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懷仁縣鄉土志》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0246
颗粒名称: 沿革
分类号: K293.1
页数: 40
摘要: 本文追溯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沿革,从古代九州、十二州的分合,到秦汉、隋唐等朝代的行政设置,以及高句丽、渤海国、金朝等势力的统治,最终纳入清朝版图。
关键词: 怀仁县 沿革 地理

内容

自嵎夷既畧堯遂定天下為九州舜復分為十二州以青
  州遼逺分東北為營州即今遼河以東之地禹敘洪範九
  疇仍并營州為青州商紂無道箕子率其徒五千人避地
  於朝鮮施約八條武王即其地封之中國聲教始洎於東
  土至戰國燕畧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是為東邉邊
  牆所自有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逺難守復修遼東故寒至浿水為界遂置鴨綠江上游一帶之地於塞外
  日本石澤東洋厯史圖鴨綠江長二千餘里所
  在易名其上游即古之沸流水下游即浿水
  置元菟郡轄縣三曰上殷台
  曰西蓋馬高勾麗為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遼
  河本境西邊老嶺為遼陽千山之祖嶺西諸水西南滙太
  資河入遼水西葢馬適當馬訾水西北入也納鹽難水西南
  至安平入海馬訾水亦鴨綠江之易名鹽難水即佟佳江
  繞今縣城西北南滙安平河入海元帝永光元年高勾麗朱蒙自立為王 見東國通覽 北史高勾麗傳言先祖朱蒙王出
  河伯女剖卵而生扶餘人謀殺之乃南走遇大水不得濟
  朱蒙告水曰我是河伯外孫於是魚鱉並浮為橋而渡至
  紇升骨城遂居焉後并沸流國而為高勾麗 在縣東藴和保高麗永樂
  太王墓碑文所載始祖鄒牟王事跡改歸輯安縣 魏明帝正始三年高勾麗王冦
  遼西幽州刺史母邱儉出元菟討之戰勝於沸流河上因
  屠其丸都城改屬平州其後夷模王更新國沃沮東濊屬
  焉 邑東藴和保有古城基一座周圍五里相傳為古高麗城今改歸輯安 晉初屬遼東郡及司馬氏失政鮮卑漸盛遂為後燕慕容皝所侵前秦符堅
  亦時遣使贈浮圖佛經以成之至隋煬帝時高勾麗之嬰
  陽王復以韎鞨之衆冠遼西煬帝怒親率軍討之其東部
  酋長葢蘇文懼乃大築長城西至北扶餘南至方海凡千
  有餘里經十六年而成唐高宗總章元年薛仁貴破高麗
  於金山乘勝合李勣兵進至鴨綠栅破之 唐書栅在遼東五百六十里
  置安東都護於平壤以薛仁貴為鎮撫後屢次遷從由平
  壤而遼東而新城而平州至天寳二年徙於遼西本境漸次為渤海大氏所據屬西京鴨綠府五代梁貞明三年渤
  海秦封諸將私立為王因號高麗屢與契丹為難使平徵
  古如宋乞歸服且用宋年號高宗時曾遣刑部尚書楊應
  誠假道高麗而迎二帝於五國城 見朝鮮史 後鴨綠江以北之
  汨汋城為金所奪置為索博府路則本境已入金版圖矣
  元滅金仍屬遼陽中書省索博府明興廢元遼陽中書省
  置遼東都指揮使轄二州十二衛神宗萬厯三年徙遼東
  六堡於寛甸長嶺諸處今與寛甸交界之永和保有上下長嶺是本境當在六堡之內至三十四年李成梁以六堡
  孤懸難守奏請棄之自是邊門以外復成荒土至我
  朝肇基
  興京則本境已入
  皇圖矣然山菁峭深水不渟涵又為邊障所阻道路不通邊
