏以紡績針■度日誨子成立
鄕里稱之光緒四年
旌表
王殿一妻依爾根覺羅氏 年十七歸婿家數月夫患瘡
不能起氏左右扶侍三年不怠殿一病卒氏年甫二十一
矢志守節光緒庚子閏八月城陷盜起里中無賴某示意
殿一兄殿書導以再醮殿書怒某變色去次日復來欲掠
之去氏以剪刺心昏絕於地少頃復甦家人慰解之氏默
然至夜縊死氏姊字禮部漢軍王姓未嫁夫卒氏姊衰絰
往殯葬畢留事翁姑人尤賢之
陳廣榮妻張氏 年十九歲夫死矢志不嫁光緒庚子閏
八月俄人陷城時居母家父叩之曰爾何志氏以死誓送
歸陳隨家人避亂城東會高姓孀婦被賊掠家人懼有變
急遣之歸旣至家氏殉節之意益決奴婢嚴防守之卒飲
滷死
王守成妻盧氏 居城東北伯嶺子年十七歲歸於王甫
七月夫卒氏矢志不嫁庚子閏八月城陷家人將遠避女
堅不從欲卽死迫之行閲數日歸至家飲滷不死時賊掠
孀婦甚急翁姑欲爲擇嫁以免氏泣不從夜剪金吞之仍
不死會母兄持砒往奪而食之兩日猶不死益以鴉片始
死焉
盧烈女 城北邵二台人年十七父母早逝依兄嫂以居
庚子之亂從嫂避兵黑山屯被賊掠去欲迫之女罵賊不
絕聲卒死
附名宦節義祠
鄧將軍廟 在明舊都司城內鍾樓東宏治間爲都指揮
鄧佐建今已圯
忠節遺愛祠明嘉靖間建祀分巡僉事許逵今圯
嘉惠祠 明嘉靖間爲巡按御史曾銑建在城西今圯
褒功祠 明正德間爲總兵韓斌建在城南三里庄
張公祠 順治十一年任遼陽知州張尙賢有惠政民爲
建祠於西門甕城內今圯
張公祠 光緒元年爲知州張鼎鏞建在城內三敎堂
忠義孝弟祠 在大東門內街南學宮雍正九年建
節孝祠 在義舘西雍正九年建
人類
遼陽自光緒三十二年與遼中本溪分治截長補短橫約
一百五十里縱約一百八十里應有二萬七千方里之面
積雖東南多山居民鮮少而有田皆墾生齒自繁乃編審
久屬具文丁口遂無實數州署原額征丁五千餘其盈虛
增耗殊難按冊而稽俗因有一丁遮百戸之說駐防旗人
遵例三年一比而男女小口間或闕遺近年巡警改良調
查戸口職業編入冊籍而戸口驟增至數十倍約計滿人
十之一七漢軍十之三三民籍十之五回袄釋道及無業
游民又紛然雜出其間古之爲民者四今之爲民者十又
値日俄戰後一變而爲來往通衢又一變而爲指定商埠
生存兢爭之事日益劇烈苟任其旣庶而不富之敎之勢
不至臥榻之側盡爲他人殖民地不止可不懼哉可不懼
哉
戸口
駐防滿洲及巴爾虎旗人按旗署冊檔男女大小共二萬
零二百名口向有額設領催披甲四百五十名因而八旗
子弟年至十六七歲輙欲充補兵額以資事畜棄實業而
弗爲近日此風漸革業農讀書者尙多漢軍之册檔隷
京八旗內務府亦多缺漏其人皆勤儉重農與民人無異
民籍計二十七社多由順天山東等省招墾此地舊時編
審人丁除撥本溪遼中二縣外餘四千五百七十七丁每
丁徵耗銀一錢五分五釐人民以登版爲多累書吏以冊
費丁銀爲耗賸脫漏之弊恆必由之近年以來丁銀免征
編查責之巡局查得境內土著旗人五萬四千二百四十
三戶民人五萬八千零三十六戸客籍一千八百三十二
戸總計十一萬四千餘戸丁男二十四萬四千零六十二
名小男十四萬三千九百三十九名女大口二十萬零一
