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宫普彤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42
颗粒名称: 4、南宫普彤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7
页码: 168-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普彤寺位于南宫市北旧城村,普彤塔是该寺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南宫 普彤寺 寺庙

内容

自从佛教东传中国,到佛图澄在襄国掀起以建寺立塔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佛教大发展后,中国的寺塔建筑便林林总总,越来越多并遍布各地。但若问哪座寺是中国第一寺、哪座塔是中国第一塔?很多人可能会习惯性的回答,是洛阳白马寺和白马寺齐云塔。其实这种回答并不正确,因为真正称得起中国佛教第一寺和第一塔者,是南宫市的普彤寺和普彤塔,据考证,它们分别比洛阳白马寺和白马寺齐云塔的创建早一年和两年。
  普彤寺位于南宫市北旧城村,普彤塔是该寺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普彤塔,明嘉靖版《南宫县志》记载:“普彤塔,在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清康熙版《南宫县志》对此有所补充,即明确了普彤塔“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府志一作彤塔书院。”民国版《南宫县志》又有补充,即明确了“《一统志》作普同寺。《正定府志》作彤塔书院”。由此可知,历代《南宫县志》均明确记载普彤寺、塔创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而非传闻。明版县志所记“废县”和清版、民国版所记“旧城”,均指成化十四年(1478
  年)以前的南宫县城,该城因被洪水浸淹而废弃,其遗址现有南、北旧城二村,而普彤塔就坐落于北旧城村东北,距今南宫市中心约1,5公里。
  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从普彤塔上震落观音铜造像三尊;1990年对普彤塔四层以上进行落架重修时,又在塔内龛中发现各种铜造像三十九尊。其中,有铭文者十四尊,有确切纪年者六尊,—尊观音坐像的
  背铭为:“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腾建,竺法兰。大耳三藏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公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修,募缘人贾世杰、孙世英、马仓、乡老赵伦、程齐、程雷、僧人圆齐八众人等修塔一,其许造同(铜)佛四尊;信善人胡瓒同室王氏,刘氏、王氏;耶耶胡英、娘娘邓氏,父胡朝、母张氏;耶耶苏奉、娘娘傅氏、父苏月、母胡氏;善人苏伟同室马氏、薄氏。佛一尊:兄苏廷高、弟苏廷用,苏四。佛一尊:傅选、傅镇、傅迁。佛一尊:关宦。佛一尊:张质、王福友、长女千香、次女千白。修塔道人青江、青海。同(铜)匠崔通。”
  这尊观音背铭的最有价值之处,可以和各版《南宫县志》的有关记载形成互证。即南宫普彤寺、塔由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竣工于永平十五年(72年)正月十五日,共用了五年时间。此其一。它可以和《南宫县乡土志》的“耆旧录”,“古迹篇”等所载唐贞观四年(630年)修塔断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修塔碑等有关资料形成互证,即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正月初五日,由海和尚主持的普彤塔第一次重修工程竣工。这次重修主要是以大铁锔子连合了上层裂檐。海和尚于曹魏景初三年(239年)圆寂于普彤寺。唐贞观四年(630年),大耳禅师主持了普彤塔的第二次重修工程。对此,嘉靖《南宫县志》记载:“大耳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唐贞元年间居普彤寺。建浮屠,高十余丈。不烦其募,而砖石俱有。才数日而功千就。每一入定,闭目饮气,月余不出。然人或见其在塔顶危坐云。忽自言曰:吾将税驾于苍岩山谷矣。瞑目而化。人有自西来者,睹禅师在苍岩山壁间,手持柳枝,诵(经)不辍。父老言,高僧寡嗜欲,忘喜怒。《楞伽经》:其人入定数月不出,瞑目饮息若枯木然。后不知所终,众以为羽化。化不化吾何敢拟,要知此人亦学佛而有得者哉。"文中的"贞元",或可正各版《南宫县志》记载的"贞观四年"之误,此其一;"浮屠"即指普彤塔,"建浮屠"当为"重建浮屠"。此其二。至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十五日完工的这次普彤塔重修,则由僧人青江、青海主持,由贾世杰等人筹资;胡瓒等人在塔内供养的铜佛造像四十四尊,则由本邑铜匠崔通铸造。此其三。铭中的"耶耶",即爷爷,祖父;"娘娘",即奶奶、祖母,是明代南宫县的方言。这次重修工程较大.因使塔貌呈现出显著的明代风采。仰莲攒首式塔刹、塔檐角铃、第七层正面镶嵌的小玉碑、盲窗内安置的石莲盘及塔内供养铜佛的佛龛,均为这次重修时新增。
