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21
颗粒名称: 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
分类号: K876.3
页数: 12
页码: 344-3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 邢窑 白瓷

内容

1991年邢台市成立了“中国邢州窑研究所”,任务是:在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对邢窑粗、细白瓷研究的基础上,对邢窑的“精细透光白瓷”、“唐三彩”乃至“早期白瓷”和“早期青瓷”进行补充研究[1],并根据“仿古创新”原则,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现将该所对“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2],简报如下。
  一、关于“精细透光白瓷”的文献记载
  邢窑是我国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口之一,就目前窑址遗存可证,邢窑白瓷始烧于北朝后期,其后经过隋朝的发展,至唐已达到了鼎盛阶段。邢窑白瓷从瓷质上说,共有三个瓷种,即“粗白瓷”、“细白瓷”和“精细透光白瓷”[3]。关于这三种白瓷的特点,在历史文献中都能找到记载,比如“粗白瓷”和“细白瓷”,在唐朝陆羽《茶经》中就有比较明确的描述:
  “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若邢磁类银,越磁类玉,……若邢磁类雪,则越磁类冰。……邢磁白而茶色丹,越磁青而茶色绿。”[4]
  按陆羽所谓“邢磁类雪”,实指邢窑白瓷中的粗、细两种白瓷,这两种白瓷的胎料和釉料相同,所含Fe2O3多在0.8%以下,故在还原气氛烧成中,呈色均为“洁白如雪”,所不同的是前者做工较粗,而后者做工较细。陆羽所谓“邢磁类银”,也实指邢窑白瓷中的粗、细两种白瓷,这两种白瓷的胎料和釉料也是一样,所含Fe2O3多在0.8%以上,故在还原气氛烧成中,呈色多为“白中发灰”或“类似银白”,所不同的,也是前者做工较粗而后者做工较细。
  关于“精细透光白瓷”,以往中外学者在研究邢窑白瓷的过程中未曾论及,直到1982年老友叶喆民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教授)根据国外文献记载,才第一次提醒人们注意这种白瓷的存在。
  按“精细透光白瓷”,是邢窑白瓷中的一种珍奇产品。由于它胎料和釉料中含有较高的K2O,因此胎质和釉质不仅细腻洁白,而且还具有玲珑透彻的特点。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可以找到记载的。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在《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诗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七月调神麹,三春酿醁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5]
  按“醁醽”音录灵,是一种带有绿色的酒。“镌”音捐,是雕刻之意。“烘”是烘烧,“透”是透彻,“烘透”连文,意在说明邢窑中心内丘烧造的这种白瓷酒瓶,质地坚实而带透亮。根据以上解释,上引诗文大体含义应是:“七月做好神麹,来年春三月酿造带绿色的酒,用雕刻花纹的荆楚玉杯饮酒,用烘烧透亮的邢窑瓷瓶盛酒。”
  关于邢窑白瓷中有这种“精细透光白瓷”,不仅在我国的文献中有记载,而且在外国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比如古阿拉伯人苏林曼在其《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中国人用白瓷土烧造的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6]
  按苏林曼,是古阿拉伯商人,《日记》写于公元851年,相当于我国唐朝宣宗的大中二年。苏林曼在记述这种透光的白瓷时,虽然没有明记它是邢窑产品,但就我国当时的白瓷工艺水平而论,应是“非邢莫属”。因此,叶喆民先生坚信苏林曼所记的唐朝“中国人”所烧的这种“白瓷”,就是“邢窑白瓷”[7]。
  二、关于“精细透光白瓷”的实物标本
