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320
作品名称: 龙文化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20
起始页: T00047_00.pdf
责任者: 郑铁生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今年又是一个龙年,二十年前,一曲《龙的传人》曾唱彻海峡两岸,大江南北,风靡中华大地。这首歌火爆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撞击了数千年积淀在华人心中原始图腾崇拜的潜意识,而爆发出炽热的花火,飞腾了,升华了。从此,“龙的传人”成为证明、召唤、凝聚中国人的一张名片。 为了敲打历史的记忆,应该重新扫描一下龙文化那古老的印迹……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最早的记述龙文化的文字是《周易·乾卦》。专门对龙进行描述的是汉代刘向的《说苑·辨物》。从此,悠悠岁月就留下大量的龙文化的文献。甲骨文的“龙”字,商周青铜器的龙纹,以及玉件上雕的草龙,都呈现出一种长躯、巨口、有角、有爪的兽形。从龙的起源和其形象的发展和演化,可以看出经过人们的想象和加工,创造出龙这种超自然、超人类自身的动物形象,具有神的伟力,而且受到人们的崇拜。十二生肖都是动物,除了龙以外,其它是人们常见的的动物,唯有龙是虚幻的。传说龙能上天入海、兴风作雨、变幻无穷,有雷电之威、霓虹之彩。《说文解字》:“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今天常见的龙的造型,汉魏时代已奠定了基本形态,隋唐以后没有大的变化了,明清时代从皇宫到民间,龙的图文司空见惯。而作为祥瑞物的崇拜,可以说,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一百年前随着辛亥革命的枪声,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象征——龙廷坍塌了。随之兴起的西方文明、理念、崇尚,大有淹没传统文化之趋,龙文化也淡出人们的视野,悠悠八十多年过去了。直到改革开放的浪头裹挟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龙文化才重放异彩。但文化断层造成的遗憾不能不令人叹惋,很多“龙的传人”对龙文化几乎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就拿其中传播最广、文物最多是龙的神话传说——龙之九子来说吧。我国古代建筑,如宫殿楼阁、寺院道观,甚至豪宅贵府的屋脊的两端装饰上,都是螭吻,也写作鸱吻,形如兽头,望远而卧。很多人不认识,其实它正是龙之子,生于水,飞于天,寄托兴雨防火的美好的寓意。我曾到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潭柘寺,去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螭吻,各个屋脊上的螭吻形态不一,但生气盎然。还有遍布祖国各地的古钟的钟钮,大都是龙之子蒲牢,不识者称之为兽钮。在北京大钟寺我仔细观看数十尊古钟钮,八九成都是蒲牢钮,姿态各异,有独龙头的,也有双龙头的;有的附耳听命,有的张牙舞爪,据说蒲牢性好吼叫,有神力。其他最常见的,还有庙宇宫寺里驮着石碑形如乌龟的是赑屃(bì xì),几乎遍布寺庙;经常出现在钟鼎彝器上好饮食的叫饕餮(tāo tie);刻在香炉上好烟火的是狻猊(suān ní):装饰在武器的柄把上,怒目而视,性好杀戮的是睚眦(yá zì);立于桥柱头上,有点狮子相,性好水的是蚣蝮(gōng fù);形如螺蚌,性好闭口,立于大门的铺首,叫椒图。最少见的是立于监狱大门左右,形似狮虎、威煞镇邪的是狴犴(bì àn)。狴犴图像现在还保存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县衙里的监牢的大门上,如南阳内乡县衙、平遥县衙等。有意思的是龙之九子个个不像龙,但都是龙的变形,各有特征。明代进士、文学家杨慎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五四以后,对龙的颂扬不多,而对其的贬斥又多含政治因素和感情色彩。龙是政治象征。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子在位,则神龙出”,所谓“真龙天子”。龙是帝王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并在汉代以后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定势,龙于是涂上厚厚的政治色彩。皇帝发怒称为“龙颜大怒”、皇帝生病称为“龙体欠安”、皇帝死去称为“龙驭宾天”。至于帝王要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更是对“龙”的垄断,非己莫属,至明清时代的帝王更甚。衣、食、住、行,莫不大量使用龙纹。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皇帝便服写字像》,画中康熙坐于龙座之上,身后巨大的屏风上饰有二龙翻腾在山崖海水间的水墨画,地下铺以红地蓝色行龙地毯,至高无上的帝王之风表露无疑。 其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及蕴含的文化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化,越来越多元化。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民间,崇拜龙,是因龙可以兴云致雨。古老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总是希望风调雨顺,于是龙以体现民意的方式出现。人们向龙王顶礼膜拜,祈求降雨,并以赛龙舟、舞龙灯的方式欢庆或预祝五谷丰登。可以说,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龙,中国龙文化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如今,龙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龙文化的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耍龙舞,栽龙树,以龙为名;人们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赏龙。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很丰富,也体现出华夏民族对龙的崇拜之情。除了“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鱼跃龙门”这些典故而外,“立志成龙”,“望子成龙”,表示了人们的美好期盼;“龙骧虎步”形容昂首阔步、威武雄壮的样子;“龙腾虎跃”则是对矫健有力、生气勃勃的比喻。总之,处处有龙,时时见龙。今天,人们对龙仍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年年春节、清明、中秋等佳节,都喜欢舞龙!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都和自己有一种割舍不断、血肉相连的情感。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铁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