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99
颗粒名称:
一、虫害防治
分类号:
S43
页数:
2
页码:
164-165
摘要:
本县农作物害虫主要有蝗虫、粘虫、蚜虫、螟虫;棉铃虫、蝼蛄、金针虫、小麦吸浆虫等。
关键词:
邢台县
植物保护
虫害防治
内容
本县农作物害虫主要有蝗虫、粘虫、蚜虫、螟虫;棉铃虫、蝼蛄、金针虫、小麦吸浆虫等。但在建国前,植保工作无人过问,病虫害蔓延无阻,常常造成灾难。建国初期,对病虫害仅采取简单的土法除治,效果不高。从5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推广了“六六六”、“DDT”、“赛力散”、“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化学农药,收到较好效果。50年代后期,本县提出“治早、治小、治了”的植保方针,植保工作成为本县一项重要农事活动。60年代逐步推广了“1605”、“1059”、“3911”、“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甲铵磷”、“氧化乐果”、“代森锌”等有机磷农药。这些农药杀虫效果很好,但易造成人畜中毒。据此从1975年开始,本县采取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到80年代,在化学防治方面,推广了“漠氰菊脂”、“氯氧菊脂”、“速灭杀酊”等高效低毒农药。
1.棉蚜防治:50年代,对棉蛟通常以烟叶石灰水、棉油皂水浸沾棉叶除治。1955年以后,开始推广有机氯农药叶面喷雾防治。60年代以后,棉蚜抗药性明显增强,为害愈来愈重。据此,本县逐步推广了“3911”拌种和有机磷农药叶面喷雾防治技术。70年代县病虫测报站在晏家屯进行了“氧化乐果加机油涂茎防治棉蚜”试验,防治效果达90%以上;南石门技术站搞了“三合剂”(亚铵硫磷、柴油、氨水混合使用)灭螃试验,防治效果达96%;张家屯采用“人工助迁瓢虫灭蚜”达3万亩。1987年,县病虫测报站又提出利用羌蟒灭蛟的新方法。80年代,全县还推广了“菊脂类”高效低毒农药叶面喷雾灭蚜和“敌敌畏麦糠薰蒸除治伏蚜”技术。
2.棉铃虫防治:1955年以前,本县棉铃虫危害很不明显。之后,一年重于一年。除治方法主要有:冬耕冬灌灭蛹法,棉田插杨柳枝或种玉米“诱杀带”诱蛾灭卵法,药粉、毒土喷撒叶面法和乳剂农药叶面喷雾法。1976年伍仲应用马蜂灭卵和1978年张家屯采取“7216”生药农药防治一代棉铃虫,收到高效益、无残毒的灭虫效果。
3.螟虫(钻心虫)防治:本县螟虫分为粟穗螟、玉米螟、高粱条螟。各类螟虫发生时代不同,50年代以粟穗螟为害最重,60年代以后以玉米螟为害最烈,高粱条螟次之。本县防治方法主要有4种:(1)处理冬作物秸杆、根茬,消灭越冬幼虫;(2)用灯光诱扑成虫;(3)抓住蛀茎前(喇叭口期)有利时机,撒施“六六六”“1605”颗粒剂或毒土;(4)在穗部撒施“DDT”、“六六六”混合粉除治。
4.粘虫防治:粘虫对农作物危害严重,尤以谷子为甚,严重时一夜间可把谷子吃成光杆。但在建国前,一直处于自然消灭状态,常常造成严重的减产或绝收。1949年8月,全县64282亩谷(稻)田发生粘虫害,每平方米达到60-70头,县政府动员广大农民开展捕捉运动,有3万亩保住收成,有3.4万亩平均减产50%左右。50年代以后,随着植保技术的推广,粘虫为害得到控制。60年代以后,由于化学农药的应用,再没造成严重的粘虫危害。防治方法主要有:(1)用杨柳枝黑光灯诱杀成虫法;(2)用5%有机氯粉剂喷撒治虫法;(3)用、25%“DDT”乳剂喷雾防治法;(4)用1%“六六六”和5%“DDT”混合粉喷撒防治法等。
5.蝗虫防治:建国后,较大的蝗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1949年6月8日,全县有120多个村、7万余亩农田发生蝗灾,严重地带每平方米达40-50只。县政府提出“捕蝗如救火”,“要吃粮,快灭蝗”的口号,动员全县12.5万人投入捕蝗运动,仅用10天时间,蝗虫全部被歼。第二次是1951年6月15-18日,境内三、四、五区的26个村发生蝗灾。有17670亩农田受害。县政府组织当地近万人进行捕打,三天内全部消灭,共打飞蝗2244斗,蝗喃33.8斗。
6.地下害虫防治:建国后,开始重视地下虫害防治。防治方法有药剂拌种,毒饵诱杀和用农药处理土壤。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