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64
作品名称: 幸福之路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5
起始页: T00028_00.pdf
责任者: 张杨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这忙碌穿梭的车呀承载着祖祖辈辈太多的富足与渴望。干净平整的道路铺向基诺族人民的绿色家园,通向基诺族人民的心灵深处,伸向基诺族人民梦的远方。 可曾想,这曾是一条让人望而却步的路。可曾想,这路曾经狰狞的模样…… 我出生在云南省勐腊县北部的易武镇,1986年刚满两岁时,随父母第一次回到我父亲的老家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曼控大寨(今称:洛科大寨)。那个年代小镇到县城的公路只是沙子路面,一个星期只发一趟班车,搭班车很困难。而易武位于勐腊县和江城县的中间,要想搭乘这辆过往班车的话,需像狩猎一样不顾灰尘白土、不顾狂风暴雨般耐心守候。可是,当你等了数小时甚至一整天,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人满为患连针都插不进去的窘况。那时我父亲是武警易武边防派出所的现役干部,所以勉强能买到站票。虽然易武至基诺山老家路途不远,可要更换两次车。有时,能够搭乘便道拖拉机那也算是上天的眷顾了。 有天中午,我们一家从易武搭车至勐醒,下车后换乘勐腊开往景洪或思茅(今普洱)的班车,车少车小,人多,司机一般都不愿带短途旅客,搭一次班车须费很多周折。幸好我父亲身着军装,司机勉强同意搭载,至小腊公路基诺境内48公里碑中央岔口。一下车,我惊呆了,眼前是满目的荒凉。一条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黄土路通向大山的深处,爬上高山之巅,伸向森林密布的远方。原来回家的路是那么的艰辛和坎坷。这是1985年刚修通的乡村小路,因没有农用车、拖拉机的出入,我们只能步行。从岔口至曼控老家虽然只有10公里,虽然新路两边寒冬后快败落的山樱花,早春的白花,火红的刺桐花,漫山遍野的山花尽情地绽放着,但在艰难的跋涉中已失去了诗情画意。在我的记忆里,刚开始我很好奇地走了半公里,就再也走不动了,开始撒娇不走了,要让父亲背着我走。我问父亲,怎么你家会住在这么遥远的大山头上啊?父亲答:这你问我,我问谁啊?你走回家问你老爹(爷爷)嘛。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回老家过春节免不了带些大包小包的礼物给亲朋好友。可我母亲瘦小的身躯也背不了多少礼物,我父亲只好在路边找来一根圆木作扁担,一边是我,一边是礼物。刚挑起来,父亲对我母亲讲,不算重,可以承担。可是坡度大,山道弯,父亲走了十几米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脚酸腰痛,再也挑不动了。母亲用花言巧语一时背我,一时哄我走路,父亲则把所有的礼物,先往前送一段,留在路边,然后又回来背我走。十公里的路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两点走到晚上八点了,才回到曼控大寨。回到老家,全家激动不已,兴奋异常,久久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我老爹(爷爷)因为高兴,幸福的眼泪挂了满脸,想揽我入怀,可我对老爹陌生的面孔很害怕。老爹一伸手,我就跑到父亲、母亲的怀里,紧紧抓着,不让任何人抱我。两三天后,我熟悉了老家的环境和家庭成员,在老爹耐心的劝哄和好吃的东西的诱导下才扑进老爹温暖的怀抱里。一时我成了老爹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之后山村的野果、野花铺天盖地、源源不断地从土路上向我涌来。 我问:老爹,你们家为何住在这么远的大山上呢?老爹讲:这不是老爹想在这就在的,我们基诺人祖先,喜欢住山梁上是有原因的。传说坝子病多,缺医少药,无法控制,疟疾瘴气蔓延,天花伤寒肆虐,所以只能住高山上。 在老家半个月之后,父亲休假期满,我们又原路返回易武。回来时在大爹大妈、大哥的护送下,徒步走到48公里碑处搭思茅班车回易武。 几年后,我渐渐长大了,一两年仍要回一趟老家。每一次回去的时间不是在春节前,就是在8月份。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有寒暑假,却因为路的原因不能每次都回去。路,成了拦路的老虎。再大的障碍,再凶险的路途,总是割不断血脉亲情。再铁石心肠的人也经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坎坷艰难的千山万水之路总要踏在脚下。几经辗转,或风尘仆仆,或一身泥浆,总要与亲人团聚。父亲常常跟我讲:你奶奶去世得早,老爹年岁已高,年过古稀,很孤单,心里常常惦念我们,有空我们该常回家看看,让老爹快乐地安享晚年。 有一次,我父母把回家的时间安排在暑假里,易武天气晴空万里、天高云淡。从易武坐班车到基诺山48公里岔口,老天变脸,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叶落纷纷,雨点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打下来,我们仍然在冒雨徒步前行,被淋成了落汤鸡。