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过去时光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877
作品名称: 怀念过去时光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4
起始页: T00043_00.pdf
责任者: 疏影暗香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一个人,一个在我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想来,他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他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学校芦台镇第四小学孙德安校长。在这个纪念故人的特殊日子里,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尘封的往事倏然闪现在眼前,于是拾起一些零碎的片段,点燃一炷心香来默默祈祷寄托哀思。 一切恍如昨天想想,我在他领导的这所学校工作了七年,在这一段不算短的时光里,孙校长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在我的眼里,他既是我的领导,又是兄长,又是朋友,我对他即敬畏又感恩,因为正是这方校园为我搭建了展翅的平台,使我得到了历练,让:我褪去稚嫩的羽翼成长起来。 说起孙校长,还要说到我的另一个非常敬重的老领导刘校长,在我总共十七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们是我最感激的人,如今一个已经故去,一个已经鬓发斑白。 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那时的我还很年轻,十八岁,血气方刚,热情激荡,工作上稍微取得了一点成绩。几年后,正巧县教育局机关招聘人员,要老师们踊跃报名,好几百人参加了考试,我有幸过了笔试这关,最后参加了面试,后来听说教育局好像偏向于招男同志吧,我自然无法进入,于是上面就把我安置在县城第一小学教学。一小当时在全县非常有名气,被誉为宝塔校,是很多老师、学生争相往之的地方,我虽然没进去教育局,但从农村学校被调到县城这么有名气的学校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我在县城这所顶尖的小学工作了整整五年,我非常喜欢这所学校,直到现在,我的眼前还浮现出那时校园的古朴风貌。遗憾地是,几年前,学校重建,变成了一所现代化学校,淹没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中,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记得那时,校园里有三栋两层高的主教学楼,三栋楼前后的间距很大,中间由一条长长的联廊将主体楼连接为一体。教学楼的东侧整个是一个大操场,西侧楼旁栽着一拉溜又大又圆的浅绿色绣球,校园真的很美。一小建校很早,我曾看过校史,那楼是解放前建的,都有百年的历史了。当时全县小学中只有这所学校是楼房,一般的还都是砖瓦房,由此可见一小的社会地位。我曾经在农村校教过几年学,那里的校舍更是简陋,村子小的往往是几间房子几十个学生就成其为一所学校。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教室里我还赶上过复式教学呢,就是在一间教室里教两或三个年级的学生。我就教过两个年级的复式班,虽苦但也挺好玩。记得我在教一年级算术的时候,就让三年级的学生写作业;让三年级读课文的时候再让一年级的做数学。有趣的是,有时一年级的同学站起来不会答题,三年级的会在下面小声告诉;有时三年级的某某同学旷课了会让一年级的小同学坐在他座位上顶数。凡此种种非常有意思。而这里呢,环境好,师生素质也是一流的,来到一小真仿佛来到了天堂。而且最让我喜爱的是每栋楼前都有一棵高大的枝繁叶茂的梧桐树。那树冠面积很大很大,足以遮挡住大半个空场,春夏之际,梧桐花开,香气四溢。课间孩子们就是在树下嬉戏玩耍,放学时又是站在树下吹哨子集合,齐齐地排好队回家。确切地说,我对一小最初的喜爱就是缘于那三棵高大的梧桐树,多少次我还在梦里梦到那古朴的校园。我来校不久,学校新来了一个校长,叫刘宗明,他为人正直,就是脾气倔一些,看到哪里不对劲,哪个老师做的不太好,他劈头就责问,丝毫不留情面,大家都说他不近人情。但久而久之,大家发现,他对上对下一视同仁,凡事都是出以公心,所以大家也都理解了。慢慢地接触一段时间后,老师们逐渐信服起他来,他事必躬亲,把全部身心扑在学校上,正是因为他的严谨治校,使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与日俱增,在同业中备受瞩目,老师和学生也都因为在这里工作学习而骄傲自豪。 真心感谢这所学校对我的栽培。在一小不久,可能是我的一点所谓的小才学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吧,其实那只是三脚猫的功夫,不久学校就委任我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那时的我意气风发,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也不知疲倦,又是上课,判作业,作辅导,又是操持各种少先队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而且业余时间办校报,成立鼓号队,教队员演奏鼓乐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寒暑假中我也常常被教育局调去参与教育改革方面有关论著及刊物的编撰。在一小的那几年,我像一只小鸟,忙碌着,充实着,快乐着,但有时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有时幼稚笨拙不谙人情,我知道刘校长都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我能体会到那份关心与爱护。