  在邢窑遗址发现之前,人们对邢窑的认识是肤浅的。比如关于邢窑白瓷的瓷种问题,人们根据文献记载,只认为有一种“类银”、“类雪”的“细白瓷”,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瓷种?却不得而知。但到1981年邢窑遗址在临城境内发现后,由于在岗头、祁村、西双井窑址中,既出土有“类银”、“类雪”的“细白瓷”,又出土有“类银”、“类雪”的“粗白瓷”,于是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邢窑白瓷的瓷种“不是一种而是两种”。到1982年叶喆民先生提出在“细白瓷”和“粗白瓷”之外还有一种透光的白瓷之后,使人们又感到:邢窑白瓷的瓷种“或许不是两种而是三种”。
  如前所述,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在邢窑白瓷中是应当有这种透光白瓷的,但这种白瓷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直到1984年邢窑遗址在内丘境内发现后,由于不断出土了这种白瓷的残件和残片,人们才开始看到了这种白瓷的实物。
  “精细透光白瓷”,从品质说可以分为两个不尽相同的品类:第一个品类我们把它叫做“甲类精细透光白瓷”,它的特点是胎质细腻而柔润,釉皮极薄与胎壁混为一体,分不出哪是釉子哪是胎骨,给人的直接观感是如同“脂油白蜡”。这类白瓷虽然器壁较厚,但遮光而视,不论液体或物体,均能透影可见。第二个品类我们把它叫做“乙类精细透光白瓷”,它的特点是胎质细腻而坚硬,给人的直接观感是:釉皮较厚者如同“乳色玻璃”;釉皮较薄者如同“磨砂玻璃”。这类白瓷虽然釉皮厚薄有别,但遮光而视,不论液体或物体,亦均能透影可见。现将这两类透光白瓷的出土标本,分述如下:
  第一类,“甲类精细透光白瓷”,在邢窑遗址中前后发现了五件,其中一件是“深腹实足杯”;一件是“刻花方形枕”;另三件是“深腹圈足碗”。
  (1)“深腹实足杯”,是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成员张志忠先生等人发现的,发现地点在内丘西关北的隋唐窑址中。出土时此器口部和上腹部残缺,但下腹部和足部保存完好。此器原存研究组,后存临城文管所,因交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曾锯去四分之一,化验编号为YN7。
  按深腹实足杯器,在邢窑隋代窑址中出土标本不少,其中有“粗白瓷”也有“细白瓷”,共同造型特点是:口沿扁圆,腹部直深,足部作圆饼形,足底平而中间略凹。根据相同杯器复原,这件精细透光白瓷杯的整体器形,当如图一,1。
  (2)“刻花方形枕”,是内丘文管所所长贾忠敏先生等人发现的,发现地点同上。出土时此器大部残失,只留有枕面残片,其中一片刻有纹饰。此器残片现存内丘文管所。
  按刻花方形枕器,在唐朝墓葬中时有出土[8],它的共同造型特点是:器体呈长方形,枕面枕身四角收圆,枕面中部刻有或印有简单纹饰,枕面两头略高,枕底略小于枕面。根据同类方枕复原,这件透光白瓷方枕的整体器形,当如图一,2。
  (3)“深腹圈足碗”,也是内丘文管所所长贾忠敏先生等人发现的,出土地点同上。此器以足底计当为三件,出土时均成残片,其中一件下腹和足部保存完好。此器现存内丘文管所。
  按深腹圈足碗器,在邢窑隋代窑址中出土很多,其中有“粗白瓷”,也有“细白瓷”,它的共同造型特点是:口部圆沿微敛,腹部斜深略有弧度,足部作宽圈形内外略
  有杀边。根据同类器物复原,这件透光白瓷碗的整体器形,当如图一,4。
  第二类,“乙类精细透光白瓷”,在邢窑遗址中前后共发现了十多件,其中一件是“深腹实足碗”;一件是“鼓腹贴花壶”;另十件左右是“深腹圈足大杯”。
  (1)“深腹实足碗”,是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成员在考察内丘邢窑遗址时发现的,出土地点同上。出土时此器残甚,只保留了少许足部和腹部。此器原存研究组,后交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化验编号为YN6。
  按深腹实足碗器,在邢窑初唐窑址中出土的标本不少,其中有“粗白瓷”,也有“细白瓷”。它的共同造型特点是:口部圆沿微敛,腹部斜深而略有弧度,足部呈圆饼形,足底平而中心略凹。根据相同器物复原,这件精细透光白瓷碗的整体器形,当如图二,1。
  (2)“鼓腹贴花壶”,是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成员张志忠先生发现的,发现地点同上。此器出土时已严重残失,张志忠先生只收取了四块残片,其中两块为壶壁,两块为铺首。此器四块残片均存临城文管所。
  按贴有铺首的器物,在隋唐墓中时有出土。此件铺首成形是印模压印,然后贴在器物腹部,给人的观感如同浮雕。铺首造型呈正圆形,兽面为卷毛、凸眉、大眼、宽鼻、张口,但不含环。与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白瓷贴花盖壶”所贴铺首和陕西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唐三彩四足柜”所贴铺首十分相似[9]。根据腹部残片和铺首残片弧度进行局部复原,这件透光白瓷壶的腹部器形,当如图二,2。
