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60
颗粒名称: 区划
分类号: K921
页数: 62
页码: 71-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区划,包括行政区划,乡镇村庄。
关键词: 内丘县 政区沿革 区划

内容

第四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行政区划
  据《河北通志稿》前汉疆域图显示,西汉时,中丘之域属冀州常山郡(曾数次改隶),而今内丘域的官庄乡和金店镇东南半部及大孟村镇东南半部在西汉时属冀州赵国。
  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78),内丘县设有3乡。熙宁六年(1073),尧山县并入内丘,设5乡1镇(尧山镇)。元祐元年(1086),尧山析出复置,内丘仍隶3乡(《畿辅通志》)。明崇祯十五年(1642)县志记载:
  “旧志邑有三乡,曰长春乡、曰左相乡、曰太师乡。……意蓬莱仙岛,花香草秀,万古长春,乡名长春,取蓬山义;邑人葛庸,为左丞相,墓在杨庄,乡名左相,亦犹之村名冯唐,取葛庸官衔义;邑人李周,赠太师,乡名太师,取李周赠官义。”三乡共辖131个村。
  长春乡辖53个村:张家庄、蔡家庄、申家庄、苏家庄、乔家庄、薛家庄、唐家庄、武家庄、东麻庄、西麻庄、翟庄、小留村、留孙村、小梁村、梁村、河村、闻孝、金提店、黄釜村、南辛庄、夏候、垒东、常丰、滩里、辛安屯、李田、庆源、北阳、东阳、西阳、小驿头、官庄、西周、上屯、下屯、辛王村、小马、小都城、大都城、都城铺、永安、温居寨、凤凰、鲁亭、表善、张沱、程村、孟村、冯唐、南宋、北梁、梁原店、吴村。
  左相乡辖55个村:刘家庄、四里屯、八里庄、双流、新城、落凹、磨窝、南中冯、北中冯、南大冯、北大冯、南岭、北岭、杨庄、演武川、诣仁村、冷水、东赛、西赛、南赛、北赛、中赛、神头、马河、柳林、程家湾、虎头山、上田庄、下田庄、石河、仙人村、刘家庄、李家庄、黄淡沟、杨寨、和庄、仁庄、白芝、邢家峪、卜家沟、石关、栗峪、獐獏、烟南、天井、冯沟、白草坪、小岭、侯家庄、平头铺、会儿哩、阪儿哩、小西、大西、西丘村。
  太师乡辖23个村:四里铺、大原、西张麻、东张麻、塚圪塔、铁匠屯、南光、北光、河渠、礼义、北辛庄、田村、张村、尹村、清修、邵明、高望、史村、五郭、五郭店、张家庄、山凹村、胡家庄。
  此志所载“旧志邑有三乡”,说明此三乡在崇祯十五年以前就有。但三乡建置时间,已无史志可考。
  明洪武年间,内丘县编户十九社,有城关、黄釜、李田、石河、高望、孟村、梁村、新庄、新安、大原、冯唐、杨寨、温居、李阳、永宁、官庄、梁原、常乐、中平。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李隲裁并了大原、常乐二社。
  清代承袭明制,康熙七年(1668)县志仍载:“旧志三乡,曰长春、曰左相、曰太师”。但三乡所辖村庄有异,共计144个村庄,比明志所载的131个村庄多出了13个,即:串家屯、东庞、西庞、宋村、马村、狐狸、石方、青山、河渠铺、李阳、史村屯、马涧、翟家庄。乾隆十五年(1750)《顺德府志》记载,当时内丘县辖107村、29庄、7屯、4寨,共计147个村,比康熙七年县志所载村庄又多出3个,即:将军寨、周王寨、孝子庄。道光十二年(1832)县志也载:“旧志三乡,曰长春、曰左相、曰太师”。三乡所领村庄仍有变化,又少了将军寨、周王寨、吴村3个村。至光绪十二年(1886),关于里社的记载仍没有变化。光绪三十年(1904),改里社为路州。光绪三十三年内丘县地图显示,当时内丘县还领有今邢台县境内的上凌霄山、于家沟、翟沟,今临城县境内的冷水村和隆尧县境内的东尹村、西尹村。隆尧县的田村已不在内丘县舆图之内。
  清末的《内丘县乡土志》记载,当时内丘县分八个区:
  中区在城西关,东界金提店区,西界柳林和诣仁区,南界吴村区,北界史村区。
  金提店区在城东12里(1里合500米,下同),西界中区,南界官庄区,东界唐山县,北界史村区。
  官庄区在城南25里,西界吴村区,南界邢台县,东界任县,北界金提店区。
  史村区在城北8里,东界唐山,北界临城、柏乡,西界诣仁区,南界中区(西关)及金提店区。
  诣仁区在城西北25里,北界临城,南界吴村区,西界柳林区,东界史村区。
  吴村区在城西南16里,东界官庄区,南界邢台县,西界柳林区,北界中区(西关)。
  柳林区在城西30里,南界邢台县,西界獐獏区,东界吴村区,北界诣仁区。
  獐獏区在城西70里,南界邢台县,北界临城、赞皇县,东界柳林区,西界山西省。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政府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区下设乡镇,乡镇下编闾邻(当时未设村级组织)。
  民国19年(1930)以前,内丘县划分为城关、金提店、北障镇、大孟村、柳林五个区。
  民国20年(1931),内丘县划分为城关、金提店、北障镇、柳林四个区。
  据《河北通志稿》记载,民国23年(1934)底,由于各县设区太多,经费过巨,将各县所设的区实行裁并。并区后,内丘县设有3个区(内丘为三等县,按规定不得超过三个区),144个乡。民国24年(1935),各县自治区区公所一律裁撤,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各乡(县设自治区指导员一至四人,辅佐县长管理各乡)。
  民国25年(1936),实行整理插花区域,将于家沟、翟沟两村划归邢台县。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下午,日本侵略军7架飞机轰炸内丘城,国民党政府官员及保安队于当夜10时弃城而逃。10月14日,县城沦陷,其行政区划至此亦废。
  抗日县政府行政区划
  抗日战争时期,县域抗日斗争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故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从1937年11月中旬开始,冀西民训处在西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三个抗日区政府,即白塔区(后改称白鹿角区)政府、獐獏区政府和孙家坡区政府。白塔区辖摩天岭以西的村庄;獐獏区辖獐獏川村庄和白芷川村庄;孙家坡区辖东青山、西庞、仙人村、大小石河及其以西的村庄。
  1938年4月,内丘抗日救国运动由西部山区开展到铁路以西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在此建立了东南区和东北区两个抗日区政府:东北区辖山凹及其以东内柳公路(内丘城至柳林)以北和铁路线以西地区;东南区辖内柳公路以南、铁路线以西和西庞东青山以东地区,并改獐獏区政府为办事处。
  1939年初,4个区除按地名称谓外,又称白鹿角区为一区,孙家坡区为二区(也称中区),东北区为三区,东南区为四区(獐獏办事处不变)。这时内丘抗日县政府曾设想在铁路线以东的内丘地域建立一个抗日区政府,但因日本侵略军修建了封锁沟,交通不便,未能实现。到1939年秋,尧山县抗日政府在该地建立了尧山边区(后称“内东区”),自此,铁路以东境域由尧山县抗日政府管辖。同年10月,内丘县抗日政府将铁路以西四个区分为七个区:白鹿角及其以西为一区;九寨会及其以东至岭头以西为二区;獐獏川、白芷川为三区;原孙家坡区的赛里川和王家庄、交台川、马河村及其以北地区为四区;原孙家坡区的其他村庄为五区。原东北区为六区,原东南区为七区。
  1942年4月实行“精兵简政”,将一、二区并为一区,原三区改为二区,四、五区并为三区,原六、七区不变(无四五区)。
  1942年5月,因日本侵略军修建了第三道封锁线(北起石关,经鱼脊岭、瓮山、神头至牛王寨),内丘抗日根据地被压缩到大山以西,遂将各区做部分调整。
  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划
  1945年9月,内丘县城解放。县委、县政府由山区迁至县城内办公。10月,行政区又进行了调整:白鹿角为一区;獐獏为二区;神头为三区;冯村为四区;原四、六区并为五区,区政府设在城关。
  1946年7月,又将五区改为一区(城关),四区改为二区(冯唐),三区(柳林)不变,原一、二区并为四区(白塔)。
  1947年4月,内东区从尧山县析出,归内丘辖,划为五、六区(北半部为五区、南半部为六区)。同年,冷水村从内丘析出,归临城县,东尹村、西尹村及冯村火车站划归尧山县。
  1948年夏,将南寺沟村(18户农民)划归邢台县。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1950年6月,原6个区并为3个区,即:原一、五区并为一区,驻城关;二、六区并为二区,驻官庄;三、四区并为三区,驻柳林。10月,又将三区分为三、四区,三区仍驻柳林,四区驻白塔。1953年6月,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划乡建政”的精神,全县在4个区下划设53个乡。一区(城关区)辖:城关、四里铺、小留村、史村屯、磨窝、北岭、北障镇、诣仁、田庄、北光、清修、金提店、黄釜、河渠、新城15个乡。二区(官庄区)辖:官庄、西阳、东阳、辛安屯、大垒东、大辛庄、西文孝、胡里、十方、北良、大孟村、南宋、冯唐、北程村、后鲁亭15个乡。三区(柳林区)辖:柳林、程家湾、张公塔、王庄、神头、和庄、仙人村、杨庄、崔家庄、石门、张赛、郝赛12个乡。四区(白塔区)辖:白塔、侯家庄、摩天岭、白鹿角、槲树滩、庄和、唐家村、闫白芷、田白芷、獐獏、岩南11个乡。1954年5月,4个区政府均改称区公所。1956年6月,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又将53个乡并为26个乡(镇),同时撤销区公所。这26个乡是:城关、官庄、金提店、五郭店、北永安、大孟村、河渠、清修、白庄、冯村、大辛旺、大辛庄、西北岭、小杨庄、柳林、神头、马赛、王庄、大和庄、獐獏乡、崔白芷、摩天岭、白塔、白鹿角、庄和、石坡咀。
  1958年8月,撤销乡建制,实现人民公社化,村改为生产大队。全县建立了城关、金提店、柳林、侯家庄4个人民公社,各设管理委员会。城关称卫星人民公社,金提店称东风人民公社,柳林称红旗人民公社,侯家庄称灯塔人民公社。
  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城关,辖城关、永安、五郭店、冯村、大孟村、北岭7个管理区,96个大队。
  东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金提店,辖金提店、清修、官庄、张村、河渠、大辛庄、大辛旺7个管理区,77个大队。
  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柳林,辖柳林、神头、小杨庄、南赛、和庄、王庄6个管理区,74个大队。
  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侯家庄,辖侯家庄、摩天岭、獐獏、崔白芷、石坡咀、白鹿角6个管理区,56个大队。
  1958年11月,内丘、隆尧、柏乡、临城4县并为内丘县,设16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置管理区,村为生产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这16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是:城关、金提店、柳林、侯家庄、隆尧、东良、千户营、大霍、固城、牛桥、柏乡、固城店、临城、郝庄、西竖、黑城。
  原内丘县所辖生产大队有:北街、北关、东街、南街、南关、西街、西关、乔马庄、河村、张庄、西庄、前李阳、苏家庄、申家庄、丁家庄、白家庄、蔡家沟、四里铺、武家庄、西南光、东南光、翟家庄、石家庄、大良村、小良村、小留村、北永安、西永安、南永安、永固、新城、北双流、南双流、四里屯、八里庄、刘家庄、东寨阳、西寨阳、中寨阳、凤凰、前鲁亭、后鲁亭、前表山、后表山、寺上、南程村、北程村、中程村、东庞前街、东庞东庄、东庞北庄、西丘、新石河、金店、金店南关、大留村、大原、西张麻、北张麻、东张麻、铁匠屯、土冢圪塔、魏家屯、韩家庄、黄釜、杓子屯、张家屯、王家屯、小垒东、大辛旺、小辛旺、大垒东、后河、大辛庄、小辛庄、后夏侯、前夏侯、滩里、常丰、东文孝、西文孝、侯文孝、武文孝、铁顶墓、小马、中北光、西北光、河渠铺、十里铺、清修、高望、西张村、东张村、中张村、北辛庄、河渠、礼义、南北光、东北光、官一、官二、官三、西周、庆源、中平、东阳、北阳、西阳、小驿头、辛北庄、辛西庄、辛东庄、大都城、小都城、李田、串家屯、上屯、下屯、邓村、冯村、刘家庄、东青山、郭家庄、西庞、十方、胡里、马村、宋村、北良、北良屯、孟村屯、石家庄、小孟村、大孟村、冯唐、张夺、都城铺、二十里铺、南宋、赵庄、梁原店、吴村、西北岭、东北岭、安子沟、富家沟、紫草沟、诣仁、西马庄、东马庄、黄店沟、张家沟、东田庄、新田庄、西田庄、中田庄、演武川、山凹、南岭、北大冯、南大冯、五郭、五郭店、东邵明、西邵明、东磁窑沟、西磁窑沟、落凹、北障镇、史村、史村屯、后李阳、马涧、胡家庄、智家庄、翟家庄、中冯、磨窝、李家凹、小杨庄、大杨庄、西石河、东石河、小石河、仙人村、张耳沟、刘家庄、南李庄、北李庄、崔家庄、苏家庄、柳林沟、柳林、近郎、王家洞、陈家楼、程家湾、武家沟、南杨寨、北杨寨、西杨寨、杨家庄、杜家台、郝交台、乔交台、王交台、李交台、樊交台、老树围、王家庄、虎头山、曹川、韩家庄、贾家庄、黄水峪、房家庄、安上、申家洞、下马庄、马河、大和庄、小和庄、张公塔、蔡庄、任庄、刘家沟、宁家庄、?沟、石流河、后河、东营、西营、邢家峪、天台、石盆、神头、南赛、寺沟、花沟、岭底赛、马家赛、张家赛、郝家赛、集上赛、石门、菩萨岭、报子口、孙家坡、郭家沟、石梯、北赛、獐獏、南獐獏、岩南、东秋、西秋、黄岔、中栗峪、上栗峪、后庄、后洞、草峪、寨门沟、米家沟、南白芷、田白芷、洞上、崔白芷、刘白芷、闫白芷、李白芷、石关、侯家庄、界子口、岗底、白塔、小西、小云大、云大、云大沟、羊峪、乔家庄、摩天岭、岭头、白草坪、九寨会、鹿峪、白鹿角、酸枣坪、孟家坪、七里会、小岭底、坪头铺、西台、潘家庄、庄和、行家峪、槲树滩、石坡咀、大鹅石、杏峪、张北洼、唐家村、天井、桃园、招乜。
  原隆尧县所辖生产大队有:大霍、小河、东侯、西侯、丘岳庄、前岳庄、胡家庄、火连庄、辛刘庄、小孟、王桥、北西董、乡观、孟村、北寨子、西潘村、东潘村、大营、东王村、辛庄、固城、户曹、后庄、前庄、柳行、佃户营、水饭庄、东董、南寨子、甄家庄、白木、杨村、南西董、茅山庄、霍庄、良村、染红、山口、西山南、东山南、北潘庄、东尚村、西尚村、苏薛、茅山营、齐村、彭村、屯里、大宁铺、东尹村、西尹村、田村、西王村、东良、泽畔、陈庄、石村、周村、木花、高村、大干言、小干言、小岗头、大岗头、耿庄、西良、崔庄村、东小崔、西小崔、双碑、西里村、亦城、城角、北村、南位、东霍村、西霍村、邢村、店头、尹村、安中、南寺庄、黄家营、东庄、唐庄、南汪店、景福、南羊村、重贤、白屯、周牛庄、尧张庄、南楼、河北南汪前、河北南汪后、东曲底、西曲底、范贾、辛贾、北楼、尚礼、周张庄、大市口、北寺庄、小汪、北关、韩庄、西关、南关、东甫、东关、柏舍、显化寺、北和、魏镇、公子前、公子中、公子后、西庄头、东庄头、多稼庄、牛张庄、北牛村、南牛村、张汪、南丈、王尹、赵孟、角城、南吴疃、东店子、西店子、马家庄、杨河、东河、杜村、虎中、西张村、东张村、尧城镇、郭园、南潘庄、韩解、官庄、西河、东里、南小河、陈村、沙湾、莲子镇、贾家庄、辛庄、耿家庄、王家庄、莲东庄、西范家庄、东范家庄、崔家楼、孟贾、郭贾、李贾、王贯庄、宋村、肖庄、东魏村、西魏村、尧家庄、永兴、白家庄、丘底、义丰、白家寨、北盐池、后辛庄、前辛庄、西哈口、北哈口、北哈庄、东哈庄、马栏、西阎庄、任村、西毛尔寨、东毛尔寨、苏庄、枣驼、连仲、邢家营、千户营、东王庄、赵家庄、滏唐庄、霸王营、黄家庄、小王家庄、大曹庄、胡家疙瘩、渠家庄、殷家庄、马家庄、小曹庄、宋家庄、成家庄、白家庄、西刘庄、郝家庄、肖张庄、焦家庄、张家庄、东刘庄、大虫营、檀家庄、王家庄、范庄、南杨楼、北杨楼、开河、旧城、大兴庄、北吴疃、牛家桥、徐麻营、菅村、杨家窑、王雄庄、刘通庄、羊毛疙瘩、张家口、南鱼、王家场、岳家庄、狮子疙瘩、杜家庄、孔家庄、东陈庄、梅庄、苏家庄、国家庄、王盘庄、舍落口、东清湾、西清湾。
  原柏乡县所辖生产大队有:南街、北街、东街、西街、南关、北关、侯家庄、杨家庄、正元寺、三十里铺、南江村、北江村、西苏、北小京村、固城店、吕菅村、北天村、崔家庄、北马村、南马村、东小京村、常乐村、市中村、城阳村、西马村、北黄泥村、中黄泥村、西黄泥村、白阳村、营儿村、神头村、邢村、龙华村、前渤海营、后渤海营、小鲁村、马庄、中疃村、十五里铺、白楼村、耿家庄、赵菅村、大汪村、内步村、韩村、胡上京村、王上京村、赵上京村、刘上京村、冯上京村、孙上京村、石家庄、路蔡庄、后三里铺、前三里铺、凌家桥村、方鲁村、张家庄、路家庄、北孙村、南孙村、东刘村、西刘村、东路村、西路村、赵家庄、任家庄、刘家场、贾庄、马村、南大江村、北大江村、钜鹿庄、余舍村、赵村、杨村、南张村、王家庄、南瀑水村、北瀑水村、南营儿、小里村、小里铺、西汪村、陈家庄、驻驾村、驻家铺、寨里村、赵庄、东文安村、西文安村、东南鲁村、西南鲁村、东里村、西里村、东汪村、西施庄、东施庄、中鲁村、南阳村、小南阳村、朵村、北鲁村、北阳村、北滑村、南滑村、小南滑村、南郝村、北郝村、八里庄、十里铺、南黄泥村、北张村、叩村。
  原临城县所辖生产大队有:北程村、南程村、水南寺、北盘石、黑沙村、补要村、王家庄、支角、东泥河、西泥河、岗头、岗头寺、澄底、射兽、北街、东关、城里、洞上、东镇、西镇、张家镇、吕家镇、古鲁营、东羊泉、西羊泉、中羊泉、上庄头、前留村、后留村、南孟村、北孟村、李家庄、东贾村、西贾村、代家庄、冯村、南盘石、解村、山下、薛家庄、陈刘庄、界沟、上沟、两口、磁窑沟、岗西、贾家崇、赵家崇、陈家崇、王家崇、挟泉、柏沟、老泉沟、桑树凹、中驾回、南驾回、北驾回、都丰、丰盈、钱家韩、侯家韩、魏村、黑城、南寨、南白鸽井、北白鸽井、竹壁、辛庄、西牟村、东牟村、刘家洞、东鸭鸽营、西鸭鸽营、南高村、北高村、中高村、东辛安、西辛安、辛安庄、南竹果、北竹果、东竹果、岗上、东赵村、西赵村、东洞、西洞、梁村祁村、石固、乔家庄、灰卜、东双井、西双井、胶泥沟、王家庄、山口、李家庄、阎家庄(现阎庄)、董家庄、赵家庄、南街、北街、西街、西渎、东渎、沟里韩、路家韩、李家韩、方等、忠信、东柏畅、西柏畅、乱木、彭家泉、南三岐、东竖、西竖、山南头、瓮城、上中皋、南中皋、北中皋、石城、寺庄、路家洞、黄腊沟、郭家庄、李家庄(现李庄)、鹿庄、下炉子沟、上炉子沟、白台峪、东台峪、西台峪、南台峪、安上、东代社、西冷水、石匣沟、耿家庄、魏家辉、王家辉、刘家辉、卜家辉、东菅等、西菅等、程阳、北沟、水峪、下峪、前砚台、后砚台、屯院、北灰山、南灰山、中灰山、北三岐、郝庄、石窝铺、皇迷、阎家庄、石楼、下围寺、上围寺、白云掌、官都、刁?沟、郝家庄、土寨、东川、李家庄(现李家村)、李子峪、田家庄、金家峪、自立庄、赵庄、虎道、拳峪、桐花、南沟、鸡亮、西沟、李家庄(现李家坪)、店上、店西峪、贾庄、上贯峪、下贯峪、东山底、石家栏、岭西、孟家庄、驾游、七峪、魏家庄、梁家庄、方脑村、双石铺、寺台、戎家庄、槐树庄、围场、张家庄、卜连庄、东岩峪、上红鹤、下红鹤、东沟、青羊头。
  1961年5月,原隆尧、柏乡县从内丘县分出置隆尧县,内丘县(含原临城县)8个公社划分为29个人民公社,其中原内丘县域15个,原临城县域14个。同时撤销管理区。
  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北街、北关、东街、南街、南关、西街、西关、乔马庄、河村、张庄、西庄、前李阳、苏家庄、申家庄、丁家庄、白家庄、蔡家沟、四里铺、武家庄、西南光、东南光、翟家庄、石家庄、大良村、小良村、小留村26个大队。
  永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北永安、西永安、南永安、永固、新城、北双流、南双流、四里屯、八里庄、刘家庄、东寨阳、西寨阳、中寨阳、凤凰、前鲁亭、后鲁亭、前表山、后表山、寺上、南程村、北程村、中程村、东庞前街、东庞东庄、东庞北庄、西丘、新石河27个大队。
  金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金店、金店南关、大留村、大原、西张麻、北张麻、东张麻、铁匠屯、土冢圪塔、魏家屯、韩家庄、黄釜、杓子屯、张家屯、王家屯、小垒东、大辛旺、小辛旺、大垒东、后河、大辛庄、小辛庄、后夏侯、前夏侯、滩里、常丰、东文孝、西文孝、侯文孝、武文孝、铁顶墓、小马32个大队。
  北辛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自1961年8月改为河渠人民公社):中北光、西北光、河巨铺、十里铺、清修、高望、西张村、东张村、中张村、北辛庄、河巨、礼义、南北光、东北光14个大队。
  官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官一、官二、官三、西周、庆源、中平、东阳、北阳、西阳、小驿头、辛北庄、辛西庄、辛东庄、大都城、小都城、李田、串家屯、上屯、下屯、邓村20个大队。
  冯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冯村、刘家庄、东青山、郭家庄、西庞、十方、胡里、马村、宋村、北良、北良屯、孟村屯、石家庄、小孟村、大孟村、冯唐、张夺、都城铺、二十里铺、南宋、赵庄、梁原店、吴村23个大队。
  北岭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西北岭、东北岭、安子沟、富家沟、紫草沟、诣仁、西马庄、东马庄、黄店沟、张家沟、东田庄、新田庄、西田庄、中田庄、演武川、山凹、南岭、北大冯、南大冯19个大队。
  五郭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五郭、五郭店、东邵明、西邵明、东磁窑沟、西磁窑沟、落凹、北障镇、史村、史村屯、后李阳、马涧、胡家庄、智家庄、翟家庄、中冯、磨窝、李家凹18个大队。
  小杨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小杨庄、大杨庄、西石河、东石河、小石河、仙人村、张耳沟、刘家庄、南李庄、北李庄、崔家庄、苏家庄、柳林沟13个大队。
  柳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柳林、近朗、王家洞、陈家楼、程家湾、武家沟、南杨寨、北杨寨、西杨寨、杨家庄、杜家台、郝交台、乔交台、王交台、李交台、樊交台、老树围、王家庄、虎头山、曹川、韩家庄、贾家庄、黄水峪、房家庄、安上、申家洞、下马庄、马河28个大队。
  和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大和庄、小和庄、张公塔、蔡庄、任庄、刘家沟、宁家庄、?沟、石流河、后河、东营、西营、邢家峪、天台、石盆、神头16个大队。
  南赛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南赛、寺沟、花沟、岭底赛、马家赛、张家赛、郝家赛、集上赛、石门、菩萨岭、报子口、孙家坡、郭家沟、石梯、北赛15个大队。
  獐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獐獏、南獐獏、、岩南、东秋、西秋、黄岔、中栗峪、上栗峪、后庄、后洞、草峪、寨门沟、米家沟、南白芷、田白芷、洞上、崔白芷、刘白芷、闫白芷、李白芷、石关21个大队。
  侯家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侯家庄、界子口、岗底、白塔、小西、小云大、云大、云大沟、羊峪、乔家庄、摩天岭、岭头、白草坪13个大队。
  白鹿角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九寨会、鹿峪、白鹿角、酸枣坪、孟家坪、七里会、小岭底、坪头铺、西台、潘家庄、庄和、行家峪、槲树滩、石坡咀、大鹅石、杏峪、张北洼、唐家村、天井、桃园、招乜21个大队。
  临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北程村、南程村、水南寺、北盘石、黑沙村、补要村、王家庄、支角、东泥河、西泥河、岗头、岗头寺、澄底、射兽、北街、东关、城里、洞上18个生产大队。
  东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镇、西镇、张家镇、吕家镇、古鲁营、东羊泉、西羊泉、中羊泉、上庄头、前留村、后留村、南孟村、北孟村、李家庄(现西孟村)14个大队。
  贾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贾村、西贾村、代家庄、冯村、南盘石、解村、山下、薛家庄、陈刘庄、界沟、上沟、两口、磁窑沟共13个大队。
  岗西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台、西台、南台、北台、贾家崇、赵家崇、陈家崇、王家崇、挟泉、柏沟、老泉沟、桑树凹、中驾回、南驾回、北驾回、东升16个大队。
  黑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都丰、丰盈、钱家韩、侯家韩、魏村、黑城、南寨、南白鸽井、北白鸽井、竹壁、辛庄、西牟村、东牟村、刘家洞14个大队。
  鸭鸽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鸭鸽营、西鸭鸽营、南高村、北高村、中高村、东辛安、西辛安、辛安庄、南竹果、北竹果、东竹果、岗上、东赵村、西赵村、东洞、西洞16个大队。
  祁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祁村、石固、乔家庄、灰卜、东双井、西双井、胶泥沟、王家庄、山口、李家庄、阎家庄(现阎庄)、董家庄、赵家庄13个大队。
  梁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南街、北街、西街、西渎、东渎、沟里韩、路家韩、李家韩、方等、忠信共10个大队。
  西竖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柏畅、西柏畅、乱木、彭家泉、南三岐、东竖、西竖、山南头、瓮城、上中皋、北中皋、南中皋12个大队。
