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疗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606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医疗队伍
分类号: R197.1
页数: 4
页码: 711-714
摘要: 本节介绍了柏乡县医疗队伍发展情况,包括中医队伍、西医队伍、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队伍培训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医疗队伍 医疗 柏乡

内容

一、中医队伍
  中医学在境内流传久远,其间不乏精于医道者。明代魏大成撰《养生论》“以平情为祛病之本,而深明医之不足恃”;杨健于医道有精辟之处,著《养马经》。明清时期,文人贤士把精于医术作为尽孝之途。县内精于医术者为数不少,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精于医术而名盛者有魏荔彤、刘逢桐、王小池、魏九张、冯尔蔼、魏汝霖、杨敬止、杨蔚坤、李清弼、陈维桢、王印潭等人,其各凭一技之长,于医术有独到之处,广释仁慈,惠泽乡邻。如魏荔彤刻苦研究医术融汇贯通医书,著《素问通解》、《灵枢经通解》、《素问注》、《张仲景全书注解本义》等;魏汝霖早年就读于县学,后由于世事坎坷,对八股取士的科举产生厌烦,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理论、医技的研究之中,古今医书无不汇通,精于伤寒诸症,著有《伤寒补注》、《金匮补注》;杨蔚坤擅长儿科,著有《理学痘诊浅说》。民国时期,县城东街张学文的内科、八里庄赵俊杰的喉科、南关白步皋的妇科等也小有名气。县内中医事业发展缓慢。为解除百姓病痛之苦,广大中医只能依遵祖传秘方应用中草药、针灸、拔火罐及按摩等传统医疗手法进行诊治。
  建国后,中药铺由40年代的3家发展至1951年的29家,中医49人。1952年政府卫生科组织广大医务工作者成立了卫生工作者协会,有80余名中医加入协会,通过定期学习,交流经验,提高了医疗水平,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1954年4月中旬卫生科主持召开的中医代表会上,参加会议的32名中医代表献出63个祖传秘方、民间验方。县内还选派中医人员到高等学校进修。到1956年,县内有11名高级中医,53名中级中医。经过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努力,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得以应用于临床,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新式医疗器械为辅助设备。在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中医成了人民健康的保障。仅柏乡分院1959年即利用中药治疗肝硬化1例,肺结核14例,小儿麻痹15例。“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医事业受到摧残。60年代后期,随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遍开展,中医、中药又开始发挥作用,1971年,柏乡县卫生防治院利用中医验方瓜蒌散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44例,效果良好;1972年,柏乡县气管炎防治小组利用棉花根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303例,总有效率82.5%;此外,东施庄合作医疗站自制的白带丸,南阳合作医疗站自制的治疗气管炎的中药粉剂止咳散、治胃病的海贝散等也效果良好,1969~1973年,柏乡县医院以赵西元为首的海河工地医疗队还把中草药制成针剂,共制出10余种中成药针剂,方便了群众治病、防病。1978年后,中医政策进一步得到贯彻执行,通过传、帮、带和选送医务人员到高等中医学校进修,大大促进了县内中医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中医学的现代设备电针、神灯、电动按摩器、周林频谱仪等在社会上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1983年7月原城关卫生院改建为柏乡县中医院,1990年更名为柏乡县中医门诊部。到1995年全县卫生系统有在职中医师10余人,其他士级初级中医工作者较多,全县开业的个体诊所中大部分医务人员通晓中医理论、医技。比较有名的中医有精于妇科、儿科的张桂芬,擅长针灸的白有才,民间外科也不乏名人,张家庄的张如台从医近50年以整骨技术好在四方的乡邻中有“灵先生”的美称,宁晋、临城、隆尧及赞皇的患者也来慕名求治。
  二、西医队伍
  西医学传入县内的时间较晚。民国17年(1928),在城隍庙西小门院内开设一处普济医院。此后,该院又搬迁到城隍庙西邻魏省三宅内,改名一九一九医院。另外,高邑花园人郭茂书在县城北街开设中华诊所。民国22年(1933),本县赵占元到天津西医教育班学习西医。民国25年(1936)学成回乡后始用听诊器、体温表、注射器等器械诊治疾病。1949年4月由成增林负责组建成柏乡县人民医院后,即能做一些简单的轻创、缝合手术。1951年全县有西医诊所2个,7名西医。50年代县内西医外科能开展脂肪瘤切除、阑尾、疝气修补、包茎手术,内科能够治疗胃炎、肺炎、肺结核等常见多发病。60年代后期,随国民经济的好转,卫生设施的加强,现代化医疗设备的引进,外科就能够做腹部手术。到1966年全县有37名西医。“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受到运动的冲击。1978年后,卫生机构逐步恢复健全,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到高等医学院校进修深造,西医队伍也日渐壮大,到1994年仅公立医疗机构内即有西医79人。县医院1987年设特定电磁波治疗室,并开展了几种治疗项目;开展了心脏的检查、细菌的分属鉴别及有关免疫检验项目,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外科从70年代的子宫、胃、脾切除、食管癌下段手术发展到80年代的骨折吻合术、股骨头置换术,90年代的肝、胆、肾、脾切除、食管手术、开颅手术、臂丛神经吻合术,自1995年始做椎间盘脱出术;内科除能处理一般的病症外,还可处理各种疑难病症、心脑血管及各种中毒病人的抢救等。在众多的西医中,内科的张立学、赵志善,骨科的张长胜,外科的李亚伟等以其精湛的医术为县人所推崇,成为县内一代名医。
