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基诺山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78
作品名称: 春到基诺山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5
起始页: T00044_00.pdf
责任者: 马亚姗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最美的春天在农村,在春节长假的前一天,准备去美丽的基诺乡政府广场,融入民族传统节日“特懋克”节的氛围中。由于出游的人多,一路上堵车,一路上听着美妙的歌曲,车窗一开,迎面春风吹来,凉丝丝的,静静地欣赏着沿途美景。山那边,到处春似浓得化不开的水墨,似能捧起又从指尖流过;又似乱得解不开的结,似能解开却又重新纠结。高高的蓝天,无一丝杂尘,任心飞翔;远方绿油油的田野,任你暇想;或许是那种自在、悠闲吸引了我吧。驰骋在乡村的田野里,映入眼帘的是白的李,粉的桃:春天无处不在,蔚蓝的天空中,相嵌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它们没有线条,就像只用颜料渲染一般,相互混合在一起。 趁未到目的地,重新回顾一下基诺族的历史吧。1979年,国务院确认基诺族为单一民族,宣告了中国第56个民族的诞生,基诺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东北部,距市区24公里。基诺山基诺族乡处于北热带、现亚热带气候山区,是云南省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境内生长着种类众多的珍稀动物、植物,适宜种植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基诺族原称攸乐人,“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之意,基诺意为后代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崇尚大鼓,又以大鼓民族自称,民族传统节日为“特懋克”节,(每年2月6—8日)。民族传统歌舞主要有:大鼓舞、竹竿舞、播种舞。民族传统技艺主要是纺织、刺绣、编织。 解放前,基诺族生活在重山密林中,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解放后,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基诺族从原始社会跨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诺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民族事业蒸蒸日上,近年,橡胶、茶叶、砂仁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0后至2001年的扶贫综合开发,加快了基诺族跟上兄弟民族发展节奏的步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基诺茶文化,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朝末期就有汉族商人进入攸乐经营茶叶生意,至清朝时期攸乐茶叶达到了鼎盛时期。雍正六年(1729年),清政府曾在茨通老寨附近设“攸乐同知”,驻兵500人,负责征收茶税,攸乐也因茶叶而名列古六大茶山之一。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供奉诸葛孔明。男子通常穿无领无扣的对襟黑白花格上衣,衣服背面正中缝上一块方形红布,上绣一朵美丽的太阳花,下身着白色或蓝色宽大的长裤或短裤。男子服装上的太阳花来源于基诺族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基诺山竹类繁多,基诺族男子普遍会竹编手艺。细细的竹片,经他们的巧手能编出花纹美观精巧的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用竹筒做的打击乐器“奇可”是基诺族喜庆和歌舞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演奏起来音色优美和谐。基诺族妇女大多能纺线织布并能织著名的“砍刀布”。女子上身穿无领对襟杂色小褂,下系镶红边黑色开合短裙,现在也有改穿长裙的。基诺妇女习惯裹绑腿、头顶挽髻。她们头上还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长及肩部的披风尖顶帽,显得既庄重大方又活泼俏丽。每个基诺族少年长到15岁左右就要举行成年礼,并要改装易服穿戴成年人的衣饰。举行成年仪式时,父母要送给儿女全套的生产工具和成年人的衣饰,女孩子还要梳成年人的发式。成年仪式上,寨子里的长老要带领大家歌唱史诗,讲述传统的道德规范,讲述劳动和生活的艰辛。 道路终于畅通了,走过了车水马龙,来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场,歌声片片,笑声连连,映入眼睑的是最醒目的“太阳鼓”,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本土的歌手,也献上了多首美妙的歌曲,相机在热闹的氛围中连连抓拍了多张。午饭时间也到了,来到旁边的基诺山寨子里的农家乐,品尝着生态的新的山谷米、陈酒、鲜肉、绿菜、山螃蟹、芭蕉花、包烧红尾巴小鱼。快乐的人们边吃边唱,饮食的香味和歌声交融在一起,充满着浓浓的节日的气息,欢乐的歌声经常可以通宵达旦。 带着一身的喜悦,我们也踏上了返回景洪城的路上。如果你对这个民族还不了解,那么可以带着好奇和好心情来亲身体,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热情,热情激扬的基诺人民一定在遥远的美丽的神奇的地方等待远方的你。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亚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