  石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石城、寺庄、路家洞、黄腊沟、郭家庄、李家庄(现李庄)、鹿庄、下炉子沟、上炉子沟、白台峪、东台峪、西台峪、南台峪、安上、东代社、西冷水、石匣沟、耿家庄、魏家辉、王家辉、刘家辉、卜家辉22个大队。
  菅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菅等、西菅等、程阳、北沟、水峪、下峪、前砚台、后砚台、屯院、北灰山、南灰山、中灰山、北三岐13个大队。
  郝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郝庄、石窝铺、皇迷、阎家庄、石楼、下围寺、上围寺、白云掌、官都、刁?沟、郝家庄、土寨、东川、李家庄(现李家村)、李子峪、田家庄、金家峪、自立庄18个大队。
  赵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赵庄、虎道、拳峪、桐花、南沟、鸡亮、西沟、李家庄(现李家坪)、店上、店西峪、贾庄、上贯峪、下贯峪、东山底14个大队。
  石家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石家栏、岭西、孟家庄、驾游、七峪、魏家庄、梁家庄、方脑、双石铺、寺台、戎家庄、槐树庄、围场、张家庄、卜连庄、东岩峪、上红鹤、下红鹤、东沟、青羊头20个大队。
  1962年3月,临城分出,恢复原县建置,内丘县境内的15个公社未变。1968年5月,全县15个人民公社先后改为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变了“政社合一”体制。1984年春,全县15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镇)人民政府(其中,城关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原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1985年10月,金店乡、冯村乡政府改为金店镇、大孟村镇人民政府。1989年城关镇改称内丘镇人民政府。
  1989年城关镇人民政府改为内丘镇人民政府。1996年,全县进行了“扩镇并乡”工作,将原有的15个乡(镇)人民政府合并为9个乡(镇)人民政府,即:永安乡并入内丘镇,河巨乡并入金店镇,大孟村镇不变,官庄乡不变,北岭乡并入五郭店乡,小杨庄乡并入柳林乡,和庄乡并入南赛乡,獐獏乡不变,白鹿角乡并入侯家庄乡,合并的乡(镇),原所辖村庄均随属之。2000年底,全县共设置3个镇,6个乡,309个行政村。
  第五章 乡镇村庄
  内丘镇
  位于内丘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县城胜利路南侧,东邻金店镇,西接柳林乡,南连大孟村镇,北依五郭店乡,面积69平方千米。辖53个行政村,15343户,52900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689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766人。
  1949年为内丘县第一(城关)区政府。1950年6月城关区与北光区合并,仍称第一(城关)区政府。1953年6月成立城关乡政府,隶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5月,撤销第一(城关)区政府,改称第一(城关)区公所。1956年6月,又撤销区公所。1958年8月成立城关(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又改建城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1989年改称内丘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西关村。1990年迁至今址。1996年1月1日原永安乡与内丘镇合并,称内丘镇。
  该镇西部为丘陵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微显丘陵地貌。李阳河从境北部横穿而过。主要水利设施有小型水库三座:西丘水库、永固水库、新城水库。全镇以农为主,有耕地4305公顷,人均0.08公顷,其中水浇地3446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等,2000年粮食总产量2.23万吨,其中小麦总产1.16万吨;玉米总产1.07万吨;棉花总产40吨;油料950吨;蔬菜、瓜类总产5417吨。有林地160公顷,其中果园97公顷,鲜果总产1430吨。2000年大牲畜存栏710头,生猪存栏3.12万头,羊存栏3640头,家禽存栏33.2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713万
  内丘镇政府元。
  镇办企业主要有内丘镇永兴煤矿、内丘镇裕兴煤矿、砖厂、搬运站等,年产值7.9万元。私营企业主要有建筑、运输、饮食服务、服装加工、面粉加工、饮料加工等,年产值730余万元。全镇商业网点1000余处。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800元。
  除县办中学外,有镇办初中2所,私立中学2所,村办小学19所,私立小学3所。
  境内除县办医疗单位外,有镇办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名。个体医疗点81个,散布县城和各村。
  1998年,村村安装了电话,至2000年全镇装有电话2632部,平均5.8户装一部电话,为全县各乡镇之首。
  京广铁路和107国道、隆昔公路、内大公路、内临公路等县内主要交通干线均由镇区穿过。通往各乡镇及周围各县市的公路多在本镇与107国道、隆昔公路衔接,交通便利程度亦居各乡镇之首。全镇公路总长度45千米。
  境内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周围。国家级文物邢窑遗址、内丘古城墙遗址、西丘村中丘城遗址、南程村商周文化遗址、四里铺战国至汉代文化遗址、城西关和孟春墓、凤凰汉代墓群、蔡家沟汉代墓、新石河古墓及武家庄现代革命文物“仇恨志石”等。
  东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东。全村162户,668人,以李、房姓居多。有耕地320亩,人均0.48亩,全部为水浇地。
  南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南。全村264户,1140人,以乔、王姓居多。耕地720亩,其中水浇地630亩。
  西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西。全村160户,655人,以韩、冀姓居多。耕地380亩,全部为水浇地。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
  北街位于旧县城十字街以北。全村120户,498人,以苏、亢姓居多。耕地510亩,其中水浇地480亩。县办实验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440名。
  南关位于旧县城南门外。全村180户,800人,以樊、李姓居多。耕地800亩,其中水浇地500亩。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60名。
  西关位于旧县城西门外。全村350户,1215人,以乔、和姓居多。耕地1438亩,其中水浇地1326亩。沙荒100亩。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620名在校生。
  北关位于旧县城北门外。全村179户,667人,以郝、董姓居多。耕地500亩,全部为水浇地。从事运输业村民较多。
  乔马庄位于县政府东1千米。全村170户,709人,以张、邢、刘姓居多。耕地600亩,其中水浇地550亩。该村由乔庄、大马庄、小马庄三个自然村组成。村中有私立幼儿园1所。
  张家庄位于县政府东北1.5千米。全村86户,311人,以张姓居多。耕地195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因张姓最早在此占产立庄而得名。
  申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北2.3千米。全村67户,270人,以申、王姓居多。耕地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在校生60名。村中从事运输业的村民较多。该村过去有姓申的人家在此租种北街亢家田地,后占产立庄,故名申家庄。
  丁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北2千米。全村76户,237人,以丁、刘、张姓居多。耕地240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过去有几户人家租种北街亢家田地,故原名“亢家庄”。1937年日军侵入中国,村里出了个营长丁富春,遂将村名改为丁家庄。原和申庄、苏庄、蔡家沟合为一个村,1962年分开至今。
  苏家庄位于县城东2千米。全村84户,342人,以李、范姓居多。耕地320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过去一姓苏的在此租种北街亢家田地,后占产立庄,故名苏家庄。
  北石庄位于县城东3.5千米。全村204户,882人,以石姓居多。耕地1100亩,全部为水浇地。早年,石姓人从大孟村镇石家庄村迁此占田立庄,故名“石家庄”。日本侵入中国时,该村曾与翟庄、白家庄合为一村,称“石翟白”,土改时又一分为三:石家庄、翟庄、白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为区分于大孟村镇石家庄,该村又改名为“北石庄”。
  翟庄位于县城东4千米。全村78户,349人,以李姓居多。耕地420亩,其中水浇地380亩。旧时曾以烧制粗陶器而闻名县域。村名来历不详,部分情况见“北石庄”。
  白家庄位于县城东2千米。全村173户,632人,以白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900亩。苹果年产20万公斤。该村因白姓人家最早在此占田立庄,故名白家庄。村名更替情况见“北石庄”。
  大良村位于县城东2.5千米。全村340户,1419人,以田、范姓居多,耕地162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8万公斤。该村曾以做豆腐、养猪而闻名。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学生200名。该村因梁姓最早在此占田立庄,故名“梁村”。后一分为二,该村较大称大梁村;较小的称小梁村。后来,因“梁”与“良”同音而演变为“大良村”和“小良村”。
  小良村位于县城东2.5千米。全村130户,513人,以和、张姓居多。耕地589亩,全部为水浇地。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200名在校生。村名来历见“大良村”。
  小留村位于县城东3.7千米。全村294户,1093人,以张、武、刘姓居多,耕地1532亩,其中水浇地985亩。沙荒260亩。鲜果年产1.5万公斤。个体面粉加工厂、扣板厂各1个,年产值8万元。该村原名“留孙村”,意为赞誉郭巨孝母,埋儿获金。后嫌不雅,改名为“留村”。又因留村有二,该村较小,故名小留村。
  蔡家沟位于县城东北1.5千米。全村64户,270人,以梁、苏姓居多。耕地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从事运输业的村民较多。该村原和白家庄为一个行政村,1949年春季分开。1958又与申、丁、苏庄合村,1961年又分开至今。村西有汉墓遗址,墓地长25米、宽25米、高7米。
  四里铺位于县城东北2千米,全村265户,1117人,以张、梁姓居多。耕地1150亩,其中水浇地1100亩。鲜果年产10万公斤。个体选铁厂1个,年产值30万元。村办小学1所,有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明朝时,该村叫“永宁屯”,后因村里出了个御史,改村名为“御史里”。明代在该村设急递铺,又因距县衙四里,故改名四里铺。
  西庄位于县城东北1.5千米。全村83户,308人,以王、谢姓居多。耕地350亩,其中水浇地340亩。内丘镇砖厂在该村南。该村原与四里铺为一村,清朝年间,因修平汉铁路,将原四里铺村一分为二,后成为两个行政村,该地处路西,故名四里铺西庄,简称西庄。
  东南光位于县城东北3.5千米。全村165户,655人,以阴姓居多。耕地908亩,其中水浇地750亩。鲜果年产3000公斤。个体冷饮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80名。该村原为南光村东街。1953年南光村分成两个行政村,因地处东边故名“东南光”,原南光西街名谓西南光。
  西南光位于县城东北3千米。全村163户,672人,以苏姓居多。耕地790亩,其中水浇地700亩。沙荒50亩。鲜果年产7500公斤。个体预制件厂1个。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80名在校生。村名来历见“东南光”
  武家庄位于县城东北2.5千米。全村246户,1000人,以武、滑姓居多。耕地130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5万公斤。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350名在校生。该村原属南光村,因南光村居民经常在这里存放犁耙等生产工具,人称“犁耙庄”,后姓武的在此占产立庄,故名武家庄。
  前李阳位于县城北2.5千米。全村85户,365人,以郭、殷姓居多。耕地460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养鸡户较多。该村因后赵国石勒的部将李阳在此定居,故名李阳,后一分为二,此村在河南岸,名前李阳。古时该村曾为铺舍。
  南双流位于县城西2千米。全村151户,618人,以房、贾姓居多。耕地75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615亩。鲜果年产1.4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50名。因北岭河与李阳河在村东汇成一条河流,故村名双流。后一分为二,该村居南称南双流,居北的称北双流。
  北双流位于县城西2.5千米。全村214户,863人,以韩、智姓居多。耕地1190亩,其中水浇地890亩。沙荒100亩。山场400亩。村名来历见“南双流”。
  新城位于县城西4千米。全村337户,1338人,以张、方姓居多。耕地350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沙荒175亩。山场2000亩,林场5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8名。该村明初时名“新明村”。后在原村西1里处重建一村,名“新成”,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贸易场所,像一个县城一样,因此到清朝时更名为“新城”。
  永固位于县城西7千米。全村136户,477人,以董、乔姓居多。耕地985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200亩。山场500亩,林场500亩。该村明朝时叫“永宁庄”,村西岗产一种“草白玉”,石质坚固,故取其“永远牢固”之意,更名“永固”。
  刘家庄位于县城西1千米。全村61户232人,以张、刘姓居多。耕地260亩,其中水浇地260亩。沙荒40亩。鲜果年产7000公斤,该村明末为北永安刘家的田产,后发展成庄,名刘家庄。
  四里屯位于县城西2千米。全村138户,551人,以王、贾姓居多。耕地1185亩,其中水浇地800亩。该村建于明朝,因距旧县衙四里,故名四里屯。
  八里庄位于县城西3.5千米。全村109户,410人,以张姓居多。耕地670亩,其中水浇地550亩。沙荒185亩。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相传该村原为张家的田庄,张家为了看管田里庄稼方便,在此划出八厘地,盖三间草房,后张家分居,将一义子分至此处,给他八厘地和三间草房,定居下来,名“八厘分庄”,后几经演变而成为八里庄。村中有面粉厂、水泥加工厂、水洗厂等。
  西丘位于县城西6千米。全村583户,2495人,以王、闫姓居多。耕地4640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荒100亩。山场300亩,林场50亩。鲜果年产5万公斤。个体砖厂、预制件厂各2个,年产值6万元。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据传,唐高祖李渊之婿柴绍曾在此把守娘娘关,死后葬于此地,因处东丘、中丘之西,故名西丘。
  北永安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158户,513人,以刘、李姓居多。耕地1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30名。明隆庆年间,此处有个姑子庵,当时村名“泳庵”,后一分为三,按方位定名。因该村在庵北,故名北泳庵,后演变为北永安。村北500米处有汉墓。1956年6月曾建北永安乡。1958撤销乡建制,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下管理区之一。1961年5月又在此建立永安公社。
  南永安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83户,392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13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有村办砖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名来历见“北永安”。
  西永安位于县城西南5.5千米。全村195户,837人,以李姓居多。耕地13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有村办砖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名来历见“北永安”。
  新石河位于县城西南5.5千米。全村91户,359人,以柳姓居多。耕地705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原名小石河,1967年因修石河水库,东迁至此,故名东石河。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更名为新石河。
  东寨阳位于县城南2千米。全村231户,1016人,以张、王姓居多。耕地1700亩,其中水浇地1400亩。沙荒100亩,鲜果年产1.5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40名。该村在明朝时叫温居寨,常简称宅上,又演变为宅阳,再后以沟为界一分为二,该村居东称东宅阳,居西的称西宅阳。
  西寨阳位于县城南2.5千米。全村63户,267人,全部为孙姓。耕地500亩,均为水浇地。鲜果年产1万公斤。村名来历见“东宅阳”。
  中寨阳位于县城南2.5千米。全村110户,450人,以裴、宁姓居多。耕地800亩,其中水浇地700亩。该村原属西宅阳,1961年西宅阳一分为二,该村因地处东、西宅阳之间,故名中宅阳。
  河村位于县城南2千米。全村150户,590人,以刘、乔姓居多。耕地850亩,其中水浇地830亩。沙荒300亩。该村原名“和村”,因地处河北岸,后渐演变成河村。明清时期此地建有铺舍。
  凤凰位于县城南3千米。全村242户,1012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850亩,其中水浇地1700亩。沙荒150亩。鲜果年产1万公斤。个体涂胶厂1个。传说从前常有凤凰成群栖集此地,故名凤凰,今村西南仍有“凤凰台”。该村西还有汉代墓群。
  前鲁亭位于县城西南4千米。全村275户,1120人,以王、刘、闫姓居多。耕地186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荒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该村原名宰牛庄,村民以卖牛为生。元代时,在村北高地建起学堂,从十方村请来一位教书先生,姓刘,名德渊,字鲁亭。据传,当时刘先生在学堂教书,周围三五里的村民都能听到他的讲课声,从此这里还真培养了不少人才,后刘先生也入朝当了翰林。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村名改为鲁亭,后分为前鲁亭,后鲁亭。
  后鲁亭位于县城西南3.8千米。全村240户,1010人,以董、夏、冀姓居多。耕地1760亩,其中水浇1500亩。村名来历见“前鲁亭”。
  寺上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141户,638人,以刘、齐姓居多。耕地11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20名。该村南原有一和尚寺,因北为上,故村名寺上。村有塑料厂、木厂、面粉厂。
  后表山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全村85户,382人,以赵姓居多。耕地423亩,全部为水浇地。明隆庆五年(1571),此处有一寺院,寺内有一和尚法名“表善”。此人医术很高,治愈了许多病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其法名作为村名,曰“表善村”,后因“善”与“山”同音而演变为表山。再后村分为二,该村居北称后表山,居南的称前表山。
  前表山位于县城西南6千米。全村138户,632人,以秦、宁姓居多。耕地12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沙荒30亩。村名来历见“后表山”。
  南程村位于县城西南8.2千米。全村230户,1000人,以程姓居多。耕地230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沙荒8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60名。明朝时,从程家湾迁来一姓程的人家在此占田立庄,故名程村。以后又在该村北边相继建起两个村,也称程村,为示区别,按方位该村居南,称南程村,另有中程村、北程村。
  中程村位于县城西南7.9千米。全村103户,416人,以张、任、梁姓居多。耕地836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10名。村名来历见“南程村”。
  北程村位于县城西南7千米。全村182户,759人,以张、闫、李姓居多。耕地1510亩,全部为水浇地。有私立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30名。村名来历见“南程村”。
  东庞东庄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全村159户,635人,以乔、刘姓居多。耕地1264亩,其中水浇地1206亩。明永乐年间,此地有河,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姓庞兄弟二人,一个住在河西,一个住在河东。在河西建村的村名西庞,在河东建村的村名东庞。后来,居住在东庞的有三个儿子,儿子长大后相继分家,当时东庞村中有一座清凉寺,三个儿子分别住在寺北、东、前。后以清凉寺为中心,按居住方位发展成三个庄,寺北的叫北庄,寺前的叫前街,寺东的叫东庄。三庄合称东庞。由于东庞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三庄居住均在大煤田内,自1994年始三村开始搬迁,新址迁到马河水库管理处东岗坡地上,自东向西依次为东庄、北庄、前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二、七月十二为庙会日。
  东庞北庄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全村121户,527人,以和、王姓居多。耕地740亩,其中水浇地660亩。山场88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62名。个体煤矿1家。村名来历见“东庄”。
  东庞前街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全村230户,850人,以赵、司姓居多。耕地130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沙荒3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80名。村办股份制煤矿1家。村名来历见“东庄”。前街原地有集市,逢五排十集日,曾称“集上街”。
  大孟村镇
  位于内丘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东庞煤矿工人村,距县城南偏西10千米处。该镇东邻官庄乡,西接柳林乡,北依内丘镇,东北连金店镇,西南靠邢台县。面积76.56平方千米,辖24个行政村,7578户,29908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7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90人。
