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好人童乃望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131
作品名称: 解读好人童乃望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4
起始页: T00023_00.pdf
责任者: 张增荣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童乃望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年人,中等身材,满脸微笑,偏黑的肤色总是带有光泽,善于思考的性格使他看上去与他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符,他任赵家园街党总支书记三年多以来,一腔热血扑在居民大大小小的琐事上,也许是由于过度劳心,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的多。一双充满和善的目光透露着丰富的经历和智慧的光芒。 走进他的家,眼前一亮,到处是名人字画,以及各种古玩收藏。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个很有修养的人,有能力更有素质。学历虽浅,但勤奋好学,积极思考,付之行动,言而有信。 编辑完这期杂志的时候,我像往常对待一位让我充满想要了解的兴趣的作者一样,迫不及待的又一次翻开了他的作品。不过,很快我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了解作者,开始即使尝试着自己去进行强迫性的阅读,这也是工作。我虽然对他的作品喜出望外,却逐渐了解到关于他的与他的作品紧密相关的背景,也许是因为关注,他的名字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无疑,童乃望是我阅读生活中注定要关注的一个人。 童乃望在本刊曾发表过散文《父亲》和《母亲》。本期又推出他的散文《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者创作的散文《父亲》和《母亲》充满了感恩的真情实感。而《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对老师的思念与感激。写得情真意切。 这却不是因为同情他的遭遇,就不对他的作品提出严肃要求。事实上,所谓的创作,你得有生活,阅历丰富,饱蘸情感,包括积累知识,积累素材,长期坚持,偶有所得。 在大量的自然来稿中,我发现了作者,虽然文笔有些朴拙,但有生活,就像一个壮汉长着一头乱发,看似无章无法,经过编辑的梳理,那么就是一片优秀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没有“头发”,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编辑怎么梳理也是徒劳的。 着眼于他作品的真实性,更能体验作者的人品和习性,与所描述的事情如同心底流动的血凝成的文字。在阅读他的过程当中,也就对作者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 阅读童乃望,之所以需要保持认真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因为他诉说的,是他一个人的真诚,也是所有人的感激。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做过学生,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当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但我们也都会成为孩子的父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这期间就能产生感动和感激,对于事情的感动,对于老师的感激,对于父母的感恩。这些是教人终生享用的东西,于是再一次读他,作为一个编者和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作者的情绪感染,我心就有怜悯之情、激动之情、感恩之情。 这里我不由得牵扯到了我在编辑与阅读中形成的一种感受,有一些作者,也许你很早之前就知道了他的名字,也有着走近他的心灵世界的愿望,然而,当在你看来他的文字还年轻幼稚的时候,他绝不会向你开启他的大门,非要等上他的作品自己感觉成熟了不可,无论做事做文章,还是处世与为人,这像是一个陈放好酒的过程,只不过被陈放的不是你,而是他。 我想说:阅读好人童乃望,不需要你做什么准备。一是了解作者本人,这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是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的。这位作者以前并没有惊世之作,却不是甘心情愿一辈子默默无闻,而是积极进取的人。他写作,只是因为他头脑中有着广阔的视野,有着心灵善良的世界,有着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某种情绪。 并不是读者要具备一定的生活思想阅历,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生活思想阅历越丰富,阅读作品乃至任何一位文学大师的作品,都会感受出自己的心越来越如明镜般透亮。 作者的父亲生前也曾经是父老乡亲的带头人,性格刚毅,助人为乐,思想豁达,乐善好施。上有父母下有八个子女,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又当村长又要操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可想而知,童乃望童年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父母是人一生中最好的老师,是的,一个人成材不成材,成人不成人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耳濡目染出身农民之家,接触的都是普通善良的人,这只是一个大环境,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因。 其中自身气质的形成的根本还是在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家庭生活中所经历的父母影响。