  三、中西医结合
  建国后,县内各医疗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团结中医政策,中医在人民保健中的作用得到了正确的认识。50年代中期,中西医联系得到加强。1955年县卫生院与中医门诊部在会诊及研究病案学习方面成了常事,各医疗机构内西医学习中医广泛开展。1956年7月县医院内率先设立中医科,实行中西会诊。1956年8月,在扑灭正元寺的脑炎流行时,县防疫站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方法诊治疾病。1957年上半年,中西会诊在县医院被做为制度确定下来。1958年县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县医院、地段医院及各乡卫生所(城关镇、固城店乡、南阳乡除外)均属中西结合医疗机构。到1975年,县内曾两次选派西医人员离职学习中医。1977年县内的中西医结合医疗队伍初步形成,当年县医院外科收治的250余例急缓症中非手术率达70%,死亡率由原来的5%降至1.5%;内科对气管炎的近期控制率为65%,对冠心病的治疗也有明显的效果。1995年县内的中西结合医疗机构有县医院及其分院、中医门诊部和内步、南马、南阳、白阳、西汪、王家庄等乡卫生院。此外,个体开业的149个个体诊所也多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
  四、护理队伍
  民国以前,县内没有专职的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护理多由中药铺、店、堂的学徒承担。民国25年(1936),随西医的传入,县内出现了专门的护理人员。在日伪统治日期,柏乡县医院内也没有专职护理人员。柏乡县解放后,一些西医诊所内有辅助医疗的护理人员。柏乡县人民医院,柏乡县人民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多数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培养出来的。1950年10月柏乡县人民卫生院内有7名专职护理人员。1954年3月县卫生院内设护士长,护理工作加强,有护士3人,护理员4人。到1956年初,县内有专职护理员8人(县医院4人,固城店、南阳卫生所各2人)。1982年县医院内有护师2名,护士10名,护理员10名。1984年县医院内设立了总护士长,制定了全院护理工作计划和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建立了技术培训计划,进行了基础护理、无菌操作演习,定期考核,技术档案,严格执行了医药及三查七对制度。同年4月下旬,随县医院家庭病床的开设,也添设了相应的护理。1987年又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初步试行了“局部技术承包制”。90年代护理分工越来越细,添设了妇产科、中医科护理。到1995年底,全县具有专职护理人员29名。在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和技术尖子,如县医院的外科护士商国珍为抢救窒息产儿,口对口实行人工呼吸,吸羊水;县医院的护师路春菊从事护理30余年,在患者住院费不足时,及时出钱补上;县医院的外科护士张增林在邢台地区护理技术竞赛中,荣获第一名等。
  五、队伍培训
  民国以前历代的从业行医者,多为祖传或拜师学艺。也有自学成才的,但人数很少。在民国时期县内自学成才且名气盛者仅杨蔚坤、魏九张二人。
  50年代初期,县卫生院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进修。1952年县防疫队举办短期培训班1期,培训了52名医生;并举办了1期乡村医生培训班,为87个村培训了97名掌握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病及防疫医疗技术的卫生员。1954年又针对当时新生儿破伤风、产褥热流行面广的情况举办了1期新法接生培训班,为全县培训了20名骨干接生员。
  1977年成立卫生进修学校,与省、市级医院建立了代培关系,开始加强对全县各类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卫生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
  1977~1984年主要举办短期培训,共举办了3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培训180人;举办在职妇幼保健、中药、中医、医技及接生人员的岗前培训各1期,培训30人次。
  从1985年开始举办中长期综合培训。其中在1985~1991年间举办中期乡村医生培训3期,培训乡村医生100左右人次;自1995年9月份开始进行乡村医生的长期培训,有50人参加了学习。
  柏乡县卫生进修学校成立18年来,共为社会培训医务人员325人次,从很在程度上提高了全县的总体医疗水平,新医疗技术在全县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
  县卫生主管部门还于每年有计划地选送部分在职医务人员到省二院或市医院进修、深造。到1995年底进修回县人员中,晋升为高级医师的有1人,主治医师的有45人,麻醉师4人,检验师3人,其他士级5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县内的医疗技术水平。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