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功臣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114
作品名称: 眷恋功臣桥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3
起始页: T00064_00.pdf
责任者: 韩占娥
马权友
闻灵 责任编辑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虽然我们和父母都已离开了故乡到了城里,但那里还有亲戚,还有众邻里乡亲,还有留在那里的儿时童趣,还有那座壮观的大桥,所以,一有空闲,便想回故乡看看。 记忆中堂妹家就在原大队部的斜对门。到了大队部门前,还是找不到堂妹的家门。“我记得堂妹家是水泥抹的外墙面,怎么找不到?往前开车,继续找!”我对爱人说着。这时爱人笑了,对我说:“你看堂妹就在车后面站着迎接咱们呢。”我回头一看,果然如此,堂妹就在车后呢。我急忙下车,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堂妹已多年不见了,见面后非常亲。我对她说:“怎么找不到你们家?”“不就在这儿住吗?”堂妹回应道。原来,堂妹的房子已扩建,加上了后走廊,镶上了墙砖,门窗换上了铝合金的。怪不得找不到呢,原来变样了。 堂妹长期生活在农村,照相的机会不多,离开堂妹家前,爱人给堂妹和妹夫拍了合影。然后,我和堂妹合了影,留下美好的记忆。此次离开,又不知何时相见。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堂妹家,直奔南埋珠大桥而去。老远望去,就见那熟悉而壮观的大桥带着沧桑,沉睡在蓟运河的冰面上。此时虽然已是春天,但北方的冰还没有开化。今天的天气比较冷,北风毫不留情地刺痛着我们的脸。尽管如此,并没有让我们退却,我们的热情依然高涨。我对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是这里留下了我童年的回忆,更记载了父亲所付出的心血。更主要的是,那桥可不是一般的桥,可以说是“功臣桥”。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蓟运河上的桥梁除南埋珠大桥完好无损、巍峨挺立外,上下游的桥全部震毁。南埋珠大桥成了津京通往唐山的唯一最近的通道。大批抗震救灾的大军和物资通过此桥运送到唐山灾区。 父亲是河北水利学校毕业的,分配在唐山工作,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回家务农,以后从根治海河开始,又操起了所学的专业,为农村水利建设服务并且有所发扬。父亲从事多年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工作,是当时宁河县最早的建筑工程师。由于南埋珠村的土地在蓟运河的两岸,村民们下地很不方便,经常摆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父亲组织当地的农民,自筹资金,发挥人定胜天的精神,开始建设南埋珠大桥。蓟运河是国家一级河道,农民自己建这样的大桥,应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更是不容易的事。 众乡亲都盼望着这一天,可有人给我们修桥了!盼了30年,年年下地需要过摆渡,不知掉下去过多少人,发生多少危险,他们盼的眼蓝啊!没有吊车,就用树木,发挥杠杆的原理,安装桥梁。没有盒子板,就用木头代替。村民们昼夜奋战,从73年底冬天备料,到74年汛期以前大桥完工,他们书写了人间奇迹!当年,全村所有大车小车都出动拉料,牲口毛驴累的都倒下了。没办法,又用船从蓟运河里走石料,航运部门限制在三天之内拉完,拉不完就罚款。等运料船一靠岸,全村人大小孩芽都去搬运,有拿筐的,有拿扁担的,有端盆的,有拿桶的,不到半天时间,就把船上的石料运到了工地上。当时场面非常壮观、感人。 父亲凭借自己的技术,一边设计,一边组织施工,付出了心血。为了大桥早日贯通,父亲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和生病的爷爷、弟弟,领着一群农民,硬是在蓟运河上建成了六孔双曲拱大桥。这么多年过去了,同年代的桥都有所维修,而南埋珠大桥就像朴实的农民一样,作为农业生产之桥,只做奉献,不求回报,默默地横跨在蓟运河上,日日夜夜陪伴着建造它的人们。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座功臣桥! 离开这座大桥,坐在回家的车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受桥魂的感染,乡情意犹未尽。儿时与小伙伴们爬桥坡的影子仍在脑海里窜来窜去,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却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渐渐地淡忘了……此时,脑海里又想起小时候在大桥处河里游泳的情景,想起到绿油油的成片的河滩芦苇荡里采蘑菇、掏鸟蛋的情形,想起成群的野鸭水鸟在苇河里嬉戏的情趣…… 是岁月风尘的无情?还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居然迷住了我回乡的路,应该说是家乡巨变的使然。然而,无论家乡怎么变化,我对家乡的眷恋和乡情依然不变,儿时的童趣和对大桥的感情依旧像泛黄的像片,诉说着桢桢旧貌年轮的温情。风雨洗过人世沧桑,记忆不再埋没桑田,回乡的路不再茫然,对家乡的眷恋将永远安放在心田的驿站。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占娥
责任者
马权友
责任者
闻灵
责任者