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泽与树根的不解情缘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845
作品名称: 张宗泽与树根的不解情缘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3
起始页: T00055_00.pdf
责任者: 一臣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三年前,宁河根雕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不久,宁河县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根雕艺术之乡”。取得这样的殊荣,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宁河根雕艺术研究和创作者——张宗泽。 今年74岁的张宗泽自幼喜爱书画,后长期从事民间美术创作。三十年前,一次偶然的萌动,让他痴迷上了根雕艺术,至此一发不可收。一件件腐朽怪异的树根,在他的洞察幻化和艰辛创作下复生出了灵魂,激发出了灵性。如《魑猎图》、《日月同辉》、《一览众山小》、《斯巴达克》、《朝圣》、《普度众生》、《秦汉干戈》等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将美轮美奂的根雕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到目前,张宗泽已经创作根雕作品240多件,其中有30多件获得国内外大奖,这些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有的还被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收藏。 现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的冯骥才,早在1979年见到张宗泽的根雕作品时就惊叹不已,爱不释手。他对张宗泽说:“老张啊,作画、写小说你不如我,可是根雕艺术我不如你。你简直就是‘芦台张’呀!” 张宗泽的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或穿越时空让人相邀历史;或朴素迷离让人融入玄学之中;或惊涛骇浪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或净月清新使人达到人性回归的境界。 然而,在张宗泽每一件根雕作品的背后,都隐含着他和树根鲜为人知的故事。登香山迎来处女作《魑猎图》 1977年12月的一天,身为宁河县外贸局工艺品公司员工的张宗泽与朋友一道前往北京美术馆参观绘画展。由于时间充裕,有朋友提议大家到香山游玩一番。 当时的香山还比较荒凉,“八大处”还处在相继的建设中。登上香山,朋友们漫步在山道,观山景评山色,有说有笑。而只有张宗泽一人被落在了后面。此时的张宗泽如丢掉珍贵东西一般,双眼四下寻找着。原来,他被山上呈现出的盘根错节的树根深深地吸引了。见到一处处树根,他好像见到久别了几世的朋友,而树根们也仿佛对他发出了悠悠的呼唤。他凭借双手使尽全身的气力,从石缝间拽出了4只有着奇、特、怪、妙特征的树根。看着双手拢住的几只树根,张宗泽万分欣喜。忽然间,10年前的一天他用铅笔刀在一颗白萝卜上随意雕刻古代文武官员头像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此时此刻,站在香山上的他从心底里迸发出要涉猎根雕艺术的激情。有了这样的想法,张宗泽瞬间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先生,您手中的树根好奇特,能送给我一根吗?我带给也喜欢树根的一位邻居。”一位老妪的声音,将直呆呆在看树根的张宗泽唤醒。 “奥,您的邻居也喜欢树根?”张宗泽反问着。 “是,我的邻居您可能也熟知,他就是写《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先生。”老妪又解释说。 “是吗,我与张先生虽无缘谋面,但我非常崇拜他。既然张先生也喜欢树根,我当然要送的。”张宗泽边说边恋恋不舍地将一只树根递到老妪手中。 