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梦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71
作品名称: 我的大学梦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5
起始页: T00034_00.pdf
责任者: 王志祥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人生四季,梦幻纷呈,在我多年的人生跋涉中做得最深,最长而又最刻骨铭心的一个梦莫过于上大学的梦了,这个梦整整做了十四个春秋,每每想起,就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攸乐山寨,我的童年、少年都在贫困的山区度过。日子虽然清苦,但从小一直在亲人如伞的荫蔽下过着没有多少风雨的日子。从来不曾想过走出这把“伞”,自己将会面对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人生。三十八年前那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秋日,我走出基诺山附设初中的校门,宣告自己将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天真浪漫,多么的充满幻想,整个世界和世间万物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化作美的碎片,漫天飞舞。 我虽有一腔求学的欲望,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特殊年代里,因为成份问题没能被推荐到上一级学校继续读书,于是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基诺山曼海(巴来)小寨村。从此,我和村民们一道用脊背背负起了山里的太阳和月亮,托起了家乡那片窄窄的天空。 也许是命中的注定,也许因为我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第二年春天,村民们让我走进了那所世上最简陋的乡村小学,托负起基诺族明天的希望。托负起山寨的未来。我成了每月可以领10元津贴,每天记5分工分的乡村民办教师,从一九七六年春到一九八五年秋,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在这所简陋的教室辛勤劳作,用如豆的煤油灯亮堂了山里孩子的心灵,开启了他们的智慧。 诚然,那时的我年轻好胜,心有抱负、也向往热热闹闹的城里生活。单调的山村苦日子曾一度黯然了群山的巍峨,几次要求考工、考干、考大学却因人为的因素被拒之门外。我已经被几个掌握了话语权的贫下中农干部视为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子女,那时的中国大地,正处于“文革”流毒亟待肃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转型时期,我作为涉世不深的有志青年,在复杂的社会大网中,触一次霉头那也是不足为奇的。但这是一个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心中的欲念消散了,美好的愿望破灭了,空有好景令我愁,那青山绿水甚至使我产生了“穷山恶水”的满腹怨尤,也使我深深地体验了人生的悲壮。 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我并没有被“挫折”击倒。相反,那段不寻常的经历进一步磨练、锻铸了我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心中的怨尤淡了,美好的憧憬浓了,我让自己的心灵贴近了大山,让魂魄回归自然,聆听大地母亲的呼吸,世俗的风云变淡了,精神的天地扩展了,我的心和村民们一道起伏,成了村民们最信赖的文化人。 随着中国大地社会风气的好转,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所有民转公教师、代课教师或没有取得中专文凭的教师参加景洪县教师进修考试。我满怀信心走进了考场,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昆明师范民族进修班,去迎接新的挑战。 从边远山村来到省城进修学习,面对五光十色炫目耀眼的银霓灯,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潮水般的车群我有些茫然。不由得想起家乡的亲人和山里的孩子们,怀念起那遥远的大森林曾给我的心灵带来一片和谐的“大地绿装”。面对向往已久而又陌生的环境,求知的欲望在心中膨胀,只有八年的学校生活使我感到知识的贫乏和营养不足,非上大学的欲念不可告人地滋生出来。 于是在这座城市里,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琼浆玉液在明亮的灯光下,黑夜常常被我关在窗外,节假日更是我摄取知识的好时光,我用年轻的心释放着我对生活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诠释,让我淙淙的思绪用文字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素洁的方格里。白天,我聚精会神地认真听完每节课,做好笔记,完成每一份作业,夜深人静时,我把自己纯洁的生命在不断的追求中燃烧而无怨无悔。 日久天长,年复一年,我在茫茫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尽情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弥补了因特殊年代而造成的缺陷,终于顺利完成了规定的全部课程,虽然,两年的进修学习,受益匪浅取得了毕业证,但没有圆我多年的大学梦,总是令我魂牵梦萦,那不甘落后的心态,总使我遗憾自己拥有的人生不完整,多年的艰辛、磨砺使我从来不放弃追求,时时鞭策自己追求无止境,人生无遗憾。 一九八九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考试,云南大学的大门向我敞开,我以超越录取线48分的成绩走进了云南大学的大门。那年我刚满28岁。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如今的我已年过花甲,怀揣两本大学文凭、两本作家协会会员证,艰难地跋涉在茫茫的基诺族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而无怨无悔,这自然归功于我的大学梦。 啊!大学梦,我魂牵梦萦的大学梦!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志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