  吏禁令森嚴平民無故不得出邊厯代皆以邊外棄之光
  緒二年
  盛京將軍崇實奏請開邊三年始建懷仁縣於佟佳江東岸為政化實行之始懷仁縣圖
  符界衙山河保學廵税邊村
  號線署脈流牌堂警卡栅屯沿革備考
  唐虞 營州 通鑑綱目帝堯八十載禹治水成功因定荆梁
  雍豫徐揚青兖冀九州舜以冀青地廣分冀州為幽州
  并州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合為十二州按營州即今遼
  河以東之地
  夏 青州 通鑑舜命禹敘洪範九疇仍以十二州為九州則
  營州又并為青州矣
  殷 古朝鮮地 史記箕子遭衰殷之運避地朝鮮教以禮義田制又制八條之約相殺者以當時償殺相傷者以穀償相
  盗者男没為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邑無
  滛盜門不夜扄回頑薄之俗就寛畧之法行之數百年
  故東夷通以柔謹為風仲尼欲居九夷葢有以馬
  周 朝鮮國 史記箕子避殷亂於朝鮮武王即其地封之朝鮮
  史箕子率其徒五千人避地於遼河之東其子孫始遷
  平壤為朝鮮開國之祖其後四十餘世孫凖為燕人衛
  滿所滅戰國屬燕史記燕時嘗畧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
  鄣塞朝鮮史燕人遣其將秦開攻西方滿潘汗之地其
  註滿潘汗鴨綠江以西三水名按遼河之東鴨綠江之
  西其河流稍長者爲佟佳江靉河大洋河三水 佟佳江俗呼渾
  江疑即滿
  之轉音
  秦 遼東外徼 朝鮮史秦滅六國遣其將蒙恬北築長城於遼東
  西置郡守箕子四十代孫否畏秦勢遂服於秦此處仍
  屬真番漢 屬立菟為勾驪 高祖封盧綰為燕王仍秦故置後綰反亡入勾
  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東走出塞渡浿水居
  秦故空城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燕亡命者
  王之都王險城 險城即平壤屬樂平郡 擊破朝鮮侯凖箕子四
  十餘世孫凖逃入三韓而君之 三韓馬韓辰韓牟韓也 滿據朝
  鮮百年至其孫右渠武帝遣將討滅置樂浪 浪音郎 玄菟
  菟音都 真番臨屯四郡以高勾驪為縣屬玄菟 斯時真為高勾
  驪 立菟郡即東沃沮國地應邵曰玄菟本真番國班志曰玄菟郡西有蓋馬縣有馬訾水 即鴨綠江 以此考之此地
  斯時屬玄菟矣陳壽曰武帝聞玄菟郡治沃沮城後為
  夷貊所侵內徙勾驪縣西北有遼山遼水所出按昭帝
  六年築遼東玄菟郡 即今京 斯時此地為高勾驪所有漢
  中葉徙勾驪於闗內諸處及王莽僣位發髙勾麗兵擊
  匈奴句驪不欲行郡縣强迫之皆亡出塞莽命嚴尤誘
  高勾驪侯騶 三國志作騊 斬之貊人愈犯邊至光武建武八
  年高勾驪王遣使朝貢復其王號此地以後皆屬勾驪猷帝建安中勾驪王伊夷模作新都於丸都山下在沸
  流水西即前懷仁管之通溝口也 現設輯安縣治
  三國 屬平州 魏志明帝三年高句麗王冠遼西遣幽州刺史
  母邱儉出立菟討之戰於沸流河上 東者厯史圖所載鴨綠江隨地異名
  上為沸流水下為馬訾水浿水 擊走高句驪王位宮屠丸都城位宮將
  妻子逃竄未幾復擊之位宮奔買溝遣玄菟太守王頎
  追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而還
  繼而位宮復據丸都延至晉世勾驪略有遼東百濟略有遼西斯時此地仍屬高勾驪