  大孟村镇原为冯村乡,当时,乡政府驻地冯村。冯村乡系1956年6月成立。1958年7月冯村乡建制被撤销,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辖下之管理区。1961年5月成立冯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又改建为冯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春,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冯村乡人民政府。1985年10月,冯村乡政府由原址迁到东庞煤矿工人村,因距大孟村较近,故改名为大孟村镇。
  该镇西部为丘陵向平原过渡带,多为丘岗;东、北部为平原区。小马河沿镇北部边界由境内流入金店镇,白马河从邢台县流经本镇西南部。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东青山扬水站、马河干渠、西庞水库等。全镇以农为主,有耕地4928公顷,人均0.16公顷,其中水浇地1697公顷。有沙滩567公顷,山场18.7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豆类、瓜类、蔬菜等。2000年粮食总产1.81吨,棉花总产6吨,花生总产2050吨,蔬菜、瓜类总产1500吨;有林地320公顷,其中果园93公顷,干鲜果总产514吨;大牲畜存栏3500头,生猪存栏3.43万头,羊存栏4100只,家禽存栏9.56万只,兔存栏1150只,水产养殖750亩,产量10吨,畜牧业总产值17.3万元。
  镇域煤炭资源丰富,除国家煤炭企业外,集体和个体煤矿10余家,年产值8亿元,税金1800万元,可谓县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他个体企业有板材厂、预制件厂、砖厂、造纸厂、养殖场、灰渣厂、洗煤厂等多个门类,从业人数5100人,2000年总产值达2亿元。镇区
  大孟村镇政府
  大孟村镇办公楼已建成四条商业街,街内主要设施和商业市场有:东庞煤矿教育中心、商业大厦、购物中心、服装市场、蔬菜市场、小吃街、农机公司、旱冰场、游泳池等,有商业门店、摊点394处。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010元。
  镇内有县办高中1所,镇办中学2所,村办小学11所,私立小学5所,设有县办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8名,床位36个;个体医疗点24个,散布于各村。
  设有县邮电支局1所。1997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镇装有电话1150部,平均6.6户装有一部电话。
  主要公路有内大路(县城到大孟村镇)和107国道至西庞公路,境内公路总长度为27.5千米。并铺设东庞煤矿至京广线运煤铁路一条,全长3.8千米。邢台市公交公司在该镇设有9路车线路(邢台至东庞矿),往返该镇。
  境内主要文物古迹有:西庞商周文化遗址、石家庄周代文化遗址、东青山村隋代青山城遗址、都城铺村南园津庵遗址、吴村汉代飞燕墓遗址、冯唐村冯唐墓遗址等。
  大孟村位于县城南偏西11千米,镇政府南1千米处。全村358户,1445人,以李、白姓居多。耕地4305亩,其中水浇地1395亩。鲜果年产1.9万公斤。该村原名孟村,清朝时,村中出了个榜眼马尚德,遂把村名改为大孟村,把原孟村前街改名为小孟村,把邻村贾顺村改名为孟村屯。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为该村庙会日。
  小孟村位于县城南偏西11.5千米,镇政府南1.5千米处。全村207户,853人,以石姓居多。耕地2205亩,其中水浇地1305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村名来历见“大孟村”。
  孟村屯位于县城南偏西12千米,镇政府南2.5千米处。全村324户,1364人,以贾姓居多。耕地2800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荒200亩。鲜果年产2.92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600名。村名来历见“大孟村”。
  张夺位于县城南6千米,镇政府东北2千米处。全村354户,1536人,以和、李、王姓居多。耕地3000亩,其中水浇地1695亩。鲜果年产4.1万公斤。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80名。该村原名张陀村,亦写作“张沱”,清末民初时期更名为张夺村。
  都城铺位于县城南7.5千米,镇政府东北1.5千米处。全村351户,1467人,以王、南姓居多。耕地3105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鲜果年产3.39万公斤。该村因距旧县衙15华里,故名十五里铺,后因离大都城较近,改名为都城铺。古驿路途经该村,宋代设急递铺至清末。
  二十里铺位于县城南10千米,镇政府东南2千米处。全村59户,251人,以梁、赵姓居多。耕地495亩,全部为水浇地。村中蔬菜种植户较多。该村因距旧县衙20华里,且古时此地居民主要以开店铺为生,故名二十里铺。
  南宋位于县城南13千米,镇政府东南4千米处。全村325户,1410人,以赵姓居多。耕地3900亩,其中水浇地2100亩。鲜果年产1.83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5名。
  梁原店位于县城南15千米,镇政府东南7千米处。全村335户,1383人,以张、庞姓居多。耕地3720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鲜果年产1.02万公斤。村有个体板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13名;另有私立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0名。该村原址在村南岗下,名王家沟,后因一姓梁的在此开店,王家沟的人遂迁居此地,取名梁原店。明朝曾为梁原镇。村中有南皋和北皋,南皋有老母庙,北皋有武大帝庙,均建于明万历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是该村庙会日,农历每逢一、六为集日。
  赵庄位于县城南15千米,镇东南5.5千米处。全村197户,778人,以韩、赵、刘姓居多。耕地240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鲜果年产8800公斤。相传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有一赵姓人家,迁居此地开了一茶馆,后逐渐发展成村庄,取名赵庄。
  冯唐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镇政府西北2千米处。全村370户,1615人,以高、刘、只姓居多。耕地280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林场80亩。鲜果年产2.81万公斤。副业主要为汽车运输。汉朝时,有一叫冯唐的官员死后葬于此地,故村名冯唐。
  石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镇政府西南2千米处。全村196户,755人,以石、刘姓居多。耕地1845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鲜果年产1.47万公斤。以前,该村因南、北、西各有一土牛,土牛上都有一棵大柏树,故名“三牛庄”,后因村中石姓居多,遂改为石家庄。
  北良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5千米处。全村315户,1299人,以石、王姓居多。耕地325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鲜果年产2.98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30名。村北有一清道光年间建筑的石桥,用料为青石,上有造型美观的栏杆,中部拱上有石雕狮头。
  北良屯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南3千米处,全村295户,1128人,以王、温姓居多。耕地2700亩,其中水浇地1005亩。林场15亩。鲜果年产3.08万公斤。该村原为北良村几户人家迁居成庄,故名北良屯。
  马村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处。全村478户,2103人,以于、侯、赵姓居多。耕地589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该村素有“花生之乡”美誉,年产花生5000吨。鲜果年产23400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据传,该村有“‘三青’澄一湖,不够一马喝”之说,意思是三个青山的水流都流入了胡里村东的马牙河,但该河容纳“三青”之水仍绰绰有余。后此地建村取名马村。该村和胡里村以盛产
  梁原店村皋门前
  梁原店村皋门后花生和花生加工制品而闻名。
  胡里位于县城西南19千米,镇政府西南9千米处。全村665户,2893人,以陈、王姓居多。耕地6900亩,其中水浇地1005亩。山场200亩,林场200亩。该村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粒大饱满,年产7500吨,是县重要的花生生产基地。年产鲜果3.08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95名。相传村南有卧龙岗,岗上有狐狸精,神通广大,故村名狐狸,后演变为胡里。村内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为方便开采,村庄向东南搬迁50米。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十月廿五为该村庙会日。
  宋村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镇政府西北3千米处。全村424户,1761人,以宁、杨姓居多。耕地325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鲜果年产3.08万公斤。村办灰渣厂年产值40万元。据传,明朝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宋姓人家在此建村,故名宋村。
  吴村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3千米处。全村438户,1640人,以李、韩姓居多。耕地319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鲜果年产1.46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设3-6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内有一汉末飞燕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地下有丰富煤炭资源。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为该村庙会日。
  冯村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3.5千米处。全村308户,1216人,以石、王居多。耕地3000亩,其中水浇地495亩。鲜果年产2.26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500名。古时候该村因冯姓居多,故名冯村。该村原址在镇政府西南3千米,吴村东南2千米处,为原冯村乡驻地,后因采煤地基塌陷,迁至今址。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十方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镇政府西南4千米处。全村483户,1956人,以王、贺姓居多。耕地4845亩,其中水浇地870亩。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西南部与邢台县相邻,以白马河为界,东北是宽阔平原,村址因佛门所衡,方位皆宜,故取“十方”佳名。村有唐代建筑岩山寺遗址和尼姑庵碑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西庞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镇政府西偏北4.5千米处。全村384户,1642人,以郑、程姓居多。耕地3440亩,其中水浇地780亩。沙荒700亩,山场900亩,林场900亩。鲜果年产1.8万公斤。据传,燕王扫北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庞姓弟兄两个,一个在河东岸建村,称东庞,另一个在河西岸建村,称西庞。后将西庞南半部划出另立行政村,称西庞南街,简称南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该村庙会日。该村流行梅花拳、八卦拳,素有“武术之乡”美誉。
  西庞南街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镇政府西偏北4.5千米处。全村90户,382人,以程、李姓居多。耕地920亩,其中水浇地420亩。沙荒100亩。山场100亩,林场30亩。村内地下有丰富煤
  西庞村牌楼炭资源。村有煤矿、造纸厂各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村名来历见“西庞”。
  东青山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镇政府西南7千米处。全村300户,1145人,以刘、王姓居多。耕地2105亩,其中水浇地495亩。沙荒1000亩。山场800亩,林场400亩。鲜果年产1.42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为“青山城遗址”处,本村因位置偏东,故名东青山。村内有保护文物三个:青山城遗址、参议墓(刘斌墓)和东岳天齐庙。矿产资源有河沙、大理石、红石等。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为该村庙会日。
  郭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6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处。全村118户,500人,以郭姓居多。耕地1155亩,其中水浇地405亩。鲜果年产1.27万公斤。该村原和东青山为一个行政村,后独立为行政村,因郭姓居多,故名郭家庄。
  南刘庄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镇政府西13千米处。全村35户,153人,以韩、孟姓居多。耕地343亩,其中水浇地90亩。山场200亩,林场100亩。干鲜果年产1.07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0名。该村原名刘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改名南刘庄。
  金店镇
  位于内丘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金店村,西距县城6千米。该镇东邻隆尧县,西接五郭店乡、内丘镇,南连官庄乡、大孟村镇和任县,北依临城和隆尧县。南北长,东西窄,面积93.4平方千米,辖47个行政村,14038户,59346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25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624人。
  1947年4月,“内东区”由尧山县归还内丘县,当时属官庄区,1950年6月又属城关区。1953年6月建立金提店乡政府,辖5个村,仍属城关区。1956年6月,成立金提店镇人民政府。1958年8月撤销镇建制,改建为东风(金提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改建为金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称金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5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金店乡人民政府。1985年又更名为金店镇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河巨乡与金店镇合并,仍称金店镇。
  该镇除境北部马棚岗一带地势较高外,多为平原区。自北向南有泜河、李阳河、小马河三条季节性河流,自西向东横穿镇境。
  全镇以农为主,是本县主要产粮区,有耕地6354公顷,其中水浇地4923公
  金店镇政府顷,人均耕地0.11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等。2000年粮食总产36546吨,其中小麦总产2.02万吨,玉米总产1.21万吨;棉花总产67吨;油料总产2302吨;蔬菜、瓜类总产27814吨。有林地400公顷,其中果园135公顷,鲜果总产1433吨。大牲畜存栏3450头,生猪存栏56100头,羊存栏1.1万匹,家禽存栏103.64万只,兔存栏2500只,畜牧业总产值4971万元。
  镇办企业有农机加油站、养殖场、小尾寒羊推广中心、河巨酒厂等。年产值达320万元。个体经营涉及养殖、铸造、面粉加工、油料加工、塑料品制造、石膏加工、木器加工等多个行业,共计1170家企业,年总产值达1.9亿元。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607元。
  镇有县办中学1所。镇办中学2所。村办小学32所。私立小学4所。有卫生院1所,34张床位,31名医护人员;个体医疗点87个,散布于各村。
  设有县办邮电支局1所,1987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镇装有电话2186部,平均每6.4户安装一部电话。
  京深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107国道分别由镇境东西两侧纵穿而过,其中京深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上、下道口。隆昔公路在京深高速公路上下道口处与其相交,并直通县城。境内公路总长度为64千米。
  该镇所辖的大辛庄、中辛庄、大原、北张麻、铁匠屯等村中有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为全县信教人数最多的乡镇。
  相传,金店原名“金提店”,汉代时“郭巨埋儿刨黄金”发生于此,因而得名“金提店”。后“郭巨埋儿”被推崇为古时“二十四孝”之一。
  该镇内文物古迹有:金店汉代郭巨塔、铁顶墓后赵时期张宾墓、塚圪塔西周邢侯夫人墓和韩郝庄唐代陀罗尼经幢、鹊王庙中张村明代千佛阁及现代革命文物礼义村烈士碑——革命芳迹等。
  金店位于县城东6千米。全村456户,2089人,以郝、李姓居多。耕地2800亩,全部为水浇地。林场333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20名。个体木器厂、面粉厂各1个,年产值30万元。汉朝时有郭巨埋儿孝母得黄金之说,故名“金提店”,后简化为“金店”。村有郭巨塔遗址。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十月初六、十二月十三为该村庙会日,每月三、六、九为集日。
  金店南关位于县城东6千米,镇政府南0.2千米。全村212户,1024人,以段、王姓居多。耕地1500亩,其中水浇地890亩,沙地260亩。林场300亩。有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500名。个体奶牛场、预制件厂各1个,年产值40万元。该村原与金店为一个行政村。民国12年(1923),因筑寨分开,以南马道为界,道北为金店村,道南为南关村。金店南关是中国共产党在内丘县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村有“慈仁寺”、“郭巨碑”等文物遗址。明清时期曾在此建金提店堡。
  大留村位于县城东4.5千米,镇政府西1.5千米。全村502户,2170人,以韩、林姓居多。耕地3300亩,其中水浇地2100亩。沙荒368亩。林地25亩,鲜果年产1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教学班,在校生220名。个体石膏厂、砖厂、预制件厂各3个,年产值30万元。该村原名“留孙村”,意为赞誉汉朝郭巨孝母埋儿,获金后为母留下孙子。后嫌不雅,改为“留村”。留村有二,该村较大故名大留村。
  常丰位于县城东南5千米,镇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340户,1740人,以任、刘姓居多。耕地2840亩,其中水浇地2640亩。沙荒11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0名。据传因该村在“留孙村”旁,为使“郭巨埋儿,孝敬父母”的美德永传后世,故名“常留孙”。后嫌此名不雅,取“经常丰收”之意而更名为“常丰”。
  武文孝位于县城东南4千米,镇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120户,570人,以武姓居多。耕地90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50亩。据传,汉朝时郭巨埋儿孝母的故事传到该村,遂村名“闻孝”,又因武姓最多,故名武闻孝,后演变为武文孝。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该村集会日。
  西文孝位于县城东南4千米,镇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115户,475人,以张姓居多。耕地803亩,其中水浇地515亩。文孝有四,因该村居西,故名西文孝(详见武文孝)。
  东文孝位于县城东南4千米,镇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298户,1406人,由东文孝、小文孝2个自然庄组成,以刘、张姓居多。耕地2109亩,其中水浇地1392亩。沙荒800亩。私立小学1所,6个年级,480名在校生。个体经营兔业发展公司一家,年产值60万元。文孝有四,因该村居东,故名东文孝(详见武文孝)。
  侯文孝位于县城东南4千米,镇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120户,614人,以侯、张姓居多。耕地721亩,其中水浇地500亩。沙地800亩。该村因侯姓居多,故名侯文孝(详见武文孝)。
  黄釜位于县城东9千米,镇政府东3千米。全村351户,1500人,以申、赵姓居多。耕地1863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荒200亩。有个体面粉厂1个。相传,汉代郭巨埋儿孝母,获黄金一釜,该村因此而得名。每年农历四月初六为该村庙会日。
  东张麻位于县城东6.5千米,镇政府东北1千米。全村310户,1417人,以王、李、董姓居多。耕地1750亩,其中水浇地1350亩。林地114.44亩,鲜果年产5000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80名。相传,汉朝时该村的人听到“郭巨埋儿,孝敬父母”的事,张口就骂,认为即使孝敬老母,也不能将儿埋掉,故名“张骂”,后嫌不雅,且此地盛产长线麻,便更名张麻,因张麻有三,该村居东,故称东张麻。
  北张麻位于县城东6千米,镇政府东北1.5千米。全村196户,901人,以石姓居多。耕地1052亩,全部为水浇地,林地142亩,鲜果年产7070公斤。村名来历见“东张麻”。
  西张麻位于县城东5千米,镇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495户,1840人,以和、刘、李姓居多。耕地215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沙地200亩。林地6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60名。个体石膏厂1家,年产值10万元。村名来历见“东张麻”。
  大原位于县城东4千米,镇政府西北3千米。全村216户,1200人,以郝、张姓居多。耕地1300亩。有村办学校1所,6个年级,在校生120名。村有煤球厂、木器厂。该村南庄大部分为天主教民。据传,古时侯该村西二里有一源泉,泉水常流不干,下游处有坑,水流进而不满,故村名“大泉”,后改为“大源”,再后“源”省“水”旁,又改为大原。