回到宁河,张宗泽就像得了一种怪病,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上班回到家就端坐在树根前发愣。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观察树根的造型纹理,幻化着它们未来的体态,他要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一天,张宗泽又端坐在树根前凝视。倏地,一支树根给了他灵感,通过巧妙构思让他想到了古代魑魅魍魉的传说。他发现,这只树根上部靠一侧有着如凶煞恶神般的脸谱;由于树根在石缝间顽强挣扎扭曲生长,使其中部如人身并呈现紧凑的道道拉纹,很像人的肋骨;下部分杈,一斜一直,一长一短犹如人的两只粗壮的双腿;特别是头的下部生有侧枝,就像人的强壮手臂;侧枝末端又生侧枝,就像握有一把锋利的弯刀。 啊,太美妙啦!张宗泽高兴的孩子般地原地跳起来。他立刻操起刻刀,顺着思路废寝忘食全身心地雕刻起来。他本着不留一份空白,充分利用所有根杈、树瘤、纹理的宗旨,又在这只树根的上部、下端等处幻化雕琢了龙、蛇、虎、豹、豺、狼、狮、猴、牛、马等17种动物以及古希腊人头像。历时两个多月,张宗泽制作了他有生之年的第一件根雕作品。这一作品的寓意是:性格凶残的山魈鬼怪--魑,手握弯刀去狩猎,山中的各种动物都要簇拥着它,巴结它,供奉它,否则便成为它的刀下鬼。 作品基本完成了,但遗憾的是缺个底座。张宗泽猛地想到在香山一处的石阶之间裸露着一支像乌龟一样的树根,是做底座的很好材料。这只树根是嵌在两个石阶之间,入地又较深,所以当时他没办法将它拽出。于是,转天一大早,张宗泽便找来小巧的钢镐和两个编织袋,又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客车。 再次登上香山,张宗泽径直奔到他早已记在心里的石阶处,很快将那只树根刨出装进了袋子。他又在山上刨到了整整两袋子适合雕刻的树根。为了怕山上管理然人员发现遭罚款,他竟然沿着接近45度的后山跌跌撞撞地“滚”下来,并万幸地赶上了开往北京市中心的最后一趟晚班车,否则他要在寒冷刺骨的香山上冻宿一夜。 又经过一个月的精心雕琢,一个精美的底座终于呈现出来,至此,两只树根也实现了完美的绝配。张宗泽给自己的处女作品起名叫《魑猎图》,并配下诗文: 魑猎伴桃侯 刀斩牛彘头 熊蟒惧避穴 归踏狸狼鼠 往返千里路请回《朝圣》者 根雕艺术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才施艺,有着“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说法。 为了获得刀斧神功、天然造物的上好树根材料,张宗泽不知爬过多少山,行过多少路,寻觅着与己有情缘的树根。他的痴迷执着也深深感动着许多朋友帮忙。1998年初秋的一天,远在河北省涿鹿县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家存有许多树根。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天还没发亮,心切的张宗泽就花下500元钱雇上一辆面包车,带着老伴儿便出发了。沿着坑洼不平的泥土路、乱石丛生九曲回肠的山间路、暴雨即将冲毁的小石桥……一路的颠簸,一路的惊险,直到下午3点多钟终于到了朋友家。 口干舌燥没顾的喝一口水,旅途劳顿没顾得坐下歇一歇,简单的寒暄后张宗泽便急切地让朋友带他去看树根。 朋友带他来到院落,指着房檐下的一堆树根说:“都在这里,您自己挑选吧。”张宗泽冷眼一看眉头就蹙了起来,一堆的树根,根本没有能人眼的。他不甘心,蹲下身一只一只地仔细挑选,直到最后一只,仍是无果。 “太不好意思了,您大老远的过来,没能挑选上一件像样的树根。”朋友见状非常过意不去。 “没啥不好意思的,可能是您不懂啥树根可当做雕刻原料的缘故。再说了,最高兴的还是我们两个老朋友相见了。”张宗泽劝慰朋友道。 最后朋友提议,带张宗泽在小山村挨户转转,看能否觅到称心的树根。他们先后进出了三户人家都没有收获,直到来到第四家才让张宗泽喜出望外。 这户人家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妇,得知张宗泽的来意,他们热情地将张宗泽引到院落一处码放整齐的柴垛旁。张宗泽开始了对一人高的柴垛进行翻腾,当翻腾到柴垛最底层时,他眼前一亮,心都快跳到了嗓子眼儿,原来,他发现了一只人形树根。