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套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97
作品名称: 茶壶套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2
起始页: T00047_00.pdf
责任者: 张国华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茶壶套,是旧时北方百姓为了给陶瓷茶壶保温而曾经使用过的一种生活用品。它由套底,套体,套盖组成。在我的印象里,茶壶套的套体是用布夹纸做成的,它的表面贴有一层深颜色的布料,有黑色的也有蓝色的。壶套的里面是用白布和棉絮做成的套胆,上面是用夹纸和棉絮做的盖子。套体表层深色的布料上绣有各种图案,如:喜鹊登梅;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等。旧时的茶壶套对于农家非常重要,一般人家都是摆放在桌案的显要位置。因为茶壶套的做工彰显着家庭主妇的手艺和针线活的技巧,所以凡是讲究一些的人家,都会有一个做工考究的茶壶套。即使自家人不怎么手巧也会去求人绘制图案,然后自己加工做成成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工精致的茶壶套在小村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工艺品。 儿时的家乡小村,有八十多户人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墨村,家家户户各式各样图案的茶壶套有许多种。我家老母亲是村中能描绘茶壶套图案的巧手人之一,经常有人送来茶壶套的布料,求母亲描绘案图。 那时,每年正月十五以前本村都要出会(本村自编自演大秧歌和花会)周边村庄也经常有花会来村里访问演出。每当有花会演出之前,村里就会有人筛锣鸣示:“来会了!”嘡!“来会了”嘡! 于是,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地一齐动手打扫街道卫生。接着就是在最快的时间里,在各自家门口摆上炕饭桌,矮脚的炕饭桌上摆上装满热开水的茶壶套。其次是在茶壶套的旁边扣摆上(以防尘)茶碗。不要小看这一举动,倘若是哪家门口不摆茶具,人们就会怀疑,是不是这家死了人,或者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所以谁家都怕会被人指责。家家门口放饭桌,户户桌上摆茶具,街道两旁的饭桌上茶壶套格外显眼。从村头望去,诸多的茶壶套堪称是小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那时,在花会到来之前,总会有三五成群的大精良考究,图案新颖别致,都会引来她们驻足,并且会着实地议论一番。要是谁家娶来的新媳妇做了漂亮的茶壶套,就会有许多人羡慕,也会令全家感到荣光。 为了对花会表示欢迎,少数较富裕的农户,茶壶套的茶碗旁边也有摆放整盒糕点的,有的还摆上几只水果。但是淳朴的人们却从来没有人吃过。扭会的演员即便口渴了也只有就近打开茶壶套取出茶壶倒一杯开水解渴。据说无论谁若是吃拿了饭桌上的东西都会遭到人们的耻笑。 茶壶套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花会又是什么时候兴起,无从考证。而那时的淳朴民风却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之中。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在那“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年代,人们无暇顾及花会。一九六零年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不裹腹,自然停止了娱乐活动。后来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了,人们还没来得及对精神生活的调整,一九六六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样板戏充斥了整个城乡。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小村的文化活动同全国一样得以发扬,花会逐渐恢复。据说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外村的花会到小村访问演出,但人们的矮脚饭桌已逐渐被高腿圆桌所代替,陶瓷茶壶早已换成了暖水瓶,茶壶套已不复存在。这当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村里来了花会开始还有些人家在高脚圆桌上摆上暖壶、水果、糖块什么的,可总是经不起一些演员的“扫荡”,有时竟然发生因争抢糕点、糖果挤倒圆桌的现象。这样慢慢人们也就不再在家门口以示欢迎地摆放圆桌了,更无人家摆放茶具、糕点和糖果了。花会来访,一般还要由被访村不情愿地付给相应的辛苦费,演出人员也要得到相应的报酬。 淳朴的民风不在了,应该是一种遗憾吧。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国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