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地理沿革和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地理沿革和自然环境
分类号: K928.6;X21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邢台市的历史地理沿革和自然环境,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的京广铁路沿侧,北纬36°57′~37°22 ′,东经113°45 ′~114°38′,西依太行山分水岭和山西省交接,北、东、南三面毗邻邢台地区内邱、任县、南和、沙河等市县。邢台市区位于整个邢台地区的东部。自然环境概括了山川河流、气候土壤、动、植物群等。
关键词: 历史地理 邢台市 自然环境

内容

(一)历史地理和人文信息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的京广铁路沿侧,北纬36°57′~37°22 ′,东经113°45 ′~114°38′,西依太行山分水岭和山西省交接,北、东、南三面毗邻邢台地区内邱、任县、南和、沙河等市县。邢台市区位于整个邢台地区的东部。
  邢台市是河北省直辖市,管辖桥东、桥西两区和邢台县、隆尧县、临西县、内邱县、平乡县、威县、清河县、柏乡县、宁晋县、临城县、巨鹿县、南和县、广宗县、新河县、任县、南宫市、沙河市等19个县区,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邢台市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总人口630万左右,市区人口约39万。
  邢台所在地理位置为华北大平原西缘,傍太行山麓东侧。自郑洛北行,邢台为必经之地,是自古以来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曾多次建都筑邑。据考古材料发现,早在几万年前,人类就曾在此地活动;商代曾为祖乙都城;周时曾为邢侯国都城;春秋属晋地,战国归赵国,曾为赵之信都。秦置信都县,东汉时楚将其改为襄国县。十六国后赵石勒于此称帝,建都。北魏复称襄国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龙冈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邢台县。1945年邢台解放,建邢台市,先后属邢台、邯郸专区和邢台地区。1984年升为省直辖市。三千多年邢台一直是国、郡、州、府、县、市的治所。
  历史悠久的邢台市,地下文物遗存相当丰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两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址遍布整个市区。仅市区内已发现的秦汉文化遗址即近30个之多,其中商文化的遗存最为引人注目,目前已经发掘或调查过的商文化遗址已有20多个,这些遗址成为学术界追踪“祖乙迁邢”的重要线索。除地下文物外,邢台地区还有大批的地上文物遗存,如旧城遗址、开元寺、清风楼、塔林等,都是冀南地区的名胜古迹。
  (二)自然环境
   (1)山川河流
  邢台市西部为中低山区,海拔在100~1000米之间,最高峰1822米。中部多岗坡丘陵。东部为山前冲积平原,最低海拔45米。市区处于低山和平原的过渡地段,西部山脉东麓冲刷下来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层沉积于此,质地肥沃,适于耕作,是古代人民理想的生憩之所。
  邢台市区附近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较大的河流都发源于西部山区,较大的河流有白马河、七里河、沙河。市区的地下水资源也非常充足,以百泉、达活泉最为著名,泉水汇成牛尾河、小黄河、围寨河等小河流。
  (2)气候土壤
  邢台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温度在12.5度,1月份平均温度为-3.1度,7月份平均温度26.7度。山区、平原温差约2度。年降水量492毫米。无霜期180天。
  山区土壤以棕壤为主,丘陵地带多石灰性褐土,平原地带以壤质潮土为主,有少量沼泽土。
  (3)动、植物群
  据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统计,邢台市共有耕地65.19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为主。果品有板栗、核桃、酸枣、柿子、苹果、梨等。
  山区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灌木丛为主,有天然林和人工林①。

附注

①以上资料参考:a.翁振军:《邢台市简介》,载于《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b.傅振伦:《邢文化综览》,载于《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