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曼海古茶山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62
作品名称: 情缘曼海古茶山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5
起始页: T00022_00.pdf
责任者: 张志华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我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定格在亚热带从林里。那广茂的原始森林中央的攸乐山(基诺山)曼控大寨村,被大山茫茫的丛林包围,那时幼稚无知,在我心里总感觉到那是我欢乐的天堂和最美的世界。毋论季节的变幻,处处盛开烂漫的山花。穿梭在花丛中的我,陶醉在山花的芬芳里。还有那些不同季节的野生水果,不断地浮现在我眼前,那是我生命成长的渴望。静静地徘徊在丛林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聆听着鸟儿们的欢歌笑语,麂子爱恋时远山l传来声音,呼唤出对异性的渴望。林间轻轻吹拂着凉爽的清风,满山遍野的黄牛、水牛是我丛林中永远的伙伴。那时候我家居住在边远的小山村,尚未修通公路,到七十年代末我走上从军之路时也没有通。我的村庄唯一通向外界的山路,是就像“小鸡肚肠”般的山间小道,从雨林深处延伸向远方…… 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七八岁的我,在村口见到曼海人背着曼海茶,草烟,香芋等产品,徒步来到我山寨交换曼控的卤腐,豆食,火硝等产品,才知曼海这个名词。年纪幼小的我,见到外来人进我的村庄时,感觉很好奇,而冒昧地问曼海来的大人,你们曼海山寨在哪里啊?一位中年人领我走出家门,站在山楂树下,他左手拉着我右手,右手指着西落的山口说:“那远远的地方,太阳落下的山脉,就是我们曼海”。眼望穿了无数的山脉,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感觉曼海山寨太遥远了。 1973年我到攸乐山(今称基诺族乡)中心小学读附设初中时,徒步走到小腊国防公路36公里碑路段,同行的大人指着南边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说,那就是曼海旧寨。清政府统治攸乐古茶山时期,是曼海茶最鼎盛的时期。我远远地眺望南端,那幅员辽阔的曼海山原始森林,望不到边的林海,在蓝天白云下,从森林覆盖的面积看,可以看出古茶树就像“少女”般地在林雾中做着甜梦沉睡,待到春归时,古茶树才会苏醒,新芽才会枝头吐绿,茶山才会更加生机勃勃。那是曼海人期盼的春天,古茶树长出的春茶成了曼海人的希望。 在故事传奇的影响下,曼海旧寨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由于山高路远,加之忙于读书,后来走上了漫长的从军之路,无法圆去曼海旧寨古茶山的梦。只有在多本《中国普洱茶史》书上领略攸乐山曼海旧日寨古茶山的风情。据有关史书记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府设置了普洱府,所属地区包括“六大茶山及橄榄坝在内六版纳”。清代打破了明代流官统治权及元江的界限,新设了普洱府的流官统治区,已包括车里宣慰司江北的六个版纳,即车里土司的江北六版纳也被改土归流。清朝政府时期,鄂尔泰为云贵总督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间)在攸乐山(今基诺族乡)茨通山寨(今司土村组)设置“攸乐同知”,后清府相继批准建造攸乐城,派驻马步兵丁五百员,严防死守攸乐茶山,当时清府管辖攸乐茶山,北到攸乐山现在的曼瓦新寨,东以小黑江为界,南以勐腊县勐仑镇曼岗寨、西以澜沧江为界,北到曼雅山寨(今巴雅村组),连接曼瓦新寨。当时的36个山寨的贡茶中,曼海旧寨茶山出产的贡茶是最好的。那一批批世界响名的阿萨姆茶(普洱大叶茶),茶质最好。清政府唯一组织派员收购,外来茶商不得进入攸乐茶山36个山寨。朝廷派兵守茶,在世界茶史上是奇迹,军史上罕见。当时清朝政府对攸乐茶山非常重视,攸乐茶山才成为了六大茶山之首。后期由于山区密林“烟瘴甚盛”,霍乱、疟疾等疾病多发,交通闭塞,缺医少药,驻军和行政官吏死亡颇多,无法坚持驻守管制,经过云南大吏一再斟酌,最后得到朝廷批准,又将“攸乐同知”裁去。到了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驻军和行政官史撤离攸乐山。