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60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R197
页数: 1
页码: 705
摘要: 民国时期,西医西药开始传入柏乡。日军侵占柏乡期间,虽建有柏乡县医院,也只有少数富户人家才敢问津。在1943年的疫病流行中,有的村庄整户整族染病,死尸露天停放,无人掩埋。1945年柏乡解放后,于1946年在全县开展有组织的防病治病活动。1949年4月建立了柏乡县人民医院,7月建立了柏乡县卫生院,对全县的卫生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在全县进行预防注射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1950年8月柏乡县人民医院和原柏乡县卫生院合并为柏乡县卫生院,12月成立了医生联合会。1954年柏乡县卫生院被确定为丁级卫生院。县内基本上形成了遍布城镇乡村的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网,计划免疫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关键词: 医疗 卫生 柏乡

内容

民国以前,柏乡县内没有卫生管理机构和公立医院,只有几家私人开设的中医药堂铺,药品匮乏,医疗技术极其落后,天花、麻疹、霍乱、肺结核、肝炎、疟疾广泛流行,致死、致残者甚多。民国时期,西医西药开始传入柏乡。日军侵占柏乡期间,虽建有柏乡县医院,也只有少数富户人家才敢问津。在1943年的疫病流行中,有的村庄整户整族染病,死尸露天停放,无人掩埋。据资料记载,1941~1946年县民死于天灾、疾病者就达1,269人。1945年柏乡解放后,于1946年在全县开展有组织的防病治病活动。1949年4月建立了柏乡县人民医院,7月建立了柏乡县卫生院,对全县的卫生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在全县进行预防注射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1950年8月柏乡县人民医院和原柏乡县卫生院合并为柏乡县卫生院,12月成立了医生联合会。到1951年全县有西医诊所2个,中药铺29个,有中医29名,西医7名。1952年4月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委员会,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全县建立了12个接生站,大力推广新法接生。1954年柏乡县卫生院被确定为丁级卫生院。1956年妇幼保健站建立,妇幼工作蓬勃发展,之后,乡(公社)卫生院、农村卫生室相继在50年代后期建立,改善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1959~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境内的卫生事业仍然得到发展。1962年县卫生防疫站建立,到6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县、乡(公社)、村(大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初步形成,消灭了天花,大部分传染病得到控制。“文化大革命”初期,卫生医疗机构受到冲击,拔尖医务人员被以各种借口进行批斗,传统中成药的商标被取消。1967年流脑大规模流行,仅1-5月份县内即发病601例,死亡61人。1974年后,卫生工作逐渐得到恢复发展。1978年后,卫生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健全,卫生设施不断加强,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县内基本上形成了遍布城镇乡村的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网,计划免疫跨入全国先进行列。1990年“四苗”(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菌苗、麻疹活疫苗)适时接种率均在80%以上,提前5年达到国家标准,受到卫生部的表彰。1994年县内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基本达标。1995年底,县内有医疗卫生单位14个,个体诊疗所149个,在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2名,每千人均1.51名在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