  小马位于城南4千米,镇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273户,1320人,以吕姓居多。耕地1978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从前该村西北1千米处有一“大马村”,后被洪水冲没,剩下的人迁居此地,更村名为小马。明清时期曾在此建有铺舍。
  铁顶墓位于县城南6.8千米,镇政府西南8千米。全村127户,510人,以许姓居多。耕地630亩,其中水浇地430亩。沙地500亩。林地200亩。据传,后赵王朝宰相张宾死后葬于此,墓内有一铁棺和一头铁牛,故村名铁聚墓。又传说墓顶部用铁封住,后人据此改村名为铁顶墓。该村有河沙资源,河沙销售和运输为其主要产业。
  大辛旺位于县城东南7千米,镇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521户,2159人,以王、邢、郭姓居多。耕地4097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20名。该村原名“辛王”,因“辛”在八卦中属火,人们希望生活象火一样越烧越旺,后改村名为“辛旺”。民国6年(1917)因该村西河边的王庄被洪水冲没,原王庄村民北迁1千米建村定居,改村名为小辛旺,故原辛旺村改名大辛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该村庙会日。
  小辛旺位于县城东南4.5千米,镇政府西南4.5千米。全村135户,570人,全部为王姓。耕地944亩,其中水浇地644亩。村名来历见“大辛旺”。
  滩里位于县城东南6千米,镇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183户,764人,以姚、潘姓居多。耕地1100亩,其中水浇地1020亩。沙荒50亩。清康熙年间,为避洪水,该村从金店南关村西南沙滩一带迁至今址,故名滩里。
  大垒东位于县东南6.5千米,镇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400户,1800人,以郝、智、王姓居多。耕地230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地2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400名。个体塑料厂3个,个体面粉厂1个。相传很早以前,该村地势低洼,常有积水,人们为了在此居住,先用土、石将地基垒高,然后建房,故村名垒东。垒东有二,该村较大称大垒东。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为该村庙会日。
  小垒东位于县城东南6.5千米,镇政府南3千米。全村318户,1502人,以杨姓居多。耕地1596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林地13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2名;私立小学1所。村名来历见“大垒东”。
  前夏侯位于县城东南8.5千米,镇政府南偏东4千米。全村235户,2156人,以李、许姓居多。耕地1500亩,其中水浇地1400亩。据传,三国时曹操部下大将夏侯惇在此建了一座寺院,名曰“夏侯寺”,以后建村,村名“夏侯”。因夏侯有二,该村位于寺南(前),故名前夏侯。
  后夏侯位于县城东南8千米,镇政府南偏东3千米。全村95户,423人,全部为李姓。耕地600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因位于“夏侯寺”北而得名(详见“前夏侯”)。
  大辛庄位于县城东南7.5千米,镇政府东南1.5千米。全村324户,1544人,以郝、齐姓居多。耕地1545亩,全部为水浇地。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600名。该村与中辛庄信仰天主教村民颇多。据传,唐代该村有一“常青寺”,建村后称“常青村”。清朝初年,改村名为“辛庄”,辛庄有三,此庄最大,故名大辛庄。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该村庙会日。
  中辛庄位于县城东南7.5千米,镇政府东南1.5千米。全村330户,1526人,以刘、张姓居多。耕地1613亩,全部为水浇地。林地24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600名。该村原与大辛庄是一个行政村,1962年分为两村(详见“大辛庄”)。
  小辛庄位于县城东南7千米,镇政府东南2千米。全村330户,1526人,以贾、高、张姓居多。耕地1617亩,全部为水浇地。林地2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600名.。该村位于大辛庄村南,因村庄较小,故名小辛庄(详见“大辛庄”)。
  后河位于县城东南7.5千米,镇政府东南1.5千米。全村108户,510人,以李、张姓居多。耕地610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南有一条河,故村名后河。
  王家屯位于县城东偏南7.5千米,镇政府东偏南1.5千米。全村198户,882人,以蔺、王、李姓居多。耕地1404亩,其中水浇地1304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个体油坊8个,年产值150万元。该村因王姓最早在此占田建庄,故名王家屯。
  张家屯位于县城东偏南8千米,镇政府东偏南2千米。全村168户,815人,以张姓居多。耕地780亩,其中水浇地720亩。古时候,该村因处金提店地域内,故名金提屯,后因张姓居多,改村名为张家屯。
  杓子屯位于县城东8.5千米,镇政府东2.5千米。全村135户,589人,以陈、常姓居多。耕地900亩,其中水浇地760亩。沙荒4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
  韩郝庄位于县城东8千米,镇政府东2千米。全村342户,1548人,以韩、关姓居多。耕地250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沙荒5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400名。该村原名西黄釜、又名韩街,后取名韩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改为韩郝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即韩家庄、郝家庄。
  魏家屯位于县城东9.5千米,镇政府东3.5千米。全村380户,1720人,全部魏姓。耕地2420亩,其中水浇地237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90名。该村因魏姓居多而得名。村中神码印刷、跑旱船、耠杆等民间艺术较为突出。该村海拔45米,为县域最低处。
  塚圪塔位于县城东8千米,镇政府东偏北3千米。全村363户,1673人,以范、宁姓居多。耕地2100亩,其中水浇地1970亩。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70名。该村西有两座古墓,相传为邢侯邢夫人墓,封土较高,故名塚圪塔。
  铁匠屯位于县城东7.5千米,镇政府东北2.5千米。全村360户,1410人,以张、李姓居多。耕地2000亩,其中水浇地1604亩。有村办小学1所,5个年级,在校生150名。过去该村村民主要以打铁为生,故村名铁匠屯。
  河巨位于县城东北4千米,镇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421户,1798人,以郭、张姓居多。耕地1621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荒56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个体铸造厂、面粉加工厂各1个,年产值23万元。该村北为李阳河下游河道,故名河渠。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为了区别于宁晋县的河渠公社。改村名为河巨。1953年曾建河渠乡。1958年8月,撤销河渠乡建制,属东风(金提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下管理区。1961年5月成立北辛庄人民公社,1961年8月又改为河渠人民公社,驻地河渠村。1968年5月成立河渠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为河渠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改为河巨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为河巨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与金店镇合并,称金店镇,同时撤销河巨乡政府。
  河巨铺位于县城东北5千米,镇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253户,1126人,以蔡、苏姓居多。耕地1576亩,其中水浇地1098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该村南临李阳河下游河渠,且距河渠村较近,故名河渠铺,后又改为河巨铺。
  礼义位于县城东北6千米,镇政府西北3.5千米。全村550户,2300人,以崔、刘姓居多。耕地4055亩,其中水浇地3800亩。丰产林543亩,鲜果年产3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50名。个体面粉加工厂、木器厂共10个,年产值50万元。最早在此立庄的人认为“仁、义、礼、智、信”是育人的道德标准,便以“礼、义”二字为村名。该村民间武术健身较为流行。南北光位于县城东北3.5千米,镇政府西北4.5千米。全村200户,980人,以魏姓居多。耕地1050亩,其中水浇地900亩,沙地100亩。有私立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原为北光村滑家街,1961年析出,因方位居南,故称南北光。
  东北光位于县城东北5千米,镇政府西北6千米。全村187户,824人,以古、马、刘姓居多。耕地900亩,其中水浇地820亩。该村原为北光村刘家街和马家街,1961年析出,因方位居东,故称东北光。
  中北光位于县城东北4.2千米,镇政府西北7千米处。全村145户,616人,以滑、张姓居多。耕地802亩,其中水浇地450亩。沙荒40亩。有村联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该村原为北光村滑家街和张家街,1961年析出,因方位居中,故称中北光。
  西北光位于县城东北4.5千米,镇政府西北8千米。全村140户,630人,以李姓居多。耕地100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该村原为北光村李家街,1961年析出,因方位居北偏西,故名西北光。
  十里铺位于县城东北5千米,镇政府西北9千米。全村47户,203人,以吴、古姓居多。耕地368亩,其中水浇地100亩,丘岗地68亩。该村距城十里,过去有“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之说,故称十里铺。且京洛御路从村西通过。村产香油石磨。
  北辛庄位于县城东北7千米,镇政府西北8千米。全村470户,2131人,以胡、滑姓居多。耕地5070亩,其中水浇地2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62名。该村最早为大辛庄村人到此立庄,因居大辛庄以北,故名北辛庄。
  南北光皋门
  清修位于县城北12千米,镇政府西北13.5千米处。全村362户,1608人,以李、王姓居多。耕地3251亩,其中水浇地1650亩。沙荒3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60名。明代在此建清修堡。
  高望位于县城北偏东12.5千米,镇政府西北14千米。全村224户,924人,以邢、张姓居多。耕地1416亩,其中水浇地600亩。沙荒110亩。林地90亩,鲜果年产3650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3名。个体耐火土加工点6个,年产值14万元。村南为太行山余脉马棚岗,岗上有座“玉皇庙”,站在岗顶可望见内丘、临城、尧山三县,于是取站得高、望得远之意,故名高望。
  西张村位于县城东北13.5千米,镇政府北偏西15千米。全村465户,1982人,以李、徐、马姓居多。耕地3654亩,其中水浇地805亩。林地1500亩,果园150亩,鲜果年产25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0名。过去御道从村中经过,亦称“大官路”,故名“大路张村”,解放后一分为三,该村居西,称西张村。
  中张村位于县城东北14千米,镇政府西北15.5千米处。全村365户,1478人,以李、黄、张姓居多。耕地2675亩,其中水浇地1250亩,丘岗地1000亩。林地300亩,果园300亩,鲜果年产90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村有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千佛阁。村名来历见“西张村”。该村流行民间舞蹈扇鼓腔。
  东张村位于县城东北14.25千米,镇政府西北15.75千米。全村407户,1760人,以段、王、乔姓居多。耕地1800亩。沙荒500亩。林地300亩,果园300亩,鲜果年产40万公斤。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村名来历见“西张村”。
  官庄乡
  位于内丘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阳村西,北距县城12千米。东邻任县,西接大孟镇,南连邢台县,北依金店镇,面积48.29平方千米,辖20个行政村,6809户,28278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人口59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586人。
  1947年4月,“内东区”由尧山县归还内丘县,当时“内东区”南半部划为第六区(官庄)。1950年6月官庄区与冯唐区合并,称第二(官庄)区政府。1953年6月成立官庄乡政府,隶属官庄区政
  官庄乡政府府。1954年5月撤销区政府,改为官庄区公所。1956年6月撤销区公所,将官庄乡政府改建为官庄镇人民政府。1958年又撤销镇建制,为东风(金店)人民公社辖下管理区之一。1961年5月“官庄”由“金店”分出,成立官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改为官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官一村,1977年迁至今址。1979年又改为官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官庄乡人民政府。
  该乡地势在海拔50米左右,为全县各乡镇地势最为平坦的乡。全镇以农为主,有耕地3608公顷,其中水浇地2605公顷,人均耕地0.13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2000年粮食总产2.22万吨,其中小麦总产1121吨;棉花总产57吨;蔬菜、瓜类总产1.32万吨。有林地97公顷,果园103公顷,鲜果总产562吨;大牲畜存栏370头,生猪存栏1.11万头,家禽存栏15.85万只,羊存栏1300只,兔存栏890只,畜牧业年总产值980万元。境内企业主要有联胜运动鞋厂、长源汽车改装厂、华龙饲料厂、官庄针织厂、雅华针织厂、西阳机砖厂、蛭石厂、金土地花木园等企业,从业人数3000人,年产值1.49万万元。乡政府所在地为本乡主要商业区,有商店及摊点42个,经济开发区一处。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2617元。
  境内有乡办初中1所,私立中学一所,村办小学18所,私立小学2所。设有县办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27人。个体医疗点20个,遍布各村。
  有邮电支局1所。1999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乡装有电话1000部,平均6.8户安装一部电话。拔号上网微机15台。
  京深高速公路沿乡境东侧纵穿而过,京广铁路、107国道沿乡境西侧纵穿而过,境区西侧还建有官庄火车站。107国道在境内由单线变为复线,直通邢台市。其主要公路还有以火车站为起点的永官公路,可东通任县;金官公路可北通金店。全乡公路总长度为19.3千米。
  境内主要文物古迹有:官庄火车站一带汉代墓群、小驿头唐代双石塔等。
  西阳位于县城南偏东12.5千米,官庄火车站及107国道东侧。全村707户,3037人,以赵、郭、杨姓居多。耕地5565亩,其中水浇地4500亩。林地100亩。村内有机砖厂1个、个体预制件厂1家、面粉加工厂5家、保温材料厂和针织厂各1家。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450人。永官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据传,古时神仙放羊,羊群跑散,跑到西边的地方叫西羊,跑到东边的地方叫东羊,跑到北边的地方叫北羊,后“羊”演变为“阳”,故名西阳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农历逢五、十为集日。村中前街东部有玉皇庙一座,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清末建筑风格,保存完好。村西部有汉墓遗址。该村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地下储煤约3300万吨。
  大都城位于县城南偏东7.5千米,
  西阳村玉皇庙乡政府北4千米。全村568户,2185人,以谷、耿姓居多。耕地3105亩,其中水浇地2250亩。副业主要是河沙运销。村内企业主要有蛭石厂,年产值25万元。村有国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据传,古时该村有一都督在此筑城,修一大街口道,称都城。后发大水被冲,只剩下大小两个街,大街称大都城,小街称小都城。农历七月初五为庙会日。
  小都城位于县城南偏东8.5千米,乡政府北2千米。全村404户,1741人,以尉迟、赵姓居多。耕地3150亩,其中水浇地2250亩,沙土地900亩。村有蜂窝煤厂、洗煤厂。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85名。(村名来历见“大都城”)。
  辛北庄位于县城南偏东7.5千米,乡政府北偏东4千米。全村240户,951人,以郑、李姓居多。耕地1770亩,其中水浇地1275亩。村有预制件厂1个。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57名。建村时由东北西3个自然庄组成,原称辛安屯,1961年三庄分为三个村,该村位于北边,故名辛北庄。
  辛西庄位于县城南偏东7.5千米,乡政府北偏东4千米。全村130户,581人,以吉、解姓居多。耕地96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115名。(村名来历见“辛北庄”)。
  辛东庄位于县城南偏东7.8千米,乡政府北偏东4千米。全村256户,1030人,以邰、郝姓居多。耕地145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沙土地200亩。沙荒地4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50名。农历逢三、八为集会日。(村名来历见“辛北庄”)。
  李田位于县城南偏东9.25千米,乡政府北偏东3.5千米。全村489户,2056人,以杜、范姓居多。耕地4035亩,其中水浇地3150亩。村有面粉加工厂。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80名。据传,明朝燕王扫北时该村只剩下一家姓李的人,后从山西迁来一批人,耕种李家田地,故名李田。1983年该村户户购买了电视机,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视村”。1987年中共内丘县委、县政府在村西为率众致富的好支书——杜墨堂修六角形纪念亭一座。亭内有碑,记载了杜墨堂模范事迹,以垂英名,惠及后人。
  北阳位于县城东南12千米,乡政府东北8千米。全村502户,2069人,以崔、孙姓居多。耕地4300亩,其中水浇地2700亩,沙土地13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70名。农历六月十五为该村传统庙会日。
  东阳位于县城东南13千米,乡政府东偏北7千米。全村341户,1207人,以焦、陈姓居多。耕地2610亩,其中水浇地1575亩,沙土地2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30名。
  串家屯位于县城南偏东13千米,乡政府东2千米。全村159户,531人,以卢、串姓居多。耕地990亩,其中水浇地825亩,沙土地165亩。村产小磨香油。
  中平位于县城南偏东13.5千米,乡政府东6千米。全村547户,1961人,以武、张姓居多。耕地3435亩,其中水浇地3000亩,沙土地26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0名。据传,该村西、村东各有一座大土圪塔,中间很平坦,故名中平。村内有白佛寺旧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一位于县城南偏东14千米,乡政府东偏南4千米。全村328户,1573人,以王、赵姓居多。耕地2520人,其中水浇地2100亩,沙土地200亩。村有联胜鞋厂、华龙饲料等企业。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20名。
  官二位于县城南偏东14千米,乡政府东偏南4千米。全村341户,1312人,以王、赵姓居多。耕地2025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沙土地200亩。村有针织厂1家。村办小学1所。
  官三位于县城南偏东14千米,乡政府东偏南4千米。全村309户,1303人,以王、赵姓居多。耕地2205亩,其中水浇地1800亩。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90名。本村与官一、官二为一个自然村,农历逢四、九为集日,农历五月初五、六月二十八、九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官庄三村,清末至民国时期,盛产土布,闻名全国,远销国外。
  庆源位于县城南偏东16千米,乡政府东偏南6千米。全村173户,731人,以苑姓居多。耕地162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76名。据传,宋朝时杨家将在此驻军,大破洪洲城后,军民共贺,故得名庆源。村中流传着“排鼓”艺术,有业余排鼓队。
  上屯位于县城南13.8千米,乡政府南2千米。全村180户,710人,以张、苏、刘姓居多。耕地1590亩,其中水浇地1470亩。
  下屯位于县城南15千米,乡政府南2.5千米。全村405户,1620人,以王、赵、张姓居多。耕地3840亩,其中水浇地1950亩,沙土地2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村北有一棵百年古杨树,主干高6米,树围5米,全树高20米,被当地人称为“神杨”,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村位于县城南偏东15千米,乡政府南偏东3千米。全村406户,1636人,以苏、郝、邓姓居多。耕地3900亩,其中水浇地3800亩。沙荒36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00名。1958年该村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西周位于县城南偏东16千米,乡政府东偏南6千米。全村277户,1044人,以王、袁姓居多。耕地2205亩,其中水浇地1650亩。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40名。相传在宋朝时,西周位于洪洲西侧,是洪洲周围的村庄,故名西洲,后演变为西周。
  小驿头位于县城南偏东13千米,乡政府东偏北9千米。全村244户,983人,以张姓居多。耕地207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土地520亩。村有拔丝厂3家。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70名。古时候,此地是经内丘通往任县的官道,并设有驿站,后发展为村落,故名小驿头。
  五郭店乡
  位于内丘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五郭店村,南距县城5千米。该乡东邻金店镇,西接柳林乡,南连内丘镇,北依临城县,面积80.9平方千米。辖37个行政