后来,因为芦台镇小学部分校合并进行人事调整,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所我挥洒了五年青春与汗水的学校。 漫漫人生路有时候关键是那重要的几步。一路走来应该说我遇到了很多贵人相助。如果说刘校长对我有知遇之恩,那么孙校长则对我是鼎力扶持,正是在四小这方平台上,稚嫩的我得到了磨练,日臻成熟起来。 同在一方教育天地,我和孙校长也早就认识,只是接触不多,印象深刻的只有两次简单的对话。那是我在一小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时,他的女儿学颖大约正上五六年级,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这孩子天资聪颖,我很喜欢她,也乐于培养她。一天放学后,我正在跟她研究一个少先队活动,可能是晚了些,他爸爸不放心,找到学校来了,见我们师生正在忙,也没打搅,就在旁边等了会儿。我那时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校长。因为从在教育界的名气来说,全县小学中除了一小,其次就是四小了,当时这已是社会公认的了。孙校长很健谈,夸我工:作认真,有魄力,并开玩笑说,有机会去我们学校吧,我们那就缺少你这样的人才啊。我笑笑,没说什么,送他们爷俩出了校门。 还有一次,我从外地培训学习回来,买了一些好玩的饰品想要送给我手下的那几员大将,这其中当然有学颖。只是正当暑假,到哪里去寻人呢。一天我骑车从四小校门前经过,正看到校园内一位音乐老师正在跟孩子们唱着歌编排舞蹈,我被这一幕吸引住了,停在门口观看起来,正巧孙校长从第一排的一间平房走出来,看到我忙跟我热情地打招呼。我于是从包里掏出一个手串,说了什么我出门买的送给学颖的,只是太寒酸了,不要嫌弃之类的话。孙校长接过来说哪里哪里,老师还想着给学生买礼物,这样的老师真是不多呀。他要我进去坐一会,我不好意思打搅推托有事赶紧走了。路上,我想,这个孙校长真是个敬业的人,大暑假的,还在学校和老师们一起排练节目,难怪四小的德育工作在全县领先。 没想到,后来我真的来到了四小相对于一小的尊贵大气,四小更显得平实灵秀。在我的天枰上,这两所学校各有特色,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两位校长也是各有所长,一个是率直厚重,一个是灵秀旷达毫不否认,我有幸在这两个最出色的学校工作生活长达十二年,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让我一生受益。这是我独有的幸运,是很多人都羡慕并企之不及的四小这里的老师关系融洽,团结向上,而且学生活动丰富,特别是德育工作更是富有特色,像小主人活动,警学共建活动,小黄帽行动,夏、冬令营活动,孝亲敬老活动等,这些都出自孙校长的金点子,当时在全县德育活动中都是首创,是教育界的佳话。小主人活动就是号召每个学生要爱家爱校爱社会,争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小主人。警学共建活动就是学校和交警大队结成对子,交警帮助学校放学指挥交通,给每个学生佩戴上小黄帽提示安全;而学校反哺社会,经常组织学生艺术团为警察叔叔慰问演出,成立学生交警队,学习交通手势,放学时间协助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其他还有很多特色活动,无法一一细说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也强烈地吸引着我。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浓郁的德育氛围中和学生们一起体验着成长着。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朋友,像警察朋友唐云洪、苏宝龙等,像孤老院的老红军徐大爷等,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的是奉献,有的是豁达,有的是坚强,有的是乐观。这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我来校后跟孙校长提出,我想办一份四个版面的校报。我有过办报的经验,在一小曾办过校报芦晓报,我很重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非常愿意挖掘培养一些有文学特长的学生。孙校长听了我的想法后很支持,当即提出刊名就叫小主人报,并允诺请主抓教育的时任副县长李振亮题写刊名。李县长和孙校长是师范同学,他非常平易近人,刊名很快就写来了,字体是隶书,非常漂亮。办报是很辛苦的,虽然是月刊,但我在承担着年级繁重语文课教学的同时,还负责全校学生的德育各项活动,筹办报纸是要抽时间挤着干的,发动学生供稿,选稿,改稿,打印,排版,校对,每一项工作都是我一个人过手,等报纸刊印出来的时候,看着这份劳动成果内心高兴得无异于自己中了一份大奖似的。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的习作一经发表都有稿费,虽然是一元、五毛不多的稿费,但微小卜的鼓励足以让报纸受学生欢迎,同学们纷纷踊跃投稿。那段时间里我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文学特长的学生,像陈刚、黄曼、曾凡硕、张莹等,他们有很多后来学的文科,考进了重点大学。记得报纸创刊号头版要采用一篇文章,正愁没稿子呢,孙校长为助兴写了一篇散文,他交给我说:“看看我这篇小文,能不能刊发?”这篇《金色的童年》写得非常好,感情真挚,文笔清新。我暗自佩服,没想到孙校长有这么好的文采!而且从字里行间也看出了孙校长小时侯特别苦,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的前程,后来他是一边挑着海河一边捧着书本自学,经过一番努力考上了县师范学校。可惜,那篇文章我没能保存下来,校报也因为七年后我的离开停办了,过去的报纸全都没了着落,我无从再寻觅那第一份创刊号了,无从再细细品味那篇美文了。 