  晉 屬後燕 朝鮮史晉司馬氏失政鮮卑漸盛慕容廆為平州
  刺史屢侵之旋有永嘉之亂遼東西遂為廆所據其子
  皝欲先取高勾驪後滅字文氏秦主苻堅遣使贈浮屠
  於高勾驪至成帝八年皝復滅高勾驪燒其宮室毀丸
  都而還此時地則屬於皝矣永嘉之末朝鮮復陷於高
  驪北齊北周中國多事遼東各郡漸為高驪奚部所侵
  此地仍為高麗有隋 屬高勾驪新城 朝鮮史高勾驪之嬰陽王以靺鞨之衆攻遼西
  隋煬帝怒親率兵討之會楊立感謀反乃還其東部酋
  長蓋蘇文大築長城西至北扶餘城南至方海凡千有
  餘里經十六年而成註即開原長栅又開皇三年討破
  高寳甯於黃龍置營州煬帝以百三十萬人二十四道
  伐高麗軍潰僅剩七千人而還高麗亦因此而困
  唐 初屬安東都護 太宗晚年征高麗得蓋牟城置蓋州得遼陽城
  置遼州得白崖城置岫州此處尚未內屬新唐書高勾麗傳東南跨海西北渡遼水接靺鞨高宗總章元年李
  勣大破高麗於平壤 晉以後高麗皆都平壤 滅之置安東都護府
  以薛仁貴鎮撫之其國東徙鴨綠江東南千餘里此方
  內屬於唐
  五代 屬高麗 朝鮮史後梁末帝貞明三年秦封諸將 渤海王之部民
  後自號秦王 私立為王因號高麗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并有
  新羅百濟徙都松岳以平穰爲西京斯時契丹䧟平州
  又䧟營州自是地入於遼宋 屬金索博府路 滿洲地志遼專用兵於中國不暇顧高麗女
  貞二國金滅遼志在取宋故許高麗王抱州之請而以
  鴨綠江為界鴨綠西北之泊汋城則歸金領置府尹兼
  本路之都總管 即索博府路 幽營兖豫盡隷版圖此處屬金
  不待言矣
  元 屬遼東中書省索博府 滿洲地志元滅金以滿洲為遼東行中書
  省設治今之遼陽州使轄全部其下路七府二州十二
  縣十索博府仍元之舊路髙麗西京 即平壤 亦内屬此地以後不為高麗所屬
  明 遼東都指揮使建州衛 洪武初年高麗奉表朝賀賜以金印誥封
  高麗國王畫鴨綠江以東為朝鮮界江以西盡為明之
  邊境續通典明滅元改遼中書省為遼東都指揮使轄
  衛十二州二通鑑綱目萬厯三年徙遼東六堡自遼陽
  鎮東二百里舊有六堡其地不毛與遼陽聲援不接李
  成梁請移孤山堡於長其哈喇佃險山堡於寛佃江沿
  新安四堡於長佃長嶺等處於是撫順以北清河以南皆遵約束至三十四年冬棄六堡初六堡既築生聚日
  繁至六萬四千餘户至是李成梁以地孤懸難守與總
  督蹇逵巡撫趙楫建議棄之盡徙居民於內地不從則
  以大軍驅廹之死者狼籍給事中宋一韓力言棄地非
  策能廷弼亦以為言帝卒用成梁議自是遼左藩籬盡撤
  國朝肇基
  興京以
  盛京為留都鴨綠江以東仍屬髙麗界江以西至興京界一體封禁至光緒三年升
  興京理事通判為撫民同知增設二縣一通化一即懷仁
  縣也光緒三年七月署將軍崇厚戶部兼尹宗室岐元
  奉天府府尹恩福會
  奏為奉省邊務南路辦理已有成效北路亦經具有規模
  亟應添設地方官權宜試辦以資治理而固民心恭摺
  仰祈
  聖鑒事竊查奉省東邊外南北延袤千有餘里東西相距亦數百里至數十里不等上年鳳凰邊門外東溝一帶丈
  清地畝之後隨經前署將軍崇實奏明設立安東一縣
  委員試辦迄今一年之久地方公事漸經辦有條理民
  心亦尚帖服上年應徵錢糧俱已掃數完納其安東以
  北靉陽鹻厰旺清三門外並鳳凰城沿邊以及通溝各
  處地畝續經總辦邊務候補道陳本植知府恒泰提督
  左寳貴督飭各員分路設局逐叚清查現據旗民各户
  赴局投報者約可增至七十餘萬畝合之安東縣上年升科五十三萬餘畝及前數年已報升科之五十萬餘