  庆源圪塔(古墓)村,41个自然庄,6813户,27285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人口6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337人。
  1949年,该乡属一区(城关)管辖。1954年5月撤销城关区政府,改为城关区公所,该乡仍属之。1956年6月撤销区公所,同时建立五郭店乡人民政府。1958年8月撤销五郭店乡人民政府,成立城关(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五郭店”为“城关”下辖管理区之一。1961年5月,五郭店管理区改建为五郭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五郭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又改为五郭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改建为五郭店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北岭乡与五郭店乡合并,仍称五郭店乡。
  该乡西北部为太行山东麓山岗地带,海拔在百米以上,土地贫瘠,仅李阳河(季节河)流域之河湾及马庄水库、北岭水库周围地带土质较肥沃;东南部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较好。全乡以农为主,有耕地4022公顷,其中水浇地1622公顷,人均耕地0.15公顷,山场面积88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豆类等。2000年粮食部产量1.27万吨,棉花45吨,油料1206吨,蔬菜、瓜类1284吨。有林地565公顷,其中果园46公顷,干鲜果品年产330吨。大牲畜存栏3860头,生猪存栏2.30万头,家畜存栏16.12万只,兔子存栏1280只,水产养殖50公顷,产量18吨。畜牧业年产值2817万元。境内原煤储量460万吨,石灰岩7.2亿吨、耐火粘土260万吨,河沙、大理石、花岗岩、蛭石、石英石、长石也有一定储量。现有煤矿10家,采石厂、石料厂、石灰厂、砖厂等企业96家。乡政府东北部内临公路两侧,建有一小型商业区,有商店及摊点10余家。全乡工业从业人数3900人,年总产值3.38万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1885元。
  乡内有乡办初中2所,私立初中1所,村办小学16所,私立小学2所。
  有县办卫生院2所,医护人员6名;个体医疗点58个,散置各村。
  设有县办邮电局1所。1988年实现了办公电话村村通。现全乡装有电话932部,平均7.3户安装一部电话。
  境内主要公路有:内临公路由境东部纵穿而过,北通临城县,南接内丘县城;内北公路由县城通向西北岭村。另外京广铁路、107国道部分路段从乡东部边界穿越。并铺设火车站至磨窝煤矿专用铁路一条,长3.8千米。全乡公路总长度为22.7千米。
  五郭店乡政府
  境内主要遗址有:北岭水库仰韶文化遗址和史村、五郭、南大冯、北大冯及磁窑沟、北岭一带的邢窑遗址等。
  五郭位于县城北4千米,乡政府西南2千米。全村361户,1373人,以李、王、赵姓居多。耕地3600亩,其中水浇地78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据传,明永乐年间,五个姓郭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田立庄,故名五郭。
  五郭店位于县城北5千米。全村258户,961人,以尹、李姓居多。耕地2175亩,其中水浇地195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7名。有个体面粉厂2个,年产值3万元。从前,五郭村有一户人家在此开店,后发展成村,故名五郭店。
  马涧位于城北2.5千米,乡政府南偏东2.5千米。全村210户,844人,以张、胡姓居多。耕地1170亩,其中水浇地111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47名。个体服装厂1个,年产值15万元。据传,东汉时期该村南河涧溪水常年不断,刘秀率领人马路过此地,曾歇息饮马,故村名马涧。又传前秦时,因氐族前秦王苻坚率骑兵伐晋,曾在此造饭饮马而得名。
  后李阳位于县城北2.6千米,乡政府东南2.5千米。全村285户,1142人,以梁、郭姓居多。耕地159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沙地10亩。该村以农为主,鲜果年产8000公斤。有个体选矿厂1个,年产值5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0名。据传,后赵王石勒的部将李阳在此定居,故村名李阳。后一分为二,此村在河岸北边,故称后李阳。
  翟家庄位于县城北2千米,乡政府南偏西3千米。全村110户,449人,以杨、宁姓居多。耕地76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以农为主,所产红薯远销石家庄、邢台,利用红薯加工的粉条质优味美。该村因最早为翟姓占田立庄,故名翟家庄。
  智家庄位于县城北2.5千米,乡政府南偏西3千米,全村115户,460人,以智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750亩。沙荒20亩。以农为主,鲜果年产3万公斤。据传,明末清初,此村出了位叫智怀行的孝子,故原名“孝子庄”,后更名为“智宾庄”,再后又演变为智家庄。
  三中冯位于县城西偏北2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260户,1100人,以张、王姓居多。耕地1980亩,其中水浇地1665亩。沙荒80亩。以农为主,鲜果年产4000公斤。有个体预制件厂、面粉厂各1个,年产值5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60名。相传,汉朝时有冯姓三兄弟,分别在三处建村,称三中冯村,也称中冯村。该村由南中冯、北中冯、中冯洞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南中冯。
  南大冯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80户,281人,以张、杨姓居多。耕地525亩,其中水浇地270亩。沙荒70亩。林地10亩。该村地下煤碳储量68万吨。有个体煤矿、砖厂各1个,年产值200万元。据传,汉朝都尉大冯在此建村,称大冯村,后演变为大丰村,再后一分为二,该村地处南边叫南大丰,后演变为南大冯。
  北大冯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乡政府西南5.5千米。全村66户,293人,以闫、申、苏姓居多。耕地510亩,其中水浇地315亩。沙荒30亩,山场30亩。林场30亩。砖厂1个,年产值100万元。村名来历见“南大冯”。
  磨窝位于县城西北4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271户,1210人,以赵、李姓居多。耕地2310亩,其中水浇地1530亩。沙荒8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70名。该村因盛产磨刀石、石碾、石磨而闻名,分大、小磨窝两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磨窝。该村地下煤碳资源丰富。
  李家凹位于县城西北4千米,乡政府西南3.5千米。全村113户,439人,以牛、李姓居多。耕地785亩,其中水浇地570亩。山场16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5000公斤。相传,很早以前村东、南两侧全是水,只有李姓人家居住在村西土岗上。后有无极县南牛村一姓牛的人在朝中被革职为民,路过这里看到有一大牛槽,且有水,他便用一只铜锅将山上的泉水盖住,居住下来,数年后才形成此村。
  胡家庄位于县城北3.5千米,乡政府南偏西2.5千米。全村98户,387人,以古、高姓居多。耕地705亩,其中水浇地390亩。该村因胡姓最早在此占田立庄而得名。
  史村位于县城北偏东4千米,乡政府东偏南1.5千米。全村300户,1249人,以李、施姓居多。耕地2700亩,其中水浇地885亩,沙荒60亩。山场1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9000公斤,个体水泥厂1个,年产值130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明清时期,该村曾设为铺舍。
  史村屯位于县城北偏东3千米,乡政府东南1.5千米。全村220户,960人,以杨、刘姓居多。耕地1980亩,其中水浇地175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3100公斤。据传,古时史村西南有一座大坟,看坟人常居此地,后发展成村庄,且距史村较近,故名史村屯。
  北障镇位于县城北6.6千米,乡政府北2千米。全村325户,1265人,以杨姓居多。耕地3930亩,其中水浇地2280亩。沙荒30亩。山场3000亩。以农为主,鲜果年总产4.2万公斤。村西北方向有青石岗,因此村中副业以石灰石开采、加工、运输为主,有石子厂、石灰窑等个体企业13个,年总产值75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80名。该村原名张家庄。1928年为便于征税而在此设集立镇,改村名为北障镇。明清时期,该村盛产石磨。
  东邵明位于县城北9千米,乡政府北4千米。全村389户,1675人,以张姓居多。耕地2250亩,其中水浇地1635亩,沙土地500亩。山场17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总产值1056万元。相传,唐朝时薛仁贵东征,手下大将邵明死后葬于此地,曰“邵明墓”,后在墓东墓西建村,墓东为东邵明,墓西为西邵明。该村村西地下有煤炭资源。
  西邵明位于县城西北9千米,乡政府北偏西4千米。全村342户,1282人,以李、史姓居多。耕地2145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山场945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采石、采煤、运输等,个体煤矿3个,年产值25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50名。村名来历见“东邵明”。
  东磁窑沟位于县城西北6千米,乡政府西偏北2千米。全村429户,1682人,以焦、魏姓居多。耕地4545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山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鲜果年产3万公斤,副业主要为采石、运输,土砖烧制等,有个体砖厂1个,年产值20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隋、唐时,在此地曾建窑烧瓷(人称瓷窑),因该村位于窑东沟地,故名东磁窑沟,简称东沟,位于窑西的称西磁窑沟,简称西沟。东沟、西沟之间蛤蟆嘴有瓷窑遗址。
  西磁窑沟位于县城西北6.5千米,乡政府西3.5千米。全村119户,433人,以张、李姓居多。耕地90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195亩。山场500亩,林场2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灰石开采、加工、运输等,有个体石子厂2个,年产值15万元。村名来历见“东磁窑沟”。此村北街北为临城县辖,街南为内丘县辖。
  落凹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乡政府西南4.5千米。全村210户,781人,以胡、李姓居多。耕地2400亩,其中水浇地435亩。山场1500亩。副业主要为采石及加工等,有个体石子厂2个,年产值80万元。据传,很久以前曾发大水,此地大部分人被冲走,剩下的一部分人在高处的凹地聚居下来,故名落凹。村有煤炭和石灰石资源。
  南岭位于县城西北6千米,乡政府西南8千米。全村215户,901人,以宋、徐姓居多。耕地164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沙荒100亩。林场50亩。有村办中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0名。历史上村中的芦苇加工业较为出名,煤炭资源储量可观。相传很久以前该村的人都住在山洞里,后迁至李阳河北岭段南岸的岭下居住,故称南岭。由东南岭、西南岭两个自然村组成。
  西北岭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283户,1054人,以乔姓居多。耕地1600亩,其中水浇地765亩。沙荒399亩。山场1000亩,林场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6名。据传,该村因位于李阳河北岸山岭下而得名北岭,后因村内居住地方有限,在明朝时部分村民迁至东边,仍在河北岸定居,该村地处西边称西北岭,东边的称东北岭。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该村集会日。1953年6月曾设北岭乡,1958年8月撤销该乡建制,属卫星(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之管理区。1961年5月,建北岭人民公社。1968年5月成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改称北岭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原北岭乡与五郭店乡合并,仍称五郭店乡,同时撤销北岭乡人民政府。
  东北岭位于县城西北7千米,乡政府西南12千米。全村111户,427人,以阴、张姓居多。耕地105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沙荒30亩。山场100亩,林场40亩。村有石灰石和煤炭资源,个体煤矿1个,年产值50万元。村名来历见“西北岭”。
  西田庄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181户,821人,以张、郝姓居多。耕地1830亩,其中水浇地390亩。山场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村中有蛭石、石英石、长石等矿产资源。秦末张耳在这一带练兵习武,便将这片地方划为农庄,军士在这里种田养畜,后逐渐发展成村庄,故名田庄。按地理位置,分为西田庄、中田庄、下田庄三个自然村,1966年成为三个行政村。
  中田庄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113户,496人,以吴、崔姓居多。耕地1080亩,其中水浇地180亩。山场300亩,林场50亩。村有蛭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个体蛭石加工厂1个。有国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村名来历见“西田庄”。
  东田庄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2千米。全村43户,188人,以王、乔姓居多。耕地220亩,其中水浇地165亩。沙荒5亩。林场5亩。村名来历见“西田庄”,原名下田庄,原村址在北岭水库上游李阳河西岸,因修水库,于1964年搬迁到河东岸,故更名东田庄。后该村部分村民搬迁到河西岸居住,称新田庄。
  新田庄位于县城西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45户,212人,以乔、王姓居多。耕地275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40亩。村名来历见“东田庄”。
  演武川位于县城西北14千米,乡政府西南18千米。全村242户,1072人,以冀姓居多。耕地2610亩,其中水浇地195亩。沙土地2500亩,沙荒500亩。山场3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40名。据传,古时该村名杨胡川,后因张耳在此扎营驻兵,在村东坡放牧骡马,以村北山川为校场练兵演武,故改名演武川。
  黄店沟位于县城西北9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62户,241人,以李、胡姓居多。耕地345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300亩。山场300亩,林场40亩。该村原名黄泉沟。据传,汉朝张耳将军在这一带习兵练武,有一位姓黄的在此开设洒店,故改村名为黄店沟。
  东马庄位于县城西北9.5千米,乡政府西南13.5千米。全村137户,528人,以龙姓居多。耕地1020亩,其中水浇地360亩。沙荒200亩。山场400亩,林场800亩。村内有长石、石英等矿藏资源。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20名。据传,汉朝张耳将军在这一带练兵演武,曾在此地喂养马匹,故称马庄。1946年分为东、西马庄,此村地处东边,故称东马庄,西边的称西马庄。
  西马庄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西南14千米。全村42户,186人,张姓居多。耕地460亩,其中水浇地255亩。沙荒20亩。山场2500亩。村内有石英石矿藏资源。村名来历见“东马庄”。
  张家沟位于县城西北9.5千米,乡政府西南13.5千米。全村75户,305人,以张、崔姓居多。耕地695亩,其中水浇地60亩。沙荒100亩。山场799亩。据传,300多年前姓张的从中冯迁此占田立庄,故名张家沟。
  紫草沟位于县城西10千米,乡政府西南14千米。全村133户,448人,以张、赵姓居多。耕地1065亩,其中水浇地165亩。山场500亩。据传,秦末张耳将军在这一带演武习兵,在马庄喂养马匹,而马庄北边山沟里盛产的紫草正是喂马的上好饲料,故名紫草沟。
  富家沟位于县城西北11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46户,187人,以富姓居多。耕地760亩,其中水浇地30亩。沙荒50亩。山场100亩。据传,汉朝时因姓富的先于此地占产建村,故名富家沟。
  诣仁位于县城西北11.5千米,乡政府西南15.5千米。全村287户,1075人,以李、郭姓居多。耕地2505亩,其中水浇地660亩。沙荒300亩。山场1600亩,林场3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10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为该村庙会日。
  山凹位于县城西偏北8千米,乡政府西南13千米。全村300户,1138人,以刘、韩姓居多。耕地3090亩,其中水浇地105亩。沙荒300亩。山场20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80名。安子沟位于县城西北12.5千米,乡政府西北16.5千米。全村47户,160人,以张姓居多。耕地510亩,其中水浇地75亩。山场400亩。该村西岗上最早只有一尼姑庵,后有人家迁至尼姑庵东边沟地落户,逐渐形成村庄,故名“庵子沟”,又因“庵”字与“安”同音而逐渐演变成“安子沟”。
  柳林乡
  位于内丘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小房岗,东距县城11.25千米。该乡东邻内丘镇、西接南赛乡、南连邢台县、北依临城县,东北和东南分别与五郭店乡和大孟村镇交界。境域为六边形状,面积96平方千米。辖41个行政村,48个自然庄,5148户,20575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1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214人。
  1949年为内丘县第三区(柳林)政府。1950年6月柳林区与白塔区合并,仍称第三区政府。1952年重设三、四区。1953年6月设柳林乡政府,隶属第三区政府。1954年撤销区政府,改称区公所。1956年6月又将区公所改为柳林办事处。1958年8月,撤销乡建制后成立柳林(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改建为柳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称柳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改为柳林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原小杨庄乡与柳林乡合并,称柳林乡人民政府。2000年9月乡政府由柳林村迁至小房岗隆昔公路北侧。
  柳林乡地处丘陵,地势起伏不平,荒山、荒坡、荒沟面积较大,年平均气温13.3℃,无霜期197天,年降水量556乡境东部建有水库两座,其中石河水库为小型水库,总库容量为390万立方米;马河水库为全县惟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为445万立方米,1963年后改为600万立方米。此外有小水库4座,塘坝20座。全乡以农为主,有耕地2399公顷,其中水浇地740公顷,人均耕地0.12公顷。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花生、棉花、薯类等,2000年粮食总产量7442吨,其中小麦2186吨,玉米3666吨,谷子653吨;棉花49吨;油料1796吨;蔬菜、瓜类3556吨。有山场面积3117公顷,林地3173公顷,其中林场500公顷,果园63公顷。干鲜果以苹果、柿子、核桃、大枣为主,其年总产816
  柳林乡政府吨。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芦苇等,其中中药材种植20余公顷,年产量17500多公斤;芦苇有3.3公顷,年产苇叶5000公斤。大牲畜存栏9960头,生猪存栏1.71万头,家禽5.85万只,兔2000只,水产养殖50公顷,年产量18吨。
  矿产资源有大理石、金钢砂、石英石、石灰石、铁矿石、矿泉水等。集体、个体企业十余家,有选矿厂、石粉厂、石材厂、矿砂厂、糠醛厂、活性炭厂、饮料食品厂等几个类别。小杨庄一带有传统的枣仁加工业,500多户农民掌握加工技术,加工技术高超,成品质量上乘,并吸引外地大量枣仁来此加工,年加工枣仁可达100万公斤,产值3000万元。成品在安国、亳州等地的中药材市场颇有影响,并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地。全乡工业及加工业年总产值可达1.65亿元。从业人数1800人。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761元。
  该乡现有县办初中2所,村办小学20所,有县办卫生院2所,其中一所为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15名;个体医疗点48个,散布于各个村庄。邮电支局1所,34个村安装了办公电话,全乡共安装电话593部,平均8.7户安装一部电话。隆昔公路横贯乡境东西,全乡公路总长为17.32千米。
  境内文物古迹有:李交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程家湾的程本墓、大杨庄左相葛庸墓及王交台的牛王庙戏楼等。
  仙人村位于县城西北10千米,乡政府东北3千米。全村515户,2049人,以李、范姓居多。耕地3625亩,其中水浇地275亩。沙荒500亩。山场5000亩,林场3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大枣、苹果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20名。据传,该村原有一只大铁雁,故名铁雁村。相传有一村民范达,去村北蓬山砍柴,在山上遇到两个老者边下棋边吃着鲜桃,范达在一旁观看入迷,饿了便食用老者丢下的桃核充饥。老者棋局散后,范达再找自己的砍柴铁斧时,才知斧柄已朽,只剩锈坏的斧头了。他赶回村中,竟发现乡邻和家人一个都不认识,当他详谈身家,始知时光已逾几世,家中人已为其数辈后人。村民们半信半疑,均以奇怪的眼光看他。无奈之下,范达倚在村中的那只大铁雁上哭起来。不曾想铁雁长鸣一声,竟驮着范达振翅腾空飞走了。此时,人们才悟出在蓬山上下棋的两位老者都是神仙,范达已被其度化成仙。故此后改村名为仙人村。1958年曾用“东风”村名。1968年又曾用“革新”村名。
  东石河位于县城西北12千米,乡政府东北1.5千米处。全村133户,542人,以柳姓居多。耕地665亩,其中水浇地300亩。沙荒100亩。山场500亩,林场5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枣仁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35名。明朝以前,当地有一条河,河底都是石头,河名为石河,故村名为石河村。后因有了小石河村,原石河村又改名大石河。该村1966年以前是大石河东庄,后与西庄分为东、西石河两个行政村。