张宗泽激动地手都抖起来,他颤颤巍巍地拿起了这只树根,嘴上喃喃地说:“真是不枉此行啊!” 看看天色将晚,张宗泽便告别了真心实意挽留的朋友,与老伴儿坐上出租车又原路往家返由于路况原因,出租车险些翻进河里,但是,张宗泽始终死死地抱着那只宝贝疙瘩般的树根等到回到家里已经是夜间一点多钟这一天里,他们只吃了一顿饭。 夜里,张宗泽没有一丝的劳累感,很早他就从床上起来,打开灯开始审视这只人形树根:他发现这只树根不用过多的雕琢,天然的纹理就形成了人的眼睛、鼻子、耳朵,而且非常逼真。经过进一步的幻化,他仿佛看到一位双手合十,极度虔诚的埃及法老向他走来。 张宗泽经过一周时间的精心整理,一件题为《朝圣》的根雕作品便诞生了。他高兴地逢人便说:“我是往返千里路,请回了《朝圣》者呀”。他又为这件作品配了诗文: 悠悠历史古埃及 圣殿法老木乃伊 人面狮身何时起 金字石塔仍是谜 邂逅远古中外“二枭雄” 张宗泽制作根雕有他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尽量保持根雕原貌,对它的须、蔓、次干、瘤、疤结等能不舍弃的就不舍弃,实现最大化利用二 1993年,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宁河县外贸局兴建出租房屋,历时4个多月工程完工。这天下班,张宗泽像往常一样推起自行车往机关大门外走。一出门口,他看见一辆马车正停在路边,马车上堆码着木材下角料、柴草等废弃物。一见木头就来神儿的张宗泽支起自行车,走到马车前围着转一圈儿。 “嘿,莫非遇到好东西啦?”张宗泽一边自言自语,一边伸手将车上的两块废弃板皮抽出来。他仔细端详:两块板皮一是红松,一是落叶松,它们都是紧挨树根部生长的,最大的特点都长有许多松瘤子,这也正是张宗泽所钟爱的。 马在,车在,赶车的师傅何在?张宗泽正要寻找时,就见两位民工打扮的人从大门内走出。张宗泽认出,他们是为机关建房的民工。 “二位师傅,你们干啥去?”张宗泽向他们打招呼。 “奥,老张呀,工程完工了,清完场我们正准备回家啦。”其中一位民工搭话。 “这马车一定是你们的了,车上这两块板皮我挺喜欢的。”张宗泽向他们示意着手中的东西。 “咳,这都是烧火做饭没用东西,您要是喜欢就尽管拿。”两位民工笑着说。 “我不能白拿,我请你们抽烟。”说着,张宗泽便跑到近前的小卖铺,给两位民工一人买了一条烟。 “两块破板皮,还值得您这么破费?”两位民工不好意思地接过烟,而后告别张宗泽扬鞭而去。 回到家里,张宗泽饭都没吃,就开始对这两块板皮揣摩创作。经过精心构思,他先将其中较长的红松板皮截为三段,然后取中间段研究。 张宗泽决定,将这块板皮做成侧面人头像。因为他发现,截好的板皮中间和下部分松瘤很多,很像茂密的头发和胡须,并且中部一侧和上部有空白,可以雕成人面和头盔。于是,历时半个多月的时间,一位勇猛善战智慧超群的古希腊色雷斯人角斗士斯巴达克斯的根雕头像便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了。 张宗泽将这件根雕作品就起名为《斯巴达克》,并配了以下诗文: 罗马奴隶制 寻欢观斗士 揭竿统义军 斯巴达克斯 完成了《斯巴达克》的作品,张宗泽又开始了对另一块落叶松板皮的研究。这块板皮上端生有一个硕大的松瘤,最下端左右并列各长有一个松结。通过审视端详,上端的松瘤很像蒙古人的帽子,下端的松结左边的如圆圆的太阳,右边的如一弯新月。张宗泽决定,将这块板皮雕刻成正面人头像。 张宗泽沉思,上端漂亮的松瘤能雕刻成华丽的蒙古人帽子;最下端可以沿着松瘤顺势雕成长长的胡须,胡须间的两个松结稍加修饰便可呈现“日月同辉”的壮观;中间空白处可以按需要刻画人的脸谱五官。 “华丽的帽子,胡须间的‘日月同辉’。这只有一代天骄弯弓射雕的可汗—成吉思汗能拥有的呀!”张宗泽几乎是大叫起来。 又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雕琢,一件起名为《日月同辉》的作品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张宗泽为其配诗为: 成吉思汗善弯弓 戎马如过无人境 东南西北建伟业 日月同辉赞英雄 市场捡漏儿喜得“秃鹫” 有人说过,任何事情都要讲缘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这一说法,张宗泽是深信无疑。 1991年春,宁河县外贸局工艺品公司接到了为美国制作盆景的订单,由于缺少树根原料,公司便派张宗泽到外采购。