  畝通計熟地不下一百七十餘萬畝此外未經清丈之
  地無多所有安東一縣元年已收押荒者二年起徵銀
  糧其前此已經升科之地則照章納糧勢難再辦押荒
  此次續行丈出之地則先收押荒再行起徵錢糧以每
  畝徵銀三分計之以一分津貼各州縣辦公統俟一律
  丈完升科之後每年約可徵收正欵銀三萬數千餘兩
  此外葦塘為數無幾山貨雜貨糧石斗租及燒鍋各税甫經試辦亦難約計成數至木税一項元年因東溝賊
  匪甫經蕩平其多年堆積木植均行下運商賈雲集徵
  收較旺共收東錢九十餘萬吊二年則木植下運漸少
  商販亦稀僅收東錢五十萬吊有零查此項木植來源
  現離水次較逺下運漸難税自漸少歲入確數勢難預
  定奴才 崇厚恩福到任後接據陳本植等稟報前來正
  在核辦間 奴才 崇厚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奉
  上諭恩合奏東邊新墾地畝請添設旗屬招佃旗丁無庸添練勇營各摺片著崇厚體察情形妥議具奏等因欽此
  奴才等當即公同商酌該副都統原奏不為無見除所
  陳添練勇營一條另行附片覆奏外查前署將軍尚書
  崇實以邊外結廬耕種業已多年不特各處流氏託以
  為業即各旗閑散亦不免藉地營生因而推廣
  皇仁奏辦升科納税事以為化私為官之計而邊氓甫經向
  化若必區分旗民畸輕畸重又恐不足壓服衆心所以
  奏請但凡認地開墾者一律編入户口册籍以示旗民一體之意仰蒙
  聖明洞鑒恩准在案而所編册籍復經前署將軍尚書崇實
  飭令各委員等均於本户名下分别註明旗民字樣以
  杜改旗為民之獘是該副都統所慮旗人隱名於氏圈
  報地者前署將軍尚書崇實固已早籌及此也至此次
  投報升科每户或數十畝或數百畝不等皆係各管各
  業尚無包套情事該副都統所稱一人任意指報極多
  可以分叚出兑招佃旗人此事或指從前而言與現在情形又不相同其所稱邊外添設旗署一節查奉天邊
  內前此本係旗多於民嗣則旗民聚處所以各城設立
  城守尉協佐等官又設州縣官以便旗民分治邊外則
  民多於旗且旗人不過民人十分之一二奉省州縣各
  官業經奏准不論滿漢一律請補均加理事同知通判
  銜現在設立州縣照舊加銜請補即可旗氏兼理 奴才
  等察看邊務現在最要者上年試設之安東縣僅營迤
  南一隅之地迤北一帶輻員遼闊現經清查地畝業有成數若不即行添設州縣委員試辦則散而無紀不足
  維繫人心當經札調陳本植來省面加詢問逐細籌啇
  目下亟應擇地設官修築營堡建置衙署兵房以為經
  久之計因擬於六甸之寛甸添設一縣即名寛甸縣六
  道河添設一縣名曰懷仁縣頭道江添設一縣名曰通
  化縣分疆劃界委員試署並於每縣各設廵檢一員管
  典史事但此三縣所轄地面較廣尚須跴擇地勢添設
  分防佐雜各官以資襄理其寛甸縣即與已設之安東縣及邊內改設之岫巖州統歸鳳凰廳管轄懷仁通化
  兩縣歸
  興京廳管轄庻幾地方有所責成既免人心渙散之虞尚
  有未經丈完之地亦可由各該縣會同委員等就近查
  勘所有各處分局當即酌量裁撤歸併以節經費惟先
  後既經改設二廳一州四縣則前署將軍尚書崇實原
  擬於鳳凰城添設邊關兵備道一員亦應及時設立派
  員試署俾令提綱挈領廵視東邊邊外地方南北相距迢遥 奴才 等體察情形公同商酌夏初南路江海之交
  帆檣雲集該道應駐東溝一帶稽查木税慎重海防秋
  後水涸冰凝北路邊防緊要又應馳赴頭道江以上彈
  壓督催徵收一切迨至冬末再回鳳凰城清釐公件一
  年之間南北分廵周厯始能彼此兼顧至於邊外扼要
  之地甚多且北接吉林防務尤闗緊要現時東邊駐紥