  西石河位于县城西北12.5千米,乡政府北1千米。全村270户,966人,以王姓居多,耕地1335亩,其中水浇地555亩。沙荒1740亩,沙土地1560亩。山场340亩,林场123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枣仁加工及矿泉水开采,村建长寿岗矿泉水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年产值200万元,利税50万元,有矿泉水饮料及红豆沙、绿豆沙、枣仁宝等系列产品。村名来历见“东石河”。
  小石河位于县城西北11.5千米,乡政府东北3.75千米。全村106户,434人,以柳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165亩。山场2000亩,林场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粉条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30名。该村原址在今小石河水库中,1957—1958年修建小石河水库时,本村一部分居民迁至永安乡,成为永安乡新石河村,一部分迁至水库北岸成为现在的小石河村。村南的小石河水库是李阳河上游的小型水库,容量40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7.7平方千米。
  张耳沟位于县城西北11.75千米,乡政府东北4千米。全村68户,272人,以李、梁姓居多。耕地760亩,其中水浇地180亩。沙荒100亩。山场500亩,林场1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粉条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3名。秦末,张耳曾据此安营扎寨,故名张耳沟。四清时曾改为”团结”村,后又改为张耳沟。
  西刘庄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北3千米。全村230户,870人,以李、何姓居多。耕地1465亩,其中水浇地330亩。沙荒200亩。山场2000亩,林场1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20名。该村原为小杨庄刘氏家族的墓地,人称“刘家坟”,宋初,从隆尧迁此建村,因距刘家坟较近,故名刘家庄。后为免与城南刘家庄相混,更名西刘庄。
  崔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6千米,乡政府北4千米。全村173户,721人,以崔、牛姓居多。耕地920亩,其中水浇地195亩。沙荒700亩。山场500亩,林场5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40名。明朝年间,崔姓最早在此占田立庄,故名崔家庄。
  小杨庄位于县城西偏北14千米,乡政府北1千米。全村272户,1097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725亩,其中水浇地540亩。沙荒180亩。山场6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枣仁加工,枣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等国。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75名。因建村较大杨庄晚,故名小杨庄。1961年5月成立小杨庄人民公社,驻地该村。1984年7月小杨庄人民公社更名小杨庄乡。1996年1月1日小杨庄乡与柳林乡合并,称柳林乡,原小杨庄乡政府撤销。
  大杨庄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西北2千米。全村190户,704人,以葛、韩姓居多。耕地1180亩,其中水浇地155亩。沙荒1230亩。山场面积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红薯加工及活性炭生产,有个体活性炭厂2个,年产值7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60名。明朝洪熙年间立村,最初杨姓居多,故名杨庄,后为与小杨庄区别,该村称大杨庄。
  南李庄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西北3.5千米。全村144户,587人,以张姓居多。耕地665亩,其中水浇地280亩。沙荒130亩。山场1350亩,林场1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
  西石河牌楼级,在校生173名。原南、北李庄为一个行政村(曾叫大、小李庄),后改南李庄和北李庄。
  北李庄位于县城西北15.3千米,柳林乡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131户,532人,以张、胡姓居多。耕地585亩,其中水浇地200亩。沙荒180亩。山场500亩,林场8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村名来历见“南李庄”。
  苏庄位于县城西北18千米,乡政府西北7千米。全村83户,385人,以李姓居多。耕地443亩,其中水浇地90亩。沙荒97亩。山场750亩,林场2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3名。据传,在清朝年间,有姓苏的给北李庄张家在此地看坟,后发展成村,故名苏家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改名苏庄。
  柳林沟位于县城西北17.3公千米,乡政府西北65千米。全村174户,780人,以申、程姓居多。耕地1565亩,其中水浇地270亩。沙荒310亩。山场35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主要为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23名。柳林沟村旁沟里低洼湿润,历来生长柳树较多,故名柳林沟。
  马河位于县城西12千米,乡政府南1千米。全村321户,1218人,以陈、葛姓居多。耕地1121亩,其中水浇地705亩。沙荒300亩。山场1700亩。相传,昔人见白马东行,次日潦水循马迹奔流成河,故称此河为马河。后傍河建村,村因河得名。1958年因修建马河水库,该村迁址,且因居住面积所限,搬迁时该村分成三个自然村,按地理位置分别为东台、西台、北台。
  王交台位于县城西12.25千米,乡政府西1千米。全村57户,199人,以王、程姓居多。耕地236亩,其中水浇地132亩。沙荒60亩。山场150亩,林场3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运输。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47名。据传,该村400多年前叫代家庄,后绝代。清嘉庆年间,山西省昔阳县一家姓王叫丙仁的夫妇搬迁到此地,见村于台下,且又在荒郊野外,故定名为”王家郊台”,后演变为王交台。村南有牛王庙戏楼遗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该村庙会日。
  郝交台位于县城西12千米,乡政府西0.8千米。全村51户,199人,以郝姓居多。耕地196亩,其中水浇地132亩。沙荒100亩。山场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2名。早年有一郝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距王交台较近,故取名郝交台。
  乔交台位于县城西12.5千米,乡政府西北1千米。全村128户,526人,以乔姓居多。耕地761亩,其中水浇地251亩。沙荒30亩。山场500亩。明朝时,内丘西关一家姓乔的迁此立庄,因距王交台较近,故取名乔交台。有道观碑(又名元龙碑)古文物遗址。
  李交台位于县城西13.25千米,乡政府西2千米。全村60户,253人,以李姓居多。耕地315亩,其中水浇地95亩。沙荒30亩。山场120亩。有村办小学1所,5个年级,在校生32名。相传,山西洪洞县一姓李的迁此立庄,因与王交台较近,故取名李交台。
  樊交台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乡政府西北2千米。全村56户,227人,以樊姓居多。耕地342亩,其中水浇地105亩。山场105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有砖厂1个。相传,古时有一樊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且因在王交台附近,故名樊交台。村有金刚砂矿藏资源。
  曹川位于县城西北1557千米,乡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179户,641人,以陈、李姓居多。耕地1271亩。其中水浇地330亩。沙荒2500亩。山场4000亩。该村原名米粮川,取土肥水足且粮产丰富之意。后因遭水患,冲毁田园,失去了粮川,但原村西北的”曹沟”却保存了下来,人们便迁此居住,改名曹川村。
  王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7.3千米,乡政府西北5.5千米。全村100户,390人,以王、郝姓居多。耕地630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1500亩。山场3000亩,林场2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等。据传,300年前,从隆尧县王家港迁来王姓兄弟四个,在此占田立庄,故名王家庄。由上王家庄、下王家庄2个自然庄组成。
  老树围位于县城西15千米,乡政府西4千米。全村120户,483人,以吉姓居多。耕地664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50亩。山场3880亩,林场50亩。据传,300年前,有家姓乔的从赞皇县检寿村迁此建庄,因周围大树很多,兼以“老”、“大”同义,后逐渐称作老树围。村西北岗上有三女墓遗址。
  贾家庄位于县城西15.75千米,乡政府西4.75千米。全村35户,153人,以牛、贾姓居多。耕地137亩,其中水浇地75亩。沙荒150亩。山场350亩,林场10亩。相传,100年前,隆尧泽畔和四里屯两家姓贾的迁此建庄,故名贾家庄。
  黄水峪位于县城西北16.5千米,乡政府西北5.5千米。全村28户,133人,以窦、李姓居多。耕地260亩,其中水浇地83亩。沙荒200亩。山场1000亩,林场300亩。据传,古时该村西有条山沟,沟里有股泉水,呈黄色,故名黄水峪。
  韩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6千米,乡政府西北5.25千米。全村101户,378人,以韩、刘姓居多。耕地618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122亩。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30名,据传,300年前,岭底赛姓韩的迁此立庄,故得名韩家庄。
  虎头山位于县城西北20千米,乡政府西北8千米。全村46户,209人,以范、牛姓居多。耕地291亩,其中水浇地120亩。沙荒50亩。山场2500亩,林场90亩。该村三面环山,而村北为虎头山,故村名虎头山。
  柳林位于县城西14.3千米,乡政府西偏南3千米。全村136户,337人,以李、孟姓居多。耕地534亩,其中水浇地146亩。沙荒300亩。山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矿砂开采,有个体矿砂厂2个,年产值100万元。有村办中心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350名。据传,古时该村原名北赵庄,村南大河边柳树成林,到扁鹊庙进香的香客常在河边柳树下休息,人们便称此河为柳河,改称该村为”柳河村”,后又演变为”柳林村”。农历三月十八、十月十五为庙会日。
  下马庄位于西偏南16.5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54户,201人,以和、高姓居多。耕地255亩,其中水浇地120亩。沙荒200亩。山场1500亩,林场10亩。据传,唐朝修建扁鹊庙时,敬德监工路过此地,曾下马休息,故名下马庄。
  申家洞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乡政府西南6.5千米。全村53户,215人,以申、孙姓居多。耕地251亩,其中水浇地120亩。沙荒350亩。山场500亩,林场5亩。据传,该村有个山洞,洞里雕有石佛像,人称”神家洞”,后山西洪洞县一户姓申的迁居此地,改名申家洞。
  房家庄位于县城西17千米,乡政府西南6.25千米。全村52户,195人,以徐、侯姓居多。耕地282亩,其中水浇地45亩。沙荒200亩。山场1500亩,林场3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石材加工、糖醛加工、选矿等,有个体厂矿4个,年产值50万元。希望小学1所,4个年级,37名在校生。
  安上位于县城西18千米,乡政府西南7千米。全村39户,148人,以郝、乔姓居多。耕地175亩,其中水浇地90亩。沙荒50亩。山场80亩,林场3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以石粉加工为主,有个体石粉厂1个。相传,该村过去有个尼姑庵,故名“庵上”,后演变为“安上”。
  近郎位于县城西南11.5千米,乡政府东南2.5千米。全村286户,1144人,以崔、刘姓居多。耕地2025亩,其中水浇地1410亩。山场200亩,林场4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55名。据说,以前村西有座二郎庙,故名近郎村。
  王家洞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全村63户,259人,以崔、李姓居多。耕地55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山场120亩,林场20亩。相传,该村因姓王的最早迁此洞占产建村,故名王家洞。
  陈家楼位于县城西南12.5千米,乡政府南3.5千米。全村68户,300人,以陈姓居多。耕地46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山场100亩,林场20亩。据传,该村为陈姓人家从曹川村北后楼迁此建庄,且地较高,故名陈家楼。
  武家沟位于县城西南12.8千米,乡政府南3千米。全村55户,211人,以武姓居多。耕地378亩,其中水浇地105亩。山场100亩,林场30亩。传说,400年前,一家姓武的迁此占沟立庄,故名武家沟。
  杨家庄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乡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111户,431人,以程姓居多。耕地61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山场2500亩,林场500亩。该村因姓杨的人家最早在此建庄而得名。
  程家湾位于县城西南13.5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57户,227人,以程姓居多。耕地480亩,其中水浇地165亩。沙荒200亩。山场600亩,林场180亩。该村因程姓最早在此建庄,且地处山湾,故名程家湾。村西北部不远的程子岗上,有春秋时期“天下贤士”程子华墓址。
  南杨寨位于县城西南15.7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131户,476人,以王、杨姓居多。耕地875亩,其中水浇地195亩。沙荒150亩。山场2200亩,林场40亩。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22名。据传,很早以前此地有座孤寨,该村地寨南,且最早为杨姓立庄,故名南杨寨。而孤寨西边的村称西杨寨,北边的村称北杨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为此地庙会。
  北杨寨位于县城西南15.5千米,乡政府西南4.5千米。全村79户,306人,以杨、和姓居多。耕地452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300亩。山场2000亩,林场700亩。村名来历见“南杨寨”。
  西杨寨位于县城西南16.5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168户,646人,以杨、和姓居多。耕地837亩,其中水浇地225亩。沙荒420亩。山场600亩,林场180亩,以农业、林果生产为主,干鲜果有大枣、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175名。村名来历见“南杨寨”。
  杜家台位于县城西偏南18.5千米,乡政府西南6千米,全村126户,468人,以和、刘姓居多,耕地804亩,其中水浇地210亩,沙地600亩,沙荒地300亩。山场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400亩。据传,杜姓人最先在此居住,故名杜家台,后杜姓渐少,且有大和庄村部分和姓人氏迁居于此,仍称杜家台。该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
  南赛乡
  位于内丘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孙家坡村西北,东距县城24.5千米。该乡东邻柳林乡,西接獐獏乡,南连邢台县,北依临城县。境域南北长,东西窄,面积139.6平方千米。辖31个行政村,33个自然庄,3040户,12037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85人。
  1961年5月,始设南赛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4月,改建南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又称南赛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改称南赛乡人民政府。1990年7月乡人民政府由南赛村迁至今址。1996年1月1日和庄乡与南赛乡合并,称南赛乡人民政府。
  乡境西部为山区向丘陵过渡地带,自北向南有老虎山、大石岩、太子岩、周王寨、牛王寨山等,其中太子岩最高,海拔1141米。主要河流2条,北部山间各条小河汇集后,主要向东北方向流入临城县乱木水库;南部山间各条小河汇集后,主要流经柳林乡到马河水库。乡境内有小水库一座,塘坝18座。该乡土地贫瘠,有耕地1021公顷,其中水浇地333公顷,人均耕地0.08公顷。有山场9201公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梁、豆类、芝麻、花生为主,2000年粮食总产2431吨,油料161吨,蔬菜、瓜类300吨。干鲜果以苹果、柿子、核桃、酸枣为主,有林地3161公顷,其中果园80公顷,干鲜果总产732吨。大牲畜存栏4000头,生猪存栏8000头,家禽存栏1.9万只,水产养殖15亩,产量10吨,
  南赛乡政府畜牧业年总产值29.3万元。
  乡内矿产资源以砂石为主,种类有金钢砂(石榴石子)、小雪花大理石、莺格绿大理石、蛭石等,储量分别为7800万吨、6000万立方米、7000万吨、7500万吨。主要石材加工企业有石材厂、制砂厂、石粉厂等20余家。年总产值1591万元。全乡年人均纯收入744元。
  乡内有乡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10所。有卫生院2所,医护人员12名;个体医疗点24个,分散于各村。境内主要公路有横穿乡境的隆昔公路和由下马庄(属柳林乡)至扁鹊庙的旅游线路。公路总长度为14.3千米。
  该乡文物古迹主要有:神头村的扁鹊庙群和“九龙柏”及寺沟村元代且停寺遗址。其中扁鹊庙群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相依的“九龙柏”扎根石缝,形状怪异,历史悠久;扁鹊庙西北部的太子岩,山高路险,风景秀丽。扁鹊庙、太子岩、“九龙柏”、“回生桥”、乔家洞等景点,均有神奇传说。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已形成了以庙群为中心的著名旅游区。
  南赛位于县城西北24.5千米。乡政府西北3千米。全村176户,655人,以郝、张姓居多。耕地596亩,其中水浇地296亩,沙土地300亩。沙荒124亩。山场1000亩,林场4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大枣等。矿产资源以石英岩板材为主,有村办石粉厂1个。有村办中心小学1所,5个年级,在校生172名。该村因位于岭底赛南而得名,由南赛和安沟2个自然庄组成。村民有说唱、扭秧歌等文化传统。
  张公塔位于县城西18千米,乡政府东南8千米。全村120户,447人,以程、王姓居多。耕地350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土地200亩。沙荒140亩。山场5000亩,林场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大枣等。相传,古时该村有一人叫张翁文,忠诚善良,为人厚道。“神仙”见他后,赐他一座金塔,他又将塔献给了皇帝。皇帝便将此村命名为“张翁塔”,后“翁”演变为“公”,村名便成了“张公塔”。1966年曾又改名为“四新”村,1977年又重新改为“张公塔”。
  蔡庄位于县城西偏南20千米,乡东南8千米。全村70户,310人,以孙、侯、高姓居多。耕地460亩,其中水浇地100亩。山场2000亩,林场2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大枣等。传说,该村因姓蔡的先于此占地立庄,故名蔡庄,现在该村虽已无蔡姓,而庄名仍保留未变。
  任庄位于县城西南22千米,乡政府东南10千米。全村87户,323人,以王姓居多。耕地580亩,其中水浇地130亩。山场5400亩,林场4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5名。传说,该村因任姓先于此占地立庄而得名。
  刘家沟位于县城西南25千米,乡政府东南13千米。全村53户,193人,以刘姓居多。耕地260亩,其中水浇地60亩,沙土地200亩。山场2500亩,林场2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该村因刘姓祖先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大和庄位于县城西南21.25千米,乡政府西南10千米。全村200户,778人,以和姓居多。耕地515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土地360亩。山场8000亩,林场26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果有柿子、酸枣等。据传,该村因和姓先于此占地立庄,故名和庄。后来一部分人东迁重建一村,名小和庄,故该村为大和庄。1953年曾在此设乡。1958年撤销乡建置。1961年5月又设和庄人民公社。1968年5月成立和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3年和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由该村迁至七里河。1979年改称和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改和庄乡人民政府。1996年与南赛乡合并。
  小和庄位于县城西南20.5千米,乡政府南8千米。全村65户,229人,以和姓居多。耕地270亩,其中水浇地75亩。山场5000亩,林场8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村名来历见“大和庄村”。
  ?沟位于县城西南19.5千米,乡政府南9千米。全村27户,97人,以董姓居多。耕地135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510亩,林场17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等。据传,燕王扫北时在这一带见村就灭,见人就杀,因该村地处偏僻山沟,没被发现,有“?下”之意,故村名“?沟”。
  宁家庄位于县城西南30千米,乡政府南13千米。全村126户,421人,以孙、张、李姓居多。耕地300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74亩。山地8000亩,林地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43名。传说,该村因宁姓祖先在此占地立庄而得名。
  天台位于县城西27千米,乡政府西南12千米。全村120户,443人,以刘、王姓居多。耕地417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1万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1个年级,在校生15名。传说该村西有排子顶山,古时又叫天台山,村因山而得名。天台又名西庄,取在大和庄以西之意。
