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38
颗粒名称: 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
分类号: K878.5
页数: 7
页码: 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其中包括一、窑址分布,二、窑址中出土的白瓷器物。
关键词: 唐代邢窑 遗址考古 瓷窑遗址

内容

唐朝陶瓷业中,北方邢州窑的白瓷与南方越州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但是,由于邢窑遗址始终未能发现,有关邢州白瓷的工艺特点究竟如何?一直是我国陶瓷史中的“不解之谜”。
  为了研究和恢复邢州白瓷生产,1980年5月,成立了“河北临城邢瓷研制小组”,先后对内丘、临城两县交界处和临城县境内的古瓷窑遗址进行了普查。在瓷窑沟、山下、解村、南程村、射兽、澄底、岗头、祁村、双井等地发现了十七处古窑遗址(图一)。尤其令人振奋的是,8月上旬我们在岗头村古窑址群中第一次发现了一座唐代的窑址,并在窑址附近发现了具有唐代风格的白瓷器物和窑具。11月中旬,我们又在祁村和西双井一带发现了3处唐代窑址,搜集了大量瓷片、窑具,第一次拣到“类雪”的邢窑细白瓷片和器物。今年3月上旬,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我们在祁村窑址处试挖了一个1米×2米的探方,在两米左右的地下,发现了古窑遗物堆积层,获得了大量的实物标本。今年4月下旬,邢台地科委受省科委的委托,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临城县召开了“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肯定了窑址的断代。唐代“邢窑之谜”,得以正式揭晓。
  一、窑址分布
  在临城县境内先后发现唐代窑址四处,一处在岗头,两处在祁村,另一处在西双井。
  1.岗头窑址
  岗头村,位于临城西北三公里半,临(城)祁(村)公路由该村东口穿行,北经泜北渠。在这里,路旁田间到处都可以看到具有五代时期风格的白瓷碎片。在紧靠渠坡的田埝上发现了一座唐代窑址遗迹。在窑体西面,我们又发现了一处柴灰、瓷片和窑具的堆积坑。在这里找到了许多唐代粗瓷玉璧底白碗残件、碎片和窑具。
  图一河北临城境内古窑遗址分布示意图
  2.祁村窑址
  祁村,位于临城西北七公里半,是临祁公路的终点,由岗头沿公路北行四公里即可到达。在这里发现两处规模较大的唐代窑址群,一处在村西北,一处在村东南。
  村西北的窑址群,瓷片散布区域约有1平方公里。窑址集中在被当地人称之为“北沟子”的西坡和北坡。西坡的一座埋入地下的窑体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北坡的一个堆积坑出土了一些瓷片和碗的残件。
  村东南的窑址群,瓷片散布区域约有3平方公里。窑址集中在被当地人称之为“南沟子”的北坡田埝处,尤其是地方小铁路东侧地段。据当地农民反映:1973年扩大耕地面积,曾在田埝下面发现了大量的瓷片,为了耕作方便,将这些瓷片全部填入沟底。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在田埝中部挖了一个1米×2米的探方,在2米左右的深度,发现了厚度约60厘米的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的粗细瓷器残件、碎片和窑具。
  3.西双井窑址
  西双井,在祁村东北,距县城约九公里。在西双井与东双井之间,到处可以看到与祁村相同的白色或灰白色的碎瓷片。从村东口东行不远,在一道田埝的东端,我们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窑体遗迹。虽然窑体上部不存,无法看到其的全貌,但从北面已经破开的断面可以看出窑体是就坡挖成,右为火膛,呈馒头状;左为窑腔,呈椭圆状。在火膛中尚存有大量的柴木灰,窑腔中发现了平底碗器残片。
  二、窑址中出土的白瓷器物
  在所发现的唐代窑址中,出土的白瓷器物可分为粗瓷和细瓷两大类。
  粗瓷类有碗、壶、坛和鸟食罐四种。
  碗
  计四式。
  I式为矮平底小碗,出土均为残件。圆沿微敛,弧腹,矮平足。施化妆土,器内施满釉,有三个等角支钉痕迹,器外施半釉至上腹部,由于胎质粗糙,釉色多银灰,积釉处多呈青白或黄白。以一件为例,全高4.1、口径12.4、足高0.6、足径6.5厘米。
