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舞蹈民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85
颗粒名称:
四、舞蹈民艺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2
页码:
659-660
摘要:
柏乡县内的舞蹈主要是民间花会,其历史已有几百年,而花会比较活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解放初期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等开始普及流行。1984年,邢台地区在南宫举行全区民艺汇演,东施庄的掸子鼓荣获邢台地区民艺汇演第一名;1985年,又参加河北省花会改革汇演活动,荣获河北省花会改革奖。
关键词:
民间
花会
柏乡
内容
县内的舞蹈主要是民间花会,其历史已有几百年,而花会比较活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解放初期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等开始普及流行。
县内的花会起源于明、清,种类繁多,如:龙灯、旱船、太平车、拉碌碡、掸子鼓、狮子舞、鼓会、高跷、跑驴、扭秧歌、耍狗熊(人扮狗熊)、二鬼摔跤、蜡花、抬扛官、武术等,普及面广,几乎村村有,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每年正月十六都到县城汇演。1984年,邢台地区在南宫举行全区民艺汇演,东施庄的掸子鼓荣获邢台地区民艺汇演第一名;1985年,又参加河北省花会改革汇演活动,荣获河北省花会改革奖。
进入80年代后,现代舞为青年人所喜爱,影剧院也常来一些歌舞团演出,其观众远远超过戏剧观众,1985年柏乡县现代舞演员有:孙保国、王京群、孙野、和振锁等。
1986年11月邢台地区举办的县馆、站专业人员汇演,县文化馆创作排演的舞蹈《牡丹情》荣获一等奖;1986年文化馆编演的舞蹈《钻钱眼》在邢台地区举办的首届艺术节上荣获创作丰收奖;1990年,文化馆排演的《老年乐》在邢台地区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
(一)舞狮 分大狮、小狮,大狮由2人扮装,小狮由1人扮装;舞狮时后场锣鼓齐鸣,节奏雄壮,逗狮人手持红绣球在前引逗,狮子则踏着鼓点,摇头摆尾,做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憨态喜人,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一般隆重节日才有此活动。
(二)二鬼摔跤 亦名“二保跌”,由一个人身上绑上另一个假人,头戴戏冠,脸上化妆成古戏中的大花脸,一真一假,在地上滚爬,你按倒我,我又使个绊脚将你摔倒,使观众看去好象两个真人摔跤一样,表演十分逼真,引人发笑。
(三)跑驴 由二人表演,二人扮作夫妇,媳妇腰中挂着假毛驴,看去好象坐在驴身上;故事情节主要表演新媳妇骑着毛驴回娘家,丈夫赶着毛驴送行;他们走的时快时慢,跑圆场,走四角,上山、过河,毛驴有时被打的又蹦又跳,表演的活灵活现,非常逼真。
(四)拉太平车 俗称“太平车子彩竹马”。太平车和马都是假的,挂在表演者腰中,看来好象骑马乘车一样,实际是自己架着车马走动;一般男人骑马,女人坐太平车;太平车前有一少女拉车,后有一老者推车,前边少女拉车走圆场或八字,中间女人边走边唱,后边老者化妆成古怪头脸,动作别致,滑稽乐人。
(五)龙灯 龙体由竹木料扎成,外糊彩纸,龙体下有许多木把,有十几人各执一把举起在街道上边走边舞,龙眼和头部闪闪发光,龙体弯曲上下浮动,犹如龙游大海,十分逼真,特别是晚上表演龙体翻滚,灯光闪闪,十分壮观,是柏乡县城正月十六科技大集主要节目之一。
(六)划旱船 旱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以彩巾套系在舞者的腰间(扮作女装)如坐船状;另一男子手持木浆摇动,两人合舞,如同行船于水面之上,有的还边歌边舞,表现劳动者的生活情趣。
(七)扭秧歌 在柏乡流传历史悠久,表演时人数不限,街头、舞台均可。演员化妆成古代、现代老少男女,用锣鼓和各种乐器配合演出节目。1995年9月,县城内兴起秧歌热,部分离退休干部职工自发组成秧歌队,每天晚上在街上举行扭秧歌活动。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