  石盆位于县城西南30千米,乡政府西南15千米。全村21户,86人,以王姓居多。耕地47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5000亩,林场8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0名。传说该村因西山顶有一盆状大石坑而得名。
  后河庄位于县城西19.75千米,乡政府南6千米,全村60户,240人,以牛、王姓居多。耕地315亩,其中水浇地120亩。山场1300亩,林场3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等。该村因地处大和庄村后而得名“后和庄”,后演化为“后河”。1982年地名标准化管理时,为区别金店镇的“后河”村,又改名为“后河庄”。
  西营位于县城西北24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39户,143人,以刘、郝姓居多。耕地12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8000亩,林场80亩。据传,古时这一带有大片桃园,故名“西桃园”。战国时,因军队在此驻扎大营,且该村又在河的西岸,又改名西营。
  东营位于县城西北23千米,乡政府南3.5千米。全村71户,287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317亩,其中水浇地87亩。山场500亩,林场150亩。以农
  大和庄皋门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苹果等。村名来历见“西营”。
  神头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385户,1583人,以郭、侯姓居多。耕地1320亩,其中水浇地234亩。沙荒200亩。山场1600亩,林场7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家庭养殖、山货加工。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个体矿砂厂1个,年产值2万元。有村办希望小学1所,6个教学班,在校生165名。相传,该村最早以九龙河为界分为两个村,河北为焦子村,河南为朗家庄。春秋战国时期赵简子以中丘蓬山一带四万亩土地封赐扁鹊,从此扁鹊就在篷山一带定居下来,采药行医,普救黎民。后遭秦国太医令李醯嫉妒,被杀。人们为纪念他,把其头取回葬于鹊山(今太子岩)脚下,九龙河畔,焦子村西侧,并为之修庙塑像,因此焦子村、朗家庄合并为一村,称“神头村”。1966年曾改村名为“红卫”,1977年复称神头村。村西有“太子岩”、“莲花峰”、“乔家洞”等景点,村内有“九龙柏”、扁鹊庙群等文物名胜。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十月初一为传统庙会日。
  石流河位于县城西北22.5千米,乡政府东南3千米。全村56户,235人,以刘姓居多。耕地32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0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家庭养殖。干鲜果有柿子、大枣等。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13名。传说该村东有巨石,河水穿石隙流过,天长日久,巨石被冲成河道,故名“石流河”。后因村内人口增加,一部分迁至村西立庄另居,称上石流河。今该村由下石流河、上石流河2个自然庄组成。
  邢家峪位于县城西北23千米,乡政府东南3千米。全村27户,117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08亩,其中水浇地70亩。山场2000亩,林场2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家庭养殖等。该村位于三条山沟汇合,相传,300年前有一姓邢的在此居住,以开荒为主,后建立村庄,故名邢家峪。
  郭家沟位于县城西北22.65千米,乡政府东南2千米。全村66户,267人,以赵、郝姓居多。耕地250亩,其中水浇地50亩。沙地50亩。副业有养殖,石材加工,有个体石材厂4个。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17名。传说该村因地大山沟,又是郭姓先到此占地立庄而得名。
  孙家坡位于县城西北24千米,乡政府东南1千米。全村72户,283人,以孙、侯姓居多。耕地250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荒50亩。山地5000亩,林场4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以金刚砂开采为主,有个体砂厂1个,年产值6万元。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末,当时有一孙姓全家五口从山西洪洞迁到此地,于坡地建庄,故名孙家坡。村有金刚砂矿产资源,储量3500万吨。
  报子口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56户,208人,以张、刘姓居多。耕地100亩,其中水浇地40亩。山场20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以养殖、金刚砂开采为主。有个体矿厂4个,年产值3万元。传说古时附近田家媳妇生过九个孩子,个个都因一种怪病活不足七天而夭折,为此田家媳妇精神有些失常,常常在夜间到这里抱着死孩子痛哭。最终还是神医扁鹊治好了初生小孩的这种怪病。后来这里居住了人家,人们为纪念扁鹊,把该地称为“抱子哭”,再后因谐音,“抱”演变为“报”,改叫“报子哭”。清朝时又改为“报子口”。村有金刚砂矿产资源,储量5000万吨。
  寺沟位于县城西北22千米,南赛乡政府东北8千米。全村46户,184人,以王姓居多。耕地430亩,其中水浇地36亩。沙荒94亩。山场4500亩。村有且停寺遗址,寺中原有八人合抱粗的千年银杏树。
  花沟位于县城西北21千米,乡政府东北8.5千米。全村64户,243人。全部为董姓。耕地325亩,其中水浇地25亩。沙荒75亩。山场1500亩,林场2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该村因地山沟,沟内有座大花墓而得名。村有储量1万立方米的莺格绿大理石矿产资源。
  石门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乡政府西北0.5千米。全村110户,417人,以董、李姓居多。耕地340亩,其中水浇地130亩。山场8000亩,林场8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中心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85名。
  菩萨岭位于县城西北27千米,乡政府西北2千米。全村82户,318人,以吉、刘姓居多。耕地278亩,其中水浇地90亩。山场6000亩,林场4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据传,该村西北山岭上有个石人脑,石人脑上有个石菩萨,故名菩萨岭村。
  岭底赛位于县城西北30千米,乡政府西北4千米。全村147户,547人,以张、薜姓居多。耕地270亩,其中水浇地100亩。山场7800亩,林场6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30名。据传,该村建于明朝,因该村周围尽山,山头方向皆朝此村,村于诸岭之下,群山把村子包围得森严如塞堡,且位置在西,故原名西塞,后更名岭底塞,又演变为岭底赛。
  北赛位于县城西北31.5千米,乡政府西北11千米。全村95户,388人,以杨、闫姓多。耕地270亩,其中水浇地180亩。沙荒80亩。山场4700亩,林场1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养殖、石材加工,有个体石材厂6个,年产值8万元。干鲜果有柿子、酸枣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28名在校生。传说该村因位于八个赛的最北边而得名。
  石梯位于县城西北35.5千米,乡政府西北11.5千米。全村46户,194人,全部为闫姓。耕地10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2500亩,林场1万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以石材加工为主。该村因西山头有一石梯(共7层,长114丈)而得名。
  张家赛位于县城西北28千米,乡政府西北6千米。全村106户,353人,以张、薜姓居多。耕地420亩,其中水浇地120亩。山场8500亩,林场6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传说该村距岭底赛较近,又因张姓居多,故名张家赛。
  马家赛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乡政府西北6千米。全村110户,474人,以马、董姓居多。耕地600亩,其中水浇地150亩。山场3500亩,林场2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30名在校生。据传,燕王扫北后姓马的一家先于此居住,又因此地于群山包围之中,如塞堡,故称马家塞,后演化成马家赛。
  郝家赛位于县城西北24.5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125户,540人,以郝姓居多。耕地650亩,其中水浇地210亩。山场2400亩,林场8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有个体石材厂2个,年产值20万元。该村是八赛之一,因郝姓于此占地立庄,故称郝家赛。
  集上赛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189户,869人,以李、郝姓居多。耕地1370亩,其中水浇地450亩。山场7000亩,林场4000亩。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据传,该村古时立过集市,又靠近各赛,故取名集上塞,后演变成集上赛。
  獐獏乡
  位于内丘县西半部,乡政府驻地獐獏村,东距县城35.5千米。东邻南赛乡,西接侯家庄乡,北依临城县,南连邢台县,面积84.2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1740户,6539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4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78人。
  1937年11月,成立獐獏抗日区政府。1938年4月,撤销区政府,设立獐獏办事处。1939年10月撤销办事处,改为第三区。1942年4月三区改为二区。1946年7月改属第四(白塔区)区。1950年6月又改归第三(柳林)区政府。1952年10月白塔区从柳林区分出,又随属白塔区。1953年6月建立獐獏乡政府,隶属白塔区政府。1954年区政府改为区公所。1956年6月区公所撤销,1958年8月又撤销獐獏乡,属侯庄(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成立獐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改为獐獏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称獐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称獐獏乡人民政府。
  该乡地太行山区,山川起伏,呈西南向东北走低地势。由于地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为750毫米以上,居全县各乡镇之首。主要河流一条,由西南向东北流临城境内,为泜河上游的支流,属季节性河流,其流域内,土地肥沃。全乡有耕地186公顷,其中水浇地95公顷,人均耕地0.03公顷。有山场7867公顷,沙滩62公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花生为主,2000年粮食总产1030吨,油料16吨,蔬菜、瓜类52吨;有林地62505亩,干鲜果以苹果、柿子、板栗、杏为主,年总产431吨;大牲畜存栏2730头,生猪存栏3000头,家禽存栏3150只,兔存栏1350只,畜牧业年总产值345万元。
  矿藏主要有铁、硫、铜、镍、石英石、大理石等。其中硫储量400万吨,铁储量800万吨。2000年全乡有硫铁矿、石材厂、选矿厂、硫矿、铁矿等20多家,年总产值1700万元,税金100多万元。
  獐獏乡政府乡政府所在地为全乡商贸市场,有商店、饭店、摊点40余家。该乡矿产开采和加工已成为其支柱产业,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200元。
  有乡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6所,私立小学1所。县办中心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1名;19个个体医疗点,散布境内各村。
  该乡设有县办邮电支局,已实现办公电话村村通。全乡共安装电话600多部,平均每2.7户安装1部电话。
  境内主要公路3条,隆昔公路横穿而过;宜沙公路北接临城县,南通邢台县,纵贯南北;硫铁矿专用公路东接宜沙线,西通县办硫铁矿。全乡公路总长度24.1千米。乡政府所在地是本县山区交通枢纽。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獐獏村西元代圣佛岩遗址。
  獐獏位于县城西35.5千米,乡政府驻地该村。全村240户,819人,以房姓居多。耕地500亩,其中水浇地350亩。沙荒1200亩。山场90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板栗、酸枣等。据传,该村原名米粮川,明朝时改为槐树庄,因人少、自然条件好、植被茂盛,此地常出现两种稀有珍贵动物獐和獏,故后人把村名改为獐獏。由于山区居住分散,靠北的山庄叫北獐獏,靠南的山庄叫南獐獏。习惯上把北獐獏简称为獐獏。农历六月初六为庙会日。
  田白芷位于县城西30千米,乡政府东偏南5千米。全村92户,365人,以田、张姓居多。耕地110亩,其中水浇地50亩。山场3500亩,林场2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材加工。传说很早以前,该村山上盛产白芷草药,且田姓最早占田立庄,故名田白芷。
  崔白芷位于县城西北35千米,乡政府东北6千米。全村42户,149人,以崔姓居多。耕地50亩,全部为水浇地。山场3500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该村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刘白芷位于县城西北36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60户,250人,以刘姓居多。耕地110亩,其中水浇地60亩。沙荒50亩。山场45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闫白芷位于县城西北40千米,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84户,340人,以闫姓居多。耕地16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5000亩,林场3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70名在校生。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李白芷位于县城西北41千米,乡政府东北11千米。全村16户,56人,以李姓居多。耕地5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1000亩,林场8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石关位于县城西北41千米,乡政府东北12千米。全村138户,528人,以闫、魏姓居多。耕地250亩,其中水浇地170亩。山场45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30名在校生。传说该村东山有一石头酷似古代的官帽,故取名石官,因“官”与“关”同音,后演变为石关。
  南白芷位于县城西30千米,乡政府东南5.5千米。全村59户,206人,以张姓居多。耕地122亩,其中水浇地41亩。山场3000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林果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材加工。村名来历与“田白芷”类同。
  米家沟位于县城西29千米,乡政府东偏南4.5千米。全村98户,370人,以宁、赵姓居多。耕地8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8000亩,林场7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石材加工。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5名。传说古时候,有一姓米的人家在此沟居住,后取名米家沟。
  寨门沟位于县城西33千米,乡政府东南2.5千米。全村68户,294人,以韩、李姓居多。耕地115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1.7万亩,林场0.8万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据传,很早以前,该村后有一山寨,村口有一山形像门,故名石寨门沟,后简称寨门沟。今由大庄、里头庄、房家庄、高家庄4个自然庄组成。
  南獐獏位于县城西35.5千米,乡政府南0.5千米。全村79户,286人,以牛、赵姓居多。耕地14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500亩,林场1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铁精粉加工,有集体选矿厂1个,年产值100万元,主要土特产品有酸枣、柿子、板栗等。村名来历见“獐獏”。
  东秋位于县城西偏南38千米,獐獏乡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40户,130人,以霍、房姓居多。耕地68亩,其中水浇地58亩。山场9000亩,林场4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苹果等。传说从前因该村东山沟长满了楸树,且“楸”与“秋”同音,故名东秋。
  黄岔位于县城西南40.5千米,乡政府西南5千米。全村80户,267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120亩,其中水浇地50亩。山场8000亩,林场4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酸枣、核桃等。据传,东汉末年张角黄巾起义军一部,曾在此安营扎寨,因山沟岔很多,故名黄岔。
  岩南位于县城西37.5千米,乡政府西南2千米。全村72户,272人,以刘、宋姓居多。耕地100亩,其中水浇地70亩。山场4500亩,林场3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土特产品有柿子、核桃等,副业主要为养殖、运输。相传,该村古称“烟南”。后改为岩南,一说山区人们通常把山脊上低洼叫“岩儿”,该村在“岩儿”的南边,故得名岩南;一说该村北有一大石岩,建村后据岩取名岩南村。
  西秋位于县城西39.5千米,乡政府西南4千米。全村78户,310人,以霍姓居多。耕地8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5000亩,林场2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酸枣等。该村因地东秋西边而得名。
  中栗峪位于县城西37.5千米,乡政府西南2千米。全村140户,562人,以李、徐姓居多。耕地157亩,其中水浇地100亩。山场4000亩,林场2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个体选矿厂2个,年产值15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5个年级,在校生120名。传说很早以前,此地山沟长满板栗树,故称栗峪,且村民居住分散,该村又于上下栗峪中间,故取名中栗峪。位于上部的村庄为上栗峪,下部的为下栗峪。中栗峪由中栗峪、下栗峪2个自然庄组成。
  上栗峪位于县城西38.5千米,乡政府西南3千米。全村105户,413人,以赵、宁姓居多。耕地8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铁矿开采,有个体铁矿5个,每个年产值40万元。村名来历见“中栗峪”,它由上栗峪、杏树台、小栗岩、栗峪庄4个自然庄组成。
  后庄位于县城西北36.5千米,乡政府西北1千米。全村40户,190人,以尹、智姓居多。耕地110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2000亩,林场6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杏等。该村因地獐獏村后而得名。
  草峪位于县城西北37千米,乡政府2千米。全村30户,103人,以尹、郭姓居多。耕地50亩,其中水浇地30亩。山场1000亩,林场5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酸枣、柿子、苹果、杏等,副业主要为运输。据传,该村有一座小石桥,村民生活耕作常从桥上经过,故原名桥峪,后因谐音,演变为草峪。
  后洞位于县城西北37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86户,299人,以刘、赵姓居多。耕地12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000亩,林场1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土特产品有柿子、核桃、苹果等;副业主要为硫矿开采及荆编等。有个体硫矿厂1个,年产值16万元。据传很早以前该村有几户人家住在窑洞里,且地槐树庄(今北獐獏村)后边,故村名后洞。
  洞上位于县城西北33千米,乡政府东北4千米。全村43户,151人,以袁姓居多。耕地100亩,其中水浇地80亩。山场4000亩。林场2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副业主要为板岩加工。该村后山有一石洞,人们居住在洞的上面和周围,故称洞上。
  侯家庄乡
  位于内丘县西部,乡政府驻地富岗山庄村南,东距县城58.5千米。东邻獐獏乡,西依山西省,南连邢台县,北接临城、赞皇两县,面积173.6平方千米。辖35个行政村,183个自然庄,3840户,14237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0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82人。
  1953年6月建立侯庄乡政府,隶属第四(白塔)区政府。1954年5月撤销白塔区政府,改为区公所。1956年6月撤销区公所,侯庄乡并入白塔乡政府。1958年8月撤销乡建制,成立侯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又改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春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建侯家庄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白鹿角乡与侯家庄乡合并,仍称侯家庄乡人民政府。2000
  侯家庄乡政府年由侯家庄村迁至今址。
  全乡地太行深山区,山高石多,气候温凉,土地贫瘠。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降水量684.8毫米。主要河流有2条,均为邢台县境内野沟门水库上游的支流,属季节性河流,一条沿摩天岭、乔家庄、白塔、富岗山庄等村流入邢台县;一条沿白鹿角、九寨会、侯家庄、富岗山庄等村流入邢台县。主要水利工程有小水库3座,塘坝22座,河堤4千米。有耕地342公顷,其中水浇地252公顷,人均耕地0.02公顷,山场163公顷。农作物以小麦、土豆、玉米、谷子为主,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1039吨,其中,小麦180吨,玉米171吨,谷子45吨;薯类631吨;蔬果、瓜类240吨。林地16039公顷,果园42公顷,其中富岗山庄生产的富岗牌苹果荣获昆明博览会银奖。干鲜果以苹果、核桃、板栗、柿子为主,年总产1976吨,其中苹果558吨,核桃92吨,板栗54吨,柿子127吨。大牲畜存栏5700头,生猪存栏4000头,家禽存栏6900只,水产养殖225亩,年产5吨。蚕茧年产量4吨。农业总产值1607万元。200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785元。