  Ⅱ式为矮平底大碗,出土均为残件。器形、釉色、胎质同I式。以一件为例,全高5.3、口径16.8、足高0.9、足径9.5厘米。
  Ⅲ式为玉璧底小碗,出土均为残件。侈口,浅腹外撇,矮足宽圈,足心微凹如玉璧。胎质较粗,多发黄色或灰色。施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至腹下部,釉色银白,浑厚缺光泽。以一件为例,全高4.1、口径15.5、足径5.8、足高0.5、足圈宽1.8、足心凹深0.1厘米。
  Ⅳ式为玉璧底大碗,均为残件。唇沿微侈,弧腹,矮圈足,圈宽如玉璧,胎质较粗,多为灰白色。施化妆土,器内施满釉,有三个支钉痕迹,器外施半釉至腹下部,釉色银白,积釉处呈玻璃状。以一件为例,全高8.1、口径18.5、足高0.8、足径7.7、足圈宽2.1厘米。
  壶
  出土均为执壶碎片,仅存壶底、口、流或鋬提。胎粗壁厚,施化妆土,器内不施釉,器外施半釉不至底,釉色银白,积釉处微呈青绿。从碎片看,器形均较大。壶流径1.3、流长3.2厘米。壶口径4.8、颈高5.6厘米。
  坛
  出土均为鼓腹小口坛碎片,胎质较粗,灰白色,釉色白而微青。
  鸟食罐
  出土均为残件。圆沿微侈,鼓腹,矮圈足,足心微凹。胎质较粗,釉色白中略呈青灰。以一件为例,全高4.5、口径4.6、足高0.4、足径3.1厘米。
  细瓷类有碗、壶、坛、盘、杯、盏托、盒、鸟食罐、骑马俑、马俑十种。
  碗
  计五式。
  I式为玉璧底碗,出土均为残片。唇沿微侈,浅腹。矮圈足宽如玉璧。除圈底一圈露胎外,通体施釉,釉色洁白如雪,胎质细腻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4.1、口径16.2、足高0.4、足径8.1、足圈宽2.1厘米。
  Ⅱ式为玉璧底海碗,出土均为残片。器形、釉色和胎质,与Ⅰ式相同,惟形体较大。以一件为例,足高2.7、足径10.5、足圈宽2.8厘米。依足径和口径为1:2推算,海碗口径当在20厘米左右。
  Ⅲ式为玉环底碗,出土均为残件。圆口微收,深腹,矮圈足,足底宽如玉环。除圈底一圈露胎外,通体施釉,釉白而略呈银灰,胎质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6.4、口径12.3、足高0.6、足径6.4、足圈宽1.1厘米。
  Ⅳ式为小圈底碗,出土均为残件。圆口内敛,浅腹,矮圈足,足圈不宽。除圈底一圈露胎外,通体白釉,厚处略呈青绿。胎质细腻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4.1、口径12.9、足高0.5、足径5.1、足圈宽0.6厘米。
  Ⅴ式为四瓣口沿四瓣圈足碗。浅腹,矮圈足,有四凹角。除圈足一圈外,通体白釉,略呈银灰。胎质坚实细腻。以一件为例,全高4.4、口径16.7、足高0.7、足径6.8、足圈宽0.6厘米。
  壶
  计二式。
  I式为执壶,出土均为残件或残片。圆沿撇口,短颈,短流,双条形鋬提,鼓腹,平足,造型丰满规整。釉色洁白莹润,积釉处呈青绿,胎质坚实缜密。以一件为例,全高15.5、口径7.1、腹部最大直径12.2、足底径4.4厘米。
  Ⅱ式为扁壶(又称马蹄壶),出土为残件。壶腹扁圆,上小下大。腹部前后上端各划有两层三角形双勾纹饰,并杂有斜线或花叶。腹部侧面有模压凸起的弦纹三道,有如革囊缝合痕迹。器物上端有圆条鋬提,左有圆形小流口。残高15.7、腹部正面最宽14.6、侧面最宽11、流颈长2.1、流口径2.5厘米。
  坛
  出土均为碎片。圆沿,矮颈,鼓腹,平底。造型丰满规整,釉色洁白,胎质坚实。以坛口残片度量,大者口径8.2、小者口径5.8厘米。
  盘
  计二式。
  I式为矮宽圈足盘,出土均为残件。圆口微侈,腹部平浅折腰,矮圈足。除圈底一圈外,通体白釉,胎质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3.4、盘口径14.4、足高0.6、足径5.7厘米。
  Ⅱ式为带盖高足盘,出土均为残件。圆纽,盖顶平,下折弧圆,盖沿成母口。盘口圆而微侈成子口,腹部折而略浅,盘底中心有柱状足。足底如扣杯,足心深凹。除足底最深凹处外,通体白釉,釉厚处有细冰裂纹。胎质细腻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14.2、盘盖高4.2、盘盖口径13.1、盘高3.5、盘口径12.9、足高6.5、足底径7.4、足心深凹0.9厘米。
  杯
  计二式。