当年,天津市中心区宝鸡道是有名的花鸟市场,每天来自各地出售树根、花草、鸟类等商品的商贩排满了道两边,真可称得上是商贩云集,商品满目。 这天,张宗泽来到了宝鸡道花鸟市场,他边浏览路两边摆放的各种商品,边在人流的簇拥下缓慢前行正走着,前面不远处传专来很大的讨价还价声。他拨开前面的人群,加快脚步,很快就来到了这个摊位前张宗泽见一位上了些年纪操着天津口音的大爷与一位操着河北涞水口音卖树根的小伙子正争得面红耳赤。 “我就出一块钱买你的树根!”天津大爷手里死死地攥着一只树根。 “少一块五我不卖!”卖树根的小伙子上前抢夺树根。 看着那位天津大爷手中的树根,张宗泽的眼睛早就冒了蓝光因为他越看这只树根越有形,越看心里就越痒痒怎奈,现在人家正在讨价还价,咱不能横刀夺爱呀。 “得,你要价高,我不买了。”就见天津大爷把树根轻轻地放到了地摊儿上,不情愿地走了。 “那您走好。”小伙子斜了一眼天津大爷。 “嘿,真走时气呀!”张宗泽心里边说边迅速上前将那只树根抢到了手。 “小伙子,这只树根五元钱我买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钱递给了小伙子。 “好哇,您拿走吧。”小伙子接过五元的票子乐的嘴象花椒。 站在原地,张宗泽有说不出的高兴,他翻来倒去观看手里的这支树根。 “小伙子,按你说的我出一块五买那只树根了。”不知啥时候,那位天津大爷又绕了回来。 “您来不及了,人家有出高价的买走了。”小伙子答着话。 张宗泽见状,赶紧将树根放到提包里,加快脚步离开了这个摊位。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满心欢喜的张宗泽回到家,又开始了他对新一只树根的研究雕琢。 张宗泽通过仔细端详,感觉这只树根的形态就是一只秃鹫。上方一侧仅存的树杈就是秃鹫的嘴;眼睛由树根圆圆的纹理自然形成;光秃秃的顶部如秃鹫的头;褶皱的根皮如秃鹫的脖子;由上端滋生的几只次根紧紧相贴向下呈放射状,如秃鹫的丰满羽毛。 这一作品仅经过近10天的打磨整理就完成了。在这不久前,张宗泽恰巧从甘肃天水一农户家中收集到了一只形状如山峰的树根,拿来做底座真是相得益彰,更生动体现了这只秃鹫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身姿矫健,趾高气扬,唯我独大的神态。 张宗泽将这一作品起名为《一览众山小》,并配诗为: 稍息山崖角 一览众山小 天高任尔飞 地阔觅芳草 1995年,作品《一览众山小》在第二届根雕木雕全国名家邀请展中荣获一等奖。 张宗泽感言如是说…… 根雕创作其实是件较难做的事,他既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也需要作者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 然而,张总泽却认为,搞根雕艺术还要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机缘,因为寻根、挖根更是不易,没有好的树根原料,再好的能工巧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说,其实树根对每位作者都是公平的,只要你由衷地喜爱它,关心它,他就愿意和你交朋友,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它都会在那里等待你的发现,哪怕是千里之外,他都会有朝一日与你相逢。 张宗泽列举了偶得例子:一只红松树瘤宛如一对老翁老妪在窃窃私语,那五官、那发痕简直就是天成。可是,这么难得的树根竟然在蓟运河边一民宅外的矮墙上丢放多年,经过雕琢成就了一件《钻石婚》作品。一只椿树根在农村小卖铺旁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历经了多少次风霜雪雨,最后经过整理,形成了相当精彩的水牛造型……难道,这不是机缘吗? 张宗泽说,每每观赏自己多年创作的成果,愉悦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但我更要感谢上天赐给我的机缘,感谢树根陪伴我的大半生,但愿我以及和我一样热爱树根的人与树根走得更亲更近。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一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