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邢窑的人文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67
颗粒名称: 2、邢窑的人文环境
分类号: C91
页数: 8
页码: 10-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的人文环境,概括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邢窑创烧的影响。
关键词: 邢窑 人文环境 民族文化

内容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邢台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巨增,遗址遍布全市。《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之地。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旦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属于赵国,因“赵襄子食采于此,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便开始于此。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施行郡县制,设立信都县,辖区属邯郸郡(一说属钜鹿郡)。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东汉属于魏郡,三国时属于广平郡、钜鹿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定都襄国。后来他的侄子石虎称帝,迁都于邺,邢地设立襄国郡。隋朝开皇16年,废掉襄国郡设立邢州。唐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至德二年复改为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府,金又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1269年)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帅府。
  同年9月,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顺德府为顺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清沿用明朝的制度不变。中华民国初期废府留县,属直隶省。1914年设大名道,邢台属之。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大名道被废,各县均直属于省。1936年在邢台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日军侵占邢台,设立冀南道,不久改顺德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政府,辖区公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并恢复河北省建制,撤销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县,撤邢台市为邢台镇。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53年邢台镇复升为邢台市。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其它各县并入邯郸专区。1961年邢台专区复置。1964年,临西县归属邢台专区,辖区为1市17县。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两区与邢台地区分设,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1986年、1987年,南宫、沙河先后改建为县级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邢台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所属县区归邢台市管辖。
  邢台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华夏神医扁鹊,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珠算之法的创者郭伯玉,三国名将、常胜将军赵云,黄巾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太平道教的创人张角,清未义和团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赵三多,“反清灭洋”起义领袖景廷宾,风起云涌称英雄;唐初政治家、千古一谏臣魏征,唐朝贤相宋璟,元朝建国立制的奠基人、元初名臣刘秉忠,乌头宰相魏裔介,纵横捭阖建奇功;唐代大诗人常建,《二十四孝图》的编辑者、元代的郭守正,生花妙笔织华章;打虎英雄武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传奇故事令人赞叹。
  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开元寺、唐祖陵、宋璟碑、普利寺塔、邢侯墓地、东先贤遗址、义和拳议事厅;还有皇寺、圣水寺、甄泽观、白雀庵、封峦寺、清风楼、张果老山、九龙庙沟、柏仁城遗址、田麻痒庄园、洪官营礼拜寺、明代县衙文宗大堂等著名遗迹。
  有源自张角所创太平道教的太平道乐,源自唐代诗人常建的成语典故“抛砖引玉”,源自项羽的钜鹿之战“破釜沉舟”,“量才用人”系唐贤相宋璟提出的用人之道,“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初政治家魏征提出的治国之道,“代人捉刀”则由清河人崔琰替魏王曹操接待来使而来。此外,还有“李绘答书斥太守”“郭巨埋儿”、“王莽赶刘秀”等历史故事。
  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已成为邢台人民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邢窑创烧的影响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六十余年中,除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外,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这期间,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而黄河流域一带自西晋末年以来战祸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民不聊生。在东汉末年西晋永嘉之乱到北朝的几次大的军阀和地方割据政权的混战中,中原广大人民和一些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江南人口激增。三国时,孙权又派大军围攻山越,迫使大批山越人民出山定居,增加大量劳动人手。人们垦荒治田,围湖修堤,开辟山林,江南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开发。时有“荆城跨南土之富,扬都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之说。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广大居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迁徙流亡。昔日中原的繁荣城市,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没有出现过较为精美的工艺品。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业一直由南方独断。
  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打败后燕,从后燕境内(现在河北和山东的一部分)迁来汉族、徒河(即鲜卑慕容部)、高丽和杂夷三十六万人,加上“百工伎巧”(手工业工匠)、共达四十六万人。429年,魏太武帝降服高车,把几十万高车人,迁到近畿。
  451年,南朝“降民”被迁到这个地区来的有五万家,家以五口计算,总数当在二十五万。这是几次规模较大的迁徙。在魏孝文帝迁都之后的一百年中,北魏把被征服和降服于它的各族人民迁到畿内和近畿,大约在20次以上。
  北朝初期的几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使北方的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之前南迁居民的回归,由于他们带来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使用瓷器的习惯,而北方又在经过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因此在南方制瓷工艺技术的影响下,北方也逐渐出现烧制青瓷的窑场,这一点从出土的北魏后期北方瓷逐渐增多的现象可得证实。后来经过了东魏、北齐的发展,北方不仅青瓷生产赶上了南方,而且还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青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的创烧了白瓷。
  考古工作已发现了一些北朝时期的烧瓷窑址有山东淄博寨里窑址。枣庄中陈郝窑址、河北临城、内丘及邢台县的早期窑址、河北邯郸磁县的贾壁窑、峰峰矿区的临水窑等。河南安阳一带的相州窑曾开展过考古发掘,将窑址的朝代定为隋代,但根据目前的考古工作证明这里己有北朝时期的遗存。这些窑场大体形成了三个北方早期瓷器的生产中心,即山东淄博到枣庄一带的生产中心,河北内丘、临城一带的生产中心和河南安阳一带的生产中心。山东的生产中心大体是由于交通的原因受到南方地区的影响,对北方瓷业发展影响不大。最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河南安阳的生产中心和河北邢台的生产中心,这两个中心还包括河北磁县的早期窑址,这里地近东魏、北齐的统治中心邺城,是此时制瓷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邢台的西北部,由于有着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良好人文环境和先进的制陶工艺,从而使这一带瓷器制造业逐渐成长并壮大起来,经过隋朝的空前发展,到唐代遂成为我国北方的制瓷中心。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