当时攸乐人不做饼茶、砖茶、银宝茶、南瓜形茶等多形状的茶,只销售散茶、竹筒茶、茶膏。随后思茅、普洱、车里、勐海等茶商,倚邦土司、易武等地茶商老板涌入攸乐多个贡茶山,大量采购攸乐山茶,由此可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西双版纳勐海茶、倚邦茶、易武茶都有攸乐贡茶的元素。 2012年夏天,笔者亲临过茨通(司土)老寨。攸乐城作为永久性的一个古迹,清政府时期建造攸乐城时,曾经使用过的物资,现残留下来的破瓦碎片底层下,还残留着明显的梅花型状的瓦块,四方形的细红石墩柱。底座上还连接灯笼型石柱墩四个,无损完好,至今仍残存在茨通(司土)老寨,城门城垣,烧砖的窖以及水井,也未见破坏,保持着完好无损的原貌。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攸乐茶山被短短地统管了七年时间,攸乐茶山在普洱茶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力。 2014年秋天,在基诺族作家,会刊《太阳鼓》杂志副主编王志祥同志的建议下,我组织王志祥主编、张鉴副主编到曼海小寨采风,我们驾车到曼海小寨,该寨依山而建,建在高高的山梁上,长约一公里。站在寨子下面的小河沟边田坝上,抬头仰望北端高高的山峰,那1300米高海拔的曼海旧寨古茶山,好像古茶树顶蓝天流云似的。我们驾车直上寨顶,车缓缓地穿过寨心,到了寨顶下的第三户人家的庭院,这是王志祥主编的弟弟家。我们到他弟弟家时已是下午的黄昏了,西落的太阳已经到了西山口的树梢上,天边的鬼神宫倒映出了绚丽多姿的晚霞,遥挂在天际,看来今夜我们只好在这留宿。 第二天,王志祥主编组织男女青壮年共十人,上午他们因忙于割胶收胶,所以中午驾着摩托车来找我们,让我们先驾车到古茶山。我驾着越野车,从曼海小寨出发直上,目标阿鲁山背后的曼海旧寨茶山。百姓修挖的山路狭窄。夏秋交错的季节,因农忙而尚未来得及修整的路面,两侧长满杂草小树。雨季冲出的坑凹不平的沟坎随处可见,很难见到路的前方,杂草下露水珠滴湿的黄胶泥土,使有些路面像“润滑剂”般润滑,我只有驱动前加力,时快、时慢、时冲地前行。有的段路实在看不清,越野车右前后轮冲出路下方,紧靠在树上,有些危险。同车的王志祥主编的夫人有些惊吓了,不敢再乘车了,她想步行,我告诉王夫人,这是小事一桩,我们虽然有惊无险,但前方的路还远,只能乘车前行。那崎岖蜿蜒的高山丛林小路,确实很危险,我的内心有些慌乱了,腿都感觉发软了,我告诉王主编,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不要再去了,原地调转车头,按原路返回吧?王主编说:“到目的地约还有两公里左右,艰难的路段基本走完了,你不是要去多年向往的地方吗?”我又鼓起勇气向前走,坚持走完了这两公里左右的路程,不知是因为心急,还是因天气很热而冒汗,衣背都湿透了。前行的山路到了终点,停下车又徒步三百米,进入了密林深处。那山路是坑深三米,口宽五米的林间小道,随风飘落的枯枝、黄叶在路面上层层叠叠、厚厚地堆积着,但仍然看得清路的前方,也可以看出曾经为了兴茶,古代南北往来的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历程。边走边聊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曼海旧寨古茶山。紧随跟来的十名男女青壮年也骑着摩托车追上了我们,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曼海旧寨古茶山。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中的多个古茶山实地考察采访,走在多片森林中的古茶园中,那山、那水、那林、那叶、那云雾、那秋雨、那太阳洒在林中,放射出的灿烂光芒、那凉爽的微微山风、那绵绵的秋雨过后,遥挂在天际的彩虹,都轻轻地拥抱着我,让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那多种植物吐露的分泌物,芬芳在林间,醉在我心田,让我从心底滋生出无尽的遐想,感受着自然风景无限美的画卷,我多年梦想向往的地方,今天终于从仅为梦想而变成了现实。 古代攸乐人种植的九千多亩古茶园,一棵棵高大的茶树,树本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和螃蟹脚似的寄生枝。茶树高耸在原始森林的曼海古茶山上,长出了奇形怪状的树本造型,这表明古茶树的久远,也诉说着岁月巨变的苍桑。为了更好地生长和发蓬壮大,采撷方便,有的古茶树,高处被断枝;有的古茶树,高得同森林交缠不分彼此。考察多片古茶园发现,有的古茶园,在六七十年代土地经历了无数次的刀耕火种,古茶树从根部被人为用刀砍掉,多次被野火烧过而重生。