父子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亦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童乃望敏锐的窥探到这一点,将其合理的由本质放大出种种现象来,再在作品艺术中以善解人意的形式反作用于他丰富的心灵世界。可以说他关心社会生活和关心他人,更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与自己的前途命运。 青少年时期曾迫于生活中及自身的种种原因,虽然他喜欢学习,但他还是遗憾的告别了学校和老师。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明显看出来,他有着强烈道德责任感,自然而然会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地方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母亲,是这个人世间最神圣最高贵的字眼。每个人提起自己的母亲都会有很多很多话要说,但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母亲的恩情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所以一个人要把爱延续下去,那就是仁爱、理智、义气、诚信、善良、真诚,为他人也为自己!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童乃望关注着他的居民,无论是谁,尤其街里的老人孩子突然患病,只要有人找到他,他都会义无反顾,一马当先,亲自驾车跑市区,从挂号到就诊,直至医生检查出病因,他才松了一口气。是的,当一个人经历过不幸,对他人的不幸才理解的深刻。 “孙老师还是和三十年前一样,没有过多的语言,在师母忙着为我沏茶的同时只是静静的听我倾诉对他老人家的思念之情和我三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雨之苦。老师的眼泪涌出眼眶的同时,慢慢的站起来把我领到一张破旧的饭桌前没说一句话,当时的我眼睛一亮并且再一次湿润了。因为我已认出那是我在十五岁那年亲手给老师做的,没想到老师不管到哪儿,还都带着它。孙老师终于说出了一句话:“几次搬家扔掉了好多的家当,就这张桌子始终舍不得扔,因为这是我的学生在还没有成人的时候给我做的。”可见这张破旧不堪,满是裂纹,近乎古董的一张破桌子在他老人家心里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更可见孙老师是何等珍爱这份师生之缘,珍视这份师生之情啊。” 读到这个细节叫人流泪。老师,亲爱的老师,我们知道绿叶的感慨:绿叶给大地铺上了绿阴,请你别忘了根,它默默地供给我营养。花儿说:我的艳丽美化了人间,要感谢埋在泥土里的根。果实说:请别赞赏我的甜蜜,要赞美根,是它给予了生命的延续。啊老师!有人说你像蜡烛,照亮了别人,消耗了自己。我说,你是根,你为学生埋没自己。你虽没有绿叶的翠碧,没有花香的艳丽,更没有果实的甜蜜,但你有默默的耕耘,你孕育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东西。没有你的昨天,哪有我们今天的美丽。感谢你,深深地感谢你,老师--无名的根系。是的,童乃望对于老师的想念,对于老师的感恩,宛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情感。 自从童乃望当上老板那天起,凡是有募捐等公益活动,不管在本地还是施工在外都能看到童乃望的身影,都会有童乃望献出的一份爱心。 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作为党总支书记在号召居民百姓为灾区募捐的同时,自己身先士卒,捐出的一千多元不算,光特殊党费就交了一万元。 当有人问起他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只是说,以前生活艰难,现在生活好了,尤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我们富裕起来了,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了。我就力所能及地做点,要不我良心上过意不去。三十多年前,我们也曾遭遇地震灾害,全国人民给予了大力支持。作为一个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恩负义。唐山地震时我还是个少年,与现在的汶川父老乡亲感同身受。 宁河县芦台一中搞重建校园庆典时,童乃望不计名利,以天津市彼得利床上用品有限公司的名誉捐款两千元。在他心里有一个感恩的情结,那就是他少年时代仅仅在地震后的一中读书一年多,而他仍然念念不忘。 关注普通人容易,关注残疾人难,你是否理解残疾人,你心里是否具有平等待人的善良意识?我说好人童乃望,那是事实胜于雄辩的。 童乃望自己掏腰包长期资助本街残疾人自己办的民间刊物《残疾人欢乐谷》。面向全国残疾人免费赠阅。天津电视台也曽作为专题报道过。每期如此,义不容辞,心甘情愿。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默默地奉献精神。富有爱心,事无巨细,积极向上的一个善良的好人! 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仅仅一年又三个月的时间,赵家园的平改拆迁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开始进入了施工建设阶段,一座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新城将屹立在蓟运河畔,我想和县镇两级政府领导一样,童乃望的汗水和努力也会付出很多很多。。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利人利己,何乐不为? 我所了解的童乃望不仅仅爱好广泛,不仅仅搞业余写作,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刻苦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领会党的宗旨,时刻按照党的要求做好工作。我感觉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理想与信念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就是一个好人。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增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