千七百八十八口女小口十二萬八千二百七十八口總
計男女七十一萬八千零六十七名口內有學童二萬零
七百餘名雖甲午庚子再經兵燹生齒未稍減焉
氏族
境內無大姓惟瓜爾佳舒穆魯依爾根覺羅富查等氏係
國初勳臣皆從遷於瀋陽城北河工堡宜氏城東石氏皆閥
閲世家而今陵夷無顯達大族矣其可攷者惟河南王氏
自順治八年遷入子孫代有顯著至今猶稱河南院云
宗敎
回敎 在本境者皆阿刺伯人計城內淸眞寺一處戸一
百七十餘家人一千五百餘名口城外劉二堡沙河小煙
台古城子四處皆設禮拜堂合沈旦堡佟二堡大紙房等
處零星戸口共六百八十餘人總計城內外男女老弱二
千六百八十餘人其人性猛好鬬頗知保種合群不與外
敎結婚業商者十之七
耶蘇敎 在城東北街設敎堂醫院各一所拳匪之亂與
天主敎堂同時被毀今已賠修城西劉二堡城昻堡沙河
城東大屯子安平黃堡城北溝子沿等七屯俱立禮拜講
堂計敎民城內三百三十人城外一千一百餘人共一千
四百三十人所設醫院亦頗整齊
天主敎 敎堂分設城內及城西劉二堡大沙嶺溝家寨
等處現又在東劉二堡新設一處豐盛堡並設有學堂計
城內外敎民約共一千七百餘人
敎近日漸衰千山大安龍泉香巖祖越中會五寺住佛敎
持僧一百二十人
國初皆給衣糧因之佔據山塲名爲香火地其餘散居各寺
院一百二十餘所僧衆二百五十餘人
道敎 近日亦衰其聚處以千山爲尤夥無量觀慈祥觀
等計宮五觀八菴十二共二百七八十人或朝夕諷經或
耕田樵薪以自給又有夥居道名曰道丁皆有室家與俗
無異奉香火而已至如各鄕游方之流並香火而不奉則
等之自鄫焉
實業
民俗素重農桑農人居十之六計丁男十一萬零七百餘
人士紳六百五千餘人讀書充敎習者七百八十餘人出
洋留學者二十餘人就學之學童約一萬三千餘人商戸
城內三百四十二戸計質店三燒鍋九油坊二十三雜貨
行一百零二糧行四十九洋行一十六書庄三其餘各行
舖畧備商四千餘人城外各集鎭商戸三百二十餘戸商
二千七百餘人工藝金木皮革石染色塼埴及一切雜藝
粗具鮮有用機器者計城內工業七百三十餘戸工四千
二百餘人城外之工取値僅能自給尤少專精之詣大槪
士僅半化農工商亦皆固陋守舊無進化思想故一受外
潮之激刺愈覺形見勢絀云
工政
製造之原料殖產頗饒祇以工藝未興故不見發達蓋農
田盛而無良工以維其後宜乎商業之日敗矣邇來外貨
輸入庸率日低是其現象幸興辦自新習藝所或可爲提
倡工藝之一助云
商政
遼陽商務大宗在米豆而以營口爲輸出之尾閭農氓趨
高値不能不信用紙幣其敝也紙幣濫而錢法因以日壞
馴至米豆値朒而他物値盈光緒三十一年以官督商公
籌資本開設公立公司原以周轉市廛紙幣之恐慌未爲
不善其後乃以貸貣權子母反與紙幣爭什一之利以致
全城商業相繼傾廢元氣亦稍稍耗矣近年重整商會雖
咸有戒心然當事者漸有經驗蓋亦若顚木之有由蘗云
學務
省南諸州之文化論者以遼爲首緣舊日學額六名童
試常至三百餘人故爭自濯磨以蘄占優勝之步
國初康熙十二年本廢都司學舊址重修學宮乾隆二十六