  乡域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铅、锌、铁等。铜矿储量超过1000万吨,铁矿石储量200万吨。现主要有鹿峪铜选厂、唐家村铜选厂、桃园铜选厂。2000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厂矿有3家:岭头选矿厂年产值580万元,年利税35万元;太行选矿厂年产值560万元,年利税55万元;岗底选矿厂年产值570万元,年利税12万元。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1160万元,利税178万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846万元。2000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2亿元。
  该乡有乡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24所,教师106名。有县办卫生院2所,其中一所为中心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24名;有县办邮电支局1所。全乡共安装电话553部,平均每7户安装一部电话。境内主要公路为隆昔公路,可通山西省昔阳县,公路总长度为27千米。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建于晋冀交界的明长城和与赞皇县嶂石岩相连的杏峪旅游区,以及现代革命文物冀西游击队兵工厂旧址。
  侯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北58.5千米。全村170户,777人,以王、陈姓居多。耕地336亩,其中水浇地259.5亩。山场3500亩,林场2900亩。全村以农业和林果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7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因最早为侯家立庄,故名侯家庄,它由沙各大、侯家庄、大侯庄3个自然庄组成。1950年于该村发现一口大古钟,上铸有醒目的“侯”字。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该村庙会日。
  岭头位于县城西北53千米。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178户,643人,以刘、安姓居多。耕地225亩,其中水浇地165亩。山场7500亩,林场6000亩。以农业与矿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村有选矿厂4个,年产值500余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97名。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村庄地山岭的山头,故名“岭头”。它由大庄、闹乜、满天峪3个自然庄组成。
  白草坪位于县城西北52千米,乡政府东北12千米。全村175户,650人,以安、徐姓居多。耕地208亩,其中水浇地150亩,沙土地58亩。山场1万亩,林场815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品有核桃、板栗等。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36名。相传该村始建于宋朝末年,当时该村的九龙山坡上,有一块很平坦的地方,上面长着一棵“白草树”,故村名“白草坪”,它由韩庄、梯子沟、白草坪3个自然庄组成。
  云大位于县城西北56千米,乡政府东北4千米。全村118户,400人,以连、刘、李姓居多。耕地128亩,其中水浇地85.1亩。山场5000亩,林场41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一所,2个年级,在校生10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村西山峰状似蘑菇云,叫云头山,且村庄所山沟较大,故名“云大”。
  小云大位于县城西北54千米,侯家庄乡政府东北10千米。全村52户,216人,以赵、苏姓居多。耕地47.6亩,其中水浇地37.5亩。山场5000亩,林场415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是云大北边一较小村庄,故名小云大,它由石门沟、岳家庄、苏家庄、大北沟、割剪洼、桃人庄6个自然庄组成。
  云大沟位于县城西北58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66户,273人,以张、刘姓居多。耕地92.1亩,其中水浇地28.5亩,沙地63.6亩。山场6500亩,林场5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品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18名。相传,该村始建于清朝,因西南有云头山,村又在东北侧的大同沟里,故名“云大沟”,全村由24个自然庄组成。
  摩天岭位于县城西北52千米,乡政府东北7千米。全村245户,865人,以赵、郝、刘姓居多。耕地237亩,其中水浇地180亩。山场1.1万亩,林场8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因村东有一高山,名曰摩天岭,故村名摩天岭。它由摩天岭、坟沟2个自然庄组成。
  小西位于县城西北57千米,乡政府东北3千米。全村183户,736人,以李、安姓居多。耕地337.5亩,其中水浇地258亩,沙土地79.5亩。山场1万亩,林场7700亩。以农业及果品加工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5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当时和大西同一条山沟,大西居里,建村早;小西居外,建村晚。两村以规模分为大小,而行政村名小西,它由大西、小西2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大西土地庙和三官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为庙会日。
  白塔位于县城西北58千米,乡政府东北1.5千米。全村165户,614人,以刘姓居多。耕地300亩,其中水浇地270亩,沙土地30亩。山场7373亩,林场5300亩。以农业、林果加工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柿子、核桃等,另外,村有选矿厂1个,年产值120万元。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因村南有九龙岗,岗上有塔,呈白色,故名白塔村。村有九龙圣母庙及白塔遗址。
  富岗山庄位于县城西北58.5千米,乡政府东北0.5千米。全村167户,584人,以杨、王姓居多。耕地222.6亩,其中水浇地222亩。山场8000亩,林场5900亩。以林果及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富岗苹果”、核桃、柿子等,苹果年产量达5.5万公斤。有选矿厂1个,年产值达100万元。该村原名岗底村,传说始建于明朝末年,因其地太行山九龙岗山脚下而得名。1999年该村因富岗牌苹果荣获“昆明世博会银奖”而更名富岗山庄。它由岳沟、托么沟、岗底3个自然庄组成。
  羊峪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乡政府东北4.5千米。全村111户,409人,以郝姓居多。耕地134亩,其中水浇地89亩。山场4500亩,林场34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选矿厂1个,年产值560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在校生21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清朝,因村西山口有个大坑塘,人们曾在此养鱼,故村名“养鱼”,后因谐音演变为“羊峪”。它由河西、大庄、郭家庄3个自然庄组成。
  乔家庄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乡政府东北5.5千米。全村127户,427人,以杨、张姓居多。耕地156亩,其中水浇地96亩。山场10127亩,林地7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15名。传说该村始建于明朝,很早以前此处有河,村庄在河北岸,耕地、山场多在河南岸,以河沟为界,河上有一座小桥,故名“桥家庄”,后简化为“乔家庄”。
  界子口位于县城西北61.5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148户,533人,以侯、刘姓居多。耕地133亩,其中水浇地109亩,沙土地20亩。山场6800亩,林场6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板栗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40名。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因地势像边界关口,故村名“界子口”。它由全庄口、东界、西界3个自然庄组成。
  九寨会位于县城西北60千米,乡政府西北2.5千米。全村135户,463人,以刘、郝姓居多。耕地87亩,其中水浇地60亩。山场6100亩,林地5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周围有九寨围绕而得名。它由东庄、西庄、前庄、托岩沟和东坡沟5个自然庄组成。
  鹿峪位于县城西北61.5千米,乡政府西北4.5千米。全村96户,395人,以安、王姓居多。耕地115.5亩,其中水浇地93亩。山场9600亩,林场8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板栗、柿子等。有铜矿厂1个,年产值50万元。有村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15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清初,有一白鹿跑经此地而得名。它由六庄、王家庄、安家庄、贡沟等9个自然庄组成。
  白鹿角位于县城西北62千米,乡政府西北7.5千米。全村94户,368人,以刘、马、张姓居多。耕地69亩,其中水浇地615亩。沙土地75亩。山场7055亩,林场6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朝,那时有一位皇帝的爱妃得了一种怪病,太医诊断认为喝白鹿之血可以治愈,于是这位皇帝便派人四处寻找白鹿,最后在此地发现了白鹿,打得一支鹿角而治愈了这位妃子的怪病,故此地得名白鹿角。它由白鹿角、母扣2个自然庄组成。1937年冬在白鹿角成立抗日政府,是内丘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主要属四区。1953年和1956年时都曾在此设乡。1961年5月,成立白鹿角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白鹿角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称白鹿角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又改为白鹿角乡人民政府。1996年1月1日,撤销白鹿角乡政府,并入侯家庄乡政府。
  酸枣坪位于县城西北63千米,乡政府西北8千米。全村132户,507人,以陈、刘、蔺姓居多。耕地1605亩,其中水浇地123亩。山场7200亩,林场63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核桃等。选矿厂1个,年产值15万元。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在校生200名。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朝,当时因此地盛产酸枣而得名。它由酸枣坪、水清沟、柳树台、石娥口、北庄、南落滩、北落滩、回北沟8个自然庄组成。
  西台位于县城西北635千米,乡政府西北9千米。全村127户,523人,以翟、赵姓居多。耕地162亩,其中水浇地1275亩。山场6740亩,林场6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传说该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因其地势位置得名,由东台、东庄、西台、寺沟、前庄、平房沟、马脸坡、小鹅石8个自然庄组成。
  潘家庄位于县城西北64千米,乡政府西北9.5千米。全村61户,239人,以霍、刘姓居多。耕地615亩,其中水浇地615亩。山场4100亩,林场32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末,因潘姓人最先居住此地而得名。由土来峪、少峪口、大西口、潘家庄4个自然庄组成。
  大鹅石位于县城西北685千米,乡政府西北12.5千米。全村74户,283人,以刘、岳姓居多。耕地150亩,其中水浇地1275亩。山场8050亩,林场7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核桃等。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末,原来村中有座大娥寺,村以寺得名。后改为大鹅石,又因谐音演变为大恶石,2003年又改为大鹅石,村由东掌沟、南沟、砖窑、关爷庙、大庄5个自然庄组成。
  槲树滩位于县城西北65千米,乡政府西北10千米。全村80户,296人,以梁、乔姓居多。耕地69亩,其中水浇地48亩。沙土地1785亩,山场2600亩,林场22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40名。该村始建于清初,因过去河滩槲树成林而得名。由槲树滩、将军坪2个自然庄组成。
  天井位于县城西北54千米,乡政府西北17千米。全村65户,237人,以冀、赵姓居多。耕地990亩,其中水浇地675亩。山场6600亩,林场58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村办小学1所,3个年级,13名在校生。相传,古时村东有一寺院,寺中一老僧夜观天象,忽见村上空幻现一八角硫璃井,故该村命名为天井。由天井、南天井、小叶坪3个自然庄组成。
  桃园位于县城西北54千米,乡政府西北18千米。全村113户,397人,以冀、武姓居多。耕地2325亩,其中水浇地1095亩。山场8600亩,林场8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该村始建于明末,当时因此地桃树较多而得名。它由桃园、五亩地、孙家沟、皇庄、武家沟、冀家庄、婆婆月、朱石峪8个自然庄组成。
  唐家村位于县城西北56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73户,278人,以王、李姓居多。耕地1605亩,其中水浇地66亩。山场5980亩,林场50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小学一所,3个年级,在校生35名。该村始建于明末,因唐姓居多而得名。由唐家村、日照寺、南坡、根前嘴4个自然庄组成。
  石坡咀位于县城西北67.5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118户,420人,以张、申姓居多。耕地1695亩,其中水浇地132亩。山场6000亩。林场52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有村办希望小学1所,4个年级,在校生254名。传说该村建于清初,原名苇地湾,周围山势自然形成十大山头。后取名十坡头,又称石坡嘴。由石坡咀、将台沟、二道沟、王落、东水沟、地旮旯、苇地窑、阴寺沟8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储量100万吨的铜矿资源。
  张北洼位于县城西北71千米,乡政府西北18千米。全村82户,317人,以冀、冯姓居多。耕地123亩,其中水浇地93亩。山场4100亩,林场36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据传,该村建于清初,因处低洼处,且张姓较多而得名。由七亩地、武家窑、白马脑、东水沟、二家梁、大西口、东坡7个自然庄组成。
  孟家坪位于县城西北66.5千米,乡政府西北8.5千米。全村80户,289人,以李、韩、房姓居多。耕地495亩,其中水浇地49.5亩。山场9990亩,林场9000亩。以林果业、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传说该村因孟姓首居而得名。由南庄、北庄、阴窝、朱沟、南沟、偏梁、孝子庄、真武庙8个自然庄组成。
  招乜位于县城西北70千米,乡政府西北17千米。全村56户,195人,以姚姓居多。耕地55.5亩,其中水浇地37.5亩。山场9100亩,林场8000亩。以林果业、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该村由蒿沿、香家庄、龙王庙、蛤蟆窑、土家庄、招乜庄6个自然庄组成。
  庄和位于县城西北68千米,乡政府西北10千米。全村125户,364人,以李、张姓居多。耕地103.5亩,其中水浇地75亩。山场5000亩,林场44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村办小学1所,6个年级,150名在校生。传说该村始建于清初,由前庄和、李庄和、宅南峪、小英嵩4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储量50万吨的铜锌矿资源。
  马大位于县城西北68千米,乡政府西北11千米。全村37户,149人,以王、葛姓居多。耕地24亩,全部为水浇地。山场2000亩,林场1600亩。以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核桃、柿子等。该村于1983年从庄和村分离出来,成为行政村。它由前庄、后庄、白须沟3个自然庄组成。
  行家峪位于城西北68.5千米,乡政府西北14千米。全村131户,571人,以张、李姓居多。耕地178.5亩,其中水浇地117亩。山场7100亩,林场63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0名。该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前庄、东嘴、南沟、东庄、大庄、西坪、六座坪7个自然庄组成。
  杏峪位于县城西北72.5千米,乡政府西北16千米。全村125户,498人,以裴、米姓居多。耕地193.5亩,其中水浇地112.5亩。山地1.15万亩,林地1万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有村办小学1所,2个年级,在校生20名。该村始建于明末,因当时此地杏树较多而得名。它由柴炭窑、西沟、北沟、大庄4个自然庄组成。2000年上报为杏峪自然保护区(2001年由市政府正式批准)。
  坪头铺位于县城西北67千米,乡政府西北17千米。全村55户,193人,以赵、张姓居多。耕地91.5亩,其中水浇地78亩。山场7100亩,林场61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该村始建于清初。由磨石、前庄、河东庄、河西庄4个自然庄组成。
  小岭底位于县城西北73千米,乡政府西北16千米。全村36户,164人,以李、刘姓居多。耕地82.5亩,其中水浇地45亩。山场6800亩,林场56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等。相传该村始建于清初,因西边山岭高入云霄,村庄位于岭底,故名“霄岭底”,后改为小岭底。由大灰窑、小岭底2个自然庄组成。村有建于晋、冀两省交界处的明长城、五指窑等遗址。
  七里会位于县城西北74千米,乡政府西北15千米。全村40户,174人,以王、李姓居多。耕地185亩,其中水浇地90亩,沙土地65亩。山场6500亩,林地5500亩。以农业、林果业生产为主,干鲜果有柿子、核桃等。传说该村始建于清初,原名七十匮,因周围山上有70个金匮而得名;另一传说离本村七里地处有一庙会,由此得名七里会。由前庄、大庄、高嵩、梨树洼4个自然庄组成。
  (注:本章耕地等面积的单位,在涉及各村数字时因采用公顷精确度不高,故采用亩。)
  附:内丘村名歌
  顺德裁切仍九县,内丘座落西北段。
  西接乐平与和顺,南连邢台巽任县。
  西北赞皇平定州,北界临城泜水崖。
  东北柏乡通御路,正东界纯是唐山。
  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六十铁道穿。
  共村三百三十九,各个村名自古传。
  1.平原区
  城内有座大鼓楼,东街一井照三关。
  南关有个经阁寺,御路西旁仁济庵。
  西关乔家精数理,还一说易注解全。
  北关东偏鹊王庙,西北角有鬼魂坛。
  城北有个三里铺,孔子赠程子束绢。
  前后李阳通御路,东旁铁路多菜园。
  智家庄名孝子村,孝子怀行入乡贤。
  史村屯里出硝纸,东北史村紧相连。
  翟家庄东是马涧,父子举人多生员。
  大小磨窝李家凹,砂石岗上碾磨全。
  前后五郭王家沟,胡家庄暨五郭店。
  五郭店村分前后,买卖粮食通的远。
  磁窑沟村两县管,遍地煤矿利无边。
  张家庄村出红石,西邵明村青货全。
  东邵明村和高望,通临泜河水潺潺。
  清修村有王氏堡,世爵建筑杜知县。
  张村亦名古田村,遂平知县乔尔年。
  北光出过滑进士,洪济寺在村西南。
  辛庄孝子朱周冕,卢墓碑峙古道边。
  西庄西屯十里铺,三村俱在马峰前。
  姜王二庄河渠铺,礼义崔宅进士官。
  河渠西庄和南庄,中有古寺名宝泉。
  四里铺出王御史,武家庄在南光南。
  东西南北四张麻,石白两家庄相连。
  翟庄村里编水斗,崇兴古寺在大原。
  梁村田家三进士,古茔就在村东原。
  大小留村即留孙,埋儿获金金提店。
  丁乔申苏张家庄,五庄共靠火车站。
  蔡家沟村村虽小,传闻曾出蔡壮元。
  河村小马旁铁路,张宾埋在铁墓间。
  大小辛旺八闻孝,树木森林冠东南。
  黄釜村西韩郝庄,鹊王大庙宇可观。
  冢圪塔村缘何名,邢侯夫人墓不远。
  铁匠杓子王魏屯,辛安张串三屯全。
  前后夏侯小垒东,大小辛庄常丰滩。
  大垒东村郝进士,现省公署当科员。
  大小都城耿三省,四杨桥筑圆津庵。
  上下二屯都城铺,东阳西阳和李田。
  北阳古称手巾店,小驿头村通庆源。
  东南官庄一大镇,白布出口有万千。
  中平西周与邓村,南宋赵庄离不远。
  冯唐村有冯唐墓,白首郎中汉名宦。
  胡里马村三吴村,三个庄名王李韩。
  冯村宋村与十方,张夺凤凰三永安。
  东西寨阳出响炮,花火做的样样全。
  前后六亭名鲁亭,出过翰林刘德渊。
  程子故里三程村,其墓就在程家湾。
  东庞西庞和寺上,刘郭二庄西南边。
  青山古称名黑山,避周太祖改青山。
  石庄北良北良屯,还有前后二表山。
  小孟村与孟村屯,大孟村有马榜眼。
  二十里铺通高庙,罗汉寺在梁原店。
  大小马庄五里铺,生意发达买卖全。
  刘李二庄四里屯,八里庄上有茶庵。
  南北中丰中丰洞,大冯二村分北南。
  南北双流双流洞,智韩双流在北边。
  2.丘陵区
  七个北岭八南岭,打箔人又把席编。
  新城永固和西丘,落凹村在恄山南。
  铁雁亦名仙人村,范达骑雁成了仙。
  大小石河与山凹,张耳练兵演武川。
  黄店紫草张富沟,诣仁两沟北界边。
  上下田庄和马庄,崔刘李苏四庄连。
  马河近郎杨家庄,大小杨庄与曹川。
  王韩二庄花寺沟,梵云寺在虎头山。
  七个交台八个赛,武家沟村在西南。
  南北杨寨出柿子,下马庄村水磨面。
  柳河名为柳林镇,山货码头样样全。
  天台后河菩萨岭,安子柳林二沟连。
  任庄蔡庄与和庄,房家庄靠红门关。
  东西营里石流河,九里岗上三爷殿。
  黄水峪村张耳沟,胡公出家凤鸣庵。
  孙家坡村张公塔,虎头村对虎头山。
  贾庄?沟老树围,王庄石门郭沟连。
  邢家峪外有神头,鹊王三月大香烟。
  崇祯六年刀兵乱,报子口村大交战。
  六个白芷通石梯,盘家庄走十八盘。
  3.山区
  獐獏后洞南獐獏,上下粟峪和岩南。
  还有一个中粟峪,龙宝寺建太安年。
  南花窝村摩天岭,到此真觉岭摩天。
  白草酸枣将军坪,东西二秋紧相连。
  云大小西与白塔,鹿峪天井桷树滩。
  白鹿角村出白鹿,孙宾马陵害庞涓。
  杏峪沟村小岭底,偏良沟村通桃园。
  平头铺村七里会,阴寺沟与寺沟连。
  大小鹅石鹅石口,上下侯庄通大川。
  唐李二村木货市,杏峪口在正西边。
  岭底照乜柴灰窑,于翟二沟出了县。
  后庄黄盆寨门沟,东西二台前后弯。
  盆沟粪沟西北沟,上下二洞分岔间。
  东西介子长在将,水静混北二沟湾。
  高侯冀乔四个庄,九寨会村与落滩。
  满天峪村和岭头,山路崎岖道路难。
  孟家坪村大灰窑,真武庙前细盘桓。
  南北木口下木口,石坡咀村通石关。
  上下二洞申家洞,还有王家一洞传。
  陈家楼村皆姓陈,郭刘宁随四沟全。
  安沟安上和洞上,大概村庄俱已编。
  (流传于民国时期)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