  (3)“深腹圈足大杯”,是河北省文研所在发掘内丘邢窑遗址时发现的,发现地点同上。
  此器出土时已成残件残片,以不同个体足底清点当为九件。这些残片均存河北省文研所。
  按深腹圈足杯器,在邢窑隋代遗址中和隋代墓葬中出土不少,它的共同造型特点是:口沿扁圆,腹部深直,足部作宽圈形,圈足中间凹凸。根据省文研所王会民先生修复的两件大杯,此杯的整体器形,当如图二,4。
  三、关于“精细透光白瓷”的工艺特点
  关于甲乙两类“精细透光白瓷”的工艺特点,李家治、张志刚、陈尧成(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张福康(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四位先生,在研究邢窑粗、细白瓷的过程中有所涉及[10],现结合我们七次配料试烧的结果,就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三个方面,试作如下分析。
  (1)关于“精细透光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李家治、张志刚等四位先生根据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提交的甲乙两类透光白瓷标本(甲类编号为YN7、乙类编号为YN6),采用传统化学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质和釉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根据表一所列:甲类YN7和乙类YN6胎中所含Al203分别为26.91%和26.80%,所含SiO2分别为62.90%和65.80%(表一)。依此可知,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质,均具有高Al2O3低SiO:的特点。因此反映在“历代南北白瓷胎化学组成分布图”中,均处于高Al2O3低SiO2区域(图三)。由于邢窑黏土原料中所含Al2O3多在40%~44%之间(表三),大大高于这两类透光白瓷胎中的含量,因此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泥配方,很可能不是采用单一黏土,而是采用了两种以上原料配合而成。
  第二,根据表一所列:甲类YN7和乙类YN6胎中所含R2O(K2O+Na2O)分别为8.87%和6.20%,其中K2O含量分别为7.25%和5.20%(表一)。依此可知,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质,又具有高K2O的特点。由于在邢窑胎料中没有发现含有如此高K2O的瓷土(表三),因此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泥配方中,很可能加入了钾长石。
  第三,根据表一所列:甲类YN7和乙类YN6的胎中所含Fe203分别为0.44%和0.34%(表一),依此可知,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质,还具有低Fe2O3特点。由于这两类透光白瓷胎中所含Fe203比一般细白瓷胎中所含Fe203(多为0.57%~0.88%之间)为低,因此这两类透光白瓷的胎色,无疑应比一般细白瓷的胎色更白。
  第四,根据表二所列:甲类YN7和乙类YN6的釉中所含K2O分别为4.70%和6.40%(表二),依此可知,这两类透光白瓷的釉质,也具有高K2O的特点。由于这两类透光白瓷釉的K2O含量大大超过了一般细白瓷釉含K2O(为1.50%~0.40%的浮动范围)量,因此这两类透光白瓷釉的配方中,同样也很可能加入了钾长石。
  第五,周仁等著有《硅酸盐》一书,将我国古代制瓷釉质分为三类,凡釉式中0.8  第六,按“富钾釉”,以往学者在对我国古釉的研究中,都认为是明朝景德镇窑发明的,时间大约在明朝前期的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距今大约有500多年。但从隋唐邢窑“精细透光白瓷”所用釉质为“富钾釉”发现之后,无疑这种看法应当修正。也就是说:中国古瓷“富钾釉”的首先发明之地,不是“景德镇窑”而是“邢窑”;发明的时间,不是距今500多年而是距今1300多年。
  (2)关于“精细透光白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四位先生只对乙类YN6胎进行了分析,并拍下了显微照片,这无疑对我们准确认识这种透光白瓷胎的显微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一,通过显微观察,这种透光白瓷胎中,“有一定量的玻璃相,有时可找到蠕虫状的高岭颗粒,莫来石晶体发育良好,石英含量较少,并有融蚀迹。”