后来我把有文学特长的骨干学生集合起来重点培训,成立了校小记者团。带领这些小记者们去天津今晚报社组织的小记者班学习,去南开大学采风,去农村孩子家走访,种种活动都得到了孙校长的大力支持,活动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同时,我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实践机会,付出总会有回报,那年召开全国少代会,我指导的陈刚同学经过全市中小学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他作为全市农村区县学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少代会,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后来我策划的一个“小记者采访大教育”活动把这些孩子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些学生记者就当前一些教育热点话题在电视台演播室里采访教育局领导,他们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理有据,节目播出后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为此,县电视台为四小连续做了几期德育专辑,专门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我也因为一系列出色的德育工作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被教育局提拔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我深深知道,是四小这块土壤培育了我,我不是千里马,但孙校长一定是那个伯乐,他让我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才华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他让我的工作热情总是保持着最旺盛的状态。他的胸襟是开阔的,他最大程度地包容了我,一直全力扶持我,给予我无限的精神动力。在我心目中,他既是一个严厉的领导,又是一个宽厚的兄长。就是在这里,我逐渐成长起来,也懂得了无数为人做事的道理。 一晃就是七年,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转行离开了四小。说心里话,我真舍不得这方校园,我对这里的每一棵花草都有感情,在那围墙边的密密的爬山虎旁,有我和学生摘叶子做标本的身影;在那升旗台上留下了我手把手教学生升国旗的足迹;我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老师,熟悉每一间教室,熟悉每一块内容纷呈的黑板报……后来我在新的工作中遇到过许多沟沟坎坎,我都愿意回学校跟孙校长去说说,他就像一个兄长一样总是静静地听着,偶尔开导我几句,鼓励我几句,这就足够了,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两个字:沉静。 没想到三年后就传来了孙校长患肝癌的消息,我一下子惊呆了,他才五十几岁啊。听同事们说他的心情很不好,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啊。我想怎样问候他呢又不至于让他敏感,于是我想好了说词给他打电话,故意轻松地说已约好了四小的几个老搭档出来一块吃饺子,请孙校长也来参加。他电话中谈笑风生,毫不隐瞒地说了说自己目前的病情,又说你嫂子寸步不离地看着我,她每天按医生的要求给我配餐呢,我其实也想出去聚聚啊。他故意说的轻松,可是我却听的沉重。面对疾病,他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坚强和毅力!说到嫂子,她在医院是急诊大夫,那是一个极好的人。她除了做手术下厨也很拿手,每年春节她都要邀请我们几个学校班子成员去她家里聚餐,她忙上忙下从不让我们插手。有一件小事,我至今不忘,记得有一次我严重便秘,需要采取灌肠疗法,可是大清早到了医院,一个大夫却说要等到八点上班的那个大夫签字后才肯给我做。我痛苦难忍到一定程度,于是给嫂子打电话,她说她今天歇班,但听了我的情况后马上给医院打电话,要求立即给我做,出了情况她负责任,她的敢于负责担当让我很受感动。我甚至想,孙校长身边有一个大夫精心护理他,也许他会好起来的,可是奇迹没有出现,一年后他还是离我们远去了。生前最让他安慰的是,他的女儿学颖师范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考进了汉沽八中,她没有辜负她爸爸的期望,拿起了教书育人的接力棒。而如今又有一个小学颖诞生了,我想孙校长地下有知也会欣慰的。 葬礼那天,教育界很多人都来送行。泪眼模糊中,在人群中我看到了鬓发斑白的我的老校长刘校长,我走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我看到他的眼中也泛着泪光,我哽咽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刘校长,你要好好的!”刘校长使劲点了点头。 如今过了不惑之年的我,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多了一份深远,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份感恩,更多了一份怀念。我时常想,我们从生下来走这一遭究竟会历经多少事呢,只有稳稳地踏踏实实地做点什么让后人记起,才不枉此行吧。又到清明时节,写下此文,当是对生者的感念对逝者的祭奠吧。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疏影暗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