弯弯曲曲的荒郊泥土路面,有的地方稀泥深达一尺,有的路段滑得像抹了润滑剂一般,有的路段被山洪冲毁,有的路段形成了深沟,有的路面被塌方堵断,寸步难行,举步维艰。当一家三口面目全非变成泥巴人回到老家时,难于辨认的模样,引发哄笑之余,更多的是对路的哀叹和无奈。 吃过了泥泞中行走的苦头,感受了泥水里跋涉的艰辛之后,我们只能选择春节回家了。雨林中的高寒山区的乡村公路因被拖拉机碾压,被黄牛、水牛踩踏,灰层有30-40公分深,脚一踏上去,就是一个深灰坑,同时要腾起无数尘土,鞋子和裤腿全是灰尘。偶尔有车路过时,整条路都是黄灰的世界,路人仿佛走进了暗无天日的地狱。车轮搅起的灰尘在雨林的上空编织了一条灰色飘带飘向天外,只有看到路人的眼睛眨动,才知道他(她)还是个活物。 1991年,我父亲从基层调入西双版纳边防支队政治处工作,随后我和母亲随调景洪工作和读书,离老家更近了。以父亲的影响力和人际关系,可派出公车和他人驾车回家,可我父亲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从不公车私用。95年买了二手吉普车,遇上父亲工作不忙时,逢礼拜六、星期天自驾私车,抽空去老家看看年纪已高的老爹及家人。有车方便了,可以说想回去就回去。但老家10公里的山区土路,不是塌方路断,就是坑坑坎坎;不是黄灰飞扬,就是泥泞不堪。车里车外不是泥巴就是灰尘,人的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回趟老家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每年秋收后,老百姓要投工投劳大修一次,秋冬雾浓,露水大,路面就平整清洁。回想起来,我们时不时才去一次,都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可老家的父老乡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不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回到老家,每次都会问我大爹(我父亲的哥哥),大爹啊,你们的这十公里路为何不修宽一点,为何不铺水泥和柏油路面啊,要等何时铺通啊? 我大爹张华告诉我说:也许国家还在困难时期,一时无法铺通,以后会铺通的。现在走的这10公路的毛路,还是大爹在1983年担任曼卡小乡(今巴卡村委会)支书、小乡长时,利用农闲时间组织8个村,发动600多个农民工,用人力挖、牛拖,耗时3年(到1985年)才挖通的。因没有资金,每年秋收后,发动各村劳力分段维修一次,保持现状,几经维修,现在你们走的算是好的路面了。 2011年9月,随着国家电力发展的需要,加大了电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云南省人民政府与香淃华瑞集团在景洪市和勐腊县的交界处小黑江回拢山开发水电资源。电站的路必经我老家基诺山曼控大寨。2013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基诺族乡的老百姓不顾自己的利益损失,为修路做出退让土地的决定。由景洪市财政局、交通局负责指挥原国防小腊公路47+100米岔口至曼控新寨全长13公里的路面的施工。为了方便重型设备的出入,原有4-5米的路面,加宽至8米。柏油路面的铺通,给我老家10个村寨一千余人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加快了普洱茶、南药砂仁、橡胶、香蕉业等多种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和农村多元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如今各种车辆可以畅通无阻地行驶到各村落。老百姓念念不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富民政策真是好。 老家基诺山曼控大寨崭新的大道、宽敞的路面展现在世人面前,方便了南北往来的客商。曼控大寨是基诺族乌优、阿西、阿哈三大氏族中,乌优支系的聚集地,从古代至今是乌优传奇的神寨,寨顶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就是传说中的神树。大青树下就是天然广场,每年7月中旬,周围26个山寨的乌优支系的基诺族男女老少都要来天然广场祭拜神树,盛况空前,三天三夜香火不绝,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家庭人丁兴旺、无病无灾……体现了基诺族万物有灵的朴素的拜物教精神文化内涵。 这条路,因电站而建,却惠及了众多乡民。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级作协领导的扶持下,曼控大寨走出了国家级、省级、州级作协会员4人,作者6人。这在全国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未来值得期待。 回想曾经的流金岁月,老家曾经拥有凹凸不平灰尘漫天的民用公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路,带走的是贫穷,带来的是富裕。随着公路网络的覆盖,相信家乡人民的明天会更好,老家的幸福之路万年长。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