  I式为四瓣口沿杯,出土均为残件。圆沿,微侈,深腹,矮圈足,足心微凹,足圈宽如玉环。除圈底一圈外,通体白釉,胎质细腻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7.8、口径11.1、足高0.6、足径0.8、足圈宽0.9、足心凹深0.3厘米。
  Ⅱ式为高足杯,出土为残件。圆沿微侈,深腹,腹外中部有两道凹弦纹,腹下部渐收成圆形,腹底部中心有柱状足,足底如扣杯形,足心深凹。除足底最深凹处外,通体白釉,胎质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12.4、口径8.8、足高5.8、足径7.2、足心凹深3.9厘米。
  盏托
  计二式。
  I式为五瓣口沿深腹盏托,出土均为残件。盘口平展,盘口与盘腹折腰处有一圈凸起的弦纹,腹部深直渐收成圆。矮圈足,足底如玉环状。除圈底一圈外,通体白釉,胎质坚实,以一件为例,全高3.9、外口径13.2、内腹口径7.4、足高0.5、足径5.3、足圈宽0.9厘米。
  Ⅱ式为五瓣口沿浅腹式盏托,出土均为残件。器形、胎质、釉色与Ⅰ式相同,唯腹部较浅平。以一件为例,全高2.1、外口径12.5、内腹口径6.8、足高0.3、足径4.9、足圈宽0.7厘米。
  盒
  出土均为残片。盒与盒盖均为圆形抹角,下扇盒有子口,上扇盒盖有母口,大小相同。除子母口外,盒与盒盖内外通体施釉。以一件为例,全高7.4、直径15.4、子母口各高0.9厘米。
  鸟食罐
  出土均为残件。圆沿,小口内敛,鼓腹,平底。除底部外通体白釉,胎质细腻。以一件为例,全高0.4、口径2.5厘米。
  骑马俑
  出土为残件,仅存马身和人体下部。造型近于唐三彩。马身健壮,生动逼真。通体白釉。残高4.5、残长5.5厘米。
  马俑
  出土为残件,形体较小,白釉略呈青黄,胎质细腻。残高3.1、残长4.6厘米。
  三、窑址中出土的窑具
  在唐代窑址中发现的窑具,共有五种。
  漏斗状匣钵
  上部为平口直腹,有气孔,下部渐收成浅腹碗形,平底。胎质粗糙,多呈土黄或青灰色。规格大小不一,口径大者31.5、中者23.5、小者16.5厘米。
  盘状匣钵
  分浅、深两种,均呈盘状,平底。胎质粗糙,多呈土黄或青灰色。规格大小不一。以一件为例,口径17.8厘米。
  筒状匣钵
  当地人称作“碗笼”。平口,直腹,平底,底有气孔。胎质粗糙,多呈土黄色。规格大小不一,多破碎。以一件为例,高41、径28厘米。
  三角形垫片
  正面平坦,呈三角形,背面有手捏的三个支钉。胎质粗糙,多呈土黄色。规格有两种,以对角计,大者5.4、小者4.5厘米。
  四、结语
  据李肇《国史补》,唐代邢窑窑址应在内丘。但是,我们除在内丘与临城交界的西磁窑沟发现了一些宋、元的瓷片堆积外,内丘境内尚未找到窑址遗迹。不过,从内丘、临城交界的瓷窑沟向北,中经临城境内的山下、解村、南程村、泜河北岸、射兽、澄底、岗头,直至祁村、西双井一线,长达20公里的地带,却发现了17处古窑址群,其中四处属于唐代的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尤其细瓷均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说明这些窑址是唐代邢窑的遗址,至少是唐代邢窑窑址的一部分。
  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较唐墓中发现的邢瓷种类丰富得多,不仅有习见的平底碗、玉璧底碗、热壶、圆坛、矮圈足盘、盏托,还有罕见的扁壶、高足盘、高足杯和四瓣口沿四瓣圈足碗,以及鸟食罐、骑马俑、马俑等。细瓷器物的工艺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在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中,我们发现了带有纹饰和花饰的器物,如四瓣口沿四瓣圈足碗和扁壶。有些纹饰是在造型过程中模压印成的,有些是在造型后用手堆捏或用竹片、木片、篦齿刻划而成的。
  从出土的窑具和窑具与器物的粘连关系分析,唐代邢窑的装烧方法有四种:①漏斗状匣钵咬口叠烧法;②浅盘状匣钵与深盘匣钵对口叠烧法;③三角形垫片叠烧法;④筒状匣钵笼罩叠烧法。细瓷碗和细瓷盘都是用前两种方法烧造的;细瓷坛、壶、盒等较大器物都是用第四种方法烧造的;粗瓷碗或盘都是用第三种方法烧造的。
  (原刊于《文物》1981年9期)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文山
责任者
林玉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