当时茶价起起落落,无人管理,许多古茶园的古茶树,因森林覆盖面积扩大而被蚕食,古人留下的九千余亩古茶资源,现只剩下约一千五百亩。今天茶价高如金,我内心深处为这带的古茶园感到惋惜。 曼海山寨的人们,原来居住在山梁顶上一块稍平整的森林中央。曼海山寨是一个大寨子,分为上中下三个山寨。据《基诺族简史》(杜玉亭著)记载和百姓记忆犹新的佳话:1941年至1943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在攸乐山强制增租,一年一次的税收,增至一年三次,税额不断增加,使攸乐人(今基诺族)无法生存。来自生存的压力和绝望使攸乐人在首领曹约、阿四、郭兴发、车阿等人的领导下,在车里县(今景洪市)小勐养傣族寨曼纳庄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军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声。从此,武装斗争在攸乐山全面爆发。当时震惊西南的攸乐爆动由此拉开了序幕。著名的石杆子战役之后,曼海山寨成了硝烟烽火弥漫的战场,在这里发生了三天三夜的激烈枪战。攸乐人在此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最终把国民党地方政府军打退至橄榄坝一带。攸乐人为了生存而战,多少无名英烈长眠在此青山。最后车里县长派员与攸乐头人接触,双方和谈为解。那时茶商不敢进入曼海山寨,成了曼海山寨古茶山渐渐衰败的原因之一。 曼海山寨原来居住在山梁顶上,因寨子比较大,人口众多,山顶上水资源紧缺,交通不畅,离农田较远,收割的粮食全靠人背,牛驮,从山脚到山顶,战线长,坡度大,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村寨长老多次酝酿搬迁之后,搬到了条件好的地方,曼海人才有了好的发展前景。这一思路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后,公元1970年开始搬迁,村民分成了三个生产队,为曼海小寨,曼海中寨,曼海下寨(汉语,现改为基诺族语:巴来小寨、巴来中寨、巴来下寨)。两寨相隔约五公里。当时靠人工搬家,就像“蚂蚁大军集团”搬家似的,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搬完。虽然家搬走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许多老人难分难舍的心情却不能忽略。他们依依不舍,内心难以割舍世代养育他们的这片火热的土地,于是老人们又搭建了简易房,住在老家厮守着这片多情而古老的曼海古茶山。 顾及到老人们对普洱茶的眷恋,爱茶的心愿,生产队时期的曼海三个寨,在现居地多处又重新种植了三千多亩普洱茶树苗。几年之后新种植的茶树,经过风雨的吹打,在森林肥沃的土地上,茶树长得根粗、干壮、叶茂,清丝绿叶交相辉映在阳光下的丛林中,老人们才适应了这种新的生活环境,随后的日子里,陆陆续续才开始离开了养育他们多年的旧寨而回到了新居。 漫步在这片多情的雨林里,追寻着古人留下的古茶园的传奇经典,古人带着水汽的脚步声,还在耳畔回响。看着父辈留下的曼海一片片的古茶山,我心潮澎湃,慷慨万千。那山寨丛林,弯弯的山路,在物质匮乏,武装斗争不停,疾病多发,缺医少药,生活环境恶劣的年代,古代的攸乐人,用他们宽阔的胸襟,超前的思维,远大的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后来者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种植的上几千亩茶,在传承了攸乐古茶经济和古茶文化的基础上,又帮助现代人翻开了新的页章。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健康是每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不断研究和寻找最健康的日用饮料,是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能长期喝到纯净天然,无公害,富含多种元素的曼海古茶山的茶及曼海茶制成的茶饮料,对健康是绝对有裨益的。在普洱茶价居高不下的今天,但愿曼海古茶山能保持好现状,保持好生物多样性,保持好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保证保护好原生态的天然屏障,就等于保护好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