  本省並客兵各隊已有兩千數百名之多將來邊外非
  留重兵不能鎮懾 奴才 等再四思維惟有將奉省議准滿漢練軍酌撥數營換防駐守若無統領之員不足以
  資控制查
  興京副都統係駐旺清門內離邊較近所有邊外各軍統
  歸節制現任副都統色楞額道員陳本植本係奏派將
  軍翼長應即仿照各省鎮道體制
  興京副都統及邊闗道會同辦理東邊防務仍兼充將軍
  翼長惟邊闗道南北分廵須有親兵以備緩急擬將前
  設大孤山步隊及邊外新設各兵設立道標馬兵二百名步兵五百名作為兩營歸由該道親統所有該副都
  統節制之兵亦准該道調遣庶幾文武和衷共濟始足
  綏靖地方除繒具邊外地圖貼說咨呈軍機處備查外
  其餘未盡事宜奴才等當隨時體查情形悉心籌畫妥
  議具奏請
  旨遵行所有 奴才 等擬於東邊外南北路先行添設文武大
  員並地方官權宜試辦緣由是否有當謹合詞具奏伏乞
  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遵行謹
  奏奉
  旨該部議奏欽此 部議照准惟查
  興京係屬尊稱請將原設之理事通判改為撫民同知領
  新設之懷仁通化兩縣仍兼理事同知銜不得改稱直
  隸廳亦不得直稱
  興京廳以符體制奉
  旨依議欽此又條 奏議東邊外擬設道廳縣教佐等官缺分繁簡並添設分防增設學額暨建立城垣衙署營房以及
  馬撥廉俸餉乾應行詳議各事宜臚列條欵恭呈
  御覽奉
  旨該部議奏單併發欽此旋准 部議照准新設東邊道一
  缺駐紥鳳凰城統轄二廳一州四縣廵察邊防督徵税
  課節制營伍一年之間南北廵察政務■繁責成尤重
  應請定為分廵奉天東邊兵俻道管理鳳凰城等處地
  方作為題奏請補最要之缺其改設之鳳凰直隸同知一缺既有
  自理地方之責兼管岫巖安東寛甸三州縣地處邊圉
  政務紛繁請定為衡繁難
  題調奏補要缺
  興京撫民同知一缺管轄邊外北路通化懷仁二縣地方
  遼闊復有自理之責應請定為繁疲難近邊升補要缺
  均加四品頂戴兼理事同知銜至新設之安東寛甸懷
  仁通化四縣俱係邊地要區事繁責重除懷仁一縣擬作為疲難升補邊要中缺外其餘三縣均請定為繁疲難
  題調奏補邊要繁缺均加理事通判銜又新設之懷仁縣
  所轄江東地面與通化縣以七十二頂子分界該縣通
  溝口地方 即今設之輯安縣 距縣三百餘里內阻渾江外連靉
  江接壤朝鮮尤為扼要其西界近邊之四平街距縣亦
  約二百里向為盗賊淵藪擬於通溝口四平街各設廵
  檢一員通化懷仁安東寛甸四縣並應各設廵檢一員
  管典史事以上廵檢典史各缺均係近邊要缺擬仍照章由邊内升調再查
  興京發祥重地二百餘年涵濡教育士知向學向來該處
  生童向附承德縣考試今既改設撫民同知自應添設
  學校培養根本至鳳凰城地面向歸岫巖管轄未經設
  立學校今既添設直隸同知人文漸盛亦應推廣學額
  而該廳所轄之一州二縣除岫巖州原定之文武學額
  應仍其舊其安東寛甸二縣並
  興京撫民同知所轄之懷仁通化二縣地處邊外民間墾種結廬厯有年所既寛以生聚休息之恩宜被以絃誦
  詩書之澤庻可化梗頑而歸敦樸擬請添設
  興京學鳳凰學教諭各一員每學均足為文學額三名武
  學額二名通化懷仁寛甸安東四縣各定為文學額二
  名武學額一名分隸
  興京鳳凰兩學此設治之原委也
  謹按此地古未建置地名無可搜稽據古今時代所
  屬悉採列以備参考耳

知识出处

懷仁縣鄉土志

《懷仁縣鄉土志》

本书记载了怀仁县历史、地理、物产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