  此外,据曾立于普彤寺内的宋大观元年(1107年)修塔碑,可知该年正月还曾由铁指禅师主持过普彤塔的第三次重修工程。嘉靖十五年的这次大修,应为第四次。普彤寺、塔的第五次重修在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次年所立重修碑记至今尚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南宫县县长黄容惠在主持对普彤塔进行的第六次重修时,还重修了弥勒殿。
  关于大耳三藏法师,宋道彦《景德传灯录忠国师章》说,他是西域高僧,唐代宗时抵达长安。唐代宗风闻他已“得心慧眼”后,敕命他与中国高僧忠国师当面验证。于是,他与忠国师便有了如下一段禅话:三藏方见师,便礼拜,而立于右边。师问:“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竟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仍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以对。若如前述嘉靖版《南宫县志》所记,大耳三藏重修普彤塔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而唐代宗在位时为广德元年至大历十四年(763—779年)。据 此,或许他是在唐代宗时到达长安,唐德宗时到达南宫的。而各版《南宫县志》所记贞观四年修塔断碑及大耳禅师修塔事,应为贞元四年(788年)之误。
  综述之,普彤塔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塔,自创建至今历经八次重修,弥足珍贵。该塔现位于普彤寺西院,八角九级,通高33米,基座直径5米。塔身逐级内收,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由下而上,一层和二层东西面设有盲窗,一至四层南北两面设有佛龛,五层以上均四面设佛龛。塔的须弥座正面有一门洞直通塔心处,为一砖井。井的东、西,北三面井台原置石质坐佛各一,今佚。其他各层佛龛供养的铜佛如前所述,已经发现并妥为保护者共计四十二尊。直插云端的仰莲攒首葫芦形铁质塔刹由四节组成。每层塔角设有角梁,上悬角铃,随风自语,十分悦耳。
  此外,近年来还在普彤塔侧的群英湖湖底出土了北齐时期的汉白玉佛教造像残件近百件,其中许多佛像基座上还镌有供养者姓名和年款,数量众多,年代久远,堪称中国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亦可弥补地方志乘记载之不足,佐证南宫普彤塔、寺建设年代之久远,声名之显赫。
  南宫普彤寺的恢复重建则始于1992年,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弘川法师主持。弘川法师于1984年8月冲破种种阻挠,毅然从台湾经香港回归祖国大陆,曾被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誉为“中国第一爱国僧人”。1992年,南宫市人民政府和河北省民宗厅正式批准开放普彤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后,弘川法师受河北省佛协指派,携弟子三人前来南宫,开始恢复重建普彤寺。1996年9月,在历经三年的紧张施工后,隆重举行了普彤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佛界高僧、各界人士及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数万人参加了这一盛典。2007年11月,河北省佛协在南宫隆重举行“纪念中印文化使者摄摩腾、竺法兰驻锡南宫暨中国第一佛塔寺一南宫普彤塔与普彤寺肇建1940年纪念研讨会”。中国民宗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副会长净慧法师等有关领导和高僧大德亲临南宫随喜研讨。一诚法师亲题“法喜充满”致贺,中国佛协副秘书长遽俊忠宣读了中国佛协对此次活动的贺词。
  如今,普彤寺这座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刹寺院整洁,管理有序。南宫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打造华夏“释源”、中国佛教“祖庭”的文化品牌,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产业,已经研究出台《关于普彤寺恢复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把群英湖、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纳入千亩普彤寺的远景规划之内,按照塔在寺中,寺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林中的框架逐步落实,从而使其最终成为邢台市佛教文化旅游线路中的一大亮点。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宫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