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园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11
作品名称: 心中的园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4
起始页: T00066_00.pdf
责任者: 杜若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我家南窗对面,有一方废弃的园,原本是这个街区的居委会所在地。院内树木葱茏,花草繁茂,除了篮球场和歌舞厅之类的设施,还有两三方小菜园。我和女儿常常光顾,我第一次看到长在地上的草莓,就是在那里。不知为什么,几年前,忽然给拆掉了,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废园。又不知从哪天起,更不知是谁开的头,这里竟成了人们堆放垃圾的处所。肆无忌惮的垃圾,一堆堆,一片片,没多久就变成了垃圾山。风一刮,废弃的塑料袋就漫天飞舞起来。那些有幸留存下来,一向浓荫蔽日的大树,挂满了各种颜色的污污涂涂的破塑料袋,让人看了,惆怅又惋惜。曾经给过我们无限快乐的小园,如今见了,只会让人平添几分惆怅和感伤。 每逢休息的时候,我还是情不自禁的站在窗前,向小园望上几眼。那一次,我的目光不由得停住了。那是什么?一个风车,一个红色的小风车。它飘舞着,旋转着,就在那些挂满塑料垃圾的大树旁,在支撑着高压电线的杆子上。一只彩球在不停地飞转,飞转……风小了,它的速度慢下来,渐渐看得真切了,那是一个简易的过去常见的小孩子玩的那种小风车。但这一个,该不是纸做的,否则,风吹,日晒,雨淋,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该早已破烂不堪,甚至不复存在。在肃杀的冬季,它是园中唯一的点缀,也是唯一有生气的风景。早春,它就是这里独一无二的花。它是那么小,又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不经意,是很难发现的,可它似乎并不介意,兀自飞舞着,旋转着,自得其乐,乐此不疲。 这小小的风车,让我的心飞扬起来。它出自哪一双小巧的手?不!那一定是一双粗糙大手的杰作,因为,能爬上高高电线杆的该是一个粗壮的汉子。粗糙的手却有着细腻的心,而且那心中一定是有诗,有梦,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这该是怎样的一颗心啊! 这让我记起了一个微雨的清晨。我家楼下有一个露天早市儿,我时常站在阳台的玻璃窗前,观看楼下熙来攘往的人流。那一次,还没有走到窗前,我的目光就被一个轻轻舞动的花伞吸引住了。那花伞,晃着,悠着,左右转动着,上下颠荡着。我不禁猜想,撑伞的人,一定很悠闲,很放松,且有一颗善于寻找乐趣的心。这会是一个多大年纪的人呢?中年人?不像,他们负担沉重,步履匆匆,没有这分闲情;年轻人?也不像,他们多少会有些躁气,有了清闲,也不太可能以这样的方式消遣;小孩子?更不像,现在,最累的就是孩子,他们难得有闲;老年人吗?他们虽不乏闲情逸致,却难有一颗活泼的心……真的猜不出了。我放下自己的好奇,趁着花伞还没走远,快步走到窗前。啊!撑伞的竟然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一个鬓发苍苍的老人,竟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一颗快乐的心! 记得南窗对面,刚刚变成废园的时候,女儿常常隔窗眺望。那时,园中还没有垃圾。树木依然是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只是五颜六色的花不见了,野草占据了这里的绝大部分空间。它们从砖头的缝隙里钻出来,从断瓦的残片底下冒出来,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各得其所,又各享其乐,从小园的各个角落铺展开来,挤挤挨挨,密密麻麻,尽日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疯长,一阵风过,它们就荡起层层的绿波。清晨,草尖上顶着晶亮的露珠,精神抖擞地站在天宇下。可就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这露珠被阳光蒸融了,被轻风摇落了。近看,还有细小零星的野花点缀其间。女儿常常看得出了神儿。 这是女儿的逸园和乐园,她时常会招呼我说:妈妈,看,我的园! 是啊,这的确是她的园,是她心中的绿地,心中的园! 一个人心中有了绿色,有了梦,她就会细腻,就会年轻,就会快乐,也就会把这快乐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给别人。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