年知州明德因舊基又購田姓地建築明倫堂及兩廊宿
舍共十七間在城內東南隅
廟西側雍正初知州王瀚建義學五間在州署東後又增
築廂房爲縣試之所光緒初年知州徐步由與邑紳錫庚
奎光平格李毓芬募捐巨資集本金遼錢二十餘萬貫存
商生息幷有學田一百四十日在大東門内修建襄平書
院每年以息金地租充諸生膏火庚子之亂因練衛襄營
耗款大半僅餘學田及本金六萬貫而已其李毓芬獨力
倡立之義學捐房舍十楹銀二千兩生息以息金爲常年
經費亦至是年停輟舊時學校蓋駸駸乎於是終焉州牧
沈金鑑就書院舊址益以院東楊姓房一所創設師範學
堂招生八十人嗣又附小學四十名每月需費一千五百
元從前本金旣未盡收回而學田亦不足用仍仰給州署
籌撥丙午州牧何厚琦創設啓化學堂初招師範高等小
學各四十名丁未春後攺爲兩等小學近有學生一百二
十名每月需費六百餘元並勸學所敎育會各款皆由州
署籌撥又城內李氏義塾近改爲李氏自立小學堂此外
如學宮內於丁未二月經儒學趙東昇禀立初等小學堂
嗣以欵項無着至冬季停辦而城守尉復由旗兵伍田隨
缺地每畝加東錢二百設八旗小學堂及八旗女學堂一
所其邑紳帥宗昺報効學堂房舍其租金銀圓四百則以
之建立貞靜女學堂戊申春新添至二班復經州牧洪汝
沖由橋欵每年補助銀圓四百其四鄕小學堂經州牧陶
鶴章就警區分畫學區每路設勸學專員抽巡警畝捐十
分之一爲鄕學費丁未年計鄕學一百一十九班戊申春
至一百五十九班又添設模範學堂三處亦多就地籌欵
及由巡警餘欵提撥此學務之大槪情形也
警務
遼陽之有警察自光緒乙已州牧沈金鑑攺保甲始時境
內土匪四起不暇詳求警章其設置之法城內設總局四
鄕設分局均用邑紳按地捐錢募巡丁資防守而已名爲
警察實與土團撫團無異而匪黨亦往往匿跡其間次年
春大府檄鐵嶺縣鮮俊英來遼推廣巡警歸併七分局仍
捐畝募丁稍分别良莠四月權州事在州署後設警務學
堂一所招取學生九十名由畝捐籌撥經費閲八月畢業
分撥城鄕時城東下馬塘牛心台城西北老鸛坨小北河
吊鞋窩等處均分劃歸本溪遼中二縣州境僅有分局五
分區二十六局設局董主計區設區董正副巡長共馬巡
一百八十三名步巡九百二名火夫一百四名局區董皆
土著其一切經費則雙繩地每日按月捐銀圓一角單繩
地每日按月捐銀圓七分由各局分收應用而以一成興
辦各鄕小學其有盈餘之欵則城內總局及各學堂期成
會一切新政又往往賴其挹注焉城內總局其制較各分
局爲備設巡官總局董巡弁巡長分總務敎練衛生出納
等課又分爲五區區設巡長共有巡兵二百餘名月收商
捐二千二百圓然開支尙多不敷故賴四鄕餘款接濟地
以鄕爲多人以城爲多城市之人又各有地在鄕城如元
首鄕如手足本爲一體而昧者乃爲此疆彼界之說亦可
謂一孔之見矣
知识出处
《遼陽鄉土志》
本书记述了辽阳州设置沿革、政绩录、兵事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辽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