  第二,通过显微观察,这种透光白瓷胎中,含有多量长石残骸。结合这两类透光白瓷胎中所含K20高达5.2%~7.2%,而当地又没有发现含有高钾的瓷土原料,因此可以肯定在这种透光白瓷胎料中,确实加入了一定数量的钾长石。
  (3)关于“精细透光白瓷”的物理性能,除吸水率外,四位先生没有进行系统测试。因此我们只能根据他们对一般“细白瓷”物理性能测试所得数据(见表四),结合我们七次配料试烧所得数据进行比较研究。
  第一,邢窑一般“细白瓷”的烧成温度是1350℃左右,最高的为1370℃,最低的为1210℃(稍见夹生)。由于“精细透光白瓷”胎釉中所含助熔剂的比重较大,因此烧成温度不可能达到细白瓷的最高温度,但比最低温度要高。经过我们七次配料试烧,得知这种透光白瓷的最佳烧成温度是1230~1250℃之间,如果低于下限就会夹生,如果高于上限就会变形。由此可知,这种透光白瓷的烧成范围是很狭小的。
  第二,邢窑一般“细白瓷”的吸水率是1.4%左右,最低的为0.24%,最高的为8.4%(稍见夹生)。由于“精细透光白瓷”胎釉中所含R2O很高,且烧结很好,因此根据四位先生测试所得,甲类YN7的吸水率为0.60%,乙类YN6的吸水率为0.56%。
  第三,邢窑一般“细白瓷”的白度,胎为亨达74度左右,釉为亨达65度左右。由于“精细透光白瓷”胎釉所含Fe2O3比一般“细白瓷”为低,理应比一般“细白瓷”的白度更白。但实际给人的观感却并非如此,原因是这种透光白瓷的光泽不是“雪白”而是“乳白”。
  第四,根据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的测试,邢窑一般“细白瓷”的硬度是维氏597~613。由于“精细透光白瓷”胎釉所含K2O很高,无疑这种透光白瓷的硬度比一般“细白瓷”的硬度为低。根据我们对这种透光白瓷配料试烧两件变形器片测试,其硬度分别为维氏545~558。据此,这种透光白瓷,就硬度上说应属于一种“软质瓷”。
  四、小结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出土标本的胎色和釉色上看,这种透光白瓷有两个品类:一为如同“脂油白蜡”;一为如同“乳色玻璃”或“磨砂玻璃”。
  第二,从出土标本的数量上看,这种透光白瓷,绝对不是“窑工无意中烧成的”,而是有意烧造的,并掌握了配料技术,形成了小批量生产。
  第三,从出土标本器形大小上看,这种透光白瓷,绝对不能说“只能生产小件不能生产大件”。实际上有小件也有大件,比如刻花方形瓷枕和深腹圈足大杯,就是大件。
  第四,从出土标本胎质和釉质上看,这种透光白瓷,胎属于“高K2O高Na2O胎”,釉属于“富钾釉”或亚“富钾釉”。
  第五,从出土标本硬度性能上看,这种透光白瓷属于“软质瓷”,虽然晶莹透彻、洁白美观,但抗污抗磨性能较差。

附注

[1]1980年临城县二轻局成立了“邢瓷研制小组”,笔者被聘为历史顾问,参加和辅导了对邢窑遗址的考察,1981年邢窑遗址在临城境内发现后,又参加和辅导了对邢瓷的仿古试烧。1984年河北省轻工厅在镇内成立了“河北省邢窑研究组”,笔者被聘为研究员兼副组长,参加了领导研究活动。1991年邢台市成立了“中国邢州窑研究所”,笔者被聘为考古顾问兼副所长,又参加了领导研究活动。 [2]“精细透光白瓷”研究课题,由笔者主持,参加研究活动者还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蔡成铸;工艺技术科科长、工程师王振山;化验室主任、工程师张凤菊。 [3]这种白瓷发现后,尚无统一名称。姚毅先生(河北轻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将其称作“透明白瓷”;程在廉先生(河北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将其称作“透光白瓷”;李家治、张志刚二位先生将其称作“精细白瓷”。为综合采纳各家之说,我们将其定名为“精细透光白瓷”。[4]《左氏百川学海》本,第六册《茶经》卷中《四之器》第四至五页。 [5]《四部丛刊》本,第一至三册《长庆集》十三卷第五页。 [6]见日本人所译日文,载日本《陶记》,24页。 [7]叶喆民:《再论邢窑》,《中国古陶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8年。 [8]华石编:《中国陶瓷》,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136和图179。 [9]华石编:《中国陶瓷》,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124和图147。 [10]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载杨文山、翁振军主编:《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文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