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鲜花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841
作品名称: 六月的鲜花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3
起始页: T00036_00.pdf
责任者: 杨树明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六月,我的家乡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 清晨,攀满墙壁的“爬山虎”一起绽开殷红色的小喇叭,千朵万朵对着朝阳齐奏朝颂。仿佛向天地间发出了一声号令。瞬时,牡丹、玫瑰、蔷薇、月季、芍药、茉莉,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花朵,都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了。不论是什么地方,凡是有阳光、空气和土壤的地方,都有花朵在灿烂地绽放。 我的家乡是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小镇。开埠建镇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诸多朝代,除了有几处明清时代留下的岳王庙、关帝庙等规模很小的庙宇之外,没有值得外地人慕名前来游览的古迹了。我曾经不止一次埋怨祖先们,为什么当初不替后人们着想呢如果建一些宏大的楼堂殿阁之类的建筑,留到现在早已成名胜古迹了。 可是,我对祖先们有一点是感激的,不知是哪个朝代传下来的遗风,小镇上的人们养成了种花爱花赏花的雅致习俗。过去,小镇上除了几户镇上开商铺、乡下养庄子的财主人家,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清苦。所以,老辈子流传下来两句顺口溜:莫问生计苦不苦,种花养花不算富。日子过得再拮据的柴门小户,在房前屋后种上几簇花草,在窗台上摆上几盆花,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了。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笑话说,这户人家日子过得死眉塌眼的,一点儿也不显得红火。甚至男婚女嫁第一次相门户,也要看一看对方人家种花情况,种花品种档次如何。由此可以考察出一个重要情况,这户人家平时日子过得是否有滋有味儿。如果不料理一些花,整天为生计那点事儿东奔西跑地忙活,即使你一出手就捧个狗头金,在旁人看来日子过得也如同白开水一样。 旧历十月一过,凛冽的西北风就刮过来了,天地间万物萧条,一直等到来年迎春花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盛开,小镇就像蛰伏的动物冬眠一样,到处仍显得空旷和冷寂。节气不饶人也不等人。天上响过第一声惊蛰的雷声后,唤来了清明时节的牛毛细雨,野外的坟茔上新土还没褪去潮湿的颜色,人们盼望已久的谷雨就不期而遇了。这个时节地气上升,天气转暖。小镇上人家开始为花儿忙碌起来,把在暖窖里、厅堂里猫了一冬的盆花搬到外面,露天地里修根冬眠的花呀草的在土里睡了一冬天,这时候也长出嫩芽破土而出了。在和煦、温柔的阳光下,人们忙着为花儿换土、施肥、浇水等一应活计,足够家家户户忙活一阵子。 转眼之间,时节就到了阳历六月,人们刚过完端午节,吃罢又黏又想香的粽子,就到了鲜花盛开的时候了。天空燕子在飞,树上蝉儿在叫,花丛蜜蜂在忙,仿佛正在迎接一个盛大节日。好像一夜之间,小镇淹没在五颜六色的花海之中,人们像水中鱼儿一样在花海中随意穿行,呼吸着花儿散发出来的怡人馨香和叶儿挥发出的新鲜氧气,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干着各自该干的事情。窄窄的石子街道上,卖花的老汉推着木轮平板车,花盆里的花枝挂满欲绽的花蓇朵,卖冷食的担子摆在街道旁,冰碗里盛着最时令的玫瑰冰花糕,有几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头上插一朵两朵惹眼的花儿,玩着老鹰抓小鸡的古老游戏,这一切昭示着这里花的喧哗与人的恬静。 小镇上有一户中等人家,祖上开过药铺后来衰败了,但在小镇老百姓眼里仍是一处青砖黛瓦的“大宅门”。虽然比不得“侯门深似海”的深宅府院,但仍然有一处宽敞的坐北朝南四合院,东西两厢后面各有一条很短的箭道,跨着两处小巧玲珑的小四合院。正院子里有两棵粗大的国槐树,树冠盖及房顶青瓦,蔽及整个庭院,树下各摆两口荷花缸,两泓碧汪汪的水里有金鱼游弋。当然,在这宽敞的空间,花儿是必不可少的重头角色,窗台上、石桌上、地面上摆满各式各样的花盆,庭院里只留一条一尺多宽的走道供全家人进出。东西两处小四合院从来不对外人开放,里面有什么花儿小镇上的人从来不知道,人们传说是这户祖上传下来的名贵花儿,可以入药治病。 有一年夏天,小镇上忽然流行一种拉稀泻肚的传染病,一旦得上轻则躺十天半月,脱一层皮算是保住了命,重则顺着屁眼汆杆儿稀,几天的功夫就活活脱水而死。正在这个关头,这户人家平时很少开的两扇大门打开了,抬出两口大水缸,缸里面是熬好的热气腾腾的绛红色草药水,备好了几个茶碗大小的铜瓢,向小镇人们放赈免费治病,并夸下海口——喝下第一瓢立马止痛,喝下第二瓢止泻病除。小镇上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扶老携幼地前来讨救命药水。真是救命的神药,人们喝下第一瓢之后,立感肚子舒坦了,再喝第二瓢就止住了泻肚。小镇上这场势如猛虎的瘟疫竟被两缸不知名的草药水平抑下去了。从此,这户人家不再养花儿了。据说,这户人家为了熬制这两大缸救命药水,用绝了所有祖上传下来的全部宝贝:花籽、花根、花径、花叶和花朵甚至没开放的花蓇朵都入了药人们要给这户人家立碑,被这户人家婉言谢绝了,还传出话说:不用谢人,是花儿救了人命!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时代进入了崭新的二十世纪。小镇也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儿,褪去了历史沉积下来的陈旧,成为一座现代化气息浓烈的美丽小城。小镇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从先人对花儿近乎愚痴的迷恋,转为聪明和理智对待鲜花,他们从花儿身上找到发展和希望之路。小镇上有人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垦了第一块花圃,当上:了以种花为业的花农,有人瞅准商机另辟蹊径地干起了花店,婚丧嫁娶、开业庆典、情人约会、重大节日、老人祝寿等,总要送上象征祝福、吉祥的鲜花。让鲜花不再闭门孤芳自赏,让鲜花不再冷寂无闻中凋零,鲜花终于在广阔天地间自由自自在地开放了。更值得人们欣慰的是,政府部门把办好老百姓普遍喜好的事情为己任,种花栽草、美化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必办的公益事业园林局和物业管理部门的花工终日辛勤劳作,在楼房整齐林立的居民小区里,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在水榭亭台的公园里,到处都种上了四季应景的花草,招引得劳燕低飞、彩蝶起舞,一阵阵微风轻拂,向四面八方传递着沁人肺腑的清香 小镇的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两个时辰,不再像一架吱吱呀呀的古老水车一样,周而复始地哼唱“而作”和“而息”的单调曲牌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或情侣相偎、或老伴相扶、或三五知己结伴而行,在居民小区里、在宽阔的街道两旁、在鸟语花香的公园里,凡是有花儿开放的地方,或行走、或跑步、或跳舞、或打拳,或聊天,人人脸上洋溢着轻松、和谐的笑容如果身临其境了,有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美妙感觉。 感谢六月的鲜花!感谢鲜花铺地的时代!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树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